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9時23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採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本次發射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包括3顆高分03C視頻星和6顆高分03B推掃星。衛星入軌後主要用於獲取高解析度遙感圖像和視頻,可為我國國土資源監測、智慧城市建設、林業資源普查等領域提供數據服務。
此次任務是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執行的第二次海上發射任務,也是首次海上商業應用發射,進一步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可靠性,標誌著長徵十一號火箭海上發射常態化時代的到來。
為什麼要在海上發射
「相對於陸地發射,海上發射可以靈活選擇發射點、飛行殘骸落區,有著更高的安全性。」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鑫告訴記者,在海上實現太陽同步軌道成功發射後,便可將該發射點固定,對後期發射帶來便利,「這也會極大增加海上發射任務量」。
「去年6月5日的首次海上發射,更多是技術實驗的性質,主要目標是關鍵技術攻關、技術流程的演練和管理模式的探索。此次海上發射,應該說是首次應用性發射任務,我們對技術進行了固化,對流程進行了優化,對管理模式也進行了規範。通過這次成功發射,可以說我們的海上發射進入了一種常態化。」金鑫告訴記者,「最重要的一點,是採用了一體化的發射方式。」
記者了解到,火箭在位於煙臺海陽市的東方航天港完成總裝、測試、裝填和星箭對接,然後通過從海陽運輸至預定海域實施發射,縮短了火箭生產與發射鏈條。金鑫告訴記者,一體化發射方式大大縮短了時間,也為火箭、衛星等相關配套產業鏈的建立帶來了無限的可能。
為保障火箭發射,建立海上發射常態化機制,海陽市規劃建設了「東方航天港」,力爭用5至10年時間,謀劃打造全國首個集海上發射、星箭產研、衛星應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為一體,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為代表的低成本、高附加值、全產業鏈的商業航天產業化基地。
「前港後廠」規劃「一港三區」
去年6月5日的海上發射,海陽港作為海上發射出海母港,提供了重要的後方支援。當年7月16日,山東省副省長凌文帶隊,赴國家國防科工局、航天科技集團洽談,共同推動中國「東方航天港」項目建設。
「東方航天港」按照「前港後廠、相對集中、區域聯動、特色鮮明」的思路,規劃了「一港三區」。所謂「一港」,即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港,打造火箭技術準備、星箭對接、碼頭合練、遠控測發、測控通信、出海轉運等功能模塊,逐步建設成為全國首個、世界一流的海上發射母港。所謂「三區」,即航天產業製造園區、航天產業配套園區、航天應用文旅園區。
今年4月22日,東方航天港產業項目開工暨重大合作項目籤約儀式舉行,國家高分專項衛星科技園等10個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重大合作項目集中簽約。在火箭製造領域,與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就引進建設商業固體運載火箭煙臺產業基地達成一致,未來逐步形成年產20枚固體運載火箭總裝製造能力,推動我省實現火箭總裝製造領域「零的突破」;在動力製造領域,與西安航天動力技術研究所就引進商業航天固體動力項目達成合作協議,建設固體火箭動力總裝總測中心、航天動力聯創中心等,與固體火箭總裝製造形成產業配套;在衛星應用領域,海陽作為國家高分專項縣域綜合應用示範城市順利啟動,與國家高分青島創新示範中心合作建設國家高分專項衛星數據應用產業研究院,推動航天產業鏈條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衛星應用領域延伸。
航空航天和海洋聯動
煙臺宇航技術工程有限公司就是較早落地東方航天港的企業,在這次發射過程中承擔了海上支持保障任務。公司總經理滕瑤告訴記者:「從2018年開始,我們就與航天一院進行對接,共同研究進行海上支持的方案。經過一年左右的論證、研發、試驗和調試,到去年6月5號的成功發射,我們的技術能力得到了驗證。去年的發射採用的無動力駁船,這次則是用的有動力駁船,速度快出一倍多,大大減少了作業時間,降低了發射風險。」
「煙臺是海工裝備製造產業的高地,這兩次的合作是個很好的節點,標誌著航空航天和海洋兩方面能力聯動,達到了很好的產業融合。」滕瑤說。
9月13日,就在東方航天港舉行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海上發射隊出徵儀式的當天,「東方航天港航天產業發展智庫」專家座談會在東山賓館召開,22位業內頂級專家學者應邀加入智庫。與會專家圍繞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推動海上常態化發射、建設東方航天港等議題,為煙臺市如何打造東方航天港商業航天引領性工程出謀劃策。智庫落地,將加快魯東大學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航天513所衛星智能製造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支持開展新型海上發射及回收平臺研製工作。
目前7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