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紀實

2020-09-18 人民網

解放軍報

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在自航駁船甲板上彈射升空的一瞬間。

點火升空後的運載火箭飛向衛星預定軌道。孟昊翀 攝

9月15日,黃海某海域天高雲淡,碧波千裡。

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傲然矗立於海天之間,如箭在弦,直指蒼穹。9時23分,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火箭彈射升空,隨之點火一飛沖天。10多分鐘後,火箭搭載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9顆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至此,我國自2019年6月5日首次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之後,第二次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

轉戰海上,兩戰兩捷。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發射團隊的戰績令世人矚目。此次海上航天發射指揮員李成興奮地說:「海上發射再次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天已經具備穩定高效的海上航天發射能力,核心發射能力取得新突破。這主要得益於組織模式和自主技術的不斷創新。」

今天,讓我們跟隨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前行的腳步,探尋他們打造「兩棲」發射能力的成功「密碼」。

從測試模式轉變到新測控體制運用,敢攀高峰、勇闖新路,讓中國航天不斷刷新航天紀錄——

攀登步伐永不停歇

「今年,我們還將執行海上發射任務!」初春,疫情的陰霾還未完全消散,春天的陽光還沒趕走晉西北的積雪,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傳出一條令科技人員興奮而又忐忑的消息。

興奮的是,再戰海天,不僅事關中國航天建設一支穩定、高效的海上發射力量,還意味著中國航天在發射方向選擇、發射領域覆蓋和發射效率等多個方面正在取得重大突破。

忐忑的是,雖然已有第一次海上發射的寶貴經驗,但此次發射將採取全新模式,在測試、指揮體系構建、測控力量運用和通信鏈路搭建等方面都將面臨全新考驗。

從組建當年就圓滿完成長徵六號發射任務,到執行我國首次海上航天發射,擔負此次海上發射任務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發射團隊,組建不到3年,已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了屬於他們的輝煌。

「誓奪勝利,再創輝煌!」動員部署會上,全體人員的鏗鏘誓言,開啟了這支年輕航天新銳再戰海天的新徵程。

產品測試,是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個難題。為適應快速、穩定、高效的發射需求,此次海上發射測試工作,分部件轉運到海陽港,然後在港口廠房進行組裝測試。這種方式,可避免產品在轉運過程中發生狀態變化,從而大大提升發射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但對於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科技人員來說,這就必須在全新的環境下完成產品測試工作。

為過好測試關,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按照《星箭獨立測試發射「三年三步走」目標規劃》,組織測試骨幹力量到廠所跟蹤學習,將能力鏈條延伸至產品研製生產端。

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作為新型火箭,採用了大量新技術。這些新技術,是提升火箭核心能力的關鍵所在,更是發射團隊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為熟悉和掌握新技術,測試組組長代凱奇帶領團隊,從原理、電路圖到實裝操作,每一處疑問都不放過,遇到不會的問題就纏住廠方專家請教,直到學會學通才罷休。

「我就沒見過這麼『粘人』的學生!」被問得有些頂不住的廠方技術專家這樣嗔怪他們。

在海陽港測試廠房內,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產品測試團隊與航天科技集團的工作人員,相繼克服設備磨合時間短、無對比數據參考、溼度較大、風力超標、氣象變化頻繁等不利因素,圓滿完成了產品測試。代凱奇自信地說:「這次任務為未來短周期內快速航天發射打下了堅實基礎。」

測控體制變化,是又一個令海上發射團隊頭疼的事。此次海上發射,整個測控系統綜合利用地面測控網、導航星座系統和中繼衛星,實現了天基測控和地基測控的結合。天基測控基礎相對以往的測控體系具有更加穩定、高效的特點,但對測控團隊提出了新的更高技術要求。

測控小組負責人李振榮帶領團隊反覆研究測控方案,攻克陌生環境目標捕獲、新型號飛行軌跡研究、無光學輔助跟蹤、新型通信體制下數據處理和數據回傳、傳統測控與天基測控配合等多個難題,圓滿完成海上發射起飛段的測控任務。

面對記者採訪,李振榮感慨地說:「看著祖國航天事業不斷發展壯大,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為自己當初的人生選擇而慶幸,更為中國航天人的稱號而驕傲!」

