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今年將首次從海上發射運載火箭 技術完全自主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海上發射運載火箭優勢多

  杭添仁

  新聞背景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洪3月2日說,我國將於今年首次從海上發射運載火箭。

  眾所周知,運載火箭通常是在陸地上發射的。我國的酒泉發射場、太原發射場、西昌發射場和文昌發射場都是建在陸地上,國外的拜科努爾、東方、卡納維拉爾角和庫魯等著名發射場也是陸地發射場。那麼,如何從海上發射運載火箭?它又有什麼優點呢?

  海上發射具有多種優勢

  研究和實踐表明,在海上發射火箭有許多優點,其中最主要的優點是可以節省運載火箭的燃料,增加運載火箭的有效載荷。這是因為,在地球上越靠近地球赤道的地方,地球自轉產生的線速度越大,所以航天發射場越靠近地球赤道,就越能充分利用地球自轉力來增加運載能力,且入軌角度也比較好,從而能延長衛星運行壽命,降低發射和運營衛星的成本。

  舉個例子,俄羅斯著名的質子號大型運載火箭如果在臨近赤道附近的庫魯發射場發射,比它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可提高20%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這主要是由於地球靜止軌道恰好處於地球赤道平面以上35800千米的地方。因此從赤道附近實施發射,衛星可直接進入地球靜止軌道,無需耗用燃料進行變軌。同時運載火箭還可以最大限度地藉助地球自轉所帶來的額外推力。這一減(火箭燃料)一加(地球自轉推力)可使火箭的有效載荷增加許多。

  現在各航天大國都將自己主要的衛星發射場建在儘可能靠南的地方。像美國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位於北緯28°;我國的西昌發射場也位於北緯28°,而新建的文昌發射場位於北緯19°;最理想的陸上發射場是歐洲航天局法屬蓋亞那的庫魯發射場,它恰好位於赤道附近,只有北緯5°。

  從海上發射還可以根據衛星軌道的要求選擇最適宜的發射位置。通常的做法是,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時,選擇夏威夷以南、吉里巴斯群島附近的赤道海域,發射中低軌道及極地軌道衛星時,則可選擇檀香山以北的太平洋海域。

  另外,因為在海上發射火箭可遠離人口稠密區,當火箭發射後其助推器及第1、2級的殘骸可直接落入海中,所以能大大提高火箭殘骸墜落的安全性,即使在升空時發生故障或爆炸,也不會殃及平民或地面設施。

  在海上發射火箭還具有射向範圍寬的優勢。這是由於海上發射平臺四周都是大海,火箭發射的覆蓋和射向範圍基本不受限制,可以滿足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空間站和深空探測器等各類太空飛行器的發射任務。

  海運優勢也是在海上發射火箭的一大長處。目前,運載器和太空飛行器的發展趨勢是體積、直徑和重量等越來越大,用公路、鐵路運輸都難以滿足要求,而在海上發射則可以通過輪船運輸來解決這些問題。

  當然,在海上發射火箭也存在著一些不利因素,如容易受到海鹽空氣的侵蝕,且海上多雨和颱風,天氣情況複雜。

  1999年四方合作完成首次海上發射

  正是因為海上發射運載火箭有這麼多優點,所以在20世紀90年代,在海上建造發射場的奇思妙想就應運而生了,即把海上石油鑽井平臺或巨輪改造成海上發射平臺,然後把海上發射平臺和火箭移動至赤道附近,接著在海上發射平臺起豎運載火箭,最終完成海上發射任務。

  1995年,一家由美國波音公司、俄羅斯能源航天運載火箭集團、烏克蘭南方設計局/南方機械製造科研生產聯合體和挪威誇納海事集團共同投資的國際海上發射服務公司成立了。其股權分配為:波音公司40%,能源航天集團25%,南方設計局15%,誇納海事集團20%。

  1999年3月28日,世界第一枚海射火箭「天頂3號」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劃破靜寂的海空,衝上了九重天,在把一顆試驗衛星成功地送入預定軌道以後,實現了人類多年來在海上發射運載火箭的夢想。

