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造火箭到租場地、發射上天,一次商業太空發射都有哪些參與者?

2021-01-22 好奇心日報

4 天前,在 SXSW 西南偏南音樂節的《西部世界》分享會上,一段視頻激起了持續數分鐘的掌聲,但它和《西部世界》毫無關係。

《西部世界》劇集的編劇兼導演喬納森·諾蘭(那位更有名諾蘭的弟弟)重新剪輯了 SpaceX「獵鷹重型」火箭 2 月 6 日成功發射的視頻,漂浮在太空裡的特斯拉跑車,配上了大衛·鮑伊的歌曲《Starman》。

視頻放完之後,全場觀眾起立鼓掌,還有人激動的爆了粗口。

「去年在和一個朋友喝酒的時候,我們討論了一下如何鼓舞眾人,如何才能推動人們交流。」諾蘭在放完視頻後說道,最終的成果就是這輛紅色跑車加上大衛·鮑伊的歌。

隨後諾蘭這位「朋友」,也就是 SpaceX CEO 伊隆·馬斯克就出現在了舞臺上,引用宇航動力學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話,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呆在搖籃裡。觀眾再次鼓掌、尖叫,有如見到自己的偶像。

放完視頻,馬斯克說了兩分鐘簡短的話。除了感慨自己現在做的工作是自己心之所向之外,還說目前正在積極推進 SpaceX 下一代火箭 BFR 的開發,說未來火星上應該有工廠、酒吧和夜總會。

商業公司已然做起了曾經得靠政府舉國之力才能做到的事情,而且更快、更便宜。

更多數字說明了商業航天之熱。今年 1 月,美國政府稱要簡化航天方面的政府監管,鼓勵私人航天公司的發展。

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更表示,太空業務是一個價值 3300 億美元的市場,可以創造至少 21 萬個就業崗位。他說全球目前有 1700 家私人航天公司,其中 45% 在美國。

太空生意最重要的是火箭,但想造新火箭的公司基本都得從頭來過

2001 年,馬斯克最初的太空計劃,是在火星上搞一個植物溫室。那時候他概念化這個項目,目的還是在於希望遊說政府增加太空預算,吸引公眾對於太空探索的興趣。

但馬斯克很快改變了想法,因為他意識到,火箭技術沒有根本性的突破,離開地球成本太高,所有計劃都沒辦法實施。

馬斯克開始琢磨發射火箭。他和機械師 Jim Cantrell 以及自己大學時候的好友 Adeo Ressi 前往莫斯科,希望購買俄羅斯的「第聶伯」火箭經營發射服務。「第聶伯」火箭是從北約代號 SS-18「撒旦」的蘇聯洲際飛彈改裝而來,這種火箭在冷戰結束之後很常見。

馬斯克先是碰了壁。運營「第聶伯」火箭的俄國公司 ISC Kosmotras 對這個外行不屑一顧。只是買一枚火箭,馬斯克還是通過自己在 CIA 風投機構 In-Q-Tel 工作的朋友幫助下和軌道科學公司(Orbital Sciences)組成了一個集團,花 800 萬美元買了一枚「第聶伯」火箭。

「第聶伯」火箭/Wikipedia

但馬斯克這次徹底失去了對買火箭的信心,他覺得這麼幹性價比太低了,決定造自己的火箭。

在 SpaceX 的最初階段,馬斯克估計,如果使用完全自己生產的「垂直整合」模式,以及網際網路公司常用的模塊化思路,SpaceX 就可以將發射價格降低 10 倍,還可以擁有 70% 的毛利率。

從現在的「獵鷹」火箭來看,基本符合馬斯克最初的目標。但這個過程並不像今天一個新品牌進入手機業或者汽車業一樣,不同的軟體、硬體都有合作夥伴可以幫助解決,只要有錢就能造出來——造出來之後能不能賣掉是另一個問題。

有大量公司為政府太空項目提供部件,但並沒有成套把它們組成一個新火箭的方案。並且隨著美國太空計劃在太空梭事故後的收縮,技術演進也逐漸停滯。

火箭的主要部分是外殼結構、燃料儲箱、電子設備以及最關鍵的火箭發動機。

"獵鷹重型"的藝術圖,一枚火箭的核心部件就是發動機/SpaceX

發動機可以視為整個火箭中最高的技術瓶頸:本質上來說,現階段的運載火箭,不管什麼原理,本身的結構僅僅都是為了儲存燃料和支持頂部的有效載荷。

一枚起飛重 500 噸的「獵鷹 9 號」火箭,有效載荷為 2.2 噸,僅佔起飛重量的 4%。絕大部分重量都用來存儲突破地球引力需要的燃料。絕大多數火箭,這個比例基本都不到 4%。

沒有現成的商業發動機公司,馬斯克找來了 TWR 公司的前任副總裁,火箭工程師湯姆·穆勒(Tom Mueller)。湯姆·穆勒是全世界最權威的火箭發動機專家,在 TRW 期間為 NASA 設計了兩種液體火箭發動機。湯姆·穆勒作為 SpaceX 的創始員工和 CTO,主導設計了 SpaceX 的核心部件「梅林」(Merlin)火箭引擎。

