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9時23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採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將吉林長光衛星有限公司研製的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這是長十一火箭的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性發射,進一步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可靠性,也標誌著長十一火箭海上發射常態化時代的到來。
去年6月,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山東海陽港作為發射母港,成功實施我國首次海上發射,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本次發射在首次發射成功的基礎上,對技術進行了固化,對技術流程進行了優化,對管理模式也進行了規範,這是一個常態化的發射的過程,迎合了商業航天,甚至是國家航天發展的一個趨勢。」火箭院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鑫介紹了本次發射的三大亮點:
首次採用有動力的駁船作為發射平臺
去年6月的首次發射採用的是無動力的駁船,本次長十一火箭海上發射任務選用通用性更好的「德渤3號」駁船作為發射平臺,機動性更強。同時,類似噸位和船型在國內有多艘,可根據發射計劃靈活選用,不會受某艘具體船隻檔期的限制,這大大增加了海上發射的靈活性。
首次實施太陽同步軌道的海上發射
本次發射中,長十一火箭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這也是我國首次實施太陽同步軌道的海上發射,意味著海上發射的軌道適應性更強。此前,長十一火箭雖然在陸基發射場執行過多次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但在海上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尚屬首次。
太陽同步軌道的發射射向固定,海上發射選擇的發射海域和發射點一旦得到驗證,後續的發射工作也將會相對固定。考慮到目前太陽同步軌道的發射任務比較頻繁,且陸地發射殘骸落區選擇越來越困難。本次的成功發射對於未來工作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首次實現火箭總裝測試發射一體化
此次長十一火箭在北京僅完成部段級裝配,之後全部立足於東方航天港的一體化技術廠房,完成了火箭的箭體對接、測試、裝填和星箭對接等各個環節,快速轉運上船,運輸至發射海域實施發射。
這是我國首次初步實現火箭總裝測試發射一體化,大幅縮短了發射鏈條,提高了發射任務的時間利用率和可靠性,提高發射效率和效益,徹底打破了以往火箭生產與發射場分離格局,減少分解和總裝次數,以及長距離鐵路運輸環節。
同時,借勢啟動的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設,也將以海上常態化發射為牽引,全力打造國內首個集海上發射、星箭產研、衛星應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等全產業鏈於一體的軍民融合商業航天產業集群,確立了國有和民營「雙通道」的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