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外火箭發射,到「整星出口」,中國商業航天逆境中前行

2020-10-13 國器

歷經波折和傷痛後,我們迎來了2020年這個特殊的國慶,在國外友好國家的祝賀聲中,有這樣一份非洲禮物特別顯眼,它是來自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的一張紙幣,這張面額為500第納爾的紙幣上印有「中國製造」的通信衛星——阿星一號,可見這顆衛星在阿爾及利亞心中的重要性,也有兩國友誼和合作的重要體現。

作為中阿兩國第一個航天合作項目,阿星一號於2017年12月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場升空,這顆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發的通信衛星,藉助東方紅四號衛星通信平臺,將為阿爾及利亞在廣播電視、應急通信、網絡寬帶等領域,提供近15年的運行服務。

而兩國間具體的合作方,分別是阿爾及利亞航天局和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後者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屬的公司,也是中國唯一一家承擔海外衛星發射、整星出口和國際空間技術合作的商業機構。

作為一家中國商業火箭發射公司,2011年前長城工業還發射了不少的國外商業衛星,但後來國際市場風雲突變,長城工業的海外訂單直降,到現在只能「帶著」非洲、拉美和南亞等少數地區的國家,幫他們實現通信衛星夢、遙感衛星夢等等。而發生這一切的根源歸結於2011年美國出臺的沃爾夫法案,中國航天乃至長城工業面臨最直接的壓力就是,它們不能再發射任何含有美國零件的衛星。

可是在全球化的時代,沒有發射能力、航天實力弱的國家,怎麼能找出不含美國零件的衛星呢?美國這一舉措基本是切斷了中國與國際商業航天市場的聯繫。

如果你是一位航天工作者,在參加國際航天各個大會時,想與美國宇航局的人員交流,人家基本都不帶理你的。如果你申請美國籤證,很可能分分鐘被check,因為沃爾夫法案的限制還涉及到中美航天的科技交流上。

例如去年10月21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第70屆國際宇航大會上,上千名現場觀眾用手機投票在大會屏幕上置頂了一個問題——「中國航天局去哪了」,我國航天為什麼會缺席如此重要的國際大會呢?當時大會負責方給出的理由是「時間衝突」,而歐洲航天局局長韋爾納認為美國沒有給中國航天參會人員發放籤證,隨後我們也直接回應證實了這一點。

截至2019年全球有1957顆在軌工作的衛星,其中美國佔據849顆,俄羅斯擁有152顆,而我國有284顆,可以窺見在衛星發射能力和技術上,美國位於第一梯隊,中俄則是第二梯隊,而真正的航天市場基本是商業航天,那我們該如何提高在商業航天市場的競爭力呢?

一開始我們依靠火箭發射成功打入國際市場,結果美國法案導致我們「有箭無星」,擁有安全性更高、價格更低的火箭發射技術,但接不到衛星訂單也是無濟於事,哪怕這顆衛星上有一顆美國螺絲,所以我們不要再抱怨中國航天的火箭發射訂單比不上SpaceX這樣的私人航天,問題是我們我們想接、人家想給,但美國人允許嗎?於是擺在面前的也僅剩唯一一個可能,那就是「整星出口」。我們自己造衛星,自己發射,火箭發射和衛星製造一條龍出口。

如今和「阿星一號」一樣,長城工業在海外發射衛星上,走的就是「整星出口」這條路,向國外航天機構或者公司出口,由中國自主設計、製造的衛星,包括地面衛星站等大部分設備。

雖然目前幾乎所有的商業衛星,都會採用美國的零部件,但我們的「整星出口」新模式早在2011年前就開始進行了。2007年5月,中國成功將奈及利亞通信衛星一號發射升空,這也是我國航天首次以火箭、衛星及在軌交付的方式,為海外國家提供商業衛星服務。

截至2020年7月,我國已經向外輸出了11顆整星出口的商業通信衛星,第11顆整星出口的衛星亞太6D,是亞太衛星寬帶通信公司採購、向亞太地區提供全天候衛星寬帶通信服務的通信衛星,也是現今我國研製的通信容量最大、輸出功率最大的商用通信衛星,側面反映了我國商用大容量通信衛星已經達到全球一流水平。

中國再次打入國際航天市場,衛星最為關鍵,整星出口的衛星中,商用通信衛星分量最足,火箭發射服務加上整星出口,這是我們的底氣。

當華為海思擁有自主的麒麟晶片設計技術時,美國尚且可以在「晶片製造」這一環節上下功夫,但是面對我國整星出口,外加獨立的火箭發射技術,美國下一步該怎麼走?對中國航天又會使出什麼招數呢?

