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這家企業將衛星發射基地搬到海上

2021-01-11 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杰 煙臺報導

2019年6月5日,長徵十一號火箭「一箭七星」實現了我國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歷史性突破。其實,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被譽為中國第五大衛星發射基地的「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是由一家山東企業設計的。在11月25日舉行的2020年世界工業設計大會上,由山東宇航技術工程有限公司設計研發的「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獲得了2020年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金獎。

在海上建起了中國第5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目前,中國大陸共有西昌、酒泉、太原以及文昌四大衛星發射基地。而隨著今年9月15日,長徵十一號遙二火箭在黃海海域成功將9顆商業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個由山東企業研製的「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已經完全具備海上商用發射的條件。

「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作為2020年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金獎得主,亮相世界工業設計大會

在世界工業設計大會現場,「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模型的展出也吸引了不少觀眾圍觀。「這相當於我們在海上搭建起了中國第五個運載火箭發射場。」山東宇航技術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師蘇波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目前,既有的4大航天發射場主要是完成國家任務,根本滿足不了民用商業衛星的發射需求,而開闢海上發射場,就等於幫民用商業衛星發射打開了一個新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長徵十一號遙二火箭的發射成功,中國也成為繼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二個掌握海上衛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為何要下大力氣研發海上火箭發射系統?

它比陸地發射多了這些優勢

想要將衛星發射基地搬到海上並不容易。「這就相當於把陸上火箭發射系統給拆分,然後通過系統工程的設計方法,分解成陸上的星箭對接、星箭轉運、海上的發射以及海上無線遙控等。」蘇波說,將這些關鍵技術和關鍵節點進行重新集成就相當於把陸上的發射場搬到海上。

對於為何將衛星發射基地搬到海上,蘇波解釋說,海上發射可以避免陸上發射一級火箭濺落到居住區的風險。以往陸上發射,往往要計算好一級火箭濺落的區域,進行人口疏散,而海上發射主要是濺落到大海上,完全沒有了這個擔憂。

其次,海上發射可以儘可能靠近赤道,充分利用地球赤道線速度最大和地球引力最小的優越條件。蘇波說,火箭在海上靠近赤道區域發射,它的載荷更大,消耗的燃料更少,效率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之所以選擇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就是考慮到了這方面因素。

「受制於發射船的甲板承受不住熱發射,我們現在海上發射使用的是固體燃料,用火藥將火箭打到空中再點火,所以嫦娥五號這類的熱發射暫時還不能在海上進行。」蘇波說,目前,公司正在考慮將鑽井平臺技術運用到海上衛星發射中,屆時,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這類大型火箭就可以進行海上熱發射。

未來能幫助煙臺形成千億級航天產業集群

其實,除了上述原因外,「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還可以隨著船上發射平臺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他們提供衛星發射服務。「我們原本是計劃今年執行三次發射任務,但是受疫情影響,今年只進行了一次衛星發射任務。」蘇波說,等疫情過去以後,就可以常規化為商業客戶提供發射服務,未來計劃是每年發射20次這樣的規模。

同樣,在宇航公司帶動下,煙臺的航天產業正在形成一個集群。「4家企業和煙臺市政府在海陽共同投資建設了東方航天港產業園。」蘇波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宇航公司是園區內的龍頭企業,作為衛星發射牽引企業,它會帶動火箭製造、衛星製造、發動機製造和材料製造相關企業都聚集到園區來。

