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導讀:
在理工直男的世界裡,溝通協調能力還趕不上數學邏輯能力的一個零頭!所以一場至關重要決定生死的研討會就變成了菜市場才能見到的潑婦罵街。
如果有誰想了解1986年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失事這一重大事件,不妨看看2019年的美國新電影《挑戰者號之殤》。電影沒有直接聚焦這一慘痛事件的全景,而是定格在了幾位倒黴的工程師身上。之所以說倒黴,是因為這幾位工程師恰恰是導致太空梭失事關鍵部件「O型環」的設計者。
以男主人公亞倫為代表的五位工程師,供職於一家與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密切合作的商用科技公司。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設計製造用來密封運載火箭和太空梭各個艙室的O型環。作為高性能密封裝置,O型環要扛得住高溫耐得住高壓,作用不可小覷,而作為O型環的設計者,五位工程師的學歷能力自然也不可置疑。所以,你絕對想像不到,改寫歷史改變所有人命運的勝負手,竟然會是他們那乏善可陳令人捉急的溝通能力!
電影拍得很取巧,因為「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被新聞直播全程攝錄,所以相關「大場面」全部由歷史資料代替,影片的重點在於表現五位工程師事前事後堅持理念講真話的大無畏精神。依我看,影片的最高潮,當屬太空梭發射前夜,五位工程師冒天下之大不韙,召集高級別會議,企圖阻止發射這個場景。
天賦異稟能力出眾的工程師亞倫對工作高度負責。他通過實驗和演算發現,自己公司設計的O型環存在發揮效用的溫度區間,攝氏12度以上。也就是說,當發射場周邊氣溫下降到12度以下時,O型環就會產生裂紋縫隙引起滲漏,溫度越低,危險越大。當NASA決定於第二天(1月27日)上午發射「挑戰者號」時,那裡的天氣預報顯示溫度為攝氏零下1度!
十萬火急!亞倫咆哮著闖進主管辦公室,咆哮著闖進會議室,召集自己的同僚和上級,要求立即通知NASA推遲發射。面對激動的亞倫,其他四位工程師面面相覷。因為NASA為了彰顯美國航天實力,早已確定了一年發射太空梭25架次的宏偉計劃,而且這次「挑戰者號」升空又因為首次搭載民間航天志願者而聲名大噪,早已成為媒體和全國的關注焦點。推遲發射?談何容易!更有人想到,一旦NASA撤銷了公司合同,自己的養老金、孩子的學費、各種貸款就會統統告吹……
看著頗顯為難的同事們,你猜亞倫怎麼辦?他沒有據理分析潛在的隱患,也沒有拿出有力的圖表數據,而是大叫:「你們這幫蠢貨!我是對的!我是對的!」如果不是部門主管出面,其他人早就跟這個歇斯底裡的亞倫翻臉了。而主管的說辭是:「我知道亞倫這個人,他不在乎公司,不在乎我們這些同事,什麼都不在乎,但他在乎自己是對的,所以我相信他。」我給這個回合亞倫的溝通能力打零分,因為他根本不會溝通!全靠著大家對他人品的信任,這才推進到下一階段。
在主管和同事們的斡旋下,在發射前十二個小時,一次涵蓋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休斯頓NASA航天指揮中心和亞倫所在公司辦公室三方,地跨上千英裡的電話會議召開了。NASA的高層顯然不想輕易推遲發射,公司高管顯然不想惹NASA生氣丟掉合同,因此事情能不能搞成,就看亞倫這五位骨幹能否說動他們。可惜,在這幫理工直男的世界裡,溝通能力的重要性似乎還趕不上數學邏輯能力的零頭,一場至關重要決定生死的會議開成了菜市場才能見到的潑婦罵街。
NASA高層問:「如果超出了溫度範圍,O型環失效的機率有多大?」
亞倫說:「見鬼!你聽不懂嗎?溫度越低危險越大!必須推遲發射!」
公司高層問:「你能不能給我們一個量化的數據,讓我們實際評估一下?」
亞倫說:「現在只有可能性沒有量化數據!你不能給我一個橙子就讓我做出個蘋果派來!」
NASA說:「有記錄表明,上次發射的溫度是在攝氏5度,O型環並沒有出現問題。」
亞倫開始咆哮:「這根本不能說明什麼!你不能說一個孩子這次跑過馬路沒有被車撞到,就可以讓這個孩子永遠待在馬路上!」
氣氛凝固下來。公司高管關掉揚聲器,走過來安撫亞倫幾人,大意是說「挑戰者號」升空是一項牽扯太多投資太多團隊的系統工程,不能憑藉幾個人尤其是亞倫一個人的推斷,就悍然下令推遲發射。亞倫徹底怒了,他對著高管大吼:「你根本不在乎那七個人(太空人)的死活!你為什麼自己不穿上太空衣明天坐進飛機?要不然把你的妻子或者女兒也帶上?!」
電話那頭的NASA不耐煩了,直截了當問公司高管是否同意發射。如果說高管起初還存留對亞倫的信任和對安全性的憂慮,此時他一定是被亞倫的言語激怒了。他同意如期發射!
