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赤道 海上發射衛星助力我國大戰略

2021-01-12 東方網

  原標題:走向赤道,海上發射衛星助力我國大戰略

  今天(5日)正午,我國長徵-11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將7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標誌著我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取得成功,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驗證了相關技術。

  那麼這次註定載入史冊的發射有何特殊之處?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對時事評論員宋忠平進行了專訪。宋忠平表示,此次成功發射驗證了相關技術,並使得我國擁有了海上移動的發射平臺,大幅提高了我國向其他國家提供衛星發射服務的能力。

  海上發射優勢多

  政知道:為什麼要開發海上發射技術?

  宋忠平:開發海上發射平臺,其實好處非常多。首先我們要明確,雖然這一次我們的發射海域在黃海,但以後一定會去到其他海域進行發射,移動的海上發射平臺,最大優勢就是可以部署到合適的發射海區。這意味著,即便是遠離赤道的國家,也可以通過這樣的發射方式到近赤道海域進行發射。

  如果在高緯度發射,會損失一定的發射載荷。說簡單一些,即在距離赤道越近的地方發射越省勁,相應的在相同推力的情況下,也就可以攜帶更多載荷,原理上這和地球的自轉有關係。比如,在庫魯航天中心和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同樣的運載火箭,其發射載荷能力將會相差20%。

  另外,如果發射的是同步衛星的話,在近赤道海域發射還能縮小衛星發射軌道傾角和同步衛星的傾角差距。這種情況下,衛星調整進入同步軌道的時候,其消耗的能量也就相應減少,這會讓衛星的工作壽命大幅增加。

  從掉落殘骸的角度看,海上發射可以儘可能避免政治糾紛。陸上發射,其殘骸有可能落入其他國家,甚至對民用設施、民眾造成損害的風險。但這方面,海上發射就靈活很多,落入海中風險相對小。

  獨一無二的長徵-11號

  政知道:海上發射技術難點在哪?

  宋忠平:海上發射需要面對兩大難題,第一個就是海上發射平臺的建設。發射平臺是否具備中低海況下的適應能力,是關乎海上發射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考驗。即在海浪存在的情況下,對於發射平臺本身來講會是一個重大考驗。

  第二個是對火箭帶來比較大的考驗。海上發射的火箭需要適應「三高」,即高溫、高溼、高鹽。「三高」的環境下讓火箭能夠正常完成測試工作並發射、工作,實際上也是一個技術要求很高的事情。

  政知道:用長徵11號火箭來執行此次發射有何講究?

  宋忠平:長徵11號是固體運載火箭,這讓它在海上發射中具備很大優勢,可以省去在海上發射平臺加注燃料這樣一個繁瑣而危險的過程。既然是固體運載火箭,便可以裝在發射筒中來避免「三高」環境所帶來的影響,這對於海上發射來講是十分有幫助的。俄羅斯之前海上發射中便採用液體發射方式,在海上需要對火箭進行液氧和煤油加注,相對來說發射就比較繁瑣,也曾出現過失敗的情況。從這個角度看,長徵11號相對來說安全係數更高,測試和維護也更容易一些。

  還有一點值得驕傲,此次長徵11號火箭採用冷發射的發射方式,保證了發射平臺的重複利用率,這非常厲害。所謂冷發射,即依靠高壓氣體把幾十噸重的火箭彈出發射筒,而後火箭在半空中再點火啟動。這樣可以避免發射平臺遭到火箭噴射的火焰損害,從而實現發射平臺的重複利用、火箭的快速裝填再次發射。反觀直接點火的熱發射方式,發射平臺周圍的電纜將被全部燒毀,再次發射的準備周期更長,成本更高。作為長徵系列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唯一的固體運載火箭,曾有報導披露其能夠實現24小時內完成發射準備工作。

  更好服務「一帶一路」

  政知道:怎麼評價發射成功的意義?

  宋忠平:此次成功發射驗證了相關技術,並使得我國擁有了海上移動的發射平臺,大幅提高了我國向其他國家提供衛星發射服務的能力。雖然這次發射選在黃海海域,但是技術得到了驗證,讓我們接下來去其他海域進行發射的底氣十足。

  政知道:報導稱此舉對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有益,為什麼?

