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者號:被直播的美國航天慘案

2021-01-20 網易航空

作者 | FEI


上世紀整個80年代,絕對是太空梭最耀眼、最光輝的時代。


每逢太空梭發射,全世界都要通過電視直播,觀看這一偉大的科學實驗。


也正是通過電視直播,全世界人在那一刻,目睹了人類太空史上最慘烈的事故。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73秒發生解體爆炸,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視頻: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升空,73秒鐘爆炸。




時代明星 太空梭 


50年前的1969年,美國人提出建造一種可以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劃,這註定是一個冒險的計劃,可是在探索太空奧秘的步伐中,有哪一步是輕鬆的呢。


太空梭作為可重複使用往返太空的運載工具已經淘汰,馬斯克的可回收獵鷹火箭大有取代之勢。


1981年的4月12日,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首飛成功,人類開啟了太空梭往返太空的新時代。


20年前的這一天是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


蘇聯在經過了12年的研發後,第一架太空梭「暴風雪」號於1988年11月,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


在環繞地球飛行二周後,「暴風雪」號返回大氣層,並成功著陸,鑑於之前挑戰者號的前車之鑑,「暴風雪」號的首航採取的是無人飛行。


由於較美國研製航天技術遲,蘇聯的暴風雪號實際上大量的參考了美國太空梭的設計,因此進展頗為迅速。


但奈何蘇聯解體,整個項目在接近完成時被廢棄。



回過頭來說美國的太空梭,歷史上,美國共建造5架太空梭。


第一架哥倫比亞號:1979年建成,是以18世紀初第一艘環繞地球航行的美國輪船的名字命名的,2003年返回地球時失事。


第二架挑戰者號:1982年建成,以1870年航行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的英國海軍研究船挑戰者號命名,首飛1983年4月,1986年失事,共飛行10次。


第三架發現號:1984年8月首飛,以18世紀美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的小船的名字命名,總計飛行了21次,是升空次數最多的太空梭。


第四架亞特蘭蒂斯號:1985年交付,以美國第一艘遠洋船舶的名字命名。在1985年10月和1996年3月之間進行了16次飛行。


2011年7月8日,亞特蘭蒂斯號進行最後一次飛行,太空梭退役。


第五架奮進號:1991年建造,以庫克船長的三桅帆的研究調查船奮進號命名,奮進號用來替代挑戰者號,造價超過20億美元。1992年5月首飛,2011年5月最後一次飛行,大部分任務是前往國際太空站。



全世界目睹的慘劇


1986年1月28日,星期二的早晨,發射架上結著冰。


在離發射現場6.4km的看臺上,聚集了上千人觀看,觀眾裡有一群孩子,他們是歡送老師克裡斯塔·麥考利夫飛上太空的。


結冰的發射架


根據《美國太空史》一文中所述,麥考利夫是從1萬多名教師中選出來的,計劃在太空為全國中小學生講授兩節有關太空和飛行的科普課,學生還可以通過專線向麥考利芙提問。


挑戰者號上的7名機組成員


執行代號「任務51L」的挑戰者號上,有7名機組成員:指令長迪克·斯科比、飛行員邁克·史密斯、任務專家埃裡森·奧尼祖卡、朱迪·雷斯尼克和羅恩·麥克奈爾、載荷專家格雷格·賈維斯、教師克裡斯塔·麥考利夫。


挑戰者號發射升空


挑戰者號在過去3年的飛行中,已安全地將46名太空人送入太空。根據計劃,挑戰者號本次升空將在太空逗留6天時間,將在太空中釋放一顆中繼衛星。


發射現場歡送老師的孩子們


執行任務51L的挑戰者號,於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1:39,也就是在發射前6.5秒點火,助推火箭發出類似連續打雷的轟鳴聲,震撼著發射場周圍觀眾,太空梭順利上升。


7秒,飛機翻轉

16秒,機腹朝天完成轉變角度

24秒,發動機推力降至94%

42秒,穿過湍流區,推力降至65%


上升速度2倍音速,每秒677米,高度8000米


50秒,地面觀測發現側助推器冒出灰煙

52秒,地面指揮全速飛行

59秒,高度10000米,助推器消耗450噸燃料

65秒,指令長加大推力全速前進

73秒時,高度16600米外掛燃料箱爆炸


點火後的0.678秒,密封圈失效後冒出的灰煙


發射後僅僅73秒,人們等得到的卻是巨大的爆炸聲,人類航天史上最慘重、太空人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災難降臨。


