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箭海上發射指日可待,明年或可向國際商業用戶提供服務

2020-12-05 澎湃新聞

約北緯19度19分,東經109度48分,這是中國海南文昌發射場的位置坐標。這一低緯度航天發射場啟用才約一年半,中國航天人就又把目光瞄準了世界運載火箭科技前沿領域,努力構建海上發射系統,建設在赤道附近海面進行運載火箭發射的能力。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航天高峰論壇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位負責人表示,長徵火箭海上發射關鍵技術試驗將很快進行,預計2018年就可以面向國際商業用戶提供海上發射服務。這就意味著,蔚藍的海洋很快將成為中國運載火箭新的起飛點,長徵火箭將從那裡直上九天,奔向深邃的太空。

低緯度海上發射優勢盡顯

既然是國際商業發射服務,那麼控制發射成本、提高自身在國際商業航天市場上的競爭力當然是航天科技集團首要考慮的因素。據航天科普微信公號「小火箭」創始人、航天專家邢強介紹,低緯度海上發射成本更低的原因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由於赤道區域擁有地球最高自轉線速度,衛星發射距離赤道越近,就越能更好利用地球自轉的力量,增加火箭的運載能力,降低發射成本。二是在發射軌道小傾角的同步軌道衛星時,在赤道附近海域發射可以避免衛星軌道轉移時的軌道平面變化,顯著提高火箭運載能力和衛星在軌壽命。他舉例說,僅從軌道傾角方面考慮,同一顆火箭,從赤道海域發射可以比從卡納維拉爾角(北緯28.5°)發射載荷增加約18%。

邢強認為,低緯度海上發射的優點此外還有三個方面。一是更安全。海上發射能夠遠離人口稠密地區,有助於減少火箭發射對人的不利影響,降低火箭出現故障後的附加危害風險,也有助於降低投保費用。二是空域要求更低。海上發射,尤其是在廣袤的公海上發射,與民航飛機的航線和其他船舶航線的衝突較少,對於清除空域的要求較低,甚至可以通過海上機動來自主選擇與世無爭的發射位置。三是發射方位角更廣。火箭在公海上發射,免去了躲避居民區而限制其發射方位角。一艘海上發射平臺的可用發射方位角相當於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基地與范登堡空軍基地兩個發射場的總和。

海上發射國際先行者實力強大

就世界範圍而言,火箭海上發射技術已有很長歷史。早在1962年,美國海軍就在海面浮動發射裝置上進行過液體火箭的發射。1998 年,俄羅斯一艘潛艇在巴比倫支海域附近發射火箭,將2顆通信衛星送入軌道。

就商業發射服務而言,國際上最知名的火箭海上發射商業公司無疑是一家國際聯合公司,其名稱乾脆就叫「海上發射」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介紹說,該公司成立於1995年,由美國波音公司、俄羅斯能源公司、烏克蘭尤日諾耶公司和挪威克韋爾納公司聯合創立,擁有由指揮艦、發射平臺與運載火箭三大子系統構成的整套海上發射系統。

「海上發射」公司三大子系統:指揮船、發射平臺和火箭 。來自「小火箭」微信公號 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海上發射」公司的發射平臺,集中體現了該公司強大的技術實力。據龐之浩介紹,該平臺原為半潛式鑽井平臺,能在北歐北海海域惡劣的條件下連續工作,挪威克韋爾納公司對其進行了適應火箭發射的改造,增加支撐力和推進系統,將其命名為「奧德賽」號發射平臺,具有非常穩定的工作狀態。邢強讚賞「奧德賽」號發射平臺的優異性能,他指出,該平臺甚至能夠抵抗17級大風和34米巨浪,能夠在赤道海域的風浪中淡定從容地工作,並經受住火箭發射時的巨大噴流。

1999年10月,「海上發射」公司迎來首飛,在「奧德賽」號浮動式發射平臺上,用天頂-3SL 運載火箭將一顆重約3.5噸的電視通信衛星成功地送入軌道。據邢強統計,海上發射公司到目前一共進行了36次發射,其中32次成功,1次部分成功,3次失敗,成功率約為89%。

國產世界最大、最深的鑽井平臺「藍鯨1號」。 

實現海上發射新突破指日可待

海上發射技術無疑是國際航天技術的前沿領域,與陸地發射場相比面臨特殊的困難。首先要確保發射平臺的穩定性。「奧德賽」號浮動式發射平臺上堪稱「海上發射」公司承攬業務的殺手鐧,中國公司要開拓國際市場,也必須打造堅不可摧的「海上堡壘」。近年來,中國海工領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打造出了世界最大、鑽井深度最深的海上「藍鯨1號」鑽井平臺和世界先進水平的貨櫃船「鄭和號」等一大批明星裝備。這為性能優異的海上發射平臺的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實際上,據報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宇航部副部長唐亞剛近日透露,即將亮相的中國火箭海上發射平臺就是由萬噸級巨型貨輪改造而成。

