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海陽:黃海之濱崛起「航天產業新城」

2020-11-23 中國山東網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1月23日訊(記者 盧偉霞 通訊員 侯俊南 宮欽釗) 「長徵十一遙九運載火箭,從這裡出發!」隨著火箭運載車「撞彩」,周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22日清晨6點50分,運載著東方航天港總裝首發火箭——長徵十一號遙九火箭的車子緩緩駛出海陽港,正式拉開了在山東生產火箭的序幕,標誌著海陽市東方航天港產業化方向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也印證了火箭院龍系列固體火箭整體轉產海陽的可行性。

「把火箭的總裝放到港區來,最大的優勢就是實現了火箭的生產、製造、發射一體化。」長徵11號固體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鑫告訴記者。

據了解,今年9月中旬,「遙九」在東方航天港25天完成了火箭總裝,經過10天性能測試,11月22日出廠執行發射任務。「『遙九』的總裝成功,證明技術上是可行的,流程上也打通了。從全國的基地來看,既可生產製造火箭,又具備發射條件的只有海陽的東方航天港。」金鑫表示,2021年,東方航天港固體火箭總裝測試基地將完成建設,火箭的總裝生產能力和廠房保障能力將得到很大提升,明年計劃再發射7~8枚火箭,未來逐步形成年產20枚固體運載火箭總裝製造能力。

不論是地域環境,還是保障能力,海陽港都有作為火箭發射技術服務港得天獨厚的優勢,發展航空航天產業空間廣闊。2019年6月5日,長徵十一號火箭「一箭七星」實現了我國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歷史性突破。2020年9月15日,在黃海海域長徵十一號遙二火箭再次成功將9顆商業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次實現火箭在海陽的總裝、測試、發射一體化。作為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港,海陽港兩次圓滿完成了固體火箭海上發射保障任務。

此次在海陽實現長徵十一號遙九火箭總裝出廠,正式拉開了山東省火箭製造產業的序幕,也標誌著東方航天港產業化方向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下一步龍系列固體火箭在海陽本地化研發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2019年,實現固體火箭首次海上發射後,海陽市為深入落實山東省政府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戰略合作協議,推動海上發射高頻次、常態化、系統化,帶動煙臺市乃至山東省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勇於突破「小城市難有大作為」的慣性思維,與發射團隊及專家從戰略角度、歷史維度、未來趨勢等方面,對海陽建設東方航天港的可行性進行了反覆論證,一幅波瀾壯闊的海上航天徵程就此拉開序幕。

「建設東方航天港,高度契合航天強國戰略,高度契合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將帶動海陽、煙臺乃至全省航天產業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海陽市委書記劉宏濤說。

從「航天夢想」到「落地實幹」,海陽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傾全市之情,全力以赴,高點規劃,加速推進,聘請了航天科技十二院和兵器五院進行園區規劃編制工作,在18.6平方公裡的航天產業園區裡,規劃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港、航天產業製造園區、航天產業配套園區、航天應用文旅園區的「一港三區」空間規劃布局,計劃用五年的時間,打造集研發、製造、發射、應用、配套、文旅為一體,低成本、高附加值、全產業鏈的商業航天高科技產業集群。

「目前,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概念性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已完成,計劃總投資20億元、佔地面積2000畝的一期項目已通過立項審批並開工建設,起步區將於2021年底建成。」海陽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彥博說。

2020年4月22日,海陽市舉辦了東方航天港產業項目開工暨重大合作項目籤約儀式,籤約儀式上,涉及星箭研發製造、衛星數據應用、航天動力實驗、航天科普文旅、航天產業基金等多個領域的10個重大項目正式籤約。本著「突出重點、著眼長遠、搭建平臺、因企施策」的原則,海陽堅持敞開式合作、商業化運營的原則,確立了國有和民營「兩條腿走路」的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模式。

隨著產業招商工作的持續推進,海陽航天產業聚集新高地逐漸築牢築實,兩箭兩星、一雲一館的「2211」的產業體系已經搭建完成,東方航天港一期工程基建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建設、山東宇航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火箭製造、國家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青島創新示範中心的青島高分中心海陽衛星科技園等項目紛紛落地,正在全力推進。

不僅如此,還有更多投資體量龐大、發展前景廣闊的航空科技類公司、研究院所通過海上火箭發射認識了海陽,在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設上選擇了海陽,意向合作項目正源源不斷地湧進這座蓄勢崛起的濱海「航天產業新城」。「我們將加快固體火箭總裝測試基地的建設,儘快形成海上發射、總裝生產、配套集成一體化的航天產業新能力,圍繞產業加速、產業賦能、產業協同加大招引力度,全面推進航天港產業布局。」劉宏濤說。

