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來啦!揭秘航空航天的「山東力量」

2020-12-06 瀟湘晨報

2020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國家航天局正式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為——「天問一號」。

50年前,「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如今探測火星任務發布,正是一代一代航天人的努力,成就了今天中國航天事業的「高光時刻」。

而這其中,少不了山東和山東人的付出和努力,他們見證了航空航天事業發展的「山東力量」。

山東已有6市發布「航空航天」布局

「青島跟蹤正常!遙測信號正常!」

……

說到山東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不得不說到青島。

因為中國最東部的固定測控站就在青島。

青島航天測控站隸屬於中國西安衛星控制中心,擔負著日常衛星測控和載人飛船測控、命令發布等重要使命,是「神舟」載人飛船發射主動段裡面最關鍵的一部分。

青島航天測控站是我國本土綜合型陸基測控站,是我國大陸最東部的固定測控站。青島航天測控站曾經出色地完成了多次「神舟」系列飛船的測控,其中「船箭分離」動作就位於這個測控站的測控範圍。載人航天任務中,該站擔負著飛船上升段、運行段、留軌段的實時測控任務,接收記錄飛船遙測、外測數據及其他下行數據,並實時傳送給東風中心、北京中心、西安中心,同時接收東風中心、北京中心的遙控指令和注入數據並發送給飛船。

其實,除了青島煙臺外,省內多市也已開始布局航空航天產業。

2018年2月《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發布,從實施規劃全文中,記者注意到,山東至少有6市發布了關於發展「航空航天」服務或材料的布局,包括青島、煙臺、東營、臨沂、德州、濱州等地。

為什麼各地這麼重視航天航空產業發展?這要從航空航天產業的屬性和未來發展前景來解讀。航空航天產業是知識高度密集,關係國家安全,對經濟和社會具有廣泛帶動作用的戰略高技術產業。統計表明,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據測算,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為1:2,而相關產業的帶動輻射在1:8-1:14之間,也就是說,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8-14元的回報。

2019年前三季度,山東先進位造業快速發展,航空、太空飛行器及設備、電子及通信系統設備等高技術製造業保持快速增勢,實現增加值分別增長40.0%和10.6%。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航天航空產業的帶動作用。

「我也是山東人!」培養航天人才的山東籌劃

「神舟五號」航天員楊利偉曾經回憶在青島體檢的過程:當時符合初審條件的共有1500名飛行員,「那年體檢用了一個月,與以前不一樣,這次巨細無遺,似乎動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對我們進行了從頭到腳的逐項檢查。」航天員選拔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體檢後範圍縮小到90人,從90人中又篩選出60人,到北京接受臨床體檢、智力測試等。經過層層選拔,楊利偉堅持到了最後。

與航天員選撥一樣,發展航空航天事業,離不開專業的航天人才。其實在中國航天史上,有很多航天人都是山東人。

戚發軔

張建啟

主持研製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祖籍山東龍口;張建啟,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總指揮,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山東曹縣人。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中國女航天員、山東煙臺人王亞平和聶海勝、張曉光乘神舟十號進入太空……

而對於培養航空航天人才,山東也在努力探索中。

2019年10月,濰坊濱海區管委會、市教育局和南昌航天科技集團舉行了山東航空航天大學項目籤約儀式,擬在濱海區籌建山東海洋航天航空科技大學,該項目總投資近26億元。

根據山東省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需求及濰坊市區位優勢,大學將圍繞重點發展的航空製造、智能製造裝備等先進位造業,擬建設航天航空科技館、電子信息空間衛星導航工程中心等10餘類基本設施,設置航天航空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新能源工程學院等近10個專業學院。

大名鼎鼎的513所

山東對航天事業的貢獻非常大,不只是人才的輸出,還包括技術方面的貢獻,其中513所就為中國的航天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煙臺,513研究所大名鼎鼎。

513所位於山東煙臺,作為我國空間電子骨幹研究所,歷史可以追溯到1966年。513所前身為549廠。1966年,正值我國三線建設如火如荼之際,原中國科學院新技術局下屬天津華北電子儀器研究所(整體)、瀋陽科學實驗裝備廠、中國科學院科學儀器廠(北京)、上海科學儀器廠及中國科學院蘭州物理研究所等單位抽調科技人員,內遷山西太谷組建549廠。

隨著三線建設的結束與改革開放的到來,太谷在交通、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劣勢逐漸顯現,搬遷被擺上了案頭。在經過考察以後,1986年,經航天工業部批准,549廠主要技術力量由山西太谷搬遷至山東煙臺,1992年更名為513所。

「十五」以來,513所抓住我國載人航天和北鬥導航衛星等重大航天衛星型號發展機遇,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大力拓展技術領域,在交付產品數量大幅攀升的同時,在航天員出艙通信子系統、S頻段中繼終端、綜合電子系統、等領域取得了技術優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研成果。

