《挑戰者號之殤》,一次徹底失敗的溝通案例

2021-01-09 騰訊網

本文導讀:

在理工直男的世界裡,溝通協調能力還趕不上數學邏輯能力的一個零頭!所以一場至關重要決定生死的研討會就變成了菜市場才能見到的潑婦罵街。

如果有誰想了解1986年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失事這一重大事件,不妨看看2019年的美國新電影《挑戰者號之殤》。電影沒有直接聚焦這一慘痛事件的全景,而是定格在了幾位倒黴的工程師身上。之所以說倒黴,是因為這幾位工程師恰恰是導致太空梭失事關鍵部件「O型環」的設計者。

以男主人公亞倫為代表的五位工程師,供職於一家與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密切合作的商用科技公司。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設計製造用來密封運載火箭和太空梭各個艙室的O型環。作為高性能密封裝置,O型環要扛得住高溫耐得住高壓,作用不可小覷,而作為O型環的設計者,五位工程師的學歷能力自然也不可置疑。所以,你絕對想像不到,改寫歷史改變所有人命運的勝負手,竟然會是他們那乏善可陳令人捉急的溝通能力!

電影拍得很取巧,因為「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被新聞直播全程攝錄,所以相關「大場面」全部由歷史資料代替,影片的重點在於表現五位工程師事前事後堅持理念講真話的大無畏精神。依我看,影片的最高潮,當屬太空梭發射前夜,五位工程師冒天下之大不韙,召集高級別會議,企圖阻止發射這個場景。

天賦異稟能力出眾的工程師亞倫對工作高度負責。他通過實驗和演算發現,自己公司設計的O型環存在發揮效用的溫度區間,攝氏12度以上。也就是說,當發射場周邊氣溫下降到12度以下時,O型環就會產生裂紋縫隙引起滲漏,溫度越低,危險越大。當NASA決定於第二天(1月27日)上午發射「挑戰者號」時,那裡的天氣預報顯示溫度為攝氏零下1度!

十萬火急!亞倫咆哮著闖進主管辦公室,咆哮著闖進會議室,召集自己的同僚和上級,要求立即通知NASA推遲發射。面對激動的亞倫,其他四位工程師面面相覷。因為NASA為了彰顯美國航天實力,早已確定了一年發射太空梭25架次的宏偉計劃,而且這次「挑戰者號」升空又因為首次搭載民間航天志願者而聲名大噪,早已成為媒體和全國的關注焦點。推遲發射?談何容易!更有人想到,一旦NASA撤銷了公司合同,自己的養老金、孩子的學費、各種貸款就會統統告吹……

看著頗顯為難的同事們,你猜亞倫怎麼辦?他沒有據理分析潛在的隱患,也沒有拿出有力的圖表數據,而是大叫:「你們這幫蠢貨!我是對的!我是對的!」如果不是部門主管出面,其他人早就跟這個歇斯底裡的亞倫翻臉了。而主管的說辭是:「我知道亞倫這個人,他不在乎公司,不在乎我們這些同事,什麼都不在乎,但他在乎自己是對的,所以我相信他。」我給這個回合亞倫的溝通能力打零分,因為他根本不會溝通!全靠著大家對他人品的信任,這才推進到下一階段。

在主管和同事們的斡旋下,在發射前十二個小時,一次涵蓋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休斯頓NASA航天指揮中心和亞倫所在公司辦公室三方,地跨上千英裡的電話會議召開了。NASA的高層顯然不想輕易推遲發射,公司高管顯然不想惹NASA生氣丟掉合同,因此事情能不能搞成,就看亞倫這五位骨幹能否說動他們。可惜,在這幫理工直男的世界裡,溝通能力的重要性似乎還趕不上數學邏輯能力的零頭,一場至關重要決定生死的會議開成了菜市場才能見到的潑婦罵街。