事故調查人員從照片、物理和其他證據中得出結論,證明這是右側助推器底部的O形密封圈失效,這是挑戰者當天升空爆炸的直接原因。


挑戰者號在空中的飛行軌跡,直到爆炸。


在發射後0.678秒,一個安裝在39B號墊片附近的攝像機捕捉到「一股強烈的灰色煙霧,從右固體火箭助推器後場接頭附近噴射出來。」


由於低溫,太空梭旁矗立的定點通信建築被大量冰雪覆蓋。調查人員在紅外攝像機中發現,右側SRB部件尾部接縫處的溫度達到零下13度。


爆炸後,兩枚已卸載燃料的助推器繼續向上飛行,形成Y型的軌跡


低溫下的O型密封橡膠環


羅傑·博伊斯喬利是太空梭固態燃料火箭助推器高級工程師,他解釋了O形環鋼圈。


這些鋼圈看上去很結實,很牢固,但點火後,每個部分由於受到巨大壓力,會像氣球一樣被「吹」起來。這就需要在連接處採用鬆緊帶來防止熱流溢出箭體。


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後爆炸,驚恐的現場觀眾


這個任務是由兩條O型的橡膠帶完成,它們可以隨著鋼圈一起擴張,並能彌合縫隙。


如果這兩條橡膠帶與鋼圈脫離哪怕0.2秒,助推器的燃料就會發生洩漏,固態火箭助推器就會爆炸。


挑戰者號發射時,零下13度的氣溫,讓O型橡膠帶變得非常堅硬,伸縮就更加困難,導緻密封效果大打折扣。


雖然那可能只是零點幾秒的時間,但足以把一次本應成功的發射變成一場災難。


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後爆炸,驚恐的現場觀眾


雪上加霜的風切變


由於固體燃料中加入了鋁,從失效的O型環縫隙裡冒出的火焰,燃燒後形成的鋁渣堵住了縫隙,在明火衝出裂縫前臨時起到了密封作用。


但是,在爆炸前十幾秒,挑戰者號遭到一股強烈的風切變,威力相當與卡特裡娜颶風。火箭的尾流出現了不同尋常的「Z」字型擺幅。


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後爆炸,驚恐的現場觀眾


一架發射前飛過場區上空的飛機也曾報告,空中遇到風切變,這樣的震動讓鋁渣脫落,明火從接縫處噴出,火焰噴射在主燃料艙上。


以兩倍音速飛行的挑戰者號發生了爆炸,紅棕色的火球在14600米高空包圍了挑戰者號。


回收殘骸


事故發生一分鐘後,NASA啟動了救援行動,派遣船隻、飛機前往搜救。但此時,碎片還在不停地掉落,搜救部門制的命令飛機與船隻在安全水域待命,直到一個小時後才開始。


救援船隻打撈殘骸


根據海岸警衛隊記載,這次搜救行動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面搜救行動,範圍達1600平方公裡,深度達到水下370米,一直持續到2月7日。


在挑戰者號殘骸裡有一面美國國旗,發現時依然原封不動地密封在貨物袋中。


多年來,剩餘的挑戰者號殘骸還在不斷地被海水衝上佛羅裡達州的海岸。


1996年12月17日,在事故後差不多11年時,可可比奇的海灘上還發現了兩大塊殘骸。


後來,發射每次升空的73秒,成為每個機組人員要克服的強大心裡障礙。


哥倫比亞號的悲劇


2003年2月1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9時,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德克薩斯州北部上空解體墜毀,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


事故調查報告顯示,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後不久燃料箱外脫落了三塊增強型碳隔熱板,擊中了左翼前緣,造成致命的內傷。


哥倫比亞號空中解體散落的殘骸


當太空梭返回經過大氣層時,與空氣劇烈摩擦產生的攝氏1400度的高溫,衝入左機翼損傷部分,融化了內部結構,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再見 太空梭


20世紀末,俄羅斯和歐洲,在技術、安全和經濟等多重壓力下,太空梭計劃紛紛下馬。進入21世紀,曾經不可一世的美國太空梭也逐漸偃旗息鼓。


2004年,美國總統布希發表演講,宣布太空梭在2010年停飛。2010年9月,美國太空梭進行了最後一次飛行。之後,美國的「太空梭時代」正式結束。


NASA的747背負著太空梭進行全美謝幕。


從1981年算起的30年間,美國的太空梭一共執行了135次飛行任務。發生了兩次空難,14名太空人不幸罹難。2011年7月21日,最後一架太空梭退役,太空梭正式結束了歷史使命。



