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月,乘坐「挑戰者號」太空梭的太空運輸系統第51-L次任務機組成員,其中包括了5名太空人及兩名有效載荷專家。我們悼念七位英雄。前排從左往右:麥可·史密斯、迪克·斯科比、羅納德·麥克奈爾。後排從左往右:埃利森·奧尼祖卡、克麗斯塔·麥考利夫、格雷戈裡·賈維斯、朱迪恩·倫斯尼克
「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之後的太空飛行計劃
事故發生三年之後,NASA才進行了另一次太空梭發射任務。在此期間,各方各面提出了很多改革建議,有些建議是技術性的,但大部分建議都重點關注溝通渠道不暢通的問題、有些建議要求改變NASA的管理文化及安全管理機構。
但美國人同太空飛行計劃之間的相互關係卻難以修復。「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開始推動人們去終結很多錯誤做法。在很短的時間內,這個國家的人民就見證了NASA開啟空間站的建設任務、向火星發射了探測器、啟動太空旅遊計劃,而且還在取得上述成就的11年之後,就實現了載人登月計劃。這次事故的發生,讓NASA因為一艘存在故障問題的太空梭而未能實現它對公眾的承諾,這起災難也再一次嚴厲地提醒我們,太空飛行並不是航空旅行。太空飛行可能永遠都不會成為家常便飯,普通人可能永遠都無法進入太空軌道俯瞰地球。
但是,這一現實並不意味著,人們就不再追尋太空夢想。
在「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發生的30多年之後,很多世界知名的億萬富翁創建了不少私營太空商業公司,在這些私營公司的努力之下,太空事業重新激發了公眾的興趣與想像力。私營太空公司正在通過現代建構方法研發它們自己的太空飛行系統,實現著關於成本合適、頻率更高的太空飛行承諾。
英國億萬富翁理察·布蘭森旗下的維珍銀河公司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沙漠裡建立了宇航中心,計劃通過亞軌道飛行開展商業太空旅行。亞馬遜執行長傑夫·貝索斯創立的藍色起源火箭公司正在追尋著可重複使用火箭的目標。該公司研發的火箭能夠在發射之後,自動著陸於目標位置,在維護保養之後可用於再次發射。埃隆·馬斯克的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也在研發可重複使用火箭,該公司還計劃進行載人登陸火星計劃,並計劃完成上世紀50年代科幻電影中的行星際運輸系統的建設。同時,NASA正在研發新一代宇宙飛船及運載火箭,還計劃在其他行星上實現載人登陸。
但是,任何希望在太空中實施下一步重大計劃的人,無論是私營公司,還是NASA,或是兩者聯手,都必須承認一條事實——太空飛行具有很大的風險。阿波羅登月計劃有一個名為「三個9」的原則:每一個系統的安全性都要做到99.9%,要實現風險最小化,雖然做到了99.9%,但是,仍然還存在0.1%等風險空間。而且,永遠都會有風險。更關鍵的是,要學會吸取教訓。
「挑戰者號」太空梭的太空運輸系統第51-L次任務機組成員麥可·史密斯、迪克·斯科比、羅納德·麥克奈爾、埃利森·奧尼祖卡、克麗斯塔·麥考利夫、格雷戈裡·賈維斯、朱迪恩·倫斯尼克為了人類探索太空的事業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我們悼念七位英雄的最好方式就是,使人類將來的太空飛行計劃更加安全、更加卓越、更加人性。
2018年1月28日,是「挑戰者號」太空梭災難事故發生32周年紀念日。
特此紀念英雄們,並祝福人類將來的太空事業。
來源:http://www.history.com
譯者:朱川
責編:鍾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