蘇波說,按照設想,5年後,煙臺將形成一個年產值達到1000億規模的航天產業集群。

相關焦點

  • 山東這家企業將衛星發射基地搬到海上 將助煙臺形成千億級航天產業集群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杰 煙臺報導2019年6月5日,長徵十一號火箭「一箭七星」實現了我國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歷史性突破。其實,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被譽為中國第五大衛星發射基地的「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是由一家山東企業設計的。
  • 黃海海域成功發射升空!我國首次實現衛星海上商業發射
    首次實現航天產業和發射一體化火箭採用「一箭九星」 放射方式,將9顆吉林一號高分03一1組商業衛星送入預訂軌道。衛星入軌後主要用於獲取高解析度遙感圖像和視頻 ,可為我國國土資源監測、智慧城市建設、林業資源普查等領域提供數據服務。
  • 東方航天港總裝首發火箭出廠 將運至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執行發射任務
    早上七點,長徵11號遙九火箭正式從海陽出發,運送至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執行發射任務。據了解,「遙九」火箭是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固體火箭第一次在海陽進行總裝、測試。從9月中旬開始,總裝火箭花費約25天時間,10天左右的時間完成測試。  2020年9月15日,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HY2在黃海海域,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海上發射!一箭九星
    如果火箭從赤道附近發射,可以避免衛星軌道傾角變化消耗能量,既能提高火箭執行該類任務的運載能力,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衛星在軌壽命。三是海上發射將大幅提高火箭發射安全性。對內陸發射而言,落區安全是發射任務設計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 公基科技知識:中國五大衛星發射基地
    在公共基礎科目科技常識中,常常會考到我國的五大衛星發射基地,如果題目設置稍有難度,學生就會不知所措,不知如何選出正確答案。本文旨在介紹我國五大衛星發射基地的基礎知識,幫助各位考生了解相關考點。
  • 一箭九星 海上發射 煙臺海陽港衍生海射產業鏈
    海上發射火箭,母港選擇海陽港,具備天時地利條件。從地理位置看,海陽港地理位置優越,可滿足小傾角、太陽同步軌道等多種軌道衛星的發射需求;從產業配套看,優勢同樣明顯,區域範圍內有煙臺513所,青島41所,煙臺宇航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等優勢配套企業,具備提供發射火箭的相關配套服務能力。如此優越的條件,為煙臺蓄力發展航天產業打下了基礎。
  • 這兩艘中國建造的船助力我國首次海上發射!一箭九星
    ,這是我國首次實現衛星海上商業發射,也標誌著我國火箭發射進入一個新的紀元。此次任務是長十一火箭執行的第二次海上發射任務,也是山東東方航天港工程啟動以來第一次海上應用發射。此次發射和上次有較大的差別,上次採用的是沒有動力的船,行駛速度慢,這次採取有自航能力的「德渤三號」從海陽港運輸至預定海域實施發射,縮短了火箭生產與發射鏈條,能夠快速適應海上發射任務,節約發射時間,對海上的機動十分有利。同時這艘船在國內是通用的,對於發射計劃、檔期都比較便利。
  • 我國在海上成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此次發射任務與上一次海上發射有何不同?長十一火箭總設計師彭昆雅介紹,執行此次任務的火箭是直接在山東海陽東方航天港完成火箭總裝測試和星箭對接後,用船從港口運輸至黃海預定海域實施發射,減少了分解和總裝次數以及長距離鐵路運輸環節,首次實現火箭總裝測試發射一體化,提升了發射效率。
  • 我國以海上一箭九星方式成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
    2020年9月15日9時23分,我國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完成第二次海上發射(首次商業海上發射),「一箭九星」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海上衛星發射平臺的優勢有三個。一:發射地廣闊,對周邊安全不構成危險。二:低緯度地區的發射場可以利用地球自轉減少能耗。而我國只有海南島有一個北緯19.61度的發射場。有了可移動海上發射平臺,我們可以獲得更低緯度的發射位置。三:地球上71%的面積是海洋。海上衛星發射平臺可以前往更多的發射位置,便於發射任務入軌。
  • 航母殺手最佳拍檔中國衛星首次海上商業發射成功,只需10分鐘
    此次發射是太原發射中心借用德渤3號海上發射平臺,利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實現了中國衛星首次海上商業發展。但並不是第一次海上發射,早在今年6月份,東方航天港就開啟了自己的開門紅,依然是借用長徵十一號火箭成功實現了首次海上發射,為中國航天發射方式帶來了新徵程。
  • 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小知識
    陸地那麼大,為什麼還要去海上? 運載火箭發射的任務目標是將有效載荷可靠、安全、經濟地送入預定軌道,與常規在陸地進行運載火箭發射不同,海上發射運載火箭具有三大優勢。 一是海上發射為火箭運載能力提高提供了可行條件。一般情況下,海上發射平臺可以在海上大範圍移動,理想的發射地點是靠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域。
  • 衛星要批量化生產?這家中關村企業將年產100顆百公斤級衛星
    日前,中關村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北京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九天微星」)衛星研發製造基地——智能衛星工廠正式開工。這是衛星網際網路納入國家新基建之後,首個落地建設的重大項目。據悉,衛星工廠計劃於明年年初投產,屆時將形成年產100顆以上百公斤級衛星的產能。
  • 2021北京事業單位科技知識考點:中國五大衛星發射基地
    在公共基礎科目科技常識中,常常會考到我國的五大衛星發射基地,如果題目設置稍有難度,學生就會不知所措,不知如何選出正確答案。本文旨在介紹我國五大衛星發射基地的基礎知識,幫助各位考生了解相關考點。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位於內蒙古西部阿拉善盟的額濟納旗和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交界的巴丹吉林沙漠邊緣,被稱為「東風航天城」。
  • 長徵十一號成功完成海上發射 我國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成功
    本次發射的「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包括3顆高分03C視頻衛星和6顆高分03B推掃衛星。該組衛星將與在軌的「吉林一號」衛星組網,為林業、農業、草原、海洋、資源、環境等行業用戶提供更加豐富的遙感數據和產品服務。
  • 韓國將自鹿兒島基地發射「阿里郎3號」衛星
    環球網記者陳薇報導,據韓國《中央日報》5月9日報導,韓國第3顆多用途衛星「阿里郎3號」將在5月18日凌晨1時39分左右在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基地進行發射。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8日發布公告稱,運達種子島的「阿里郎3號」衛星已經放入了衛星保護裝置內,發射體及其組裝已完畢。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紀實
    10多分鐘後,火箭搭載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9顆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至此,我國自2019年6月5日首次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之後,第二次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轉戰海上,兩戰兩捷。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發射團隊的戰績令世人矚目。此次海上航天發射指揮員李成興奮地說:「海上發射再次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天已經具備穩定高效的海上航天發射能力,核心發射能力取得新突破。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紀實
    至此,我國自2019年6月5日首次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之後,第二次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轉戰海上,兩戰兩捷。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發射團隊的戰績令世人矚目。此次海上航天發射指揮員李成興奮地說:「海上發射再次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天已經具備穩定高效的海上航天發射能力,核心發射能力取得新突破。這主要得益於組織模式和自主技術的不斷創新。」
  • 走向赤道 海上發射衛星助力我國大戰略
    原標題:走向赤道,海上發射衛星助力我國大戰略  今天(5日)正午,我國長徵-11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將7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標誌著我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取得成功,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驗證了相關技術。  那麼這次註定載入史冊的發射有何特殊之處?
  • 中國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有何新看點?
    中新社黃海「中華復興」號客滾船9月15日電 題:中國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有何新看點?作者 郭超凱 付應麗9月15日,中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海遙二運載火箭(以下簡稱長十一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地將「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我國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成功
    9月15日上午9時23分,在黃海海域,長徵十一號海遙二運載火箭(簡稱「長十一火箭」)成功將9顆「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長十一火箭第十次發射,也是首次海上應用性發射,任務圓滿成功,進一步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可靠性,也標誌著長十一火箭發射邁入「10+」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