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便宜馬
轉載授權(文末留言,或添加微信/手機號:17717324202)
昨天,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這次上天的九星裡,包括前一陣子發射失敗的「B站視頻衛星」在內的3顆視頻成像模式衛星和6顆推掃成像模式衛星。
其實一箭多星、海上發射、商業發射,都是已有的模式,但是結合起來還真是第一次。
而且這次發射的亮點還有冷發射、軍民融合的發射平臺,以後東風快遞上船就無壓力了,你品,你細品。
一艘散貨船,改成發射平臺
「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的成功發射是我國第二次成功實施海上發射任務,標誌著中國航天已經具備穩定高效的海上發射能力。
先來說說海上的發射,首先,在低緯度地區發射,地球自轉線速度快,火箭的初速度大、省燃料,其實比在高緯度地區發射省錢的多。
但是我國領土上低緯度地區的陸地面積不算多,所以海上平臺很好填補了這個缺點。
掌握航天技術的俄羅斯、美國、印度、日本等國家,其實低緯度地區都不多,廉價的海上發射平臺是航天大國家的需求。
20世紀60年代時,義大利就在印度洋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海上發射平臺——聖馬科,不過是固定的。
而在中國進行移動海上發射以前,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和挪威聯合利用「奧德賽」這個海上移動發射平臺進行了發射活動。
相比固定式海上發射平臺,移動式海上發射平臺更加具有優勢,它的移動能力使發射方能夠選擇最有利的發射地點。
去年,我國第一次自主實現了海上移動平臺的發射,當然也顯示了一定的軍事和航天實力。
而且本次一箭九星的發射平臺,就是一艘普通工程船改的移動發射平臺,是不是感覺平實且質樸?
而這次承接發射任務的「德渤3號」駁船作為發射平臺,類似噸位和船型在國內有多艘,可以靈活選用。
另外,如果未來有衛星戰,到時候找一些噸位、船型合適的船來改造改造,照樣打衛星上天啊。還不會受某艘具體船隻檔期、陸地發射的限制,大大增加了海上發射的靈活性。
而且海洋遠離陸地,意味著想怎麼發就怎麼發,幾乎還能夠迴避陸上發射場所有不利,例如空域限制、落區限制、緯度、軌道初相等等。
如果這個地方不合適,那換個地方重新計算軌道參數就,這個衛星我們發定了。
實惠又便宜的發射
除了海上發射外,可能很多人都被一箭九星吸引了,其實一箭多星並不是這次發射最大的亮點,因為一隻火箭所能發射的衛星數量越多,並不代表它的這項技術已經領先世界。
一箭多星有兩種操作方法,舉個例子:
A.所有貨物都在同一軌道下車;
B.一站卸一件貨物,變軌到下個軌道卸貨,再變軌到下個軌道再卸貨,直到卸完所有貨物。
A模式不難,卸貨一件和卸貨100件本質區別不算大,而要說一箭多星哪個國家實現的最好?
那必須是印度,印度人的火箭就和它們的摩託車能帶很多人一樣,能帶很多衛星。
主要他們帶的都是小衛星,而且是一次性發出,所以當時歐美媒體嘴下不留情的說印度在太空撒了一包土豆,甚至說印度在太空扔了一袋垃圾。
不過印度發射的104顆衛星的那次,搭載的一些微納衛星,也不比土豆大多少。
B模式就不簡單了,因為每顆衛星運行的軌道高度不同,所以要在不同高度多次點火,將不同軌道的衛星分批次送入各自的軌道高度。
2018年,長徵2D火箭將遠徵三號上面級送入太空,遠徵三號經過4次變軌,把7顆衛星分別送入預定軌道,不同軌道高度相差數百公裡。
其實此次發射還是長徵十一號這個固體運載火箭比較吸睛,這是長徵大家族現役唯一的固體燃料運載火箭。
和胖五比,長徵十一號重量只有胖五的十五分之一,但長徵十一號固體燃料火箭幾乎不需要前期準備,火箭組裝好運過來後,幾乎說發就發,低成本執行任務,應急的作用簡直是無可取代。
另外,此次的在船上的一箭多星發射,還是一次「冷發射」,也就是先把火箭推出去,在空中點火啟動。
綜合下來,這次的發射的優點就是:民用船隻、移動平臺、固體燃料、冷發射、工廠與包裝運到就能打、一次打好幾個,可真真的是又快又便宜。
是不是萬萬沒想到,本來以為是燒錢的航天事業,也能和實惠便宜掛鈎?
要知道全球航空航天的角逐早已經進入了「便宜實惠」的階段,而非當年燒錢的時段,不然為什麼美國這麼多年都要蹭俄羅斯的火箭呢?
另外,商業航天的市場也很大,比如之前的北鬥導航系統,已經可以開始盈利了,包括這次長徵十一號承載了發射B站小衛星的使命,也是一種航天產業的一種變現。
也有失敗
雖然航天事業的發展形式喜人,但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衛星的發射不是次次都成功的。
今年,我們就已經歷過了4次發射失利,其中有兩個新型號首飛,長徵七號甲和快舟十一號,火箭首飛失敗風險很大。
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搭載著首次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當時搭載的就是吉林一號高分02E星(B站小衛星)、微釐空間一號系統S2星。
除此之外,長三乙發射也遭遇了一次失利,之前9次發射都取得圓滿成功的快舟一號甲火箭在第10次發射中也遭遇失利。
包括最近風聲很大的SpaceX在成功前也經常遭遇發射失利。其實對於現在的科學技術來說,航天也是科學研究的一種,失敗是再正常的不過的事情。
根據年初公布的計劃,長徵十一號火箭2020全年共安排5次發射任務,其中有3次海上發射。
預祝之後的海上發射技術越來越成熟,發射衛星也越來越實惠,畢竟商業航天還是一片可以去探索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