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2019年的時候,我們成功進行了一次海上發射試驗,長徵11號從海面發射平臺升空,成功的發射了衛星,結果長徵11海上發射成功後,俄羅斯大受刺激,從美國弄回舊款發射平臺準備重啟相關工作。
如果論到海上發射的話,最早由西方提出來,在上世紀90年代,建設了專門的海上發射平臺,即奧德賽號,重量達到4萬6千噸,實則由石油鑽井平改裝的。也進行了多次發射工作,只不過後來沒了發展的後勁,2014年完成最後一次發射平臺,即完全停止!奧德賽號雖說是由西方運營的一個產品,實為國際合作產物,俄羅斯也參與了這個項目,於是利用自己這個條件,俄羅斯在2018年出價1億5千萬美元買下,後於2020年將其運中俄羅斯國內。目前,正在斯拉維揚斯克造船廠,等待恢復工作的開始。
把發射平臺弄了回來,試圖重新將其投入使用,為此要進行現代化改造,現在設計方案正在進行審查,修復該綜合體的費用數額尚不清楚。只有多個說法,成本從290億盧布到910億盧布。不管怎麼最終哪個價格,這個費用都不算低了,但是對於這樣一個發射平臺來說,能夠以如此成本就完全恢復,似乎還是一個相當令人滿意的成果。現在一個路上的航天發射場所需的成本可不是這麼一點了,不僅工期長,成本也極為高昂。
奧德賽號運回俄羅斯
如果有一個航天發射船的話,那麼不必再建航天發射場,以後從海上平臺射火箭吧,如今俄羅斯費心費力重建中。雖然種的成本相當昂貴,但是其綜合成本並不算高,更重要的是它的發射地點可以隨機調整,並不會受到太多的影響,從地球緯度上來說,俄羅斯國內沒有理想的發射場,相比之下,一個可以活動的海上發射場,可以隨意的選擇發射的地點,這就顯得相當的有力了。
發射
當然了,也存在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原本這個海上發射平臺使用的是烏克蘭製造的天頂-3SL火箭,現在由於俄烏關係電話烏克蘭不可能向俄羅斯供應這款火箭,那麼俄羅斯就必須尋求一款替代品,這確實是一個有點要頭疼的事情,倒不是什麼為難的事情,只不過花費的時間是一個問題。
發射準備
從這個動作來說,俄羅斯未來還是有很多想法,也許還試圖恢復昔日的航天大國形象,至少在發射次數上重新躋身於世界前列,如果考慮到俄羅斯的各方麵條件的話,真的不可以低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