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7名航天員遇難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原本可以避免

2020-04-08 溫故之新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這次慘劇,不僅讓挑戰者號成為歷史上最短命的太空梭,更導致美國的太空梭飛行計劃被凍結長達32個月之久。

是什麼原因,讓挑戰者號在空中爆炸?

又是什麼原因,讓一些技術人員擔心它在升空之前就會粉身碎骨?

時隔多年之後,突然有人聲稱這次震驚世界的航天慘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這是真的嗎?

導致7名航天員遇難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原本可以避免


挑戰者號升空73秒後爆炸震驚世界

1986年1月28日,卡納維拉爾角上空萬裡無雲。在離發射現場6. 4公裡的看臺上,聚集了1000多名觀眾,其中有19名中學生代表,他們既是來觀看太空梭發射的,又是來歡送他們心愛的老師麥考利夫。1984年,航天局宣布將邀請一位教師參加航天飛行,計劃在太空為全國中小學生講授兩節有關太空和飛行的科普課,學生還可以通過專線向麥考利芙提問。麥考利芙就是從11000多名教師中精心挑選出來的。當孩子們看到太空梭載著他們的老師升空的壯觀場面時,激動得又是吹喇叭,又是敲鼓。   

挑戰者號太空梭在順利上升:

7秒鐘時,飛機翻轉;

16秒鐘時,機身背向地面,機腹朝天完成轉變角度;

24秒時,主發動機推力降至預定功率的94%;

42秒時,主發動機按計劃再減低到預定功率的65%,以避免太空梭穿過高空湍流區時由於外殼過熱而使飛機解體。這時,一切正常,航速已達每秒677米,高度8000米;

50秒鐘時,地面曾有人發現太空梭右側固體助推器側部冒出一絲絲白煙,這個現象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52秒時,地面指揮中心通知指令長斯克比將發動機恢復全速。

59秒時,高度10000米,主發動機已全速工作,助推器已燃燒了近450噸固體燃料。此時,地面控制中心和太空梭上的計算機上顯示的各種數據都未見任何異常。

65秒時,斯克比向地面報告「主發動機已加大」,「明白,全速前進」是地面測控中心收聽到的最後一句報告詞。

第73秒時,高度16600米,原本一切正常的太空梭卻突然閃出一團亮光,震驚了所有正在觀看的人們。全球無數人從現場和正在直播的電視畫面上目睹了這慘烈的一刻:太空梭外掛燃料箱凌空爆炸,太空梭瞬間被炸得粉碎,與地面的通訊猝然中斷,監控中心屏幕上的數據陡然全部消失。挑戰者號變成了一團大火,兩枚失去控制的固體助推火箭脫離火球,成V字形噴著火焰向前飛去,眼看要掉入人口稠密的陸地,航天中心負責安全的軍官比林格眼疾手快,在第100秒時,通過遙控裝置將它們引爆。

伴隨著劇烈爆炸,價值12億美元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化作碎片,墜入大西洋,這些碎片在發射東南方30公裡處散落了1小時之久,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造成了世界航天史上的一次慘劇,這也是美國進行25次載人航天飛行中首次發生在空中的大災難。挑戰者號的爆炸,使美國舉國震驚,華盛頓和其它各地均下半旗致哀。時任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發表了這次太空梭事件的聲明,並形容這如同是一場民族災難。全世界為此震驚,各國領導人紛紛致電美國表示哀悼。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也於災難發生的第二天致電美國總統裡根,對挑戰者號太空梭內7名太空人不幸遇難表示哀悼。經過這次災難性事故後,導致美國的太空梭飛行計劃被凍結長達32個月之久。

美國總統隆納·雷根親自下令迅速查明爆炸原因

在事故發生後一分鐘,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發射救援官員就調動了在預定水域待命的船隻展開搜救工作,同時還派遣了搜救飛機。但是在此時,碎片還在不停地掉落;因此靶場安全官員命令飛機與船隻在安全水域待命,直到確定被影響區域安全無虞後,才允許其全力進行的搜救工作;而這已是事發後一小時了。