亞倫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我不同意!你們這是在草菅人命!」說罷摔門而去。於是這場歷時一個小時的電話會議並沒有改變什麼,於是次日早上凌空爆炸的「挑戰者號」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著名最悲痛的一幕,因為O型環洩露失效!
在這個全影片最經典最高潮的場景中,亞倫的溝通能力可以被判定為負數!我相信,如果情緒急躁的亞倫此時選擇閉嘴,討論也許還能在正常軌道上進行。亞倫的言辭不僅沒能把公司高管變成自己的同盟,反倒把人家逼到了對立面!
或許是出於有意,影片導演把亞倫參與的幾場調查聽證也都做了詳細描述。無一例外,亞倫情緒衝動不懂溝通的發揮很「穩定」,懟領導懟同事懟律師懟聯邦調查局,他甚至連播放媒體評論的電視機也懟,差點兒把電視機扔進垃圾桶!
毋庸置疑,亞綸的判斷是正確的,敢於講真話不怕得罪人的勇氣也值得肯定,但在科學面前必須提供實證,在打算說服的對手面前,必須懂得溝通技巧,可惜,亞倫不懂。
這就暴露出一個問題。在亞倫那一代理工男的生活經歷中,美國因為科技的崛起領跑世界。做一個科學家當一名工程師是最光鮮的職業,令眾多少年男女趨之若鶩。但在這些人當中,在這些設計掌握大國重器的頂尖人才當中,又是有多少人具備情商教育基礎與溝通能力呢?有多少人能成為科學與道德並重的巨匠愛因斯坦、奧本海默呢?
人到中年的亞倫,應當是生於四、五十年代,美國科技大發展的年代。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培養出的理工人才,像亞倫一樣只懂技術不懂話術的應當不在少數。我們看如今美國的表現,在尖端科技、金融、軍事、政治領域保持霸主地位,但在民眾的認知層面和國際關係方面卻愈來愈表現出嚴重的分裂與對立,像個幼稚輕狂的暴發戶。這不能不說是長期處於唯我獨尊的地位,忽視客觀人文情商教育,片面追求財富與技術所造成的後遺症。
嚴酷的事實是,一個具備高科技實力的人才無法正確合理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見解,一個實力超強的國家無法正確認識世界擔起應負的責任。匱乏的情商教育,充滿偏差的世界觀,都可以通過蠻不講理的溝通來表現,都可以通過恃強凌弱非友即敵的態度來詮釋。這是亞倫個人的悲哀,也是一個超級大國走向衰落的外在表徵。
今天,我們的國家正在通過自身的努力與開放的姿態,不斷迫近與美國的差距。等我們的下一代成長起來的那一刻,他們也必然會身處當年亞倫這些工程師所處的視角,掌握科技實力領跑世界。為了那一刻,我們需要替他們營造「推己及人、共商共享」的世界觀,為他們增添相應的情商教育,不要讓他們也在關鍵時刻去創造一場零分甚至負分的悲劇。
小編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網名:皮皮中尉):現為某主流媒體主任編輯,「天涯文學」籤約作家,「360個人圖書館」原創達人;在本職中品味業務骨幹的充實,在讀書寫作中聆聽先哲的教誨,在陪伴妻子女兒的過程中體會最純真的快樂。
歷史推薦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們在「爸鼻馬迷」不見不散。
關注公眾號
鼓勵支持小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