回過頭來再看中國,在堅定搞宇宙飛船的正確技術路線下,中國的「神州」系列載人飛船接連成功,令世界稱讚;而在此基礎上的「天宮」空間站、「天舟」貨運飛船,探月工程也相繼取得階段性成功,更是驚豔世界。


中國航天,正悄然趕上。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延伸閱讀


網易新聞·網易航空

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屬原公眾號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美國挑戰者號悲劇20年 航天事業仍是最尖端挑戰
    「挑戰者號」遇難機組人員的資料照片。 「挑戰者號」在空中爆炸時的情景。 新華社發  新華網華盛頓1月30日電 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日前舉行了「挑戰者號」悲劇20周年紀念。在美國,先後有17位太空人為航空航天事業犧牲,他們分別來自「阿波羅1號」宇宙飛船、「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下屬最大的太空研究中心——詹森航天中心的總指揮邁克·科茨在紀念感言中說:「他們和他們的家庭在追尋他們和我們的夢想時,付出巨大犧牲。我們從未,以後也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犧牲對我們每個人的意義。」
  •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後解體
    挑戰者號太空梭是美國航空太空總署(NASA)旗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太空梭。於1983年4月4日正式進行任務首航。挑戰者號此前共飛行9次,繞行地球987圈。1985年4月29日,王贛駿(Taylor Wang)乘坐挑戰者號參與太空任務,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華人。
  • 【歷史】「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三十周年祭 兇手竟然是……
    2016年,在「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墜毀30周年之際,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舉行了一場特別的紀念活動。
  • 特大空難之美國「挑戰者」號失事
    1986年1月28日是美國最為寒冷的一天之一。這一天,在佛羅裡達的卡納維拉爾角,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事件讓人們感到無比的悲痛。「挑戰者」號太空梭是美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太空梭。1983年4月4日,「挑戰者」號首次前往太空執行任務。
  • 曾有人預測到「挑戰者」失事,但遭駁回,最嚴重的載人航天事故!
    在人類探索宇宙的路上,作出了非常多的嘗試,其中有一件非常讓人悲痛至極的事情,就是美國「挑戰者」號突然爆炸的事故,這場事故讓7名太空人在這次事故中喪生。其實在「挑戰者」升天的前一天就有人想阻止這場災難,卻沒有成功。
  • 升空73秒,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變火球,7名太空人無一人倖免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當年  美國挑戰者號的高空爆炸事件  。眾所周知,現在很多國家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火箭,也有了一定的航天基礎。現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過去很多不能完成的事情,在今天這個時代基本都已經成為了現實。
  • 「哥倫比亞」失事全景透視:挑戰者號悲劇再上演
    中新網2月2日電 從種種跡象來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著陸的過程中已經發生爆炸,太空梭上的七名太空人,包括六名美國人及一名以色列人全部遇難。  但是,美國航空航天局並沒有立即向外界宣布太空人遇難的消息,儘管如此,美國一定會在明天降半旗。據甘迺迪航天中心的官員稱,布希總統很快會就此事件發表聲明。
  • 最新解密視頻顯示,挑戰者號發射前一天,有人已經預測了災難發生
    【ALENG 自媒體】10月29日午間自媒體專稿,33年前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事故,儘管事情已經過去了30多年,而且關於該爆炸事故的官方調查結論也早已發布,但是如此嚴重的一次航天事故背後,究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新聞,多年來,實際上傳聞非常多。
  • 挑戰者號升空僅僅73秒,7名太空人葬身火海,究竟發生了什麼?
    【ALENG 自媒體】10月29日午間自媒體專稿,33年前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事故,儘管事情已經過去了30多年,而且關於該爆炸事故的官方調查結論也早已發布,但是如此嚴重的一次航天事故背後,究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新聞,多年來,實際上傳聞非常多。
  • 資料圖片: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升空瞬間
    航空知識網站-星戰工作室/圖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載這一天早晨,成千上萬名參觀者聚集到甘迺迪航天中心,等待一睹挑戰者號騰飛的壯觀景象。上午11時38分,在人們目送之下,豎立在發射架上的挑戰者號點火升空,直飛天穹,看臺上一片歡騰。但太空梭飛到73秒時,空中突然傳來一聲悶響,只見挑戰者號頃刻之間爆裂成一團桔紅色火球,碎片拖著火焰和白煙四散飄飛,墜落到大西洋。挑戰者號發生爆炸,釀成了一場慘禍。圖為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升空瞬間。