  宋忠平:目前來看,在衛星發射服務領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要有兩個需求。一個就是要求中國給他們提供在軌衛星的服務,也就是我們把他們自產或者購買的衛星,通過我國內地的衛星發射場發射到太空之中。另外一種合作方式是,中國將發射平臺和運載火箭售賣給對方,由他國自主在海上組織發射,中國來提供保障服務。第二種合作模式實際上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沿海國家)更為感興趣的。事實上,對於自然條件不允許或者成本限制較高的國家,打造陸地上的衛星發射場地難度要遠遠高於海上發射平臺。我們掌握這項技術,實際上是給中國的對外發射服務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新的模式,這具備很強的競爭力。

相關焦點

  • 中國要在海上發射火箭!地點或在赤道附近的海域
    前幾天,央視報導據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洪透露,我國將在2018年迎來36次超高密度航宇發射重任,承擔這一重任的就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這無疑將進一步推進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組網進程。
  • 中國海上衛星成功發射,還是首個擁有此項技術的國家
    經過多年的追趕,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顯著提升,這一點不僅僅是體現在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之上,更體現在我國的國防建設,航天航空成果以及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之上,伴隨著我國一個有一個的衛星順利升空,中國正式走進了航天強國的行業之中。
  • 陸地這麼大,為何要在海上發射?
    9月15日,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實施「一箭九星」發射。我國已擁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發射場,為何還要到海上發射火箭?發展一型海射火箭有哪些關鍵要素?小編帶大家一探究竟。為什麼要去海上發射?運載火箭發射的任務目標是將有效載荷可靠、安全、經濟地送入預定軌道。
  • 山東這家企業將衛星發射基地搬到海上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杰 煙臺報導2019年6月5日,長徵十一號火箭「一箭七星」實現了我國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歷史性突破。其實,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被譽為中國第五大衛星發射基地的「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是由一家山東企業設計的。
  • 中國火箭海上發射成功:星辰加大海,這次齊活了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石豪】   2019年6月5日12時6分,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將捕風一號A/B星和五顆商業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從這一天起,中國擁有了海上發射衛星的能力,中國航天第一次在蔚藍的大海中構建發射陣地。
  • 海上發射!一箭九星!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主任李宗利表示,此次海上發射是利用我國充足的大型船舶、海上平臺、港口資源和固體火箭成熟技術,構建海上發射系統的有效嘗試,是我國繼陸上發射場之後進入空間手段的重要補充,實現了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航落區,顯著提高了運載能力,有效解決低傾角發射的能力問題,對打造高效、靈活、經濟發射能力、促進小衛星規模化發展有極其重要意義。
  • 海上發射!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主任李宗利表示,此次海上發射是利用我國充足的大型船舶、海上平臺、港口資源和固體火箭成熟技術,構建海上發射系統的有效嘗試,是我國繼陸上發射場之後進入空間手段的重要補充,實現了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航落區,顯著提高了運載能力,有效解決低傾角發射的能力問題,對打造高效、靈活、經濟發射能力、促進小衛星規模化發展有極其重要意義。
  • 陸地發射火箭了這麼多年,為何還要到海上發射?
    9 月 15 日 9 時23分,我國發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順利地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有沒有發現本次的發射平臺是在海上,沒錯!~本次火箭發射點確實是在我國黃海海域的海上發射平臺上。
  • 【聚焦】海上發射!一箭九星!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主任李宗利表示,此次海上發射是利用我國充足的大型船舶、海上平臺、港口資源和固體火箭成熟技術,構建海上發射系統的有效嘗試,是我國繼陸上發射場之後進入空間手段的重要補充,實現了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航落區,顯著提高了運載能力,有效解決低傾角發射的能力問題,對打造高效、靈活、經濟發射能力、促進小衛星規模化發展有極其重要意義。
  • 首次成功海上發射 WEY與中國航天驚豔全世界
    2019年6月5日中午12點06分,伴隨著一聲震天巨響,這顆全長20.8米,最大直徑2米,重約58噸的長徵系列CZ-11 WEY號運載火箭帶著7顆衛星在中國黃海海域成功發射,甲板上隨即響起此起彼伏的熱烈掌聲,這也是中國首次海上發射運載火箭!
  • 黃海海域成功發射升空!我國首次實現衛星海上商業發射