從「千人一桿槍、萬人一門炮」到不足百人完成發射任務,組織模式創新讓中國航天進入高效時代——

發射效能再創新高

「千人一桿槍、萬人一門炮」曾是過去我國航天發射的生動描述。

一次航天發射,涵蓋發射、測控、通信、氣象、勤務保障等多個系統,通常需要上千人共同協作完成。然而,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此次海上發射過程中,實現了不足百人就完成發射任務的新突破,標誌著我國航天發射效率再次取得重大進展。

談到此次發射的高效能,指揮部黨委書記趙世欣說:「發射效率的突破性提升,主要得益於組織模式的不斷創新和天基測控系統的運用。」

近年來,隨著航天技術不斷進步,「快速、高效、靈活」已成為現代化航天發射場共同追求的新目標。海上發射所使用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是航天科技集團基於未來世界航天市場需求打造的新一代火箭。它的快速、高效、靈活特點,對航天發射組織指揮提出了新要求。

「傳統航天發射環環相扣、一步一動的鏈式組織模式,存在風險高、準備周期長等不足,難以適應多發並行、快速發射的新要求。」高級工程師何全勝說,「隨著以長徵六號和長徵十一號為代表的快速發射火箭的運用,創新組織模式已勢在必行。」

為圓滿完成海上發射任務,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將創新作為破解發展難題、提升核心能力的關鍵一招。他們緊盯世界航天發射前沿關鍵技術,積極探索創新航天發射組織形態,將模塊化理論用於組織形態建設,不斷優化組織模式。

一方面,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打破傳統思維,科學劃分測試、發射、測控等系統模塊,鏈入數位化指揮系統,並依託該系統針對需求進行模塊組合,實現由大而全的系統保障向小而精的模塊化保障過渡。這樣,大大簡化了組織模式,減少了中間環節。

另一方面,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全面深化安全管理體系,推動質量提升工程,以精細化管理工程實現對子模塊的全程管控和精準定量,以規範化、程序化提升子模塊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與此同時,為實現模塊間的深度融合和無縫對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持續推進基於IP化改造的信息化建設,搭建新的網絡傳輸平臺,對發射工位、指揮控制平臺以及各測量控制站點等進行數位化改造,加強了自動化、可視化、智能化裝備的運用,實現了信息採集、信息傳輸、信息分析的全覆蓋。

天基測控系統的使用,是提升發射效率的又一關鍵。與傳統陸基和遠洋測控系統相比,天基測控系統無需大量建設各種基站,具有覆蓋廣、實時性好、效率高等顯著特點,使測控系統所需人員大幅減少。

「隨著產品性能的不斷改進和智能化設備的廣泛使用,航天發射的效能將進一步提升。」展望未來,李成充滿憧憬,「在智能化設備和天基測控系統的支持下,未來完成航天發射任務將更加高效!」

從通信鏈路到指揮系統,一項項創新技術的運用,讓中國航天在逐夢星辰大海之路上從容自信——

自主技術閃亮海天

「5分鐘檢查準備!」在海陽港某指揮所,一道道指令引導著幾百公裡外的發射平臺,測發、測控、通信、氣象等數據和發射平臺多角度圖像實時回傳至指揮所。坐在指揮席上,指揮長楊曉論信心十足:「用上我們自己研發的指揮系統,感覺更順手、更有底氣!」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研發的一體化指揮決策系統,首次在海上發射運用,是此次海上發射的一大亮點。該指揮系統不僅核心硬體、作業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和應用軟體實現了自主可控,而且根據指揮需求,量身打造了智能化輔助決策、自動化指揮測試發射、可視化信息顯示、集成化運維管理、人性化輔助操作等功能,實現了核心部件國產化與設備性能提升的「雙豐收」。

為提升海上發射效能,指揮系統從以往的多級分部指揮向一體化扁平指揮轉變,所有指揮權限均由海陽港前沿指揮所完成,對一體化指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使指揮系統升級迫在眉睫。

對此,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積極與相關科研單位和院所合作,加緊研發一體化指揮顯示系統,最終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和進展。

該系統構建起從測試到控制、從操作手到指揮員的多態勢、全要素信息鏈,不僅打破不同系統間的信息壁壘,能夠跨平臺、跨地域、跨部門信息融合共享,實現一體化指揮決策,還更新了各級指揮所的指揮顯示系統,充分體現了面向決策者可視化導航界面設計,解決了沒有自動指揮、可視化顯示不足的問題。

