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海上火箭發射發展大事記

2020-11-30 中國軍網

第一階段(1965年—1994年)

海上火箭發射構想的提出已經有50多年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義大利在印度洋上建立了第一個民用的移動式赤道發射場——聖馬科發射場,它包括兩個不同類型的平臺,一個起發射臺作用,另一個是控制發射的指揮所。

聖馬科發射場於1966年投入使用,最初用於美國研製的「偵察兵」運載火箭的發射。美國使用「偵察兵」運載火箭主要發射「探險者」號軌道探測器以及軍用秘密衛星,同時也為歐洲國家發射一些科學探測和試驗方面的衛星。例如義大利研製的「聖馬科」2號小型科學探測衛星、「聖馬科」6號衛星以及英國的「羚羊號」系列衛星、法國的「法蘭西」1號衛星等。

聖馬科發射場的成功建立,驗證了海上火箭發射的可行性,突出了海上火箭發射高運載、低成本等優勢,同時為海上發射公司的成立提供了參考依據。

第二階段(1995年—2009年)

1995年,美國波音公司、俄羅斯能源公司、挪威克韋爾納公司和烏克蘭尤日諾耶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海上發射公司,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提供海基發射服務的公司。

該公司的海上發射平臺「奧德賽」號,由海上移動石油勘探和鑽井平臺改造而成。該公司首個驗證衛星和首個商業衛星分別於1999年3月27日和1999年10月9日發射。

2000年3月12日,海上發射公司進行第二次商業發射時,由於一個軟體錯誤導致火箭發射失敗。2004年6月28日,海上發射公司發射「亞太5號」通信衛星時,火箭推力不足,未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後來衛星憑藉自身動力成功入軌。再一次火箭發射失敗是在2007年1月30日,發動機點火幾秒鐘後在發射臺上爆炸,運載火箭連同衛星均被炸毀。2009年6月22日,該公司宣布破產。

第三階段(2010年—2018年)

2010年,海上發射公司重組。重組後,海上發射公司繼續進行商業衛星發射活動。2013年2月1日,發射荷蘭「國際通信衛星-27」時,由於第一級火箭發動機關閉,導致火箭墜入發射平臺附近海域。

因為各種原因,海上發射公司業務於2014年暫停,並於2016年進行項目銷售談判。

2016年9月,俄羅斯「S7 Space」公司成為海上發射公司的所有者,擁有海上發射指揮船、「奧德賽」號發射平臺、地面設備以及海上發射公司的智慧財產權。

第四階段(2019年至今)

據報導,「S7 Space」公司打算於2019年12月至2022年間用海上浮動發射平臺進行12次發射。第一次發射定於2019年12月進行,2020年計劃進行3次發射,2021年和2022年各安排4次發射。此外,該公司已與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團籤署了合作協議,旨在重新啟用海上浮動發射平臺。