在挑戰者號事故發生的第一星期,美國國防部代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協助美國海岸警衛隊進行主要的海面搜救工作。根據海岸警衛隊的說法,「這次行動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面搜救活動。」搜救行動一直持續到1986年2月7日。此後,由搜尋、修復和重建小組進行修復工作;他們的目標是搶救出有助於找出事故原因的碎片殘骸。聲納、潛水員、遙控潛艇和載人潛艇都用到了搜尋的工作上,搜尋的廣度達到480平方海裡,也就是1600平方公裡的海域,而深度則達到海面以下370米。到了5月1日,將搜集到的右側助推火箭碎片修復還原後,已能足夠判斷出事故的真正原因,於是結束了主要的搜救工作。多年來,剩餘的挑戰者號殘骸還在不斷地被海水衝上佛羅裡達州的海岸。1996年12月17日,在事故後差不多11年時,可可比奇的海灘上還發現了兩大塊殘骸。

事故發生後,美國總統隆納·雷根親自下令組建調查委員會,對事故的原因進行調查。委員會由美國前國務卿威廉·羅傑斯擔任主席、首次實現月球行走的著名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任副主席,後來人們習慣於把這個委員會稱作羅傑斯委員會。

事故原因很快被查明:發射時氣溫過低,發射臺上已經結冰,造成固定右副燃料艙的橡膠O形環硬化、失效。在點火時,火焰從上往下燃燒,O型環本應及時膨脹,但O型環已經因為低溫硬化而失效,但是由於燃料中添加了鋁,燃燒形成的鋁渣堵住了裂縫,在明火衝出裂縫前臨時替代了O型環的密封作用。   

在爆炸前十幾秒,宇航飛機遭到一股強氣流,威力相當於卡特裡娜颶風。接下來的震動讓鋁渣脫落,移除了阻礙明火從接縫處洩漏出來的最後一個屏障,火焰噴射在主燃料艙上。   

在爆炸前一秒,火焰燒灼讓主燃料艙的橡膠O型環脫落,造成了主燃料艙底部脫落。太空梭的機鼻也撞上了主燃料艙的頂部。在發射後73秒,「挑戰者」號在40000公升燃料的爆炸下,被炸成了幾千個碎片,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他們是:機長:弗朗西斯·斯科比,四十六歲;駕駛員:麥可·史密斯,四十歲,太空人:朱迪恩·雷斯尼克,女,三十六歲;羅納德·麥克奈爾,三十五歲;埃利森·鬼冢,三十九歲;格裡高利·傑維斯,四十一歲;教師克裡斯塔·麥考利夫,女,三十七歲。

導致7名航天員遇難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原本可以避免


挑戰者號本應避免的發射

2001年1月,也就是挑戰者號失事整整15年之後,兩個人關於那次悲劇的談話震驚了世界,他們說,他們早就知道挑戰者號會爆炸,而且,他們當初的估計要比事實更為糟糕,他們甚至覺得太空梭在發射臺上就會爆炸,這兩個人就是羅傑·博伊斯喬利和鮑勃·埃比林。兩人都是為太空梭設計、製造固態燃料火箭助推器的莫頓-瑟奧科爾公司的高級工程師。   

在挑戰者發射前幾分鐘,博伊斯喬利在瑟奧科爾公司會議室門外焦急地踱來踱去。埃比林希望博伊斯喬利到會議室觀看太空梭發射的現場直播,一開始,博伊斯喬利告訴埃比林:「不,我不想看發射,我不想看到發射失敗。」 就在前一天的傍晚,博伊斯喬利和埃比林通過電視會議,足足花了6個小時,力勸美國宇航局推遲「挑戰者」號的發射,因為在此之前,他們二人都被告知,佛羅裡達的氣溫已經降至0℃以下。他們知道,這樣的條件對火箭助推器的性能將產生重大影響!