  「天頂3號」海射火箭是一種全液體3級運載火箭,各級發動機均採用液氧和煤油作為推進劑,地球靜止轉移軌道運載能力6噸左右,是當時世界上除歐洲「阿里安5號」和俄羅斯「質子-M」運載火箭之外的第3大商用運載火箭,推銷價格為9000萬美元,與「質子-M」相當,大大低於「阿里安5號」火箭1.5億美元的銷售價格。1995-2014年5月,「天頂3號」海射火箭共完成了36次發射,33次成功。

  「天頂3號」各級研製好以後運至停泊在美國加州長灘的指揮船上完成裝配,然後測試有效載荷並封裝,接著是把它們轉移到海上發射平臺上,與指揮船一起長途航行到離吉里巴斯聖誕島約370千米的國際水域赤道附近,即北緯0°,西經154°的海域,這裡氣候條件良好,風浪也不大,幾乎可以全年發射。

  名為「海上奧德賽」的海上發射平臺是一種由4螺旋槳式推進系統自推進的、半潛雙船式海上移動發射平臺。它原為北海油田的一座石油鑽井平臺,遭受過火災破壞,經誇納海事公司負責修復後改建成海上發射平臺。其上面配備有發射臺、起豎架、推進劑加注系統和其他的輔助設備等。

  海上發射平臺甲板長78米,寬66.8米,可同時容納68名工作人員在上面工作生活。待發射前的所有準備工作全部完成後,工作人員必須通過與總裝指揮船相連的平橋或是直升機從發射平臺撤回到總裝指揮船,並由堅守在總裝指揮船發射控制中心內的工作人員控制火箭發射。

  前些年,由於美國海關阻止攜帶「天頂3號」海射火箭部件的指揮船停靠加利福尼亞港口,認定它可用於洲際彈道飛彈等等原因,國際海上發射公司於2009年宣布破產。不過,2010年,國際海上發射公司又進行了重組。重組後,能源航天集團佔95%的股份,波音公司佔3%,誇納海事集團佔2%。2016年9月,俄羅斯S7集團收購了海上發射指揮船、海上發射平臺等。

  由於受國際關係和該公司重組等因素的影響,自2014年後國際海上發射公司沒有發射過「天頂3號」海射火箭。不過俄羅斯S7集團最近表示,該公司打算於2019年12月至2022年間用這個海上發射平臺進行12次發射。

  其實,說起海射火箭還有一種,即俄羅斯從水下發射的波浪號潛射運載火箭。該運載火箭是由潛射飛彈改裝而成的,已發射過幾枚,均告成功,但它只能將小型有效載荷發射到近地軌道,所以近年沒有見其身影。

  中國海射火箭技術完全自主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官微發布消息,我國在開展海上發射試驗後,將於今年開始推出面向商業市場的海上發射服務。

  與國際海射發射公司不同,我國海上發射所用的運載火箭和發射平臺都是我國自己研製的,所以不存在國與國之間技術轉讓方面的問題。

  我國擬用長徵11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執行我國首次海上發射任務,以滿足北緯5°甚至更小傾角軌道衛星的發射需要,進一步提高該火箭的任務適應性,從而填補我國火箭進入空間能力的空白,提供更豐富的商業發射服務,搶佔世界商業航天市場。近幾年來,近赤道、低軌道傾角衛星的發射需求日趨旺盛,我國海射火箭能滿足這些需求,具有較強的安全性和靈活性。

  不過我國火箭專家指出,在海上發射也對海射火箭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洋之中補給能力有限,火箭的測試發射工作越簡捷越好;在海上發射時,還要面對海面的晃動和高溫熱流的引導等問題,這就需要運載火箭採用合適的控制與發射方式。

