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9時23分,在預定海域,中國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太陽同步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中國的海洋發射平臺再次成功發射衛星,未來中國海洋發射將進入常態化。
同樣是以海洋為發射背景,同樣的低成本發射,不得不說長徵系列的有力競爭對手SpaceX。對於火箭的海洋回收,馬斯克的SpaceX已經駕輕就熟,但是海洋發射馬斯克準備的怎麼樣了呢?
馬斯克SpaceX的火箭海洋回收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確實馬斯克招聘離岸工程師的招聘啟事已經發出了,但是計劃中的海洋發射場實際上剛提上日程,建設還是八字還沒一撇。
SpaceX未來的海洋空港概念圖
但是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兩個海洋移動發射平臺,一個是多國合作建成,另一個則屬於中國,我們先一睹為快。
▶海上發射公司平臺,命途多舛
先說比較早的一個,海上發射公司(Sea Launch)的「奧德賽」號發射平臺(如下圖)。
海上發射公司是一家在開曼島註冊的國際性公司,早期由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挪威四方合作成立
海上發射公司是一家在開曼島註冊的國際性公司,早期由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挪威四方合作成立。其中,美國波音出資40%,提供太空飛行器系統集成,整流罩,出海前港口處理;俄羅斯能源火箭公司出資25%,提供天頂運載火箭第三級的技術;烏克蘭南方設計局出資15%,提供天頂運載火箭第一級和第二級發射技術;挪威阿克公司(Aker Solutions)集團出資20%,提供發射平臺和指揮船。
天頂- 3SL運載火箭發射瞬間
海上發射公司從1999年開始承接商業發射任務,至今已經承擔了30多次商業發射,失敗2次,發射異常1次,所有任務均使用從俄羅斯和烏克蘭定製的天頂- 3SL運載火箭進行,最多可將多達6噸的有效載荷運送到地球同步軌道。近幾年該公司受諸多因素影響,業務開展不是很好。 在2006年該公司總經理 Jim Maser 曾被馬斯克挖到SpaceX公司擔任總裁兼營運長,之後一直處於負債狀態。
2010年公司股份重組後該發射平臺基本上屬於俄羅斯了
2010年公司股份重組後,俄羅斯能源火箭公司佔公司95%的股份,美國波音公司佔3%,挪威阿克公司佔2%,美國和挪威大幅縮減了投資,烏克蘭不再參與,該平臺就基本上屬於俄羅斯了。
▶中國海洋移動發射平臺,後來居上
2019年6月5日,中國利用移動海洋發射平臺,使用長徵十一號固體燃料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捕風一號"的A/B兩星和5顆商業衛星)海上發射技術試驗,完成我國首次海上衛星發射(如圖)。
2019年6月5日,長徵十一號固體燃料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成功完成「一箭七星」發射
自此,中國的海洋移動發射平臺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投入正常使用的海洋移動發射平臺,未來將承擔更多發射任務。
在2020年9月15日9時23分,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進行第二次海上發射,以「一箭九星」的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太陽同步軌道,發射再次取得圓滿成功。未來發射將進入常態化。
▶海洋移動發射平臺有何優點
海洋發射的好處,不僅是能解決發射過頻造成的擾民和安全問題,更是可以實現靈活的發射角度和發射位置。比如在赤道海域發射衛星,能利用地球的切向速度入軌,從而節省大量燃料;如果發射對地靜止軌道衛星,更是可做到一次性發射入軌,不用再進行二次變軌。
在赤道海域發射衛星,火箭就已經具有了一個和地球自轉速度相同的並且是向東的速度,大量節省燃料
當然受制於移動平臺目前的承載能力限制,海洋平臺還無法發射重型火箭,但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未來航天發射領域一定能發展出馬斯克設想的那種空港級大型海洋發射平臺。
當然,這一步,中國走在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