然而,瑟奧科爾公司高層給了他們當頭一棒,公司向宇航局作出了「可以發射」的建議!倒數計時開始後,他們二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讓他們感到慶幸的是,挑戰者號平穩地離開了發射臺升空了!博伊斯喬利轉向埃比林:「我們剛剛躲過了一顆子彈!」因為按他們的分析,挑戰者號應該是在平臺上爆炸。然而就在兩人都想長長地舒口氣的當兒,挑戰者號升空後的第73秒鐘,他們面前的電視屏幕突然煙霧瀰漫,二人的心跳當時幾乎停止了。

挑戰者號爆炸多年之後,瑟奧科爾公司的試驗場仍然嚴禁外人入內,但該公司的火箭公園向遊人開放。公園裡擺放了大約20多部各種型號的火箭發動機,一臺長達38.4 米的固體燃料發動機與其他的發動機放在一起,如同鶴立雞群,太空梭進入軌道的動力,大部分都是由這種發動機提供的。每一枚火箭助推器都要在填裝數百萬磅的固態助推燃料後送往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基地,由於沒有鐵路可以運輸38.4 米長的物體,所以,瑟奧科爾公司不得不把火箭分成幾部分用船運到佛羅裡達,在發射現場進行組裝。

博伊斯喬利說:「這些鋼圈看上去很結實,很牢固,但點火後,每個部分由於受到巨大壓力,都會像氣球一樣被『吹』起來。這樣,就需要在各部分的接合處採用鬆緊帶來防止熱氣跑出火箭。」這份工作由兩條名為「O型圈」的橡膠帶完成,它們可以隨著鋼圈一起擴張,並能彌合縫隙。如果這兩條橡膠帶與鋼圈脫離哪怕0.2秒,助推器的燃料就會發生洩露,固態火箭助推器就會爆炸。挑戰者號發射那天,天氣非常寒冷。氣溫降低後,這些「O型圈」就變得非常堅硬,伸縮就更加困難。堅硬的「O圈」伸縮的速度變慢,密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雖然那可能只是零點幾秒的時間,但足以把一次本應成功的發射變成一場災難。

誰決定了挑戰者號的毀滅之旅?

挑戰者號最初計劃於美國東部時間1986年1月22日下午2時43分在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但是由於上一次任務的延遲導致發射日推後到23日,然後改延遲到24日。接著,因為塞內加爾達喀爾的越洋中輟降落場地的惡劣天氣,發射又推遲到了25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最後決定改使用達爾貝達作為越洋中輟降落場地,但由於該場地的配備無法應對夜間降落,使得發射又不得不被改到佛羅裡達時間的清晨。而根據氣象預報指出,甘迺迪航天中心當時的天氣情況不宜發射,發射再次推後到美國東部時間1月27日上午9時37分。但由於外部艙門通道出現了問題,發射再推遲了一天,挪到了1月28日。

在挑戰者號發射的前一天,卡納維拉爾角的氣溫驟降,發射小組需要聽一聽專家們的意見。下午6點左右,電話打到猶他州,問瑟奧科爾公司的專家們是否對零下5℃發射他們的火箭存有疑慮。專家們的回答是「是」。 接著,發射現場又把電話打到阿拉巴馬州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宇航局火箭專家那裡。太空梭項目辦公室的朱德森·洛文古德接了電話。那天晚上,馬歇爾中心的專家們的確認真地聽取了博伊斯喬利和他的同事關於推遲發射的分析,但他們感覺,他們聽到的都是一些情緒化的東西,理性的東西太少。雖然博伊斯喬利也出示了一些數據,但都不是決定性的。

瑟奧科爾公司的底線是,它不希望依據它的資料庫之外的數據飛行,也就是說,氣溫低於零下12℃絕對不能飛,這是迄今為止記錄的發射時的最低氣溫。博伊斯喬利也表示,一年前他檢查的「O型圈」遭到破壞,主要原因就是氣溫太低。討論進行了近5個小時,宇航局終於表示,它不會不聽火箭設計者的建議而強行發射。就在這個時候,瑟奧科爾公司副總裁請求暫停會議5分鐘。接著,瑟奧科爾總裁傑裡·馬森就開口說:「我們必須作出一個可操作的決定。」博伊斯喬利馬上意識到,公司主管為了取悅最主要的客戶——宇航局,態度已從「不要發射」變成了「可以發射」。

