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11時1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三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在23日我國成功完成探火探測器的發射任務後,短短兩天內又再次完成了重磅發射!
此次發射畫面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一度被認為是我國最為神秘的發射中心。酒泉中心是我國航天發源地,西昌中心是我國商業航天的大本營,文昌作為後起之秀近年來髮長五,打長七,一時風光無二,四大發射場唯獨太原中心讓人覺得默默無聞!事實真是這樣嗎?如果真的關注中國航天,那就知道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太原中心比之其他三個發射場的作用有過之無不及。我國創造的一箭多星記錄就是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達成,2015年9月20日我國長徵六號火箭首飛便完成一箭20星發射,創造了我國新的一箭多星記錄。我國發射間隔最短紀錄也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達成,2019年12月7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短短6小時的時間內完成了兩次航天發射,通過這兩次發射檢驗了太原中心的應急發射能力。未來太空領域的競爭將達到白熱化,衛星的打擊與補充已成為各國研究的重點。是否具備衛星的應急發射能力,將成為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我國首次海上發射贏得全球目光聚焦,其發射步驟就是由太原中心完成,海上發射填補我國多項航天史空白。我們可以看出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任務大都是急難險重,而且戰略意義突出,所以神秘感與之相隨也是情理之中。
我國首次海上發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直接參與其中
2020年,中國航天迎來了超高密度發射。近段時間以來我們不難發現,中國航天發射密度之高前所未有。7月3日11時10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
7月5日7時44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六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7月9日20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亞太6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天問一號探測器被送入軌道。再加上今天的發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中國航天已經完成了6次發射。(ps:5次成功發射,1次失敗。7月10日12時17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織實施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如此高的密度在世界航天領域都甚是少見。因為一次發射任務,不僅僅是發射場的工作,遍布我國各地的航天測控站,以及布陣大洋的遠望號船需要通力配合才能確保每一次發射任務的完美無缺。高密度的發射,發射場可以變換,但是測控人員幾乎是雷打不動,因此高密度發射也是對航天測控人員的考驗。
長徵五號火箭搭載天問發射瞬間
如此高密度的發射全球罕見。正是密度高,近段時間以來,網友一直在開玩笑的說,中國航天這是在幫著火箭軍去庫存!從專業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句玩笑話,但航天君覺得不無道理。畢竟運載火箭和洲際飛彈之間只是隔著一層窗戶紙!目前全球民營航天企業中,有老實人開誠布公的說其運用的火箭源自彈道飛彈,而有些則保持了緘默。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彈道飛彈成為運載火箭,這個設想不僅可行,還有無數先例。簡單來說,洲際彈道飛彈和運載火箭的最大差別,就是載荷,即彈頭具備「載入」能力,能在被射出大氣層之後安然返回,精準命中目標地域。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密集發射的背後,是一種軍事實力的展現,更是一種戰略威懾的展現。
看著中國航天昂首闊步前進,航天君作為從業者倍感高興。不過換個角度來說,航天發射是一項高風險的科學試驗工作,我們必須嚴之又嚴,慎之又慎!今年迎來高密度發射的同時,失敗也如影隨形。年初長七甲,長三乙,以及本月快舟十一號的發射失敗都在給我們提醒,成熟不等於成功。因此在接下來的發射任務中,我們要繼續攻堅克難。目前,中美各領域間的競爭呈現激烈態勢,在航天領域中美的對抗從未停止,在中國探火發射成功後,美國的探火探測器也將於近日發射。可以肯定的是下一步太空將成為中美博弈新角力點!
根據年初發布的發射計劃,以及網上披露的消息來看,下半年中我國還將迎來嫦娥五號,以及長徵八號可回收火箭在內的多次新任務,這些任務難度更大,風險更高,但航天君認為機遇與挑戰並存,因此希望廣大航天愛好者和全國人民可以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國航天,讓我們共同見證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