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史最大慘劇,明知零件有問題仍堅持發射,7名太空人化成焦炭

2020-12-15 胖福的小木屋

航天史冊上最大的慘劇,莫過於1986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7名太空人喪生,這是太空人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事故。而這起事故本可以完全避免,然而為了完成任務,美國堅持發射,最終導致了災難的降臨。


挑戰者號太空梭的誕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正是美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如火如荼的時代。送人登陸月球的阿波羅登月活動讓美國坐上全球太空競賽的頭把交椅後,也刺激了美國的太空探測野心。

然而密集的太空探測項目讓NASA覺得不夠經濟,因為用火箭發射載人太空飛行器需要的是巨大火箭,並且都是一次性的不可回收重複利用。出於對經費的考慮,製造一種新的太空飛行器成為時代的新要求。

太空梭的構想由此誕生,它既能像運載火箭那樣垂直起飛,又能像飛機那樣在返回大氣層後在機場著陸。而且運載量大,能送7人外加將近30噸貨物進入太空,在返回時可把14.5噸的有效載荷從軌道上運回。

NASA成功說服了美國當局研製太空梭,在太空梭的研製計劃中NASA 規定製造5架軌道器,分別命名為:「奮進」號、「哥倫比亞」號、「挑戰者」號、「發現」號和「阿特蘭蒂斯」號。

1977年2月,美國第一架測試用太空梭軌道器「企業」號誕生,並進行了機載試驗。 1981年4月12日,美國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首次載人軌道飛行,進行為期兩天的飛行,驗證了其安全發射與降落返回的能力,也意味著人類進入了航天的一個新時代。

1983年6月18日,「挑戰者」號執行STS-7任務,將航天員莎莉·瑞德(sallyRide)送入太空,莎莉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女天員。

「挑戰者」號與「企業」號一樣,建造初衷是作測試用,但完成測試任務之後,NASA突然改變主意,將「挑戰者」改裝成正式的軌道器。而「挑戰者」號載人發射的成功,NASA多次使用「挑戰者」號進行航天任務。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在執行第10次空間任務時,意外發生了。


「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

北京時間1986年1月29日,在甘迺迪宇航中心39B發射臺,「挑戰者」號將進行第10次任務,根據計劃,「挑戰者」號將在空中逗留6天多的時間。

期間,太空梭將例行在太空中釋放衛星,由於美國在這一階段要用太空梭取代普通火箭,因此很多時候發射衛星要通過太空梭。這次他們搭載的是第二顆中繼衛星TDRS-2。除此之外,太空人們還計劃在太空中觀測回歸的哈雷彗星。

在7名太空人中,克裡斯蒂娜·麥考利夫是當時最為特殊的一員,她是通過選拔產生的平民代表,她將在太空通過電視向美國和加拿大250多萬中小學生講授兩節太空課,還將在太空梭上參加幾項科學表演。

凌晨0:38:00,挑戰者號太空梭在順利上升24秒時,主發動機推力降至預定功率的94%;42秒時,主發動機按計劃再減低到預定功率的65%,以避免太空梭穿過高空湍流區時由於外殼過熱而使飛機解體。這時,一切正常,航速已達每秒677米,高度8000米。

50秒鐘時,地面曾有人發現太空梭右側固體助推器側部冒出一絲絲黑煙,59秒時,高度10000米,主發動機已全速工作助推器已燃燒了近450噸固體燃料。此時,地面控制中心和太空梭上的計算機上顯示的各種數據都未見任何異常。然而到了第73秒時,高度16600米,太空梭突然閃出一團亮光,外掛燃料箱凌空爆炸,挑戰者號在天空中劃出了一個失控的軌跡,然後解體,化作滾滾濃煙。7名太空人化成焦炭。

價值12億美元的太空梭,頃刻化為烏有,美國海岸警衛隊從大西洋裡拽出了120噸碎片,大概佔整個太空梭和火箭總質量的30%。

根據太空梭的殘留物,至少有三名太空人在太空梭解體時仍然活著,並能夠有意識地採取行動,然而,最終沒有人活了下來。

航天員所在的太空艙在降落在海面的時候遭遇了超過200G的巨大衝擊力,如此強大的衝擊力,早已超過了人類身體的極限。


失事原因

「挑戰者」號是一次「謀殺」,「挑戰者」號的固體火箭助推器由七個分系統組成: 即 結構 、 推力向量控制系統 、 安全自毀系統、 分離機構、 電源與儀表、 回收機構和固體火箭發動機 。 每臺固體發動機的殼體都由n1段圓筒狀無縫鋼件組成 ,發動機的這 1 段外殼是用插裙和U 形槽連接的,插裙同U形槽之間的間隙用兩個合成橡膠密封圈密封。