海上發射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運載火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宇航部國際合作處處長孟翔介紹說,海上發射對火箭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於大洋上補給能力有限,運載火箭的測試發射工作越簡捷越好,最好只用一到兩艘船就完成全部任務。在發射時,還要面對海面的晃動和高溫熱流的引導等問題,這就需要選擇能解決上述問題的適宜的運載火箭。據孟翔透露,中國現役火箭中,長徵十一號作為固體燃料火箭綜合各方面性能最適宜,因此,中國海上發射的「首秀」很可能由其來擔綱完成。

可能擔綱中國海上發射「首秀」的長徵十一號。 資料圖

關於目前最新籌備情況,孟翔表示,發射總體實施方案已經制定,發射船舶、測控等系統的協調工作有關方面正有條不紊展開,長徵十一號預期即將完成相關技術試驗,很快就將達到海上發射要求。就市場環境而言,中國海上發射推出可謂正逢其時。近年來,許多地處赤道地區的國家對發射近赤道、低傾角度衛星的需求越來越多。中國長徵火箭優質價廉的超級服務在國際商業航天市場享有極高聲譽,有低緯度中低軌發射需求的客戶已經向中方公司提交了相關需求。至於首次海上發射的時間,唐亞剛透露就在2018年,而孟翔則進一步指出具體時間應該是在2018年年末。

可以期待,長徵火箭從赤道附近海域騰空而起的時刻已經為時不遠,這不僅是中國航天按照中共十九大提出的「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要求,即將實現新跨越,而且是世界運載火箭時隔多年後首次從海上進入太空,將進一步加速中國邁向航天強國的歷史進程。