海上發射圓滿成功後,1號指揮員宋凱帆自豪地說:「我們自主研發的指揮顯示系統,經過實踐檢驗,不僅完全達到了設計要求,而且打開了後續相關自主可控系統的設計與研發『窗口』。」

「03報告,指控中心通信鏈路正常,數據傳輸正常!」隨著一串清晰的口令從調度終端機中傳出,現場科技人員無不歡欣鼓舞。

為了等待這一串口令,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科技人員架設百餘臺套設備,不斷優化調試安裝,最終在規定時間節點之前,成功搭上了通信中樞的最後一根「神經」。

海上發射通信保障任務極其繁重,面臨傳輸距離遠、設備複雜程度高、時間緊等多重困難。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與有關單位協同攻關,將多個通信系統高度集成,共同探索出一條陌生地域全要素通信系統組織模式,為後續機動通信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關焦點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紀實
    至此,我國自2019年6月5日首次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之後,第二次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轉戰海上,兩戰兩捷。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發射團隊的戰績令世人矚目。此次海上航天發射指揮員李成興奮地說:「海上發射再次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天已經具備穩定高效的海上航天發射能力,核心發射能力取得新突破。這主要得益於組織模式和自主技術的不斷創新。」
  • 海上天路:中國航天新突破,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海上航天發射任務紀實
    從組建當年就圓滿完成長徵六號發射任務,到執行我國首次海上航天發射,擔負此次海上發射任務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發射團隊,組建不到3年,已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了屬於他們的輝煌。在海陽港測試廠房內,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產品測試團隊與航天科技集團的工作人員,相繼克服設備磨合時間短、無對比數據參考、溼度較大、風力超標、氣象變化頻繁等不利因素,圓滿完成了產品測試。代凱奇自信地說:「這次任務為未來短周期內快速航天發射打下了堅實基礎。」
  • 碧海之上,再踏問天路——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執行第二次海上發射任務...
    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實施的我國第二次海上發射進入倒計時。2019年6月5日12時6分,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將7顆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標誌著我國首次海上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海上發射具有快速、靈活、機動、高效的特點,既能顯著提高火箭運載能力,又能有效降低成本,優勢十分明顯。由於技術難度高,世界上掌握這一技術的僅有少數幾個國家。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躋身世界著名航天發射場之列
    10月21日電(田兆運 鄧輝林)隨著中巴合作研製的第二顆「資源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國際航天界的知名度將得到進一步提高。作為中國三大衛星發射中心之一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已躋身於世界著名航天發射場之列。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位於中國山西省西北部,地處溫帶,海拔1500米左右,與蘆芽山風景區毗鄰。相對特殊的地理環境使這裡形成了特殊的氣候特點,每年這裡冬長無夏、春秋相連,無霜期只有90天,全年平均氣溫5℃,夏天十分涼爽,不僅是發射服務的理想場區,還是旅遊和避暑勝地。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35對航天人舉辦集體婚禮
    10月1日,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組織航天人七地同步大型集體婚禮,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運動場,「讓祖國見證幸福」主題婚禮的喜悅感染著晉西北航天城。空中飛舞的氣球、隨風搖擺的彩帶與不遠處北海指揮大廳上「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紅色大字交相輝映,讓紅色的婚禮海洋中多了幾分屬於航天的藍。
  • 中國航天具備穩定高效海上發射能力
    新華社青島9月15日電(李國利、路俊)我國15日上午在黃海海域成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這是我國第二次成功實施海上發射任務,標誌著中國航天已經具備穩定高效的海上發射能力。當日的黃海海域,天高雲淡、碧波千裡,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立於海天之間,直指蒼穹。
  • 剛剛,一顆戰略級衛星發射成功!中國航天迎來高密度發射
    2020年7月3日11時10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該衛星是具備亞米級解析度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可實現多種成像模式切換,其在軌應用將進一步提升我國遙感衛星技術水平,滿足相關行業用戶部門對高精度遙感影像數據的需求。
  • 海上發射再次成功!背後發射團隊剛成立不到三年
