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發射火箭了這麼多年,為何長徵11號要到海上發射?

2020-10-03 迷你科學星球

9 月 15 日 9 時23分,我國發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順利地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有沒有發現本次的發射平臺是在海上,沒錯!~本次火箭發射點確實是在我國黃海海域的海上發射平臺上。這是繼2019年我國首次海上發射衛星成功後,執行的第二次海上發射任務,也是我國第一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而在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 CEO埃隆·馬斯克,也正計劃建設距離海岸30公裡處的海上發射平臺,用於實現SpaceX星際飛船的發射。他表示:海洋太空港是星際飛船及其運載火箭的未來。SpaceX可能會在 2-3 年內使用海上發射臺進行飛船試飛。

SpaceX海洋太空港概念圖

我國已經擁有十分成熟的陸地發射技術,但此次的衛星發射任務也沒有選擇在四大航天發射基地——酒泉、太原、西昌、文昌,而是在海上執行發射。為什麼在陸地上發射了這麼多年後,這一個個都紛紛把火箭運到海上去發射?在海上發射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

相較於陸地發射火箭,海上發射優點多多,最獨特的優勢是靈活經濟,安全性,高效。

優勢一:靈活,經濟

根據衛星軌道的不同:高軌道,低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軌道,順逆行軌道,衛星軌道的傾角等等,不同的衛星對最佳發射位置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就像我國的四大航天發射場就有不同的分工。

不同於內陸的四大航天發射場地位置的固定性,海上發射平臺不受陸地限制,在海面上更容易大範圍移動,這就可根據衛星軌道的要求,讓火箭自由靈活地選擇最適宜的位置進行發射,從而讓衛星以更接近工作時的軌道傾角和姿態入軌。

航天發射點多選擇在靠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域。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的地方,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就越大。選在越靠近赤道的地方發射,如果從赤道向東發射衛星,就能越充分地利用地球自轉產生的能量,使得衛星的飛行速度越大,這就可以更有效地節省燃料。同時在赤道附近發射,調姿變軌的燃料也能節省了,燃料佔用的空間少了,火箭一次就能攜帶更重或更多的衛星進入太空,發射的經濟成本自然得到有效降低。

雖然每個國家所覆蓋的經緯度都是有限的,但由於公海的存在,大部分國家的火箭發射都可以移動到接近赤道的合適位置來執行發射任務。

深藍色為公海區域

優勢二:安全係數更高

在海上發射的另一大優勢在於比陸地發射更安全

由於火箭飛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火箭助推器,整流罩等部件脫離等安全隱患問題。這就需要刻意地避開人口活動區域,讓殘骸落到荒漠等無人區,以防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火箭就無法選擇最優飛行路徑,需要消耗更多的燃料。而如果實在無法避開,在發射前,還要對落區進行人員疏散,不僅提高了火箭的發射成本,也增加了工作難度。

而在海上發射,這種風險可以說基本不存在!由於遠離人口密集區,火箭落區可選擇範圍很大,殘骸都落在茫茫大海,不會砸到花花草草。可以說對火箭而言發射軌道設計更加方便,同時落區安全性也大大提升了。

優勢三:發射更高效

此外,本次海上發射,長徵11號火箭首次實現了火箭總裝、測試、發射一體化,打破了以往火箭生產與發射場分離的局面。

火箭在附近港口完成總裝測試後,採用有動力的海上發射平臺,快速運輸至發射海域執行發射,其中省去了陸地發射的長距離鐵路運輸等環節,最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發射效率。

而SpaceX的星際飛船發射的頻次極高,未來還會越來越高,且噪音太大,過於擾民,這就不得不遠離陸地發射。埃隆·馬斯克計劃中的太空港離陸地30公裡,最大的優勢在於可支持更多頻次的飛行。因此,埃隆·馬斯克表示:長遠來看,星際飛船及其運載火箭將「主要從海洋太空港發射」。