(原題為《海上發火箭 中國來了!(「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之航天科技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國際海上火箭發射發展大事記
    聖馬科發射場的成功建立,驗證了海上火箭發射的可行性,突出了海上火箭發射高運載、低成本等優勢,同時為海上發射公司的成立提供了參考依據。 第二階段(1995年—2009年) 1995年,美國波音公司、俄羅斯能源公司、挪威克韋爾納公司和烏克蘭尤日諾耶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海上發射公司,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提供海基發射服務的公司。
  • 長徵十一號成功完成海上發射 我國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成功
    本次發射的「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包括3顆高分03C視頻衛星和6顆高分03B推掃衛星。該組衛星將與在軌的「吉林一號」衛星組網,為林業、農業、草原、海洋、資源、環境等行業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遙感數據和產品服務。
  • 第五處火箭發射地,首個海上發射母港為何選擇海陽?
    2020年9月15日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鄭恩紅 攝)「巨大變化在此刻還不能完全顯現出來,我相信隨著東方航天港項目的落地,長十一火箭的生產能力提升、發射次數增多,效益會有明顯提升,高質量海上發射指日可待
  • 我國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成功
    運載火箭發射的任務目標是將有效載荷可靠、安全、經濟地送入預定軌道,與常規在陸地進行運載火箭發射不同,海上發射運載火箭具有三大優勢。一是海上發射為火箭運載能力提高提供了可行條件。一般情況下,海上發射平臺可以在海上大範圍移動,理想的發射地點是靠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域。
  • 中國今年將首次從海上發射運載火箭 技術完全自主
    另外,因為在海上發射火箭可遠離人口稠密區,當火箭發射後其助推器及第1、2級的殘骸可直接落入海中,所以能大大提高火箭殘骸墜落的安全性,即使在升空時發生故障或爆炸,也不會殃及平民或地面設施。  在海上發射火箭還具有射向範圍寬的優勢。
  • 長徵十一號成功上天,中國首次實現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這次發射的「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會與之前在軌的衛星一起組網,為各項資源和環境等用戶提供更為多樣的數據和服務。有效地減少了火箭分解和總裝次數,很好地節約了發射的時間和距離。實現了總裝和發射的一體化,極大地提高了發射的效率和效益。
  • 海上飛天!一箭九星!我國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成功
    太陽同步軌道的發射射向固定,海上發射選擇的發射海域和發射點一旦得到驗證,後續可以固化下來。由於太陽同步軌道的發射任務比較頻繁,且陸地發射殘骸落區選擇越來越困難,海上發射的成功實施將進一步突顯軌道適應性更強這一優勢。
  • 黃海海域成功發射升空!我國首次實現衛星海上商業發射
    首次實現航天產業和發射一體化火箭採用「一箭九星」 放射方式,將9顆吉林一號高分03一1組商業衛星送入預訂軌道。衛星入軌後主要用於獲取高解析度遙感圖像和視頻 ,可為我國國土資源監測、智慧城市建設、林業資源普查等領域提供數據服務。
  • 這兩艘中國建造的船助力我國首次海上發射!一箭九星
    ,這是我國首次實現衛星海上商業發射,也標誌著我國火箭發射進入一個新的紀元。此次海上衛星商業發射是我國商業航天史上的裡程碑,為我國「一帶一路衛星網際網路」工程和「中國東方航天港」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和實施條件
  • 兩度推遲「上天」 重型獵鷹火箭終於完成首次商業發射
    獵鷹重型火箭發射視頻直播截圖。這是獵鷹重型首次完成商業發射。據了解,獵鷹重型火箭此次發射搭載的是重達14200磅的Arabsat-6A衛星,該衛星屬於沙烏地阿拉伯衛星公司,未來將為中東、非洲和歐洲國家提供電視、網際網路和電話服務。
  • 中國首枚中學生製造衛星明年發射 將提供免費服務
    昨日,記者從中國首個航天日活動獲悉,北京八一學校將於明年發射一顆低軌道中學生科普衛星,這也是我國第一顆由中學主導並發射的衛星。  計劃於明年發射將提供免費服務  據介紹,這顆中學生科普衛星將採用立方體構型,邊長250毫米,質量10千克,計劃於明年發射。衛星可遙控工作並自動向地面發送遙測信息,學生們可接收無線電信標信號,通過衛星進行雙向無線電中繼通信並開展相關科學實驗。  衛星將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向全世界提供免費服務。
  • 固體火箭「海陽造」 串起商業火箭產業鏈
    那一天,CZ-11固體運載火箭依託海陽港作為發射母港,以一箭七星方式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海上發射任務。從那之後,一發火箭打出一個航天港——發射任務成功後,山東省、煙臺市有關部門向省委省政府作了專題報告,希望加強地方政府與航天科技集團戰略合作,充分依託煙臺的區位優勢和工業基礎,發揮火箭院技術、資源優勢和帶動作用,以海陽為主要承載,共同打造「東方航天港」,旨在立足航天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帶動產城融合,建設世界一流的海上發射航天產業新城。不久,山東省就將該項目列為省重大工程。
  • 中國要在海上發射火箭!地點或在赤道附近的海域
    而在今年的發射任務中比較特殊的一次是我國將進行首次海上發射任務,執行這次海上發射任務的是長徵家族中唯一的固體火箭——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這個發射平臺與義大利聖馬科發射平臺類似,不同的是它是安裝在一艘巨大的輪船上進行發射任務。一般來說,海上發射平臺也可分為兩大類,即固定平臺和移動平臺。上文提到的義大利聖馬科發射場就屬於固定式發射平臺,而由美國俄羅斯等過組成的海上發射公司用的則是移動式發射平臺。
  • 我國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圓滿成功
    本次發射的「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包括3顆高分03C視頻星和6顆高分03B推掃星。衛星入軌後主要用於獲取高解析度遙感圖像和視頻,可為我國國土資源監測、智慧城市建設、林業資源普查等領域提供數據服務。此次任務是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執行的第二次海上發射任務,也是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進一步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可靠性,標誌著長徵十一號火箭海上發射常態化時代的到來。
  • 中國火箭海上發射成功:星辰加大海,這次齊活了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石豪】   2019年6月5日12時6分,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將捕風一號A/B星和五顆商業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從這一天起,中國擁有了海上發射衛星的能力,中國航天第一次在蔚藍的大海中構建發射陣地。
  • 馭星速訊 | 航天馭星受邀參加「商業發射用戶大會」
    2017年7月6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舉辦長徵商業發射用戶大會,本次大會吸引了政府主管部門、航天系統內衛星研製單位、多家民營航天企業、研究所、大學和金融投資機構等參加,200餘位業內及相關人士齊聚北京,共商商業航天的未來發展之路。
  • 從海外火箭發射,到「整星出口」,中國商業航天逆境中前行
    而兩國間具體的合作方,分別是阿爾及利亞航天局和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後者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屬的公司,也是中國唯一一家承擔海外衛星發射、整星出口和國際空間技術合作的商業機構。作為一家中國商業火箭發射公司,2011年前長城工業還發射了不少的國外商業衛星,但後來國際市場風雲突變,長城工業的海外訂單直降,到現在只能
  • 火箭為什麼要在海上發射?馬斯克回答了
    的確,此次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第二次成功實施海上發射任務,也是首次真正意義上的海上商業化應用性發射。可以說,中國航天已經具備了穩定高效的海上發射能力。海上發射平臺更容易大規模移動,任務適應性好,可通過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航落區滿足不同軌道有效載荷的發射需求。比如此次的火箭發射任務就用到了下面這艘「德渤 3 號」動力船作為發射平臺。
  • 長十一火箭首次海上應用性發射
    本次任務圓滿成功,進一步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可靠性,也標誌著長十一火箭發射邁入「10+」時代。該組衛星將與在軌的「吉林一號」衛星組網,為林業、農業、草原、海洋、資源、環境等行業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遙感數據和產品服務。據航天科技集團火箭院長十一火箭總體設計師張飛霆介紹,本次任務有「三新」,即新軌道、新平臺、新廠房。新軌道。此前,長十一火箭雖然在陸基發射場執行過多次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但在海上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尚屬首次。
  • 海上發射!一箭九星
    一是海上發射為火箭運載能力提高提供了可行條件。一般情況下,海上發射平臺可以在海上大範圍移動,理想的發射地點是靠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域。如果運載火箭在赤道附近發射,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轉速度,節省推進劑消耗量,從而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這意味著,同等起飛規模的運載火箭在赤道附近發射可以具有更高的運載能力,運載效率提升的同時也可以降低單位質量有效載荷發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