相關焦點

  • 美國「助力」,我國打開國際整星發射市場,規模或達千億以上
    ,合作雙方是阿爾及利亞航天局和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長城工業,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屬的公司,也是中國唯一一家承擔海外衛星發射整星出口和國際空間技術合作的商業機構。在後來的30多年中,長徵系列火箭多次突破關鍵技術,運載能和可靠性不斷提高,在1981年,我國就完成了一箭三星的壯舉,1990年,長徵2號6捆綁火箭首發成功,中國火箭開始進入國際衛星商業發射市場 ,而且以低廉的價格和快速的產品迭代,在世界火箭發射市場迅速佔領了一席之地,和美國產生了正面競爭,對美國的商業火箭發射帶來了壓力。
  • 我國商業航天企業已超160家 推動航天科技研發及商業航天的發展
    截至目前,我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已超過160家,這是記者24日從首屆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上了解到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資產經營部部長萬彥輝在論壇上表示,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超過160家商業航天企業,涉及產業包括火箭、衛星等配套和總體製造、衛星測控、地面設備製造、通信衛星及遙感衛星的運營服務。  萬彥輝說,在航天國際合作比如宇航產品出口方面,我國現已進行了50多次國際商業發射,完成在軌整星交付14顆,商業航天正成為我國高科技產品「走出去」的名片。
  • 我國商業航天企業已超160家 - 市場環境 -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截至目前,我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已超過160家,這是記者近日從首屆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上了解到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資產經營部部長萬彥輝在論壇上表示,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超過160家商業航天企業,涉及產業包括火箭、衛星等配套和總體製造、衛星測控、地面設備製造、通信衛星及遙感衛星的運營服務。
  • 商業航天提速「升空」
    隨著國家發改委明確「新基建」範圍,中國衛星網際網路產業迎來了良好發展前景。對標「星鏈計劃」,中國商業航天領域也開始加速發展。10月初,民營衛星研發公司銀河航天發布消息,公司將在南通開工建設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示範項目,建成後衛星的年產量將達到300至500顆。
  • 火箭設計師滬上「授課」 帶領航天粉玩轉「水火箭」
    玩轉「水火箭」 範晴雲 攝中新網上海4月24日電 (鄭瑩瑩)第三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上海航天長徵二號丁火箭的設計師們,在上海帶領中學生們玩轉「水火箭」。飲料瓶模擬「火箭箭體」、三角塑料片模擬「尾翼」、簡易支架模擬「發射臺」、氣筒和塑料管模擬「加注供氣系統」,還有專門的控制開關模擬「點火發射系統」。現場,「水火箭」射程10米到30米,升空一刻,學生們尖叫連連。
  • 追趕馬斯克的中國商業航天拓荒者 | 深網
    之前是經歷了很長的協調,包括到ITU(國際電信聯盟)的協調。那時候申報發射空間執照這個欄裡是沒有民營公司的,基本上都是部委、氣象局,最起碼是個高校,沒有民營公司正式走入商業發射的過程。」作為國內第一個走完衛星商業化流程的創業者,謝濤說自己當時懷著一顆理想主義的心。2015年被認為是中國商業航天元年。
  • 2020,中國商業航天的轉折點
    儘管初創公司數量激增,但其中大多數公司仍未超越研發階段,因為開發一枚火箭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邁入2020年代,中國商業航天進入轉折點,即商業公司開始大規模開展業務的時刻。儘管新冠疫情在今年初關閉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事實證明,該國的航天部門具有令人吃驚的韌性,其發射繼續令人刮目相看(截至發稿日,2020年中國進行了19次發射嘗試,3次失敗)。
  • 從造火箭到租場地、發射上天,一次商業太空發射都有哪些參與者?
    這顆衛星造價 2 億,火箭製造成本 1600 萬美元,勞埃德公司(Lloyds)保險公司賠付了 1.96 億美元給 Spacecom。但 SpaceX 的保險公司 Aon 則不用賠錢,原因是火箭並不是在發射中爆炸,不在保險的範圍內。實際上,目前全球每年有數十次商業發射,累計成功率超過 95%,很多保險公司都有太空保險業務。比如在中國,「長徵」系列火箭的發射就是由中國人保承保。
  • 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解析:火箭企業不如共享單車燒錢
    但對於中國的商業航天,特別是其中的民營公司而言,星辰大海固然值得仰望,但更要看好腳下的路。正如一位從業者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所說:商業航天就是要賺錢的。  那麼,對於眾多中國商業航天的拓荒者而言,他們打算怎麼賺錢?  衛星商業化難點幾何?  發射衛星越來越簡單?
  • @三亞市民,「海南一號」探路商業航天 4顆光學衛星預計年底發射
