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今天,1986年1月28日,在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73秒後爆炸解體,7名太空人殉職。這次事故,是美國宇航局也是人類太空探索史上最沉重的悲劇。
事後的調查表明,此次事故的根源來自一個不起眼的橡膠部件——「O-ring」( O型環)。由於發射時氣溫過低,橡膠失去彈性,使得原本應該是密封的固體火箭助推器內的高壓高熱氣體洩漏,最終導致高速飛行的太空梭在高空解體。
事故還原
挑戰者號最初計劃於美國東部時間1月22日下午2時43分在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但是由於上一次任務的延遲導致發射日推後到23日,然後改延遲到24日。接著,因為塞內加爾達喀爾的越洋中輟降落場地的惡劣天氣,發射又推遲到了25日。而根據氣象預報指出,甘迺迪航天中心當時的天氣情況不宜發射,發射再次推後到美國東部時間1月27日上午9時37分。在發射前的測試時,由於外部艙門通道出現了問題,發射再推遲了一天。
發射前一晚,NASA工程師和負責飛船焊接及密封的塞奧科公司工程師一起討論了天氣對任務的影響。雖然有人表示了對橡膠材料密封性的擔憂,但最終管理層依然決定在28日進行發射。
28日上午11時39分,太空梭主發動機點火,僅0.6秒後,第一個故障徵兆就已顯現。從現場攝像機拍攝的畫面中可以看到,一股黑色煙霧從發動機右側尾部噴出,持續了約2秒。
事後調查表明此黑煙是由接縫開裂導致,主O型環原本的作用即是封閉該裂縫,但由於溫度過低失效,而副O型環又因為金屬部分的崩離而偏離了原有位置。
點火後58秒,一臺追蹤攝像機捕捉到了右側發動機靠近尾部支架處出現的煙羽,可燃氣體開始洩露。
第64秒,煙羽突然改變了形狀,同時出現了肉眼可見的異常火光,這表明尾部燃料艙的液氫艙開始出現洩漏。
在電腦控制下,主發動機的噴嘴開始轉動,試圖補償助推器產生衝力導致的不平衡。
在地面控制人員和太空人看來,出現這種情況還在正常範疇內。
第68秒時,地面通信告知太空人「執行加速」,指令長迪克·斯科比確認了這一信息並回覆:「收到,執行加速。」這也是挑戰者號機組成員留下的最後一條通訊信息。
不到10秒鐘之後,挑戰者號在14600多米的高空解體,隨著外部燃料箱的瓦解,脫離了正常飛行姿態的挑戰者號被突如其來的巨大氣流衝擊下被撕裂。
25秒後,殘存的駕駛艙在慣性作用下升至19800米高空,隨後開始自由落體,在數分鐘後以330公裡/小時的高速濺落海面。7名太空人全部罹難。
調查表明,在太空梭解體爆炸前,至少有3名航天員並沒有馬上死亡。他們打開了太空梭上的應急供氧設備試圖自救,但最終因高空低溫、缺氧和接觸海面時500多G的超重而無法倖免。
在太空梭設計期間,曾有幾次提及發射逃生系統,但NASA的最終結論是:太空梭的高可靠性不需要額外設計這一系統。
事故發生後,NASA的飛行控制室裡最初十幾秒一片寂靜,沒有人相信在顯示器上親眼看到的一切。
隨後,在執行了一系列搜尋和安全措施之後,飛行指揮最終確認了這一悲劇,並啟動了緊急程序,封存了現場數據,以供後續調查。
詳細調查
1986年2月3日,時任美國總統隆納·雷根親自下令,宣布成立調查委員會,前美國國務卿威廉·羅傑斯擔任主席,參與調查的14名委員會成員包括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副主席)以及諾貝爾獎獲獎者理察·費曼等人。
在持續數月的調查工作中,委員會訪問了超過160名有關人員,查閱了6300餘份文檔,總篇幅超過12萬頁,以及大量各個角度拍攝的現場圖片和影像資料。
委員會中最著名的一位成員是理論物理學家理察·費曼,他以自己的風格直接進行調查,而不是依據日程表進行。
這讓他與羅傑斯產生了意見上的分歧,後者曾經抱怨到:「費曼才是真正讓我頭痛的事。」
在一場電視廣播的聽證會上,費曼將材料浸泡在一杯冰水之後,展示了O型環如何在低溫下失去韌性而喪失密封的功能。
1986年6月9日,委員會公布了最終的事故調查報告。
報告指出,挑戰者號的意外是由右側固體火箭推進器尾部一個密封接縫的O型環失效,導致加壓的熱氣和火焰從緊鄰的外加燃料艙的封緘處噴出,造成結構損壞。O型環的失效則歸因於設計上的缺陷,以及發射時持續多日的低溫都是潛在的因素。
除了設計和天氣原因之外,調查委員會還將事故原因部分歸咎於NASA本身的不完善的內控制度和決策機制。
在2003年哥倫比亞號災難之後,NASA內部對安全問題的態度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
哥倫比亞號事故調查委員會認為,NASA未能從挑戰者的事故中學到足夠多的教訓,「造成對挑戰者號(事故)負有責任的制度失效原因並未消除」,意即導致挑戰者號事故「有瑕疵的決策過程」,在17年後導致了哥倫比亞號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