  長徵11號是我國新研製的一種4級固體小型運載火箭,目前它可把350千克有效載荷送入700千米高度太陽同步軌道,低軌運載能力為700千克,經過適當改進,今後還能進一步提高運載能力。長徵11號具有「快速、靈活、可靠、便捷、低廉」一系列優勢,實現了我國運載火箭24小時快速發射的跨越,主要用於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情況下微小衛星發射需求。這些特點也能滿足海上發射的要求,並向市場提供安全、靈活等更完善到位的商業航天發射服務,在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中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進行海上發射還要有穩定的海上發射平臺。近年來我國已打造出世界最大、鑽井深度最深的海上「藍鯨1號」鑽井平臺和世界先進水平的貨櫃船「鄭和號」等一大批先進海上平臺裝備,這就為建造性能優異的海上發射平臺奠定了堅實基礎。據悉,即將亮相的中國火箭海上發射平臺是由萬噸級巨型貨輪改造而成的。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有何新看點?
    中新社黃海「中華復興」號客滾船9月15日電 題:中國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有何新看點?作者 郭超凱 付應麗9月15日,中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海遙二運載火箭(以下簡稱長十一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地將「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首次成功海上發射 WEY與中國航天驚豔全世界
    2019年6月5日中午12點06分,伴隨著一聲震天巨響,這顆全長20.8米,最大直徑2米,重約58噸的長徵系列CZ-11 WEY號運載火箭帶著7顆衛星在中國黃海海域成功發射,甲板上隨即響起此起彼伏的熱烈掌聲,這也是中國首次海上發射運載火箭!
  • 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為何要從海上發射?有何優勢?
    長徵十一號火箭 你為啥從海上出發  本報記者 房琳琳  兩會前夕,科技日報刊發的一條消息引起航天愛好者的廣泛關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研製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將在今年執行我國首次海上發射任務。  海上發射火箭是什麼套路?有哪些優勢是陸基發射不可替代的?
  • 海上飛天!一箭九星!我國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成功
    9月15日9時23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十一號海遙二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採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地將火箭院長徵十一號火箭總指揮李同玉表示,目前,長徵十一號研製團隊正在研製反應更加快捷、市場競爭能力更強、低軌運載能力覆蓋2噸的固體運載火箭,計劃2022年採用海上發射方式開展首次極低傾角軌道發射試驗,屆時將形成更加完備的固體運載火箭能力,滿足不同衛星用戶的發射需求。
  • 長徵十一號成功完成海上發射 我國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成功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鑫表示,此次任務是長十一火箭連續10次高精度入軌、連續10次箭上質量零問題、連續10次零窗口準時發射,是長十一火箭執行的第二次海上發射任務,也是第一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 我國首次海上發射火箭模型將入駐中國科技館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胡喆)12月11日,中國航天基金會與中國SUV品牌WEY聯合發起捐贈儀式,向中國科學技術館贈送成功實施中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的「CZ-11WEY號火箭海上發射展示模型」及「固體燃料運載火箭一級箭體落體」,將為青少年築起航天科普教育最直接、高效的交流平臺。
  • 長徵11號在黃海海域發射,實現中國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長十一火箭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下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四級固體運載火箭,全長約20.8米,最大箭體直徑2米,總質量約58噸,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有效載荷。
  • 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實施「我國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
    據新華網報導,北京時間9月15日上午9時23分,我國在黃海某海域,用長徵十一號HY2運載火箭成功實施了我國首次海上商業發射任務,此次發射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3系列9顆衛星送入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詳解海上發射火箭與海上回收火箭,哪個技術難度更高呢?
    2019年6月5日,我國在黃海一海域從海上發射平臺上發射「長徵11—WEY」運載火箭。將七顆衛星同時發射升空,隨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的600公裡高度圓軌道,我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填補了一項技術空白。而在前幾天,我國又進使用了該型火箭進行海上發射,也取得了成功。
  • 海上天路:中國航天新突破,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紀實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宋元剛 安普忠 路俊測試模式轉變到新測控體制運用,敢攀高峰、勇闖新路,讓中國航天不斷刷新中國高度——攀登步伐永不停歇「今年,我們還將執行海上發射任務!」初春,疫情的陰霾還未完全消散,春天的陽光還沒趕走晉西北的積雪,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傳出一條令科技人員興奮而又忐忑的消息。興奮的是,再戰海天,不僅事關中國航天建設一支穩定、高效的海上發射力量,還意味著中國航天在發射方向選擇、發射領域覆蓋和發射效率等多個方面正在取得重大突破。