然而O型環為橡膠材料,具有一定膨脹性,以便在挑戰者號發射時為火箭脆弱的接合處提供密封功能,防止高溫氣體接觸燃料箱。然而在低溫環境下,O型環材料會失去膨脹性,這些「O圈」就變得非常堅硬,伸縮就更加困難。助推器的燃料就會發生洩漏,固態火箭助推器就會爆炸。

早在發射任務之前,製造固態燃料火箭助推器的莫頓-瑟奧科爾公司的高級工程師羅傑·博伊斯喬利已經發現了密封圈存在問題,博伊斯喬利和他的上司埃比林通過電視會議,力勸美國宇航局推遲「挑戰者」的發射。

但是這個建議,NASA的馬歇爾航天中心(負責固體火箭助推器的發射安全) 的發射管理當局駁回,但博伊斯喬利等工程師們一直堅決反對發射。還有洛克韋爾公司(負責承包助推器的發射後處理和修復再用) 也認為,由於發射臺上有冰凌,所以發射是不安全的。但是這些建議,都沒有打消馬歇爾航天中心堅持發射的決心。而且馬歇爾航天中心還把隱患包攬起來,不讓外界知道。

NASA和火箭承包商都知道設計出現了問題,零件出現了問題,但是都認為不會釀成大禍,所以不去解決,而且為了不讓其他人知道設計出現差錯,堅決不修改。

在發射之前,也沒有徵求可靠性工程師和質量保證人員的同意。正是NASA和火箭承包商的「謀殺」,導致了人類航天史上最慘重、太空人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災難降臨。

事故發生以後,物理學家費曼參與了事故調查,他很快發現了問題的所在,費曼用一個非常簡單的實驗作了說明:他將連接件模型上的O型環稍作擠壓後置入冰水一段時間後取出——冰水裡拿出的O型環材料沒有恢復原形。

然而調查團團長羅傑斯卻想掩蓋爆炸的原因,從而讓NASA內部處理此事,但費曼並未妥協,他以個人名義起草了一份尖銳有力的事故分析報告,將「挑戰者」號的事故原因公之於眾。

而這並不是NASA第一次出錯,之前阿波羅一號失火,就是因為電線特氟龍絕緣保護被剝離,3名太空人死亡,阿波羅13號太空爆炸,是因為使用了二手液氧罐,所幸3名太空人技術過硬,逃回了地球。


總結

NASA當初為了讓美國當局支持太空梭計劃,宣稱太空梭能大幅度降低發射成本,帶來極大的商業利潤。 由於太空梭的發射和返回過載低,甚至美國總統都宣稱普通人也能乘坐太空梭圓飛天之夢。

然而每架太空梭研發費用達到了20億美元,總共發射一百多次,每飛行一次費用高達5億美元,返回後還要進行大量費時費力的檢修,這讓美航天局的財政不堪重負。

太空梭有沒有為美國帶來極大的商業利潤,但是起碼給NASA和承包商們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而且太空梭由於重複使用,因此其技術難度大、系統設計複雜、零部件更容易耗損,從起飛、上升、軌道運行,再入大氣層直到返回著陸過程中,需要經受各類極度嚴酷的環境,這也導致了它的安全係數很低,美國的5架太空梭中,有2架在執行任務時候發生了爆炸、解體,有14位太空人為此喪命。

而且太空梭的老化程度比預期的要快,儘管執行任務的次數比預期減少了近1/4但太空梭破損、老化加劇,每次的維修費用也非常昂貴。

這也是為什麼2011年之後,美國不再使用太空梭的原因。

美國曾經想忽悠其他國家一起研製太空梭,蘇聯、法國、英國、日本等國家都紛紛跟隨,但是都沒有成功,而且耗費了大量的經費。

中國曾經也爆發了 太空梭與載人飛船之爭,從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初期,中國爭論了多年,最終在科學家的堅持下,1992 年國家把載人飛船作為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後來,也證明了這個決策的正確性。