相關焦點

  • 中國火箭海上發射指日可待,明年或可向國際商業用戶提供服務
    這一低緯度航天發射場啟用才約一年半,中國航天人就又把目光瞄準了世界運載火箭科技前沿領域,努力構建海上發射系統,建設在赤道附近海面進行運載火箭發射的能力。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航天高峰論壇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位負責人表示,長徵火箭海上發射關鍵技術試驗將很快進行,預計2018年就可以面向國際商業用戶提供海上發射服務。
  • 詳解海上發射火箭與海上回收火箭,哪個技術難度更高呢?
    2019年6月5日,我國在黃海一海域從海上發射平臺上發射「長徵11—WEY」運載火箭。將七顆衛星同時發射升空,隨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的600公裡高度圓軌道,我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填補了一項技術空白。而在前幾天,我國又進使用了該型火箭進行海上發射,也取得了成功。
  • 火箭為什麼要在海上發射?馬斯克回答了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國有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四大航天發射場,它們半個多世紀以來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而隨著陸上發射的不斷成熟,我國海上發射技術也開始布局。海上發射,其實是出於以下幾點考慮:第一,提升火箭運載能力。一般來講,海上發射平臺更接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火箭能夠充分利用赤道上地球自轉的附加速度,從而節省燃料,運載能力則會得到提升。
  • 延伸閱讀:火箭為什麼要去海上發射?
    一般情況下,海上發射平臺可以在海上進行大範圍的移動,而理想的發射地點是靠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域。如果運載火箭在赤道附近發射,就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轉速度,節省火箭推進劑的消耗量,從而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這就意味著,同等起飛規模的運載火箭在赤道附近發射,就可以具有更高的運載能力,從而降低單位質量有效載荷的發射成本。
  • 中國要在海上發射火箭!地點或在赤道附近的海域
    而在今年的發射任務中比較特殊的一次是我國將進行首次海上發射任務,執行這次海上發射任務的是長徵家族中唯一的固體火箭——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上圖為央視新聞頻道播放的CZ-11畫面)一般來說,海上發射(低緯度)具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是地球赤道附近擁有最大的地球自轉線速度,因此發射點緯度越低,越能較好利用地球自轉力量,從而降低發射成本。二是在發射小傾角的同步軌道衛星時,赤道附近發射可以有效提高火箭運載能力,延長衛星壽命。
  • 火箭為什麼要在海上發射?馬斯克:這是飛船和火箭的未來
    建設一個航天發射場,需要滿足的區位條件一般是:緯度低、人煙稀少、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氣候和氣象條件適宜,有時還要保證發射方向的主動段航區上沒有大城市或重要工程等等因素。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國有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四大航天發射場,它們半個多世紀以來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而隨著陸上發射的不斷成熟,我國海上發射技術也開始布局。
  • 長十一火箭首次海上應用性發射成功
    這是長十一火箭第十次發射,也是首次海上應用性發射,任務圓滿成功,進一步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可靠性,也標誌著長十一火箭發射邁入「10+」時代。1海上發射為火箭運載能力提高提供了可行條件。一般情況下,海上發射平臺可以在海上大範圍移動,理想的發射地點是靠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域。如果運載火箭在赤道附近發射,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轉速度,節省推進劑消耗量,從而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
  • 陸地發射火箭了這麼多年,為何還要到海上發射?
    9 月 15 日 9 時23分,我國發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順利地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有沒有發現本次的發射平臺是在海上,沒錯!~本次火箭發射點確實是在我國黃海海域的海上發射平臺上。
  • 我國首次海上發射火箭模型將入駐中國科技館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胡喆)12月11日,中國航天基金會與中國SUV品牌WEY聯合發起捐贈儀式,向中國科學技術館贈送成功實施中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的「CZ-11WEY號火箭海上發射展示模型」及「固體燃料運載火箭一級箭體落體」,將為青少年築起航天科普教育最直接、高效的交流平臺。
  • 【火箭揭秘】海上發射的神秘艙
    9月15日,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十一號海遙二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採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地將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距地面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在本次海上發射的發射保障船甲板上,有一個神秘的白色方形貨櫃。
  • 長十一火箭首次海上應用性發射
    本次任務圓滿成功,進一步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可靠性,也標誌著長十一火箭發射邁入「10+」時代。據航天科技集團火箭院長十一火箭總體設計師張飛霆介紹,本次任務有「三新」,即新軌道、新平臺、新廠房。新軌道。此前,長十一火箭雖然在陸基發射場執行過多次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但在海上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尚屬首次。相較於2019年6月5日首次海上低傾角發射任務,本次任務中,長十一火箭要將9顆重約42千克的衛星送入距離地球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對其運載能力要求更高。
  • 我國成功實現首次火箭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我國成功實現首次火箭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人民網-科技頻道 原創稿  作者:趙竹青  2020-09-15 一次性將九顆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
  • 陸地發射火箭了這麼多年,為何長徵11號要到海上發射?
    9 月 15 日 9 時23分,我國發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順利地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有沒有發現本次的發射平臺是在海上,沒錯!~本次火箭發射點確實是在我國黃海海域的海上發射平臺上。
  • 海上發射!一箭九星
    二是海上發射有利於運載火箭執行特殊軌道發射任務。隨著信息技術發展,人們對海上探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傾角衛星可以實現對某一地區的高頻次重訪,有利於數據獲取,目前數量越來越多。如果火箭從赤道附近發射,可以避免衛星軌道傾角變化消耗能量,既能提高火箭執行該類任務的運載能力,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衛星在軌壽命。三是海上發射將大幅提高火箭發射安全性。對內陸發射而言,落區安全是發射任務設計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 中國火箭海上發射成功:星辰加大海,這次齊活了
    由於測控原因,酒泉、太原和西昌三個發射基地都建立在內陸地區。   這也就意味著每次發射,火箭的一級都會墜落在我國境內。,雖然很大程度緩解了落區殘骸對當地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但海上發射技術的突破,無疑為落區規劃提供了更自由的選擇。
  • 我國成功實現首次火箭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9月15日,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一箭九星」發射成功(王偉童 攝)人民網北京9月15日電(趙竹青)9月15日9時23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
  • 陸地上造的火箭,為什麼都給運去海上發射了?
    全世界的火箭都上趕著離開陸地,在陸地上順利發射了這麼多年後,火箭為什麼要搬去海上?離赤道越近越好海上相比陸地的優勢之一,是能更接近低緯度的赤道地區,這意味著可以最大程度借到地球的自轉速度來提升火箭的運載能力。
  • SpaceX發射60顆Starlink衛星並在海上降落火箭
    經過2周的磨砂,SpaceX的Falcon 9火箭於2020年10月6日發射升空,運載了另外60顆Starlink衛星進入軌道。火箭在9分鐘後成功降落在海上。本周發射的60顆衛星裝有名為VisorSat的遮陽簾,目的是降低其亮度。他們是由兩階段進行,以軌道獵鷹9號火箭,從39A發射升空的美國宇航局甘迺迪航天中心在上午07點29分美國東部時間(11:29 UTC 10月6日的獵鷹9號助推器第一階段)回來發射後九分鐘,它就降落到地球上,降落在SpaceX的一架無人駕駛飛機上,在大西洋上。
  • 第五處火箭發射地,首個海上發射母港為何選擇海陽?
    在這次發射任務中,首次實現了火箭總裝、測試、發射一體化,海上發射常態化的大幕也就此拉開。發射能力建設是東方航天港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建設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港和建設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技術中心。「東方航天港將逐步形成以海上發射帶動商業航天集聚發展的優勢。」山東省副省長凌文表示。4月22日,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產業合作項目籤約儀式在海陽市落下帷幕,共有10個航天類項目集中簽約。
  • 海上發射!一箭九星!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主任李宗利表示,此次海上發射是利用我國充足的大型船舶、海上平臺、港口資源和固體火箭成熟技術,構建海上發射系統的有效嘗試,是我國繼陸上發射場之後進入空間手段的重要補充,實現了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航落區,顯著提高了運載能力,有效解決低傾角發射的能力問題,對打造高效、靈活、經濟發射能力、促進小衛星規模化發展有極其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