公司內部的討論持續了不是5分鐘而是30分鐘。包括博伊斯喬利在內的工程師被排除在外,4名高級經理投票贊成發射。博伊斯喬利站起來,抓起那張被燒毀的「O型圈」的照片,放到4名高級經理面前的桌子上。但他們連看都不看。老闆隨即接通了電視會議,通知宇航局,瑟奧科爾的態度有了變化,挑戰者號可以發射。

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裡,宇航局一直在詢問瑟奧科爾公司關於發射的問題,但就是沒有問一問瑟奧科爾高層為什麼突然改變了主意,他們只是請瑟奧科爾公司把他們改變主意的原因寫成文字。當載著新建議的傳真在午夜時分傳到卡納維拉爾角時,宇航局已經下定了在第二天上午發射挑戰者號的決心。於是,悲劇發生了。

導致7名航天員遇難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原本可以避免


太空人徒勞的自救

災難發生時,一臺追蹤攝像機捕捉到了右側靠近尾部支架處出現的煙羽。當時挑戰者號與地面的休斯敦對此都還不知情,但可燃氣體已從右側助推器的一個接縫處開始洩漏出來。風切變的力量粉碎了替代損壞O型圈的氧化物密封層,移除了阻礙明火從接縫處洩漏出來的最後一個屏障。在一秒內,煙羽變得明顯而劇烈。由於密封失效的接縫處迅速擴大的裂縫,右側助推器的內壓開始減小,隨後,就可以在視覺上觀察到從接縫處溢出的火焰,同時開始灼燒外部艙。緊接著,煙羽突然改變了形狀,這表明尾部燃料艙的液氫艙開始出現洩漏。在電腦控制下,主引擎的噴嘴開始繞樞軸進行轉動,試圖補償助推器產生衝力導致的不平衡。這時候,太空梭外部液氫艙的壓力開始下降,顯現出了洩漏所導致的影響。

對太空人與飛行控制員來說,這個階段的情形看上去似乎還是正常的。在太空艙通訊員通知太空人們「執行加速」時,機長迪克·斯科比確認了這個呼叫。他的響應是:「收到,執行加速」,這句話是挑戰者號空對地迴路的最後一次通訊。

事後從遙測數據的分析顯示,在太空梭右側有突然的加速後,太空人們也可能感覺到了異常:船員艙記錄器最後的狀態記錄是在加速後半秒鐘時,駕駛員麥可·史密斯發出了充滿驚訝的叫聲,他應該是感覺到了主引擎異常表現的徵兆,或是外部燃料艙壓力的下降。

在深入調查之後,專家們還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那就是,太空梭與外部艙實際上並沒有「爆炸」。它們是在太空梭接近最大氣動壓力後,被巨大的空氣動力迅速撕裂的。外部艙解體後,其中儲存的燃料與氧化劑逸出,並造成爆炸產生巨大火球的假象。按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團隊在事故後的影像分析結果來看,推進燃料只有「部分燃燒」。同樣,太空梭洩漏的液氧和液氫產生了最初組成可見煙雲的成分:水蒸氣與氣體。事實上,保存在低溫下的液氫不可能迅速地燃燒並觸發一場「爆炸」。如果發生爆炸,爆炸會迅速摧毀整個太空梭,同時連帶殺死機上的所有太空人。但在飛行器解體的過程中,更堅固的船員艙與助推器倖存了下來;助推器隨後被遠程遙控命令自毀;分離的船員艙則以拋射軌道下墜,飛行器解體25秒後,船員艙抵達距離地面19.8公裡的拋射軌道頂點,並在14.6公裡處開始解體。