相關焦點

  • 蘇聯航天英雄被燒成焦炭,國葬萬人送行,為啥明知必死還要去?
    他的遭遇,對於整個世界航天史而言,都是個悲傷的故事。弗拉迪米爾·科馬洛夫於1960年入選蘇聯第一組太空人,他遇難前也有屬於自己的榮耀與傳奇。然而,在蘇聯「聯盟1號」的飛行任務中,科馬洛夫因飛船降落傘故障而死於飛船墜毀,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因載人航天而遇難的太空人。
  • 挑戰者號升空僅僅73秒,7名太空人葬身火海,究竟發生了什麼?
    挑戰者號上的7名太空人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事故,是人類航天史上最為嚴重的事故。事故發生時,全球約有超過10億人通過現場直播的畫面目睹了太空梭在空中發生爆炸並解體的景象。事故發生5個月後,一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提交了一份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太空梭的助推火箭上一個「O」形密封圈的破裂,是導致火箭發生爆炸的主要原因。那麼,這個「O」形的密封圈為何會破裂?美國宇航局之前有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多年來,這個疑問始終縈繞在媒體和輿論的頭腦中。
  • 最新解密視頻顯示,挑戰者號發射前一天,有人已經預測了災難發生
    事故發生時,全球約有超過10億人通過現場直播的畫面目睹了太空梭在空中發生爆炸並解體的景象。事故發生5個月後,一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提交了一份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太空梭的助推火箭上一個「O」形密封圈的破裂,是導致火箭發生爆炸的主要原因。那麼,這個「O」形的密封圈為何會破裂?美國宇航局之前有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多年來,這個疑問始終縈繞在媒體和輿論的頭腦中。
  • 太空梭返航時突發意外,機翼被砸熱氣湧入,7名太空人屍骨全無
    在這個世界上,一共有著200多個國家,雖然,每個國家都是獨立存在的,但是同處一個地球,到底還是會被劃分成很多個不同的層次。按照綜合國力來說也好,根據單方面的經濟實力來看也罷。最終呈現的結果,也就只是強弱之分而已不是嗎?所以,不管是針對哪一個國家,要想在世界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以及具備足夠的影響力以及地位,就必須注重自身發展,要不斷的進步與向前。至少,要在某個方面與他國相比,能夠保證絕對的優勢。
  • 最強裝甲——太空衣的進化史
    此次任務中,兩位太空人所穿的太空衣,迥異於以往南瓜色笨重的太空梭太空衣,由現代感十足的黑白兩色拼接而成。早期的抗壓服採用彈性材料製成,和現代太空衣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都是氣密性服裝、頭盔可自由穿戴、擁有可提供壓縮空氣的管道。
  • 太空人明知飛船有203處故障,卻還要升空,真實原因令人鼻子發酸
    上個世紀世界上終於有國家實現了將人送上太空的壯舉,那就是蘇聯,而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人也永遠被載入了史冊,他就是加加林。很多書籍上都有關於他的記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蘇聯還有一位太空人,為了蘇聯的航天事業壯烈犧牲了,而很多人卻不知道他的名字。這位太空人當時明知飛船有203處故障,卻還要升空,也正因如此他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真實原因令人鼻子發酸。
  • 航天飛船機身出現裂縫,2000度高溫席捲機艙,7名太空人無一存活
    但是在航天方面取得輝煌成果的背後,有著無數人的辛勤付出,有的人甚至還為此付出了生命。美國雖然是當今世界上航天實力最強的國家,但是曾經也付出過非常慘痛的代價。在一次航天事故中,航天飛船機身出現裂縫,2000度高溫席捲機艙,7名太空人無一存活,這就是航天史非常著名的「挑戰者號」事件。
  • 從海外火箭發射,到「整星出口」,中國商業航天逆境中前行
    而發生這一切的根源歸結於2011年美國出臺的沃爾夫法案,中國航天乃至長城工業面臨最直接的壓力就是,它們不能再發射任何含有美國零件的衛星。可是在全球化的時代,沒有發射能力、航天實力弱的國家,怎麼能找出不含美國零件的衛星呢?美國這一舉措基本是切斷了中國與國際商業航天市場的聯繫。
  • 太空人返回地球途中離奇死亡,蘇聯航天工程師闖下大禍!
    人類一次次升空火箭在探索太空的領域邁開了步伐,看似光鮮亮麗的航天工程,背後也並不是我們想像的滿載著歡聲笑語。上個世紀60、70年代,美國和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為了展現自己過硬的科技水平,在航天領域展開了較量,想以發射火箭的數量來一較高下。
  • 俄「聯盟MS-10」飛船發射失敗,美太空人親述逃生全過程