  • 挑戰者號太空人羅納德·麥克奈爾的30個事實
    用美國航天局的行話來說,麥克奈爾成了一名任務專家太空人。任務專家在太空進行實驗,並幫助維護那裡的設備。這可能涉及到讓太空梭穿著航天服進行必要的維修。1985年11月,麥克奈爾和「挑戰者」號機組的其他成員為一幅官方肖像擺姿勢麥克奈爾於1985年再次入選挑戰者號STS-51L任務在STS41-B任務成功後,美國宇航局選擇羅納德為STS51-L。與其他6名太空人一起,挑戰者號原定於1986年1月起飛。
  • 「挑戰者」號慘劇,沒有阻止美國對新一代空天飛機的研製
    不過在「挑戰者」號失事之前的 24 次飛行中,120名太空人都平安返回地面,使人們沉浸在一片歡樂聲中,對太空梭可能帶來危險這一點印象淡薄。這次飛機失事,給一些人的打擊很大,有人「談虎色變」,一時間在美國出現了一種輿論,似乎載人宇航費錢費時還不安全,得不償失,不如搞不載人宇宙空間飛行來實現考察探索。但是大多數美國人還是肯定地回答,太空梭應該繼續上天,安全措施要跟上。
  • 歷史回顧: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墜毀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第10次發射升空後,因助推火箭發生事故凌空爆炸,艙內7名太空人(包括一名女教師)全部遇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億美元,太空梭停飛近3年,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載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對徵服太空的艱巨性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
  • 美國挑戰者號爆炸事故,竟然是因為那一天太冷了
    (關注我了解更多航空、天文知識哦)挑戰者號太空梭是美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太空梭,它於1983年4月4日正式進行任務首航。之後的數年中,挑戰者一號一共執行了包括第一次在內的共9次太空飛行任務,且都圓滿完成任務並且成功返航。
  • 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內幕
    「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15年後,兩名飛船設計高級工程師終於打破沉默,披露了導致飛船爆炸的前因後果。  美國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從卡納維拉爾角航天基地發射升空後73秒起火爆炸,這一事件已經過去15年了,但看過電視直播的觀眾對那觸目驚心的火球一定記憶猶新。
  • 【歷史】「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29周年紀念
    1月28日是美國宇航局「挑戰者」號事故發生29周年紀念日。
  • 導致7名航天員遇難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原本可以避免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這次慘劇,不僅讓挑戰者號成為歷史上最短命的太空梭,更導致美國的太空梭飛行計劃被凍結長達32個月之久。是什麼原因,讓挑戰者號在空中爆炸?又是什麼原因,讓一些技術人員擔心它在升空之前就會粉身碎骨?
  • 「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照片公布
    「挑戰者」號發射升空。「美國鬍子」表示他當時上四年級,通過教室的電視觀看發射 2013年,宇航局的太空梭計劃退出歷史舞臺,美國太空人只能租用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奔赴國際空間站(神秘的地球)據新浪科技(孝文):Reddit用戶公布了一組此前從未曝光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空難照片,紀念這場發生在1986年的可怕災難。當時,「挑戰者」號因其中一個火箭出現故障在大西洋上空爆炸分解,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由於這場可怕的災難,美國宇航局的航天計劃計劃幾乎終結。
  • NASA首次展出挑戰者號及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殘骸
    【每日科技網】   (神秘的地球報導)事隔數十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佛羅裡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舉辦展覽,首次向公眾展出太空梭「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的殘骸。
  • 資料圖片:被打撈上來的挑戰者號太空梭殘骸
    打撈上來的挑戰者號太空梭殘骸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載7名太空人,進行太空梭的第25次飛行。這一天早晨,成千上萬名參觀者聚集到甘迺迪航天中心,等待一睹挑戰者號騰飛的壯觀景象。上午11時38分,在人們目送之下,豎立在發射架上的挑戰者號點火升空,直飛天穹,看臺上一片歡騰。但太空梭飛到73秒時,空中突然傳來一聲悶響,只見挑戰者號頃刻之間爆裂成一團桔紅色火球,碎片拖著火焰和白煙四散飄飛,墜落到大西洋。挑戰者號發生爆炸,釀成了一場慘禍。圖為打撈上來的挑戰者號太空梭殘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