    作為項目總設計師,楊天梁像頭早起的黃牛,拉著「海南衛星星座」這架「犁」,耕耘在海南商業航天產業這片「晨曦中的沃野」,「我們希望通過發射『海南一號』衛星,走出一條從研發、製造、發射到應用的海南商業航天產業之路,實現『海南星海南造、海南發、海南用』。」
  • 「雙星計劃」首顆星完成整星裝配 年底發射(組圖)
    「雙星計劃」首顆星完成整星裝配 年底發射(組圖) 中新社圖  來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最新消息,由中國航天局和歐洲空間局合作的地球空間探測計劃——「雙星計劃」中首顆發射的赤道星目前已經完成整星裝配。  央視國際報導說,這顆衛星和發射它的長徵二號丙火箭的各項測試進展順利,將於今年年底如期發射。
  • 從火箭製造到衛星應用!海陽打造商業航天高科技產業集群
    2019年6月,長徵11號固體運載火箭以海陽港為母港,成功實現我國首次海上航天發射。今年9月,長徵11號固體運載火箭成功實施我國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首次實現火箭總裝、測試、發射一體化,初步實現海上發射常態化。
  • SpaceX光環下,低調前行的中國民營火箭企業
    5月31日凌晨,SpaceX龍飛船,於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 39A 發射臺成功發射,乘「獵鷹9號」火箭飛往國際空間站。對於此次成功,中國網民們表現出了各種各樣的態度,歡呼雀躍有之,羨慕嫉妒恨有之,但幾乎沒有多少人真正去關注一直在默默前行的中國民營火箭企業。
  • 又一枚民營火箭發射成功 天啟星座十一星開啟「天蠍座」任務
    東方網11月7日消息:今天下午15時12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商業火箭「穀神星一號」首飛成功,託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05所下屬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埃依斯航天公司」)承研的天啟星座十一星直衝雲霄,隨後太空飛行器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長徵三號乙發射失利,30天兩次失敗,對中國航天的影響有多大?
    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自從1996年首發以來,至今已經24年,在其基礎上中國又推出了多款改進型號。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是中國用於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主力火箭。此次之所以三級再次出現問題,應該和長三乙進行了改進有關,長三乙雖然一直叫長三乙,但是這些年以來一直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在不斷升級,就像我剛才說的,出現了很多型號分支,在進行改進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了一些問題。雖然是商業發射,有航天保險會進行賠付,航天保險指的是指為航天產品包括衛星、太空梭、運載火箭等提供風險保障的保險。
  • 一文盤點中國商業航天:民營火箭的兩類瓶頸和三大趨勢
    眾多裡程碑的實現,使得中國民營火箭之「火」來勢洶洶。中國商業航天的事業版圖根據SIA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航天產業的總收入為3391億美元,其中衛星產業的總收入約為 2610億美元,佔全球航天產業收入的77%,並且在2007年到2016年的10年間不斷增長,翻了一番。
  • 中國火箭海上發射指日可待,明年或可向國際商業用戶提供服務
    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航天高峰論壇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位負責人表示,長徵火箭海上發射關鍵技術試驗將很快進行,預計2018年就可以面向國際商業用戶提供海上發射服務。這就意味著,蔚藍的海洋很快將成為中國運載火箭新的起飛點,長徵火箭將從那裡直上九天,奔向深邃的太空。
  • 一枚火箭載多顆衛星,汽車運輸發射,中國航天低成本發射或已來臨
    此次發射亮點很多,除了一次火箭發射搭載的衛星越來越多以外,還有一個亮點值得關注,那就是使用了移動運輸車發射,不再是龐大的發射平臺,而這個裝備的研發充滿了艱辛,如今成功使用在商業衛星發射上。也許未來15年內,我們就將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
  • 未來發射商業火箭一人拿一部PAD就能完成!
    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是由中國航天科工運載技術研究院研製的三級固體運載火箭,該運載火箭全長約20米,最大直徑為1.4米,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300千克。截至2020年3月31日,快舟系列運載火箭已完成11次發射(包含8次商業發射)。
  • 中國「馬斯克」在簡陽誕生?成都商業航天未來在哪?
    本次發射順利將國電高科天啟11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星河動力公司實施的首次發射任務,也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消息傳來,全國關注,央視新聞更是連續兩天進行長時段深度報導。星河動力新一代商業運載火箭創新研發生產基地項目位於簡陽市的成都空天產業功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