經過多年技術積累,513所逐漸確立了計算機、軟體、測控通信、機構結構、系統集成五個專業領域的發展定位。同時,513所形成了宇航、軍品、航天技術應用和部組件四個業務板塊,建立了適應空間飛行器電子產品與型號產品研製生產的設計、生產、調試、測試、檢驗、試驗體系。

513所還突破了脈衝星導航系統的核心設備之一——X射線探測器的多項關鍵技術,使該所成為我國脈衝星自主導航衛星的主要研製單位。而該所突破的雷射能量傳輸的關鍵技術,對於太空飛行器間無線能量傳輸、深空探測、太陽能電站等領域意義重大。

「神州七號」發射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張建啟曾表示,以航天服來說,11臺關鍵的設備,513所就做了9臺。

東方航天港:未來中國航天「高光時刻」的見證

4月22日上午,東方航天港產業項目開工暨重大合作項目籤約儀式在山東海陽舉辦,煙臺又添東方航天港這一嶄新名片。

此前,我國共有四個航天發射中心,位於酒泉、西昌、太原和文昌,分別承擔不同軌道和類型太空飛行器的發射任務。其中,前三個發射中心位於內陸。「中國東方航天港」項目正是以此為契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山東省在海陽打造我國首個海上發射母港,推動海上發射高頻化、常態化、系統化。

去年6月5日,我國成功實施首次海上火箭發射。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長徵十一號火箭從山東煙臺海陽港運抵預定海域,在海上平臺點火起飛,順利將技術試驗衛星捕風一號A、B星及五顆商業衛星送入太空,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海陽港作為海上發射出海母港,見證了中國航天史上的「高光時刻」。

據航天專家介紹,海上發射較之陸地發射更安全,建設航天港,有望使得我國日益頻繁的商業小衛星發射更自由、靈活,成本也更低。海上發射能夠遠離人口稠密地區,減少火箭發射對人的不利影響。如果在內陸發射,火箭發射期間的助推器,整流罩,一級、二級火箭分離後,一般都會降落回地面,產生安全風險。

而海上發射運載火箭的殘骸可全部落在公海上,不必為躲避居民區而限制火箭的發射方位角,因此可以實現任意軌道傾角的發射,這個優勢是陸地發射難以企及的。如果火箭發射出現故障,危害會更大。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海上發射必須選擇地理位置優良、能夠適應低星角發射的海域,山東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地理優勢。另外,山東有很強的工業基礎,尤其是在海工方面有很強的實力,能夠提供從設計、製造到港口的保障服務。

海陽地處黃海之濱,海岸線230公裡,境內有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有港外錨地與港內水域之間按10000噸級雜貨船設單向進港航道。並且境內還有生產海工設備的大型企業,符合火箭發射作為發射母港的要求。

