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計劃」首顆星完成整星裝配 年底發射(組圖)

2021-01-10 搜狐網
「雙星計劃」首顆星完成整星裝配 年底發射(組圖)
NEWS.SOHU.COM  2003年10月04日17:13  新華網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中國雙星計劃吸引世界目光 中國科學院 圖  中國首次和歐洲空間局合作的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七月三日開始衛星模擬飛行狀態下有效載荷系統的聯試工作。中新社圖

  來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最新消息,由中國航天局和歐洲空間局合作的地球空間探測計劃——「雙星計劃」中首顆發射的赤道星目前已經完成整星裝配。

  央視國際報導說,這顆衛星和發射它的長徵二號丙火箭的各項測試進展順利,將於今年年底如期發射。

  據報導,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人員模擬了衛星發射的時候受到輕微震動的情況,以檢驗已經組裝完成的「雙星計劃」中即將發射的赤道星的內部結構是否會受到影響。

  雙星計劃衛星系統副總師楊思忠說:「通過試驗數據的分析和整星電性能測試看來,所有的儀器設備和結構都正常,沒有任何問題。」

  順利完成了赤道星的環境震動試驗後,研製人員又模擬了衛星發射階段火箭穿過大氣層時產生的噪聲以及發動機本身產生的噪聲,對衛星進行了抗噪聲測試,結果表明衛星上的各項設備和結構沒有受到噪聲的影響,工作正常。

  此外,記者從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了解到,在衛星順利研製的同時,發射兩顆衛星的長徵二號丙火箭也正在進行控制、遙測、安全和動力系統的綜合測試與匹配測試,

  據介紹,火箭的整體裝配也將很快完成並於今年年底如期發射。當「雙星計劃」中的第二顆衛星於明年發射升空後,兩顆衛星將與歐洲空間局已經發射升空的4顆衛星緊密配合,首次對人類歷史上從未探測過的空間區域的空間環境進行6點立體探測。·