    9月15日上午9點23分,長徵十一號海射遙二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首次實現衛星海上商業發射,也標誌著我國火箭發射進入一個新的紀元。2019年6月5日,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海陽港為母港,成功實現我國首次海上衛星發射,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海陽成為我國第五處火箭發射地。海陽市以敏銳的眼光,準確把握這一重大歷史性機遇,在山東省和煙臺市的大力推動下,高標準加速啟動「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設,以此助推新舊動能轉換,實現趕超跨越高質量發展。
  • 哈工程 助力「一箭九星」海上發射
    9月15日9時23分,中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將9顆衛星同時發射升空,圓滿完成海上發射任務,並首次開展發射平臺的測量工作。哈爾濱工程大學助力此次「一箭九星」海上發射,該校船舶工程學院龐福振教授團隊參與完成此次開展的海上發射平臺振動、衝擊噪聲、應力等基礎數據測量任務,獲得發射平臺海上發射全過程動力響應數據,有力地保障了海上發射安全。
  • 我國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成功
    運載火箭發射的任務目標是將有效載荷可靠、安全、經濟地送入預定軌道,與常規在陸地進行運載火箭發射不同,海上發射運載火箭具有三大優勢。一是海上發射為火箭運載能力提高提供了可行條件。一般情況下,海上發射平臺可以在海上大範圍移動,理想的發射地點是靠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域。
  • 陸地發射火箭了這麼多年,為何長徵11號要到海上發射?
    9 月 15 日 9 時23分,我國發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順利地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有沒有發現本次的發射平臺是在海上,沒錯!~本次火箭發射點確實是在我國黃海海域的海上發射平臺上。
  • 專家解讀:陸地那麼大,為啥還要去海上發射?
    9月15日上午,我國在黃海海域採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實施發射任務,這是長十一火箭首次海上應用性發射。陸地那麼大,為什麼還要去海上發射?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就此採訪了火箭研製專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供圖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彭昆雅介紹,運載火箭發射的任務目標,是將有效載荷可靠、安全、經濟地送入預定軌道,與常規在陸地進行運載火箭發射不同,海上發射運載火箭具有三大優勢——一是海上發射為火箭運載能力提高提供了可行條件。「一般情況下,海上發射平臺可以在海上大範圍移動,理想的發射地點是靠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域。」
  • 一箭9星,長徵11海上發射成功,2020年我國航天活動很密集
    9月15日上午9時23分,長徵11號運載火箭從黃海海域德勃3號海上發射平臺升空,成功將9顆吉林一號系列衛星送入預定太陽同步軌道。這是繼2019年6月5日之後,長徵11號的第二次海上發射。上一次,它從位於黃海的泰瑞號海上發射平臺升空,將4顆衛星成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
  • 「一箭九星」海上發射,不怕掉海裡嗎?國人:衛星技術給的安全感
    ,為什麼還要在海上發射火箭呢,這樣難度不會更大嗎。其實並不然,海上發射火箭可以更大程度的保障陸地居民安全,海上發射火箭脫落殘骸在遠離人群的海中,對陸地居民的影響最小。海上承載力比陸地承載力高,範圍廣,避免了很多因道路問題引起的拖延,比如陸地需要考慮承載力,地形在發射後會不會出現坍塌風險,運輸過程中需要對某些地形進行施工等一系列問題,在海上就沒有這些問題困擾了;海上發射也減少了能源的消耗,在距離赤道近的地區發射火箭可以依靠地球自轉力減少能源使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能源。不管是經濟還是平穩性,在海上發射「一箭九星」都是有優勢的。
  • 中國今年將首次從海上發射運載火箭 技術完全自主
    這是因為,在地球上越靠近地球赤道的地方,地球自轉產生的線速度越大,所以航天發射場越靠近地球赤道,就越能充分利用地球自轉力來增加運載能力,且入軌角度也比較好,從而能延長衛星運行壽命,降低發射和運營衛星的成本。  舉個例子,俄羅斯著名的質子號大型運載火箭如果在臨近赤道附近的庫魯發射場發射,比它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可提高20%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
  • 科技前沿|海上發射!一箭九星!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主任李宗利表示,此次海上發射是利用我國充足的大型船舶、海上平臺、港口資源和固體火箭成熟技術,構建海上發射系統的有效嘗試,是我國繼陸上發射場之後進入空間手段的重要補充,實現了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航落區,顯著提高了運載能力,有效解決低傾角發射的能力問題,對打造高效、靈活、經濟發射能力、促進小衛星規模化發展有極其重要意義。
  • 這兩艘中國建造的船助力我國首次海上發射!一箭九星
    ,這是我國首次實現衛星海上商業發射,也標誌著我國火箭發射進入一個新的紀元。此次任務是長十一火箭執行的第二次海上發射任務,也是山東東方航天港工程啟動以來第一次海上應用發射。此次發射和上次有較大的差別,上次採用的是沒有動力的船,行駛速度慢,這次採取有自航能力的「德渤三號」從海陽港運輸至預定海域實施發射,縮短了火箭生產與發射鏈條,能夠快速適應海上發射任務,節約發射時間,對海上的機動十分有利。同時這艘船在國內是通用的,對於發射計劃、檔期都比較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