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揭秘】海上發射的神秘艙

2020-09-25 瞻述者

9月15日,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十一號海遙二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採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地將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距地面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在本次海上發射的發射保障船甲板上,有一個神秘的白色方形貨櫃。這個神秘艙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呢?實際上它是本次海上發射的控制中心。

神秘艙也叫「三合一艙」

這個神秘的發射控制中心,發射隊員們也稱它為「三合一艙」。從外面看,艙頂還豎著幾根「辮子」和一個大白球,這其實是對外通信的一些天線。這次發射前後端的通信採用的是無線通信方式,讓本次發射有了一個更加靈活的前後端部署環境,可以實現對火箭前端的遠程指揮和控制。

那麼,為什麼會叫「三合一艙」呢?是因為艙內的整體布局是由指揮控制系統、火箭測量系統和遠程測控設備三個模塊組成。艙內被分成了三個相應的工作區域,通過這些工作區,發射隊員們可以在艙內實施對火箭的遠程指揮控制,以及對火箭狀態的監控。

指揮控制系統

進入「三合一艙」,右手邊就是指揮控制系統,長十一火箭指揮控制系統設計師介紹,通過指揮控制系統,一方面可以收集各個系統的測試數據,然後對外提供展示,以及射前瀏覽。另外,也可以實現對整個火箭測試流程的監控和指揮。同時它也會將火箭的測試狀態和測試數據對外傳輸,提供給上級,作為對火箭測試流程和測試狀態的一個監控。

火箭測量系統

左手邊,則是整個的火箭測量系統,包含了一個數據判讀區。長十一火箭測量系統主任設計師介紹,發射船和保障船通信以後,發射隊員會通過這裡,來完成對發射船上測量系統整個流程的一個操作。所有的指令都是通過指控系統、無線寬帶,來實現兩船之間的信息交互。然後,發射船裡的信息也會通過指控系統傳到後端,完成一個權限數據的處理及實時顯示,確保整個測試過程中一些關鍵參數的判讀,然後掌握整個火箭的情況。

這裡就要說到判讀區了,基本上火箭各關鍵系統在這裡都有一臺判讀機,測量系統的數據處理結果通過指控,會發送給整個指控系統,指控系統把一些關鍵參數,操作顯示在判讀機上,各個崗位人員都可以方便的在這裡進行數據判讀。

遠程測控設備

在第三個區域裡,包含了本次發射測發控系統的遠程測控設備,電源、計算機和中心顯控臺,顯示器等等都在這裡。它們通過指控系統的無線網絡與發射船上的設備進行通信。長十一火箭控制系統副主任設計師介紹,這裡比較重要是中心顯控臺,也是火箭發射過程中,唯一的人機操作界面。它包括了火箭射前重要參數的監視和顯示,以及重要測控流程的操作。正式發射的時候,操作手在倒計時的時候,就是在這裡按點火按鈕,火箭就能夠騰空而起。