從單純保障發射任務,到「無中生有」延伸出一條集海上發射、星箭研製、衛星應用、配套集成於一體的商業航天產業鏈,再到有效帶動航天技術和海洋工程產業融合發展,海陽正朝著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航天產業聚集發展新高地的目標磅礴進發。

相關焦點

  • 商業固體運載火箭海陽產業基地項目昨日籤約!煙臺將用五年時間崛起...
    12月2日,東方航天港航天產業製造園區內,一場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項目的籤約,拉開了煙臺製造火箭的帷幕。基地布局星箭一體的智能化總裝測試廠以及整箭貯存、火工品裝配檢測廠房等設施,將形成年產20發固體火箭生產能力。這也意味著,海陽東方航天港已成為火箭生產製造及發射「雙料基地」。
  • 回首2020:煙臺的航天之路
    2019年6月5日,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我國黃海海域成功實施首次海上發射,將七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空白。依託這次火箭發射的機遇,海陽市東方航天港在2019年末正式落地快速發展。而初娜,一位三歲孩子的母親,也在2020年1月1號正式踏上了新的工作崗位——海陽市航天產業發展辦公室招商部。運載火箭是進入空間的航天裝備,是體現國家航天實力的重要標誌。
  • 海陽東方航天港:開啟中國火箭商業化時代
    12月2日,位於海陽的東方航天港航天產業製造園區內,一場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項目的籤約,拉開了「海陽製造」火箭的帷幕。基地布局星箭一體的智能化總裝測試廠以及整箭貯存、火工品裝配檢測廠房等設施,將形成年產20發固體火箭生產能力。這也意味著,已成為火箭生產製造及發射「雙料基地」。
  • 2020海陽這一年丨③東方航天港圓海陽人的「航天夢」!
    9月15日CZ-11「海射遙二」在黃海海域以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性發射,標誌著海上發射常態化時代的到來。11月22日東方航天港總裝首發火箭長徵十一號遙九火箭從海陽港啟程西昌發射中心,正式拉開了在山東生產火箭的序幕,標誌著我市東方航天港產業化方向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同時,進一步印證了火箭院龍系列固體火箭整體轉產海陽的可行性。12月2日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項目籤約,拉開了「海陽製造」火箭的帷幕。
  • 核電三巨頭力挺煙臺打造核能產業新城
    □記者 杜文景 報導  本報北京3月29日電 今天,煙臺打造中國核能產業新城研討會在京召開。研討會上,「中國核能產業新城」戰略獲得了國內核電三巨頭力挺。中廣核、中核、國家電投三大核電集團共同籤署「支持煙臺打造中國核能產業新城合作框架協議」。
  • 煙臺東方航天港布局「一港三區」,規劃"1211"產業體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李楠楠9月15日9時23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採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在這裡我們主要是做一些平臺建設,把航天港建成匯聚科技、資本、人才的一個產業化。」海陽市副市長高中前說。海陽地處青島、煙臺兩大山東省新舊動能轉化核心區的中間地帶,首次海上衛星發射的成功,為培育商業航空航天產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帶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
  • 煙臺海陽市東方航天港開啟「問天」徵程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17日訊(通訊員 王寧) 15日9時23分,自海陽港運輸至黃海海域的長徵十一號海射遙二運載火箭成功實施發射任務。此次任務是長十一號火箭執行的第二次海上發射任務,也是東方航天港工程啟動以來第一次海上應用發射。
  • 搶抓機遇,海陽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面對高質量發展這一時代課題,海陽緊緊圍繞新舊動能轉換和新能源產業發展,抓住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一批批大項目引進落地,一批批新項目開工建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一幅波瀾壯闊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宏偉藍圖正在黃海之畔徐徐展開……01 按下大項目「加速鍵」
  • 固體火箭「海陽造」 串起商業火箭產業鏈
    點擊查看圖文直播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2日訊 (記者 高寧 通訊員 侯俊南 王寧) 12月2日,垛山腳下,東方航天港航天產業製造園區內,一場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項目的籤約,拉開了「海陽製造」火箭的帷幕。
  • 海陽「東方航天港」順勢而興!
    記者了解到,火箭在位於煙臺海陽市的東方航天港完成總裝、測試、裝填和星箭對接,然後通過從海陽運輸至預定海域實施發射,縮短了火箭生產與發射鏈條。所謂「三區」,即航天產業製造園區、航天產業配套園區、航天應用文旅園區。今年4月22日,東方航天港產業項目開工暨重大合作項目籤約儀式舉行,國家高分專項衛星科技園等10個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重大合作項目集中簽約。