NASA高層問:「如果超出了溫度範圍,O型環失效的機率有多大?」

亞倫說:「見鬼!你聽不懂嗎?溫度越低危險越大!必須推遲發射!」

公司高層問:「你能不能給我們一個量化的數據,讓我們實際評估一下?」

亞倫說:「現在只有可能性沒有量化數據!你不能給我一個橙子就讓我做出個蘋果派來!」

NASA說:「有記錄表明,上次發射的溫度是在攝氏5度,O型環並沒有出現問題。」

亞倫開始咆哮:「這根本不能說明什麼!你不能說一個孩子這次跑過馬路沒有被車撞到,就可以讓這個孩子永遠待在馬路上!」

氣氛凝固下來。公司高管關掉揚聲器,走過來安撫亞倫幾人,大意是說「挑戰者號」升空是一項牽扯太多投資太多團隊的系統工程,不能憑藉幾個人尤其是亞倫一個人的推斷,就悍然下令推遲發射。亞倫徹底怒了,他對著高管大吼:「你根本不在乎那七個人(太空人)的死活!你為什麼自己不穿上太空衣明天坐進飛機?要不然把你的妻子或者女兒也帶上?!」

電話那頭的NASA不耐煩了,直截了當問公司高管是否同意發射。如果說高管起初還存留對亞倫的信任和對安全性的憂慮,此時他一定是被亞倫的言語激怒了。他同意如期發射!

亞倫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我不同意!你們這是在草菅人命!」說罷摔門而去。於是這場歷時一個小時的電話會議並沒有改變什麼,於是次日早上凌空爆炸的「挑戰者號」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著名最悲痛的一幕,因為O型環洩露失效!

在這個全影片最經典最高潮的場景中,亞倫的溝通能力可以被判定為負數!我相信,如果情緒急躁的亞倫此時選擇閉嘴,討論也許還能在正常軌道上進行。亞倫的言辭不僅沒能把公司高管變成自己的同盟,反倒把人家逼到了對立面!

或許是出於有意,影片導演把亞倫參與的幾場調查聽證也都做了詳細描述。無一例外,亞倫情緒衝動不懂溝通的發揮很「穩定」,懟領導懟同事懟律師懟聯邦調查局,他甚至連播放媒體評論的電視機也懟,差點兒把電視機扔進垃圾桶!

毋庸置疑,亞綸的判斷是正確的,敢於講真話不怕得罪人的勇氣也值得肯定,但在科學面前必須提供實證,在打算說服的對手面前,必須懂得溝通技巧,可惜,亞倫不懂。

這就暴露出一個問題。在亞倫那一代理工男的生活經歷中,美國因為科技的崛起領跑世界。做一個科學家當一名工程師是最光鮮的職業,令眾多少年男女趨之若鶩。但在這些人當中,在這些設計掌握大國重器的頂尖人才當中,又是有多少人具備情商教育基礎與溝通能力呢?有多少人能成為科學與道德並重的巨匠愛因斯坦、奧本海默呢?

人到中年的亞倫,應當是生於四、五十年代,美國科技大發展的年代。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培養出的理工人才,像亞倫一樣只懂技術不懂話術的應當不在少數。我們看如今美國的表現,在尖端科技、金融、軍事、政治領域保持霸主地位,但在民眾的認知層面和國際關係方面卻愈來愈表現出嚴重的分裂與對立,像個幼稚輕狂的暴發戶。這不能不說是長期處於唯我獨尊的地位,忽視客觀人文情商教育,片面追求財富與技術所造成的後遺症。

嚴酷的事實是,一個具備高科技實力的人才無法正確合理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見解,一個實力超強的國家無法正確認識世界擔起應負的責任。匱乏的情商教育,充滿偏差的世界觀,都可以通過蠻不講理的溝通來表現,都可以通過恃強凌弱非友即敵的態度來詮釋。這是亞倫個人的悲哀,也是一個超級大國走向衰落的外在表徵。

今天,我們的國家正在通過自身的努力與開放的姿態,不斷迫近與美國的差距。等我們的下一代成長起來的那一刻,他們也必然會身處當年亞倫這些工程師所處的視角,掌握科技實力領跑世界。為了那一刻,我們需要替他們營造「推己及人、共商共享」的世界觀,為他們增添相應的情商教育,不要讓他們也在關鍵時刻去創造一場零分甚至負分的悲劇。

小編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網名:皮皮中尉):現為某主流媒體主任編輯,「天涯文學」籤約作家,「360個人圖書館」原創達人;在本職中品味業務骨幹的充實,在讀書寫作中聆聽先哲的教誨,在陪伴妻子女兒的過程中體會最純真的快樂。

歷史推薦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們在「爸鼻馬迷」不見不散。

關注公眾號

鼓勵支持小編吧!