但有跡象表明,即使在解體後,仍然有部分太空人還活著並暫時具有意識:事後發現飛行甲板上的4個個人外出空氣袋中的3個已激活。也就是說,至少有3名航天員並沒有馬上死亡。這3名航天員打開了太空梭上的應急供氧設備。但因為沒有其他的逃生設施,這3位太空人最終還是死於低溫、缺氧和掉入海洋時500多G的超重負荷。

相關焦點

  • 32年前:「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爆炸
    32年前,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升空後爆炸。28日上午11點39分,「挑戰者」號點火升空,一股黑色煙霧從發動機右側尾部噴出,持續了約2秒。不到10秒鐘後,挑戰者號在1.46萬米的高空解體,而飛船上的7名太空人全部罹難。事後,美國政府專門成立的調查委員會調查原因。
  • 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空難罕見細節曝光,竟沒準備逃生系統
    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挑戰者」號太空梭在霧氣籠罩中往發射架移動。挑戰者號太空梭是美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太空梭。開發初期原本是被作為高擬真結構測試體1986年1月28日,在升空高度達到大約10英裡(約合16公裡)後,「挑戰者」號發生爆炸,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調查發現這場空難事故由其中一個火箭發出故障所致。
  • 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起飛後的爆炸原因:一個不起眼的橡膠O型圈
    有篇課文大多數人小時候都曾讀過:「今天上午美國東部標準時間11點38分,『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約1分12秒後突然爆炸,機上七名太空人全部罹難
  • 「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照片公布
    升空後不久,「挑戰者」號發生爆炸,7名太空人全部罹難 「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照片公布(11)[導讀]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等待發射很快,「挑戰者」號爆炸分解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後不久發生爆炸,機上的7名太空人——克麗斯塔-麥考利夫、麥可
  • 太空史上最大慘劇: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30年
    30年前的今天,1986年1月28日,在佛羅裡達甘迺迪航天中心,「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73秒後爆炸解體,7名太空人殉職。這次事故,是美國宇航局也是人類太空探索史上最沉重的悲劇。事後的調查表明,此次事故的根源來自一個不起眼的橡膠部件——「O-ring」( O型環)。
  • 【歷史】「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29周年紀念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於當天上午11時38分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73秒後,太空飛行器突然爆炸解體,震驚世界。機上7名航天員全部罹難。據事後分析,「挑戰者號」的右側固態火箭推進器上面的一個O形環失效,才釀成悲劇。
  • 工程師勸阻發射未果,太空梭16000米高空爆炸,7名太空人全損失
    圖片為美國的挑戰者號太空梭,是美國的第二架太空梭,自美國首次試飛太空梭以來,這種有人駕駛並且可以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已經安全的執行了24次太空任務,挑戰者號亦成功執行了9次太空任務,此時的人民沉浸在零事故的喜悅當中,直到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的發射失敗,人們才幡然醒悟,太空探索從來都不簡單
  • 天文史上的今天 | 「挑戰者號」太空梭首次飛行
    ▼「挑戰者號」太空梭首次飛行,STS-6任務徽標 / NASA1986年1月28日,美國「 挑戰者號」太空梭凌空爆炸,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在遇難的太空人中,還包括了第一位太空教師克裡斯塔·麥考利夫。那是「挑戰者號」太空梭的最後一次飛行。
  • 美國挑戰者號爆炸事故,竟然是因為那一天太冷了
    太空梭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在進行代號STS-51-L的第10次太空任務時,機上共搭載了7名執行任務的太空人在挑戰者號升空的第73秒,飛船解體爆炸,最終墜毀,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無一倖免。這一天也是美國航天史上最為黑暗與恥辱的一天。
  • 哥倫比亞號與挑戰者號爆炸驚人相似
    東方網2月2日消息: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昨天在高空分裂解體,導致7人死亡。這震驚世界的意外事件立刻令人聯想到十六年前相差不到幾天、升空即爆炸的挑戰者號的悲劇。比較發現,兩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媒體認為,這些巧合,簡直是小說也杜撰不出來的情節。