  • 海陽打造商業航天高科技產業集群
    「項目建成後將推動航天產業鏈條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衛星應用領域延伸,為海陽、煙臺乃至山東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空間信息能力支持。」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負責人說。  「海上發射」的成功實施為東方航天港打造商業航天高科技產業集群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這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面前,海陽舉全市之力,打造集海上發射、星箭產研、衛星應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為一體的商業航天產業集群,力爭通過五年的時間,打造一個帶動性強、成長性好、生態圈優的百億級商業航天產業集群。
  • 核電三巨頭聚力支持山東煙臺打造中國核能產業新城
    【電纜網訊】3月29日,首次亮相國際核工業舞臺的山東省煙臺市在京召開「打造中國核能產業新城研討會」。近十年來,立足良好的工業基礎和製造業優勢,依託項目建設,煙臺市初步建立了集研發、製造、推廣應用於一體的核電產業體系。
  • 煙臺高新區航空航天產業蓬勃發展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奮力前行、義無反顧;面對產業發展需求,破題起勢、再創佳績。堅定信念,不走「彎路」、不貪「捷徑」、不做「虛功」,經過一年的努力,煙臺高新區航空航天產業崛起了一批優質重點企業、打造了一批高質量平臺載體、落地了一批創新示範項目。
  • 從華北平原到渤海、黃海之濱,丘陵如何改變了山東
    黃海由不同時期不同演化特點的原型盆地並列疊加後形成的大型多旋迴盆地,其構造演化依賴於我國東部大陸架的演化,黃海位於大陸架上,是半封閉的前海,既有陸間海的性質,又有海灣的特徵。山東半島的黃海之濱,海岸曲折,多港灣和島嶼,分布著山東條件最好的海港。
  • 一箭九星 海上發射 煙臺海陽港衍生海射產業鏈
    海上發射火箭,母港選擇海陽港,具備天時地利條件。從地理位置看,海陽港地理位置優越,可滿足小傾角、太陽同步軌道等多種軌道衛星的發射需求;從產業配套看,優勢同樣明顯,區域範圍內有煙臺513所,青島41所,煙臺宇航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等優勢配套企業,具備提供發射火箭的相關配套服務能力。如此優越的條件,為煙臺蓄力發展航天產業打下了基礎。
  • 黃海海域成功發射升空!我國首次實現衛星海上商業發射
    此次發射還首次實現了航天產業和發射的一體化。據介紹,火箭發射一般都在基地,而火箭和衛星的生產都在其他地方,火箭生產完後要經過運輸到基地進行發射,這樣一種分離模式,讓整個發射計劃的安排較為困難,發射效率也較低。而此次發射,火箭在東方航天港完成組裝測試和星箭對接後,採用德渤三號從海陽港運輸至預定海域實施發射,縮短了火箭生產與發射鏈條,大幅提升了發射效率。
  • 海陽港衍生海射產業鏈
    煙臺將高起點謀劃,借勢推進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設,以海上發射為牽引,以提供衛星發射一體化服務解決方案為核心,以打造全產業鏈的產業聚集區域為目標,用五年的時間,打造集研發、製造、發射、應用、配套、文旅為一體,低成本、高附加值、全產業鏈的商業航天高科技產業集群。上午8時,「中華復興號」輪抵達預定海域。站在甲板,舉目遠眺,只見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正傲然佇立在駁船上,整裝待發。
  • 新動能·新山東|煙臺:在海洋經濟戰略中崛起的藍色之都
    水母網11月13日訊(記者張奕)煙臺是被時代眷顧的濱海之城,它的興衰,與海洋息息相關。在文人眼中,《煙臺的海》是一篇散文,也是一首詩。散文裡的煙臺,是中國沿海城市中少有的北面臨海的城市。現代詩裡的煙臺,是兒童文學作家冰心的第二故鄉,煙臺的海與山、水兵與燈塔,讓冰心寫出了富有「海化」風格的文字。
  • 煙臺打造航空航天產業集群的引領性工程——東方航天港
    記者從發布會現場獲悉,2019年,煙臺敏銳地抓住我國首次海上衛星發射在煙臺成功實施的機遇,發揮敢想敢幹、先行先試的創新精神,提出借勢建設東方航天港的設想,從零到一、馬不停蹄,僅一個月時間,市政府就與航天一院等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並努力爭取到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被確定為全省打造航空航天產業集群的引領性工程。
  • 長徵十一號海射遙二運載火箭在海陽市東方航天港成功實施海上發射任務
    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鄭恩紅 攝)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林世毅 通訊員 王寧 煙臺報導15日9時23分,自海陽港運輸至黃海海域的長徵十一號海射遙二運載火箭成功實施發射任務一座東方航天港,百舸競渡,衝破蒼穹,探索未知,圓了海陽人的航天夢,也為海陽高質量跨越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突破思維局限抓機遇 東方航天港已上報國家「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黃海海域,一箭九星,隨著一聲巨響劃破太空,長十一號火箭首次海上應用性發射任務圓滿成功,海陽再一次閃耀在世界的航天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