以海上航天技術服務港為牽引,必將吸引航天產業匯聚。

據悉,東方航天港將以海上航天技術服務港,以及航天產業總部中心、航天智能製造中心、高端配套中心和航天文旅中心等「一港四中心」為主要空間布局。

【來源:山東商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央視揭秘:天問一號如何穩穩地抵達火星?
    央視揭秘:天問一號如何穩穩地抵達火星?讓我們來揭秘天問一號如何穩穩抵達火星。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奔向火星的途中,那麼在這上億公裡的路程當中,它是如何知道自己的位置,並且保持姿態穩定的呢?這就離不開一個重要的裝置,叫作星敏感器。
  • 天問一號飛出一億公裡,航空航天承載大國夢
    important}據環球網報導,8月28日,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累計飛行一億千米。這是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正在不斷向前邁出堅實步伐的重要標誌。儘管,一億千米大概只佔天問一號預計行程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是從目前天問一號的良好運行來看,我們有理由祝福天問一號按計劃圓滿完成任務。
  • 天問一號探測器完成深空機動 VR航天航空體驗館《火星救援》
    2020年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在2020年7月23日13時25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 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
  •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成功!諸暨這位老鄉,又給家鄉爭光啦
    我們諸暨老鄉,又雙叒叕給家鄉爭光啦!這次的目標是星辰大海!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火星車上熱控系統的關鍵組件要用到一種高科技材料。(右三是魏建華)他帶頭研發的高科技材料用於長徵5號B和「天問一號」魏建華1961年出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
  • 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
  • 「天問一號」信標裝置僅重4公斤 南航團隊揭秘研製過程
    2300多年前,屈原仰望星空寫下名篇《天問》。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不過,火箭將天問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僅僅是第一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小衛星中心主任康國華告訴記者:「天問搭乘火箭,要進入到一個『地球火星轉移軌道』,到這個位置之後,下面那就需要天問在茫茫的太陽系裡面運動到火星。」「天問一號」探測的整個飛行過程包括發射、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和科學探測等六個階段。
  • 高調的「天問一號」發射,低調的中國航天對外傳播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航天大國紛紛祝賀。何以見得,請看推特。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第一時間通過推特表示祝賀,他在推文中寫到,隨著這次發射,中國步入火星國際科學探索的團體,祝「天問一號」一路順利! 法國國家航天局(又稱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局長樂加勒在推文中寫到,祝賀我們的中國朋友成功發射「天問一號!下一站,火星!
  • 躋身航天先進行列「天問一號」背後是20年的巨大進步
    美國《紐約時報》7月22日文章,原題:中國將回答「天問」:能著陸火星嗎? 躋身航天先進行列後,中國嘗試下一個大膽飛躍。其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周四發射升空。中國渴望表明能獨立管理複雜的星際探索任務,若登陸火星成功,將是難能可貴的。對中國來說,這不僅是國家自豪感。中國將太空探索作為未來發展的支柱。這不是中國首次嘗試前往火星。2011年那次失敗並非中國自己的原因造成。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航天產業鏈要嗨?
    財聯社(上海,研究員 張鶴儀)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周四午間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的升空標誌著中國加入了火星探測「俱樂部」。「天問一號」此前計劃於26個月一遇的火星探測器發射窗口內(即7月下旬到8月上旬)實施發射。美國和阿聯也都計劃在此期間發射各自的火星探測器。
  • 「天問一號」上有咱煙臺力量
    來源:煙臺日報-大小新聞大小新聞客戶端7月23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侯召溪)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我國深空探測邁出嶄新的一步。
  • 我國「天問一號」突破最遠距離,超越美國和阿聯,中國航天優秀
    以往提到航空航天,世人最先想到的應該是俄羅斯和美國,然而當中國崛起,成功將神舟系列運載火箭、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各種系列的衛星等成功發射升空後,中國逐漸擁有了航天航空領域的話語權,近年中國在航空領域更是突飛猛進,特別是在火星探索方面。
  • 揭秘「天問一號」!攜帶13種科學儀器上火星 專家:運行僅約90天
    7月17日,中國第一個完全本土化的火星飛行任務「天問一號」在中國南方海南省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準備發射升空。揭秘「天問一號」!揭秘「天問一號」!揭秘「天問一號」!揭秘「天問一號」!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揭開中國行星際探索的序幕
    作者:劉鐵軍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周四成功發射,開始了中國深空和行星際探索的新階段。長徵5號火箭火箭從海南東部的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天問一號火星軌道飛行器和漫遊車。航天局副局長吳延生在中國航天工業集團的一份聲明中說:「天問一號任務是建設中國航空航天力量的重要裡程碑項目,也是中國航空航天向更深層次發展的裡程碑項目
  • 火星,我們來了!安徽這對90後夫妻為「天問一號」貢獻力量!
    昨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其背後凝聚了所有工作人員的心血,而張晨曦和杜靜嫻這對小夫妻便是其中兩位。他們都是安徽人,相識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兩人追隨愛情和共同的理想,先後來到文昌發射場。昨日下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了張晨曦、杜靜嫻夫妻倆。
  • 天問一號總設計師孫澤洲:從探月到探測火星 掌舵重大航天任務
    從今年7月開始,孫澤洲的辦公重心就從辦公室轉移到了航天飛控中心。他的目光緊跟著大屏幕上的一個點移動,那個點就是他親手研製並送上徵途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7月23日,天問一號從海南文昌發射場升空。這已經是孫澤洲作為總設計師放飛的第三個深空探測器。
  • 《Hi,火星》:「天問一號」的幕後故事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 圖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
  • 火星,我們來了!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航天開啟深空探測新局面
    就在7月23日中午12時41分,正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待命的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升空,飛行約2167秒後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邁出了中國火星探測計劃的第一步,也開啟了中國航天深空探測新局面。本次負責「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遙四火箭,與過去的長徵五號系列火箭相比,具有多個突出優勢,其一,飛行速度快達到每秒11.2千米,即第二宇宙速度,幫助「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順利飛往火星。
  • 天問一號創新高,飛行1億公裡,中國航天事業迎來歷史性時刻
    早在兩千年前,詩人屈原在沅湘之地仰望星空,將滿腹憂思化作一首「千古萬古至奇之作」《天問》。兩千年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開啟了火星探測之旅,為中國行星勘測邁出第一步。
  • 「天問一號」奔火滿月啦
    截至23日12時,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飛行裡程8650萬公裡,距離地球927萬公裡,目前探測器飛行正常。火星車模擬圖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於13時17分25秒器箭分離,準確進入預定地火轉移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