  • 1986年的今天,挑戰者號座艙被尋獲,太空人並非死於太空梭爆炸
    ,太空梭是被炸毀者。起因是固體火箭密封圈失效導致高溫氣體洩漏,破壞了中部的燃料箱導致爆炸。這是一起本可以避免的事故,具體在1月28日的文章中有介紹。  1986年1月28日上午,太空梭升空後的時間72.284秒,右發固體推進器脫離主結構;72.525秒,太空梭受到一個可感知的橫向推力;半秒之後,感覺出了問題的飛行員Michael Smith發出一聲「啊~哦」,這是挑戰者號最後的通信記錄。
  •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後解體
    挑戰者號太空梭是美國航空太空總署(NASA)旗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太空梭。於1983年4月4日正式進行任務首航。挑戰者號此前共飛行9次,繞行地球987圈。1985年4月29日,王贛駿(Taylor Wang)乘坐挑戰者號參與太空任務,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華人。
  • 悲劇重演 哥倫比亞號與挑戰者號爆炸有驚人巧合
    中新網2月2日電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昨天在高空分裂解體,導致7人死亡。這震驚世界的意外事件立刻令人聯想到十六年前相差不到幾天、升空即爆炸的挑戰者號的悲劇。比較發現,兩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媒體認為,這些巧合,簡直是小說也杜撰不出來的情節。
  • 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內幕
    「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15年後,兩名飛船設計高級工程師終於打破沉默,披露了導致飛船爆炸的前因後果。  美國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從卡納維拉爾角航天基地發射升空後73秒起火爆炸,這一事件已經過去15年了,但看過電視直播的觀眾對那觸目驚心的火球一定記憶猶新。
  • 歷史悲劇:「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29周年紀念
    原標題:歷史悲劇:「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29周年紀念     中新網1月29日電 1月28日是美國宇航局「挑戰者」號事故發生29周年紀念日。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於當天上午11時38分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
  • 光輝的一生——發現號太空梭兩億千米的太空徵程
    發現號在美國太空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1986年,由於固態火箭推進器故障引起連鎖反應,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73秒後爆炸,7名航天員喪生,這直接導致美國太空梭發射經歷了兩年半的停滯。發現號在此期間也進行了全面的安全性能升級。
  • "業餘視頻"揭示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過程(圖)
    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導致7位太空人喪生「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時被白煙包裹著「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升空僅73秒就發生爆炸  【搜狐科學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一段珍貴的美國宇航局「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的「業餘視頻」新鮮出爐,為科學家調查該太空梭失事提供重要資料。
  • 挑戰者號升空僅僅73秒,7名太空人葬身火海,究竟發生了什麼?
    美國宇航局的挑戰者號太空梭靜靜地豎立在高聳的發射塔上,即將開始它的第10次飛行,事實證明,這次飛行,將是挑戰者號太空梭5年生命中的最後一次發射。11:38分,任務控制人員按下了發射按鈕,挑戰者號在一陣巨大的隆隆聲中艱難起飛,45秒的時候,直播畫面顯示,太空梭的右翼下出現一道不明閃光,48秒的時候,連續出現了兩道異常閃光,73秒的時候,挑戰者號的助推火箭爆炸,7名太空人葬身火海。
  • 挑戰者號緣何爆炸?12億美元的太空梭,毀於900美元
    時間來到了1986年1月28日,此時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已經準備就緒,包括麥考利夫在內的7名太空人已經在太空梭的密封艙中待命,而在六公裡以外,是觀看此次太空梭發射的看臺,這個看臺可以容納超過1000名的觀眾,而其中也包括麥考利夫以及其它太空人的家人。
  • 挑戰者號緣何爆炸?12億美元的太空梭,毀於900美元
    時間來到了1986年1月28日,此時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已經準備就緒,包括麥考利夫在內的7名太空人已經在太空梭的密封艙中待命,而在六公裡以外,是觀看此次太空梭發射的看臺,這個看臺可以容納超過1000名的觀眾,而其中也包括麥考利夫以及其它太空人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