相關焦點

  • 特大空難之美國「挑戰者」號失事
    這一天,在佛羅裡達的卡納維拉爾角,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事件讓人們感到無比的悲痛。「挑戰者」號太空梭是美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太空梭。1983年4月4日,「挑戰者」號首次前往太空執行任務。「挑戰者」號的名字有特殊意義,這個名字來自1870年航行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的英國海軍研究船「挑戰者」號,美國的太空梭都是以早期的研究船名命名,「挑戰者」號的命名也不例外。
  • Netflix發布《挑戰者號:最後一次飛行》劇集預告片
    挑戰者號太空梭造成7名太空人墜落的悲劇,成為人類太空探索的重大挫折。包括克裡斯塔·麥考利夫等6人在內的宇航團隊成員的生命,永遠定格在1986年1月那個寒冷的日子。本周三,流媒體視頻點播平臺Netflix發布了《挑戰者》系列預告片,將觀眾帶回了幾十年前。
  • 【歷史】「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三十周年祭 兇手竟然是……
    2016年,在「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墜毀30周年之際,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舉行了一場特別的紀念活動。
  • 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內幕
    「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15年後,兩名飛船設計高級工程師終於打破沉默,披露了導致飛船爆炸的前因後果。  美國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從卡納維拉爾角航天基地發射升空後73秒起火爆炸,這一事件已經過去15年了,但看過電視直播的觀眾對那觸目驚心的火球一定記憶猶新。
  • 曾嘗試阻止挑戰者號災難發生的 NASA 工程師逝世
    Boisjoly 生前曾是一位火箭工程師, 在挑戰者號發射前夜曾同 Allan J. McDonald 等人向 NASA 提出取消太空梭發射, 但其他因素掩蓋了他們的聲音並最終還是引發了人類航天史上的一場悲劇.
  • 「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照片公布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等待發射。這是它的第九次發射,也是最後一次。
  • 哥倫比亞號與挑戰者號爆炸驚人相似
    東方網2月2日消息: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昨天在高空分裂解體,導致7人死亡。這震驚世界的意外事件立刻令人聯想到十六年前相差不到幾天、升空即爆炸的挑戰者號的悲劇。比較發現,兩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媒體認為,這些巧合,簡直是小說也杜撰不出來的情節。
  • 為什麼印度緊急停止了探月發射,差點與挑戰者號太空梭一樣爆炸
    美國專家解釋:為什麼印度在最後時刻停止了月球-2號的發射GSLV MK-III是印度推力最強大的火箭,重達640噸,高144米。 火箭的第一級包括兩個固體燃料助推器,第二級有兩個Vikas發動機,第三級有低溫液氫液氧發動機。
  • 挑戰者號:被直播的美國航天慘案
    每逢太空梭發射,全世界都要通過電視直播,觀看這一偉大的科學實驗。也正是通過電視直播,全世界人在那一刻,目睹了人類太空史上最慘烈的事故。第一架哥倫比亞號:1979年建成,是以18世紀初第一艘環繞地球航行的美國輪船的名字命名的,2003年返回地球時失事。第二架挑戰者號:1982年建成,以1870年航行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的英國海軍研究船挑戰者號命名,首飛1983年4月,1986年失事,共飛行10次。
  • 悲劇重演 哥倫比亞號與挑戰者號爆炸有驚人巧合
    中新網2月2日電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昨天在高空分裂解體,導致7人死亡。這震驚世界的意外事件立刻令人聯想到十六年前相差不到幾天、升空即爆炸的挑戰者號的悲劇。比較發現,兩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媒體認為,這些巧合,簡直是小說也杜撰不出來的情節。
  • 明明早知道的錯誤讓」挑戰者號「爆炸了!