目前,我國是繼美國之後,能夠獨立從海上發射火箭的國家,而俄羅斯、挪威、烏克蘭、日本等國都正在加緊研發中。厲害了我的國!海上發射有著陸地發射無可比擬的優勢,隨著海上發射技術的不斷完善,將來的航天發射中心必然會由陸地逐漸轉移到海上。

相關焦點

  • 陸地發射火箭了這麼多年,為何還要到海上發射?
    9 月 15 日 9 時23分,我國發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順利地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有沒有發現本次的發射平臺是在海上,沒錯!~本次火箭發射點確實是在我國黃海海域的海上發射平臺上。
  • 陸地這麼大,為何要在海上發射?
    9月15日,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實施「一箭九星」發射。我國已擁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發射場,為何還要到海上發射火箭?發展一型海射火箭有哪些關鍵要素?小編帶大家一探究竟。為什麼要去海上發射?運載火箭發射的任務目標是將有效載荷可靠、安全、經濟地送入預定軌道。
  • 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為何要從海上發射?有何優勢?
    長徵十一號火箭 你為啥從海上出發  本報記者 房琳琳  兩會前夕,科技日報刊發的一條消息引起航天愛好者的廣泛關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研製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將在今年執行我國首次海上發射任務。  海上發射火箭是什麼套路?有哪些優勢是陸基發射不可替代的?
  • 陸地上造的火箭,為什麼都給運去海上發射了?
    前有SpaceX的獵鷹系列運載火箭,最近則是我國的長徵十一號火箭,這些在大地上製造的火箭,一個個都跑去海洋上發射升空,難道是這陸地不夠大,還是這海洋有什麼魔力?9月15日,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全世界的火箭都上趕著離開陸地,在陸地上順利發射了這麼多年後,火箭為什麼要搬去海上?離赤道越近越好海上相比陸地的優勢之一,是能更接近低緯度的赤道地區,這意味著可以最大程度借到地球的自轉速度來提升火箭的運載能力。
  • 揭秘「一箭九星」:為啥要到海上發射?
    據火箭院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彭昆雅介紹,太陽同步軌道的發射任務比較頻繁,且陸地發射殘骸落區選擇越來越困難,海上發射的成功實施將進一步突顯軌道適應性更強這一優勢。據了解,自首飛以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已連續取得八次陸地發射和二次海上發射圓滿成功,創造了十戰十捷的佳績,展現出了「快響利箭」在商業發射中高可靠性和靈活多樣的發射能力。
  • 長徵11號在黃海海域發射,實現中國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9月15日9時23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採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據火箭院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鑫介紹,此次任務是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連續10次高精度入軌、連續10次箭上質量零問題、連續10次零窗口準時發射,是長十一火箭執行的第二次海上發射任務,也是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進一步優化了海上發射技術流程,提升了海上發射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未來實現海上發射常態化、高頻次奠定了基礎。
  • 長徵十一號成功完成海上發射 我國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成功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鑫表示,此次任務是長十一火箭連續10次高精度入軌、連續10次箭上質量零問題、連續10次零窗口準時發射,是長十一火箭執行的第二次海上發射任務,也是第一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 詳解海上發射火箭與海上回收火箭,哪個技術難度更高呢?
    2019年6月5日,我國在黃海一海域從海上發射平臺上發射「長徵11—WEY」運載火箭。將七顆衛星同時發射升空,隨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的600公裡高度圓軌道,我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填補了一項技術空白。而在前幾天,我國又進使用了該型火箭進行海上發射,也取得了成功。
  • 火箭為什麼要在海上發射?馬斯克回答了
    的確,此次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第二次成功實施海上發射任務,也是首次真正意義上的海上商業化應用性發射。可以說,中國航天已經具備了穩定高效的海上發射能力。那麼,為什麼要在海上發射呢?為什麼選擇海上發射?
  • 中國要在海上發射火箭!地點或在赤道附近的海域