  • 山東這家企業將衛星發射基地搬到海上
    在11月25日舉行的2020年世界工業設計大會上,由山東宇航技術工程有限公司設計研發的「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獲得了2020年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金獎。在海上建起了中國第5個運載火箭發射場目前,中國大陸共有西昌、酒泉、太原以及文昌四大衛星發射基地。
  • 「煙臺造」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斬獲金獎
    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模型在煙臺國際博覽中心展出原標題:「煙臺造」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斬獲金獎水母網12月3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信召紅)不久前在煙臺國際博覽中心舉行的2020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頒獎典禮上,10個代表我國近年工業設計最高水平和最強實力的金獎產品和作品隆重揭曉,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紀實
    至此,我國自2019年6月5日首次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之後,第二次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轉戰海上,兩戰兩捷。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發射團隊的戰績令世人矚目。此次海上航天發射指揮員李成興奮地說:「海上發射再次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天已經具備穩定高效的海上航天發射能力,核心發射能力取得新突破。這主要得益於組織模式和自主技術的不斷創新。」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紀實
    至此,我國自2019年6月5日首次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之後,第二次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轉戰海上,兩戰兩捷。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發射團隊的戰績令世人矚目。此次海上航天發射指揮員李成興奮地說:「海上發射再次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天已經具備穩定高效的海上航天發射能力,核心發射能力取得新突破。這主要得益於組織模式和自主技術的不斷創新。」
  • 我國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成功
    9月15日上午9時23分,在黃海海域,長徵十一號海遙二運載火箭(簡稱「長十一火箭」)成功將9顆「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長十一火箭第十次發射,也是首次海上應用性發射,任務圓滿成功,進一步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可靠性,也標誌著長十一火箭發射邁入「10+」時代。
  • 我國成功實現首次火箭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我國成功實現首次火箭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人民網-科技頻道 原創稿  作者:趙竹青  2020-09-15 一次性將九顆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
  • 黃海海域成功發射升空!我國首次實現衛星海上商業發射
    9月15日上午9點23分,長徵十一號海射遙二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首次實現衛星海上商業發射,也標誌著我國火箭發射進入一個新的紀元。2019年6月5日,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海陽港為母港,成功實現我國首次海上衛星發射,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海陽成為我國第五處火箭發射地。海陽市以敏銳的眼光,準確把握這一重大歷史性機遇,在山東省和煙臺市的大力推動下,高標準加速啟動「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設,以此助推新舊動能轉換,實現趕超跨越高質量發展。
  • 中國航天突破,長徵11號運載火箭發射,西方稱已被中國「擊敗」
    自1956年至今,我國航天已經發展了六十多年,六十年裡中國突破了層層難關,成功發射了運載火箭、載人飛船,建立了空間站等,一項項輝煌的成就印刻在中國歷史上。今天,中國航天再次取得新突破,被稱為「中國的快響利箭」的中國航天自主研製的四級固體運載火箭「長徵11號」發射成功。
  • ...中國第二枚民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首次進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
    四川在線記者 寧寧11月7日15時12分,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星河動力)自主研發的「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商業固體運載火箭(以下簡稱「穀神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將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天啟11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
  • 海上發射與海上回收哪個難度更高些呢?
    2019年6月5日,我國在黃海一海域從海上發射平臺上發射「長徵11—WEY」運載火箭。將七顆衛星同時發射升空,隨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的600公裡高度圓軌道,我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填補了一項技術空白。而在前幾天,我國又進使用了該型火箭進行海上發射,也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