    俄「聯盟MS-10」飛船發射失敗,美太空人親述逃生全過程 視頻截圖海外網10月18日消息,當地時間10月11日,俄羅斯太空人阿列克謝·奧夫奇寧和美國太空人尼克·黑格搭乘「聯盟MS-10」號載人飛船發射場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
  • 世界載人航天15年內最大險情!太空人是多高危職業?
    (原標題:世界載人航天15年內最大險情!太空人是多高危職業?)  上圖:聯盟火箭助推器正常分離時的「科羅廖夫十字」;下圖:本次發射,明顯有問題。
  • 中科宇航:向世界最大固體火箭發起衝擊
    無獨有偶,中國也在積極研製更大的固體運載火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在快舟一號甲火箭穩定提供商業發射服務之後,於今年7月10日首次發射了運力更大的快舟十一號火箭,其發射質量達78噸,箭體直徑2.2米,700千米SSO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噸。
  • 中科宇航向世界最大固體火箭發起衝擊
    中科宇航固體運載火箭型譜中國日報12月19日電(記者 趙磊)記者日前從北京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獲悉中科一號甲和中科二號火箭的起飛質量分別為135噸、343噸,邁入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行列。固體運載火箭一直是各航天強國運載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簡單、可靠,射前無需加注推進劑且可長期整箭存儲,操作簡捷、響應快速、發射高效。
  • NASA公布新一代太空衣,最大特點是「更靈活」
    頭盔提供面部的保護,並且顯示航天服的當前狀態;硬上衣將太空衣內部和生命維持系統連接起來,並且連接手臂、手套、下衣等組件,它結實且輕巧;下衣由太空衣褲子,靴子和腰封的下半部分組成,腰部支撐零件可以幫助太空人移動和轉動,金屬密封扣將下衣與堅硬的上衣相連;冷卻服由液冷管道和彈性氨綸材料編織成的,它具有降溫和排汗的功能;太空衣的柔性衣服由16層材料組成,每一層具有不同的功能
  • 張柏楠解讀美國太空梭墜毀慘劇背後「玄機」
    像美國阿波羅號、挑戰者號以及哥倫比亞號飛船墜毀慘劇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什麼?  張柏楠應該說載人航天跟一般的衛星最大區別,必須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這是時刻要牢記的,必須放在第一位。應該說載人航天開始之初,美蘇爭大,進程是第一位的,整個過程非常風險。
  • 美國航天史上最大敗筆,因一個小小的失誤,7名太空人被融化
    但是,相比起一般的火箭發射,太空梭潛在的風險卻更大,而在2003年2月1日一次失敗的太空梭發射更是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它也被稱作是美國史上最失敗的一次航天實驗。,然而,它也是美國航天歷史中的最大敗筆。
  • 宇航產業化基地將助力廣東省建立商業航天聚集高地
    (簡稱「中科宇航」)即將在廣州市南沙區開工建設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總規劃佔地面積約600畝,主要用於開展系列化固體、液體運載火箭的研製、生產、試驗、總裝及測試工作,並以此為基礎牽引上下遊相關的宇航企業落地,形成廣東省商業航天的聚集高地。
  • 航天科技九院:「航天電子」的創業故事
    讓「航天芯」遨遊太空九院有許多創業故事,「讓航天芯遨遊在太空」便是其中之一。長久以來,缺「芯」一直是中國航天最深刻的痛。每年因為進口晶片,國家需要花費幾千億美元。為了讓中國的衛星用上自主研發的CPU晶片,實現衛星核心元器件的真正國產化,九院772所的航天人埋頭一幹就是十幾年——2002年,772所開始投入研製宇航級CPU晶片。
  • 中國航天大會發布十大宇航科學技術難題、衛星發現北極冰架崩裂
    此次任務是長十一火箭執行的第二次海上發射任務。海上發射具有三大優勢:1. 提高火箭運載能力。航天發射的理想地點是靠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域,能最大限度利用地球自轉速度,節省推進劑消耗量。2.9月18日至21日,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這是由中國宇航學會和中國航天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中國航天領域具有影響力的綜合性行業盛會。
  • 發射成功!馬斯克再創歷史,SpaceX開啟商業載人航天新時代
    使用觸控螢幕的載人龍飛船這次發射的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可以說是決定此次載人航天成敗最關鍵的部分。這是史上第一艘由私人企業研發並發射成功的飛船,由貨運版的龍飛船改造而成,最多可搭載 7 位乘客,是目前載人能力最強的航天飛船,運力已經和太空梭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