相關焦點

  • 詳解海上發射火箭與海上回收火箭,哪個技術難度更高呢?
    2019年6月5日,我國在黃海一海域從海上發射平臺上發射「長徵11—WEY」運載火箭。將七顆衛星同時發射升空,隨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的600公裡高度圓軌道,我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填補了一項技術空白。而在前幾天,我國又進使用了該型火箭進行海上發射,也取得了成功。
  • 國際海上火箭發射發展大事記
    聖馬科發射場的成功建立,驗證了海上火箭發射的可行性,突出了海上火箭發射高運載、低成本等優勢,同時為海上發射公司的成立提供了參考依據。 第二階段(1995年—2009年) 1995年,美國波音公司、俄羅斯能源公司、挪威克韋爾納公司和烏克蘭尤日諾耶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海上發射公司,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提供海基發射服務的公司。
  • 火箭為什麼要在海上發射?馬斯克回答了
    而隨著陸上發射的不斷成熟,我國海上發射技術也開始布局。海上發射,其實是出於以下幾點考慮:第一,提升火箭運載能力。一般來講,海上發射平臺更接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火箭能夠充分利用赤道上地球自轉的附加速度,從而節省燃料,運載能力則會得到提升。第二,提升火箭發射安全性。
  • 陸地發射火箭了這麼多年,為何還要到海上發射?
    9 月 15 日 9 時23分,我國發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順利地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有沒有發現本次的發射平臺是在海上,沒錯!~本次火箭發射點確實是在我國黃海海域的海上發射平臺上。
  • 延伸閱讀:火箭為什麼要去海上發射?
    一般情況下,海上發射平臺可以在海上進行大範圍的移動,而理想的發射地點是靠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域。如果運載火箭在赤道附近發射,就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轉速度,節省火箭推進劑的消耗量,從而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這就意味著,同等起飛規模的運載火箭在赤道附近發射,就可以具有更高的運載能力,從而降低單位質量有效載荷的發射成本。
  • 火箭為什麼要在海上發射?馬斯克:這是飛船和火箭的未來
    海上發射,其實是出於以下幾點考慮:第一,提升火箭運載能力。一般來講,海上發射平臺更接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火箭能夠充分利用赤道上地球自轉的附加速度,從而節省燃料,運載能力則會得到提升。第二,提升火箭發射安全性。火箭升空一段時間後助推器等「殘骸」會掉落,最壞的情況是發射失敗火箭墜落,而海上發射平臺周圍人口稀少,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安全。
  • 揭秘「一箭九星」:為啥要到海上發射?
    王偉童 攝據火箭院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鑫介紹,是長十一火箭執行的第二次海上發射任務,也是第一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一次性將九顆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為未來實現海上發射常態化、高頻次奠定了基礎。」金鑫說。此次發射瞄準太陽同步軌道。
  • 長十一火箭首次海上應用性發射
    本次任務圓滿成功,進一步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可靠性,也標誌著長十一火箭發射邁入「10+」時代。據航天科技集團火箭院長十一火箭總體設計師張飛霆介紹,本次任務有「三新」,即新軌道、新平臺、新廠房。新軌道。此前,長十一火箭雖然在陸基發射場執行過多次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但在海上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尚屬首次。相較於2019年6月5日首次海上低傾角發射任務,本次任務中,長十一火箭要將9顆重約42千克的衛星送入距離地球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對其運載能力要求更高。
  • 長十一火箭首次海上應用性發射成功
    這是長十一火箭第十次發射,也是首次海上應用性發射,任務圓滿成功,進一步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可靠性,也標誌著長十一火箭發射邁入「10+」時代。1海上發射為火箭運載能力提高提供了可行條件。一般情況下,海上發射平臺可以在海上大範圍移動,理想的發射地點是靠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域。如果運載火箭在赤道附近發射,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轉速度,節省推進劑消耗量,從而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
  • 我國成功實現首次火箭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我國成功實現首次火箭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人民網-科技頻道 原創稿  作者:趙竹青  2020-09-15 一次性將九顆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
  • 陸地發射火箭了這麼多年,為何長徵11號要到海上發射?
    9 月 15 日 9 時23分,我國發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順利地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有沒有發現本次的發射平臺是在海上,沒錯!~本次火箭發射點確實是在我國黃海海域的海上發射平臺上。
  • 我國成功實現首次火箭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9月15日,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一箭九星」發射成功(王偉童 攝)人民網北京9月15日電(趙竹青)9月15日9時23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
  • 陸地上造的火箭,為什麼都給運去海上發射了?
    全世界的火箭都上趕著離開陸地,在陸地上順利發射了這麼多年後,火箭為什麼要搬去海上?離赤道越近越好海上相比陸地的優勢之一,是能更接近低緯度的赤道地區,這意味著可以最大程度借到地球的自轉速度來提升火箭的運載能力。
  • 中國要在海上發射火箭!地點或在赤道附近的海域
    而在今年的發射任務中比較特殊的一次是我國將進行首次海上發射任務,執行這次海上發射任務的是長徵家族中唯一的固體火箭——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上圖為央視新聞頻道播放的CZ-11畫面)一般來說,海上發射(低緯度)具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是地球赤道附近擁有最大的地球自轉線速度,因此發射點緯度越低,越能較好利用地球自轉力量,從而降低發射成本。二是在發射小傾角的同步軌道衛星時,赤道附近發射可以有效提高火箭運載能力,延長衛星壽命。
  • SpaceX海上回收火箭 廉價太空時代越來越近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4時52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在大西洋上回收獵鷹9號一級火箭,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海上實現火箭回收,意義重大。
  • 海上發射成功!長十一火箭邁入「10+」時代
    這是長十一火箭第十次發射,也是首次海上應用性發射,進一步驗證了海上發射的可靠性我國目前已經擁有了成熟的火箭陸地發射能力,而海上發射是第二次,在海上發射的關鍵技術上需要進一步驗證。總臺央視記者在發射前獨家登上了海上發射平臺。
  • 我國首次海上發射火箭模型將入駐中國科技館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胡喆)12月11日,中國航天基金會與中國SUV品牌WEY聯合發起捐贈儀式,向中國科學技術館贈送成功實施中國首次海上火箭發射的「CZ-11WEY號火箭海上發射展示模型」及「固體燃料運載火箭一級箭體落體」,將為青少年築起航天科普教育最直接、高效的交流平臺。
  • 神舟十號發射失敗預案:漁網回收墜海返回艙
    他們的任務很明確:一旦「神舟十號」發射失敗,載有航天員的返回艙墜落入海,這支隊伍需要在第一時間找到返回艙,進行打撈,快速有效地救援航天員。  他們是由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部署在相應海域上的海上應急保障隊伍。自2000年以來,交通運輸部救撈系統已經圓滿完成了「神舟二號」到「神舟十號」的系列海上應急救援保障任務。
  • 第五處火箭發射地,首個海上發射母港為何選擇海陽?
    在這次發射任務中,首次實現了火箭總裝、測試、發射一體化,海上發射常態化的大幕也就此拉開。發射能力建設是東方航天港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建設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港和建設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技術中心。長十一出海前起豎測試(史嘯 攝)其中,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服務港的建設主要針對火箭技術準備、星箭對接、碼頭合練、遠控測發、測控通信、出海轉運等功能模塊,目標是建設成為全國首個海上發射母港
  • 中國火箭海上發射成功:星辰加大海,這次齊活了
    要麼用火箭/上面級變軌,要麼用衛星自己變軌,無論哪個方案,都很浪費錢。   這樣,把火箭拉到更低的緯度發射,就成為了更好的選擇。   火箭殘骸落區   落區對中國航天而言,一直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