    作者:邱晨輝 楊文青 高傑 于吉松9月15日,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自2019年首次海上發射成功後,又一次新的探索驗證。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傳佳音!「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發射成功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傳佳音!「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發射成功 2020-09-15 2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航天已具備穩定高效海上發射能力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新華社青島9月15日電(李國利、路俊)我國15日上午在黃海海域成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這是我國第二次成功實施海上發射任務,標誌著中國航天已經具備穩定高效的海上發射能力。當日的黃海海域,天高雲淡、碧波千裡,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立於海天之間,直指蒼穹。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35對航天人舉辦集體婚禮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35對航天人舉辦集體婚禮 2020-10-01 23: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讓祖國見證幸福——太原衛星發射中心35對航天人舉辦集體婚禮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運動場喜氣洋洋。這是一場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組織航天人七地同步大型集體婚禮。分會場之一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運動場上,35對航天人攜手款款走上紅地毯。頓時,安靜的紅地毯兩側掌聲雷動,藍色航天服掀朵朵歡笑的浪花,連聞訊趕來的老鄉也滿面喜色,一起鼓掌祝福。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35對航天人舉辦集體婚禮
    這是一場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組織航天人七地同步大型集體婚禮。分會場之一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運動場喜氣洋洋,35對航天人攜手款款走上紅地毯。頓時,安靜的紅地毯兩側掌聲雷動,藍色航天服掀朵朵歡笑的浪花,連聞訊趕來的老鄉也滿面喜色,一起鼓掌祝福。空中飛舞的氣球、飄動的彩帶與不遠處指揮大廳上「探索浩瀚太空、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紅色大字交相輝映。
  • 長徵十一號成功完成海上發射 我國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成功
    「此次發射任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海上商業應用發射,不僅一次性將吉林長光衛星有限公司研製的9顆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完成了同一個軌道面的部署,而且進一步優化海上發射技術流程,提升海上發射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未來實現海上發射常態化、高頻次奠定了基礎。」金鑫說。這次發射任務與中國航天首次海上發射有何不同?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傳佳音!「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發射成功
    ,發射獲得圓滿成功。」在內的3顆視頻成像模式衛星和6顆推掃成像模式衛星,主要用於獲取高解析度可見光推掃影像和視頻影像,將為我國國土資源普查、城市規劃、災害監測等提供遙感服務。    此次發射任務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具體組織實施,
  • 中國航天一箭三星發射成功,網友戲稱為火箭軍去庫存
    7月25日11時1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三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在23日我國成功完成探火探測器的發射任務後,短短兩天內又再次完成了重磅發射!如果真的關注中國航天,那就知道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太原中心比之其他三個發射場的作用有過之無不及。我國創造的一箭多星記錄就是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達成,2015年9月20日我國長徵六號火箭首飛便完成一箭20星發射,創造了我國新的一箭多星記錄。
  • 海上發射再次成功!再次告訴你為什麼航天叫萬人一桿槍
    2020年9月15日09時23分,中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去年,該火箭首次海上發射任務中,由於海陽港沒有火箭專用的總裝測試廠房,只能是火箭與衛星在北京總裝廠房對接好之後,整體採用「鐵路運輸+公路運輸」的方式,運輸到海陽港碼頭。這次任務,海陽火箭總裝技術廠房投入使用。長十一海遙二火箭在北京僅完成部段級裝配後,由公路運輸抵達海陽港,在新廠房裡進行箭體對接、測試、裝填和星箭對接等工作,然後,快速轉運上船。
  • 黃海海域成功發射升空!我國首次實現衛星海上商業發射
    2019年6月5日,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海陽港為母港,成功實現我國首次海上衛星發射,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海陽成為我國第五處火箭發射地。海陽市以敏銳的眼光,準確把握這一重大歷史性機遇,在山東省和煙臺市的大力推動下,高標準加速啟動「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設,以此助推新舊動能轉換,實現趕超跨越高質量發展。
  • 航母殺手最佳拍檔中國衛星首次海上商業發射成功,只需10分鐘
    此次發射是太原發射中心借用德渤3號海上發射平臺,利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實現了中國衛星首次海上商業發展。但並不是第一次海上發射,早在今年6月份,東方航天港就開啟了自己的開門紅,依然是借用長徵十一號火箭成功實現了首次海上發射,為中國航天發射方式帶來了新徵程。
  • 揭秘太原衛星發射中心:50多年,37名烈士,100多顆衛星
    1997年12月8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第一次執行國際商業發射,成功將美國摩託羅拉公司製造的兩顆銥星送入預定軌道。1999年5月10日,該中心用長徵4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和實踐五號科學實驗衛星送入軌道高度為87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這是該中心連續第七次成功以一箭雙星方式進行的航天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