    而在今年的發射任務中比較特殊的一次是我國將進行首次海上發射任務,執行這次海上發射任務的是長徵家族中唯一的固體火箭——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由此可見,進行海上發射具有陸地發射無可比擬的優勢。前蘇聯曾經在沿海建立發射場,但一度因為脫落的各級火箭含有一些毒性和腐蝕性高的推進劑,必然會造成環境汙染,因此也拆除了。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義大利就在印度洋中建立了第一個民用移動式發射場——聖馬科發射平臺。
  • 火箭為什麼要在海上發射?馬斯克:這是飛船和火箭的未來
    誒等等,這發射臺,怎麼感覺在海上?的確,此次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第二次成功實施海上發射任務,也是首次真正意義上的海上商業化應用性發射。可以說,中國航天已經具備了穩定高效的海上發射能力。那麼,為什麼要在海上發射呢?為什麼選擇海上發射?
  • 中國首次利用德渤3號船發射一箭九星長徵11號火箭
    2020年9月15日,SPACE網站報導,這是中國的第二次海上發射,此前在2019年6月,長徵11號首次海上發射。然而,這是中國第一次在中國東部的海域使用新的船舶平臺發射火箭。中國是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進行海上發射的國家。
  • 長徵11號運載火箭海上發射隊在海陽出徵
    出徵儀式現場 膠東在線9月14日訊(通訊員 王朋祥 劉作華) 13日上午,長徵11號運載火箭海上發射隊出徵儀式在海陽港舉行,航天一院副院長王曉東,省工信廳副廳長靖士寬,煙臺市副市長張代令中國長徵火箭公司、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煙臺宇航公司等相關公司領導參加了本次活動。航天一院副院長王曉東在講話中指出,海上遙二任務是長徵11號固體運載火箭的第2次海上發射任務,本次發射任務是「長11」向裝備化,商業化,國際化目標邁進的又一次出徵。
  • 中國航天突破,長徵11號運載火箭發射,西方稱已被中國「擊敗」
    自1956年至今,我國航天已經發展了六十多年,六十年裡中國突破了層層難關,成功發射了運載火箭、載人飛船,建立了空間站等,一項項輝煌的成就印刻在中國歷史上。今天,中國航天再次取得新突破,被稱為「中國的快響利箭」的中國航天自主研製的四級固體運載火箭「長徵11號」發射成功。
  • 長徵11海上發射成功,俄羅斯大受刺激,從美國弄回舊款發射平臺
    ,長徵11號從海面發射平臺升空,成功的發射了衛星,結果長徵11海上發射成功後,俄羅斯大受刺激,從美國弄回舊款發射平臺準備重啟相關工作。  如果論到海上發射的話,最早由西方提出來,在上世紀90年代,建設了專門的海上發射平臺,即奧德賽號,重量達到4萬6千噸,實則由石油鑽井平改裝的。
  • 長徵十一號成功上天,中國首次實現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航天不是任何國家都能玩得轉的,這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更需要一群有激情,有擔當,甘於奉獻的人,中國的航天事業經歷了多年的潛心研究,終於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北京時間9月15日9時23分中航科技研發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將9顆衛星同時送上太空,據悉此次發射採用了「一箭九星」的發射方式。
  • 海上發射與海上回收哪個難度更高些呢?
    2019年6月5日,我國在黃海一海域從海上發射平臺上發射「長徵11—WEY」運載火箭。將七顆衛星同時發射升空,隨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的600公裡高度圓軌道,我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填補了一項技術空白。而在前幾天,我國又進使用了該型火箭進行海上發射,也取得了成功。
  • 我國成功實現首次火箭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9月15日,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一箭九星」發射成功(王偉童 攝)人民網北京9月15日電(趙竹青)9月15日9時23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
  • 我國成功實現首次火箭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9月15日9時23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採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地將吉林長光衛星有限公司研製的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
  • 延伸閱讀:火箭為什麼要去海上發射?
    一般情況下,海上發射平臺可以在海上進行大範圍的移動,而理想的發射地點是靠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域。如果運載火箭在赤道附近發射,就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轉速度,節省火箭推進劑的消耗量,從而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這就意味著,同等起飛規模的運載火箭在赤道附近發射,就可以具有更高的運載能力,從而降低單位質量有效載荷的發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