  ·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美國「助力」,我國打開國際整星發射市場,規模或達千億以上
    艱苦創業期:衛星和火箭是航天領域的基礎,有箭無星,有星無箭都不行,1970年,成功研發了首枚液體燃料運載火箭長徵1號,然後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奠定了我國成為航天大國的基礎。在後來的30多年中,長徵系列火箭多次突破關鍵技術,運載能和可靠性不斷提高,在1981年,我國就完成了一箭三星的壯舉,1990年,長徵2號6捆綁火箭首發成功,中國火箭開始進入國際衛星商業發射市場 ,而且以低廉的價格和快速的產品迭代,在世界火箭發射市場迅速佔領了一席之地,和美國產生了正面競爭,對美國的商業火箭發射帶來了壓力。
  • 國星宇航首星成功升空 一箭雙星實現多項創新
    2018年9月5日,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國星宇航)研發的「天府軍融一號」(下稱TFJR-1)與「成都高新一號」(下稱CDGX-1)兩顆型號為virgo-1的AI立方星試驗載荷(下稱AI試驗星)搭載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的雙曲線1Z火箭順利升空,火箭進入亞軌道後,成功實現星箭分離,隨後,星箭一體化AI處理系統成功完成相關數據回傳及技術驗證
  • 「一箭雙星」成功發射兩顆北鬥導航衛星
    本報北京9月23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5時1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47、48顆北鬥導航衛星。這是繼去年11月北鬥三號全球組網「基本系統」部署任務完成後,今年北鬥中圓軌道衛星的首次發射,正式開啟北鬥三號從「基本系統」向「完整系統」大步邁進、向全球組網的「全面衝刺」。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鬥三號衛星副總師王金剛介紹,此次是北鬥中圓軌道衛星第一次配置輕量化氫鍾,具備更高的精度和穩定度,能夠有效提升衛星的性能指標和服務質量。
  • 國星宇航陸川:10年內要發射1萬顆衛星
    在6月8日舉行的2020中國數字經濟投融資「雲路演」上,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川在現場介紹,公司由原衛星及應用領域高校、科研院所、行業應用及部隊領軍人才創辦,已成功研製發射全球首顆AI衛星。截至2019年12月,國星宇航已順利完成6次太空任務,成功研製並發射了9顆AI衛星。
  • 「嘉定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來看這顆衛星能幹啥?
    「嘉定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來看這顆衛星能幹啥? 「嘉定一號」成功發射了!嘉定區新聞辦說,今早7點40分,我國首顆由商業航天公司獨立自主研發及製造的高性能微納衛星——「嘉定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二號丁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第四十七、四十八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開啟向全球組網的全面...
    2019年9月23日5點10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航天五院院)抓總研製的第四十七、四十八顆北鬥導航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截至目前,五院已研製發射277顆太空飛行器。本次發射的雙星是繼去年11月北鬥三號全球組網基本系統空間星座部署任務圓滿完成後,今年MEO衛星(中圓軌道衛星)的首次發射,也正式拉開了北鬥三號從基本系統向完整系統大步邁進的新一輪高密度發射的序幕,這一輪高密度發射將從下半年延續到明年,是完成全球組網的全面衝刺。
  • ...明年要發射 該星是世界首顆20kg量級亞米級高解析度遙感衛星
    衛星採用12U立方星結構,體積為20cm×20cm×30cm,重量為21kg。能夠提供大於100W的電能,配備全新研發的某型電推進裝置。圖受訪者提供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大連理工大學首顆科學衛星項目正式啟動。2021年將完成衛星正樣的製造與測試,2021年底前擇機發射。
  • 發射成功!我國計劃明年組建全球首個海洋動力環境觀測網
    9月21日13點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海洋二號03星由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是我國第2顆海洋動力探測系列的業務衛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
  • 出徵前的萬分準備,時空道宇雙星完成體檢
    近期,時空道宇01/02衛星已順利完成整星系統性能測試、振動試驗及真空熱試驗,按研製程序,完成了各項檢測、試驗和模擬運行,具備出廠發射條件。衛星發射將經歷火箭點火起飛、跨聲速飛行、卡門線突破、星箭分離等階段。
  • 國產"星鏈計劃"加快節奏,首批驗證星會年底前發射
    歐界報導:SpaceX的星鏈計劃已經發射了很多顆衛星,平均每月發射一次,每次發射六十顆衛星。馬克思表示,在今年的下半年會推出星鏈寬帶衛星網際網路服務。星鏈計劃的知名度很高,這讓衛星網際網路這個詞也引發了大眾的關注。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中國也正在加速推進通信衛星網際網路當中。
  • 從海外火箭發射,到「整星出口」,中國商業航天逆境中前行
    而兩國間具體的合作方,分別是阿爾及利亞航天局和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後者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屬的公司,也是中國唯一一家承擔海外衛星發射、整星出口和國際空間技術合作的商業機構。截至2019年全球有1957顆在軌工作的衛星,其中美國佔據849顆,俄羅斯擁有152顆,而我國有284顆,可以窺見在衛星發射能力和技術上
  • 發射預告——星箭轉場,亞太6D發射在即!
    航天資訊:星箭轉場完成,亞太6D衛星發射在即6月29日,亞太6D衛星由技術區轉運至發射區塔架,此前CZ-3B火箭已完成轉運,並已完成前期相關測試工作,後續將與亞太6D衛星對接並進行發射前準備工作。亞太6D衛星發射任務進入最後衝刺階段,將於7月上旬擇機發射。(亞太星通)航天資訊:定點成功!
  • 北鬥三號系統首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成功發射
    北鬥三號系統首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成功發射。梁珂巖攝 本報西昌電(陳飈孫欣記者彭溢)1日23時5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41顆北鬥導航衛星。
  • 發射成功!亞太6D衛星——我國首個全球寬帶衛星通信系統首發星!
    2020年7月9日20時 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三號工位,用長徵三號乙遙六十四運載火箭,將「亞太6D衛星」全球高通量寬帶衛星通信系統首發星,成功發射升空,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該衛星基於東方紅四號增強型平臺研製,整星重5.55噸;採用Ku/Ka頻段;星上轉發器設備1220臺;饋源(波束)99個,高出以往10倍;波導組件數1100個,為以往的6倍。亞太6D衛星的多項先進技術為中國國內首次應用,有力支撐國產通信衛星性能和國內通信衛星產業整體研製水平的大幅提升。
  • 「撥雲瞰海顯身手」:海洋二號C星發射邁出三星組網關鍵一步
    中新社北京9月21日電 題:「撥雲瞰海顯身手」:海洋二號C星發射邁出三星組網關鍵一步作者 郭超凱9月21日13時40分,海洋二號C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為後續海洋二號B星、C星和D星三星組網邁出關鍵一步。
  • @三亞市民,「海南一號」探路商業航天 4顆光學衛星預計年底發射
    作為「海南衛星星座」的首發陣容,「海南一號」衛星研製項目已被列入海南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作為項目總設計師,楊天梁像頭早起的黃牛,拉著「海南衛星星座」這架「犁」,耕耘在海南商業航天產業這片「晨曦中的沃野」,「我們希望通過發射『海南一號』衛星,走出一條從研發、製造、發射到應用的海南商業航天產業之路,實現『海南星海南造、海南發、海南用』。」
  • 「嫦娥五號」預計年底前發射,有望實現我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此間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相關新聞中科院啟動「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探測空間引力波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說,中科院正在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
  • 像「造飛機」那樣生產衛星 10萬顆星座計劃引發的「衛星工廠競賽」
    這是衛星網際網路納入國家新基建後首個落地的重大項目,將於2021年初建成投產,屆時可實現年產100顆以上百公斤級衛星的產能。隨著新一輪的「太空競賽」打響,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對近地球軌道「虎視眈眈」的衛星已近10萬顆,龐大的發射計劃倒逼衛星製造必須進入「工業化」階段。在這個賽道,中國同樣需要跑得更快一些。
  • 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實現零的突破,虹雲工程首星成功發射,這家公司是...
    據中新網報導,北京時間12月22日7時51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虹雲工程首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進入預定軌道。虹雲工程首星是中國第一顆低軌寬帶通信技術驗證衛星,其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實現零的突破,中國打造天基網際網路也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 成都創新「高度」 發射全球首顆AI衛星 這家公司為你「直播地球」
    鏡頭在6月8日舉行的2020中國數字經濟投融資「雲路演」上,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川在現場介紹,公司由原衛星及應用領域高校、科研院所、行業應用及部隊領軍人才創辦,已成功研製發射全球首顆AI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