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1月23日訊(記者 盧偉霞 通訊員 侯俊南 宮欽釗) 「長徵十一遙九運載火箭,從這裡出發!」隨著火箭運載車「撞彩」,周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22日清晨6點50分,運載著東方航天港總裝首發火箭——長徵十一號遙九火箭的車子緩緩駛出海陽港,正式拉開了在山東生產火箭的序幕,標誌著海陽市東方航天港產業化方向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也印證了火箭院龍系列固體火箭整體轉產海陽的可行性。
「把火箭的總裝放到港區來,最大的優勢就是實現了火箭的生產、製造、發射一體化。」長徵11號固體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鑫告訴記者。
據了解,今年9月中旬,「遙九」在東方航天港25天完成了火箭總裝,經過10天性能測試,11月22日出廠執行發射任務。「『遙九』的總裝成功,證明技術上是可行的,流程上也打通了。從全國的基地來看,既可生產製造火箭,又具備發射條件的只有海陽的東方航天港。」金鑫表示,2021年,東方航天港固體火箭總裝測試基地將完成建設,火箭的總裝生產能力和廠房保障能力將得到很大提升,明年計劃再發射7~8枚火箭,未來逐步形成年產20枚固體運載火箭總裝製造能力。
不論是地域環境,還是保障能力,海陽港都有作為火箭發射技術服務港得天獨厚的優勢,發展航空航天產業空間廣闊。2019年6月5日,長徵十一號火箭「一箭七星」實現了我國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歷史性突破。2020年9月15日,在黃海海域長徵十一號遙二火箭再次成功將9顆商業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次實現火箭在海陽的總裝、測試、發射一體化。作為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港,海陽港兩次圓滿完成了固體火箭海上發射保障任務。
此次在海陽實現長徵十一號遙九火箭總裝出廠,正式拉開了山東省火箭製造產業的序幕,也標誌著東方航天港產業化方向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下一步龍系列固體火箭在海陽本地化研發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2019年,實現固體火箭首次海上發射後,海陽市為深入落實山東省政府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戰略合作協議,推動海上發射高頻次、常態化、系統化,帶動煙臺市乃至山東省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勇於突破「小城市難有大作為」的慣性思維,與發射團隊及專家從戰略角度、歷史維度、未來趨勢等方面,對海陽建設東方航天港的可行性進行了反覆論證,一幅波瀾壯闊的海上航天徵程就此拉開序幕。
「建設東方航天港,高度契合航天強國戰略,高度契合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將帶動海陽、煙臺乃至全省航天產業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海陽市委書記劉宏濤說。
從「航天夢想」到「落地實幹」,海陽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傾全市之情,全力以赴,高點規劃,加速推進,聘請了航天科技十二院和兵器五院進行園區規劃編制工作,在18.6平方公裡的航天產業園區裡,規劃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港、航天產業製造園區、航天產業配套園區、航天應用文旅園區的「一港三區」空間規劃布局,計劃用五年的時間,打造集研發、製造、發射、應用、配套、文旅為一體,低成本、高附加值、全產業鏈的商業航天高科技產業集群。
「目前,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概念性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已完成,計劃總投資20億元、佔地面積2000畝的一期項目已通過立項審批並開工建設,起步區將於2021年底建成。」海陽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彥博說。
2020年4月22日,海陽市舉辦了東方航天港產業項目開工暨重大合作項目籤約儀式,籤約儀式上,涉及星箭研發製造、衛星數據應用、航天動力實驗、航天科普文旅、航天產業基金等多個領域的10個重大項目正式籤約。本著「突出重點、著眼長遠、搭建平臺、因企施策」的原則,海陽堅持敞開式合作、商業化運營的原則,確立了國有和民營「兩條腿走路」的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模式。
隨著產業招商工作的持續推進,海陽航天產業聚集新高地逐漸築牢築實,兩箭兩星、一雲一館的「2211」的產業體系已經搭建完成,東方航天港一期工程基建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建設、山東宇航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火箭製造、國家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青島創新示範中心的青島高分中心海陽衛星科技園等項目紛紛落地,正在全力推進。
不僅如此,還有更多投資體量龐大、發展前景廣闊的航空科技類公司、研究院所通過海上火箭發射認識了海陽,在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設上選擇了海陽,意向合作項目正源源不斷地湧進這座蓄勢崛起的濱海「航天產業新城」。「我們將加快固體火箭總裝測試基地的建設,儘快形成海上發射、總裝生產、配套集成一體化的航天產業新能力,圍繞產業加速、產業賦能、產業協同加大招引力度,全面推進航天港產業布局。」劉宏濤說。
從單純保障發射任務,到「無中生有」延伸出一條集海上發射、星箭研製、衛星應用、配套集成於一體的商業航天產業鏈,再到有效帶動航天技術和海洋工程產業融合發展,海陽正朝著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航天產業聚集發展新高地的目標磅礴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