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杰 煙臺報導
2019年6月5日,長徵十一號火箭「一箭七星」實現了我國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歷史性突破。其實,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被譽為中國第五大衛星發射基地的「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是由一家山東企業設計的。在11月25日舉行的2020年世界工業設計大會上,由山東宇航技術工程有限公司設計研發的「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獲得了2020年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金獎。
在海上建起了中國第5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目前,中國大陸共有西昌、酒泉、太原以及文昌四大衛星發射基地。而隨著今年9月15日,長徵十一號遙二火箭在黃海海域成功將9顆商業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個由山東企業研製的「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已經完全具備海上商用發射的條件。
「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作為2020年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金獎得主,亮相世界工業設計大會
在世界工業設計大會現場,「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模型的展出也吸引了不少觀眾圍觀。「這相當於我們在海上搭建起了中國第五個運載火箭發射場。」山東宇航技術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師蘇波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目前,既有的4大航天發射場主要是完成國家任務,根本滿足不了民用商業衛星的發射需求,而開闢海上發射場,就等於幫民用商業衛星發射打開了一個新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長徵十一號遙二火箭的發射成功,中國也成為繼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二個掌握海上衛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為何要下大力氣研發海上火箭發射系統?
它比陸地發射多了這些優勢
想要將衛星發射基地搬到海上並不容易。「這就相當於把陸上火箭發射系統給拆分,然後通過系統工程的設計方法,分解成陸上的星箭對接、星箭轉運、海上的發射以及海上無線遙控等。」蘇波說,將這些關鍵技術和關鍵節點進行重新集成就相當於把陸上的發射場搬到海上。
對於為何將衛星發射基地搬到海上,蘇波解釋說,海上發射可以避免陸上發射一級火箭濺落到居住區的風險。以往陸上發射,往往要計算好一級火箭濺落的區域,進行人口疏散,而海上發射主要是濺落到大海上,完全沒有了這個擔憂。
其次,海上發射可以儘可能靠近赤道,充分利用地球赤道線速度最大和地球引力最小的優越條件。蘇波說,火箭在海上靠近赤道區域發射,它的載荷更大,消耗的燃料更少,效率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之所以選擇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就是考慮到了這方面因素。
「受制於發射船的甲板承受不住熱發射,我們現在海上發射使用的是固體燃料,用火藥將火箭打到空中再點火,所以嫦娥五號這類的熱發射暫時還不能在海上進行。」蘇波說,目前,公司正在考慮將我們的鑽井平臺技術運用到海上衛星發射中,屆時,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這類大型火箭就可以進行海上熱發射。
未來能幫助煙臺形成千億級航天產業集群
其實,除了上述原因外,「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系統」還可以隨著船上發射平臺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他們提供衛星發射服務。「我們原本是計劃今年執行三次發射任務,但是受疫情影響,今年只進行了一次衛星發射任務。」蘇波說,等疫情過去以後,就可以常規化為商業客戶提供發射服務,未來計劃是每年發射20次這樣的規模。
同樣,在宇航公司帶動下,煙臺的航天產業正在形成一個集群。宇航公司是園區內的龍頭企業,作為衛星發射牽引企業,它會帶動火箭製造、衛星製造、發動機製造和材料製造相關企業都聚集到園區來。
蘇波說,按照設想,5年後,煙臺將形成一個年產值達到1000億規模的航天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