    1986年1月27日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為第二天要發射的太空梭「挑戰者號」開了一個冗長的會議。會議中,火箭推進器的承包商莫頓·蒂奧科爾有限公司的工程師代表艾倫·麥克唐納主張延期發射,因為當時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發射中心氣溫異常低,甚至不到零下八攝氏度。熱脹冷縮,這麼低的溫度會造成O形橡膠環裂開。
  • 挑戰者號太空人羅納德·麥克奈爾的30個事實
    麥克奈爾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生,1970年代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兩年的數據被偷了,他不得不重新獲得博士學位的結果似乎制度上的種族主義、鄉愁和與受過私人教育的同齡人的追趕還不夠,羅納德的研究又遭受了一次嚴重的打擊。災難發生在他第三年,可能會徹底結束他的學術生涯。他花了兩年多時間記錄的結果被偷了。
  • 未解之謎之挑戰者號事故的背後
    美國的太空梭在1981年首次投入使用後之後的6年都運轉良好,也驗證了太空梭是一種非常高效的運載器,直到1986年發生了挑戰者號事故,這也是美國NASA航天事故的一個未解之謎。挑戰者號的發射一波三折,發射之前就遇到了很多問題,首先是由於天氣等一系列因素,發射時間一調再調到了,發射當天,太空梭的密封指示器又出了故障,故障排除後,工作人員發現外部艙門的閉合裝置又出了問題,好不容易修好後,跑道上的側風又超過了發射極限,只好再一次推遲到第二天。
  • 天文史上的今天 | 「挑戰者號」太空梭首次飛行
    ▼「挑戰者號」太空梭首次飛行,STS-6任務徽標 / NASA1986年1月28日,美國「 挑戰者號」太空梭凌空爆炸,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在遇難的太空人中,還包括了第一位太空教師克裡斯塔·麥考利夫。那是「挑戰者號」太空梭的最後一次飛行。
  • 9分Netflix紀錄片,重新揭開「NASA之殤」
    1986年1月28日上午,佛羅裡達州的天氣特別冷,數百名觀眾來到位於東海岸梅裡特島的甘迺迪航天中心,等待見證期待已久的挑戰者號:最後的飛行》,就是對這一航天災難始末的再次曝光,畢竟挑戰者號與七名機組人員已經離開我們34年了。
  • 謹以此文,悼念「挑戰者號」太空梭災難事故32周年
    1986年1月,乘坐「挑戰者號」太空梭的太空運輸系統第51-L次任務機組成員,其中包括了5名太空人及兩名有效載荷專家。我們悼念七位英雄。前排從左往右:麥可·史密斯、迪克·斯科比、羅納德·麥克奈爾。後排從左往右:埃利森·奧尼祖卡、克麗斯塔·麥考利夫、格雷戈裡·賈維斯、朱迪恩·倫斯尼克「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之後的太空飛行計劃 事故發生三年之後,NASA才進行了另一次太空梭發射任務。
  • 升空73秒,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變火球,7名太空人無一人倖免
    一個巨大的工程,很有可能是因為一個小小的測量數據而失敗,更妄論一個人的成功了,很多人為了成功都會備選好多個方案,就為了最後的那一刻,也有很多個工程,為了能夠建設得更好,也會進行很多次的推演和整理。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當年  美國挑戰者號的高空爆炸事件  。眾所周知,現在很多國家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火箭,也有了一定的航天基礎。
  • 歷史上的今天 : 挑戰者號的探索之旅
    1872年12月21日,英國海洋考察船挑戰者號從樸茨茅斯港起航,踏上長達3年的地球海洋探索之旅。
  • 魔獸世界7.3.5劇透 希利蘇斯之殤竟是薩格拉斯傑作
    原標題:魔獸世界7.3.5劇透 希利蘇斯之殤竟是薩格拉斯傑作   眾所周知,在魔獸世界7.3.5版本中我們將深入安託蘭廢土的安託魯斯·燃燒的王座團隊副本,這裡面不僅有燃燒軍團最高階的將領鎮守,副本最終boss也是大家熟悉的強大存在——墮落泰坦「阿格拉瑪」和阿古斯星魂「寂滅者阿古斯」,這種級別的戰鬥可以算得上是史詩級別的了
  • 美國挑戰者號悲劇20年 航天事業仍是最尖端挑戰
    「挑戰者號」遇難機組人員的資料照片。 「挑戰者號」在空中爆炸時的情景。 新華社發  新華網華盛頓1月30日電 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日前舉行了「挑戰者號」悲劇20周年紀念。在美國,先後有17位太空人為航空航天事業犧牲,他們分別來自「阿波羅1號」宇宙飛船、「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下屬最大的太空研究中心——詹森航天中心的總指揮邁克·科茨在紀念感言中說:「他們和他們的家庭在追尋他們和我們的夢想時,付出巨大犧牲。我們從未,以後也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犧牲對我們每個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