SpaceX 目前最新的「梅林 1D+」引擎是一種中型火箭引擎,使用煤油-液氧液體燃料,燃氣發生器循環結構,回熱式冷卻噴管,以及針栓式節流閥。

總的來說,這種引擎可以實現 30% 的推力調節,可以二次點火和回收使用,和波音在「德爾塔」火箭上使用的引擎相比結構更簡單、成本更低。

正在組裝的「梅林 1D」引擎/Wikipedia

同時,因為穆勒在行業內的經驗,也方便 SpaceX 可以從 Barber-Nichols 公司採購到發動機核心部件渦輪泵。

火箭的其它部分材料並不難以獲得。「獵鷹」火箭外殼使用的 2195 標號鋁-鋰合金是行業中通用的材料,飛船、火箭、飛機都在用。SpaceX 從供應商加拿大鋁業公司公開購得。

製作工藝方面,SpaceX 選擇了火箭、輪船領域廣泛使用的摩擦攪拌焊接工藝。這種工藝是 1990 年代初誕生的,主要用於需要高強度焊接鋁金屬的場景。SpaceX 的摩擦攪拌焊接工藝來來自通用工具公司(GTC),這家公司也是波音的供應商。

使用摩擦攪拌焊接的「獵鷹」火箭/Wikipedia

火箭還需要一些電子部件和箭上計算機來控制飛行。以往的火箭一般都選擇耐輻射的航天級晶片,這種晶片價格高性能差,滿足的是高可靠性需求。

SpaceX 的思路是,反正火箭也就工作幾分鐘而已,商用計算機晶片不可靠沒關係,多來幾套冗餘備份,確保飛行時間裡不會全部壞掉就好。

「獵鷹 9 號」火箭的每臺發動機都有三臺計算機進行控制,每臺具有兩個獨立的主晶片。作業系統使用 C++ 語言編寫,運行在 Linux 平臺上,和一般的工業用計算機沒什麼區別。

最終,「獵鷹 9 號」火箭藉助性能一般的「梅林」引擎,和通過各種手段減輕箭體質量,火箭發射重量裡的 24/25 留給了燃料。如此火箭不能用的「死重」部分最少,實現最高效率、降低發射成本。

最終,SpaceX 的自己能生產的部分佔到火箭整體部件的 85%。作為對比,現在生產一部手機,公司如果購買現成的方案,基本上沒什麼需要自己設計生產。

推出新火箭還是一個需要商業公司自己從頭來過的工作。加之發動機和設計技術瓶頸,後來者基本上不能只花錢買技術就造出效率比市面火箭更高的火箭。而商業公司在這個行業的價值就是成本比政府推動的項目更低。

比 SpaceX 更早的那家私有太空公司靠改造軍用飛彈發射衛星

雖然 SpaceX 是目前技術最先進的私有商業太空公司,但它並不是最早的。

軌道科學公司(Orbital Sciences)是第一家經營航天發射任務的私營企業。1982 年軌道科學公司成立,1990 年成功發射第一枚「飛馬座」(Pegasus)火箭,這是歷史上第一枚私人公司研製發射的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之後軌道科學公司成功上市。

但和常見的十幾層樓高的運載火箭不同,「飛馬座」是一種基於固體燃料的小型空基火箭,它大約是小轎車大小,掛在大型飛機下方,由飛機運載到高空再發射,運載能力也僅限於一百公斤左右的小型衛星。

在「飛馬座」之後,軌道科學公司推出了「米諾陶」火箭。這種火箭是由退役的美軍 LGM-30「民兵」和 LGM-118A「和平守衛者」兩種固體燃料洲際彈道飛彈改裝製造,屬於美國空軍的退役飛彈改裝項目的一部分。

最新的「米諾陶 5」號火箭可以把 630 公斤載荷送進地球同步軌道,目前唯一一次發射是在 2013 年將 NASA 的 LADEE 月球大氣與粉塵環境探測器送進了月球軌道。

從技術上來說,「米諾陶」火箭實際上就是改了發射目標的洲際飛彈,軌道科學公司的業務只能算是運營。2013 年首次發射的「安塔瑞斯」火箭(Antares)才是常規的液體燃料運載火箭。

「安塔瑞斯」火箭/Wikipedia

「安塔瑞斯」火箭是和 SpaceX「獵鷹」火箭同時代誕生的。2008 年,美國國家航天局為了削減預算,推出「商業軌道運輸服務」的商業計劃,對外界公開招標,目標是為國際空間站進行物資補充和人員運送。中標的公司必須開發火箭和飛船,完成幾十次國際空間站補給任務。

在和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十幾家公司競標之後,SpaceX 和軌道科學贏下訂單,分別獲得 3.96 億美元和 2.88 億美元的訂單。截止目前,軌道科學公司利用「安塔瑞斯」火箭發射了 9 艘「天鵝座」(Cygnus)貨運火箭。接下來還有直到 2019 年的三次計劃飛行。

造好火箭之後,發射它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完成

SpaceX 「獵鷹 9 號」這個級別的火箭,必須使用專門的發射臺發射。在起飛前,火箭的各個部分從各個工廠運送至發射臺附近的車間,在水平狀態下組裝後移動到發射架上,發射架會把這個幾百噸重的東西舉起來加注燃料,等待發射。

而發射不同類型的衛星對發射場也有要求,發射場的緯度決定是否能更好的利用地球自傳帶來的線速度。靠近赤道的低緯度發射場適合發射自西向東飛行的近地軌道、同步軌道火箭,而較高緯度的發射場更容易克服地球引力進入高傾角的極地軌道或者太陽同步軌道。

舉例來說,歐洲的緯度太高,阿麗亞娜系列火箭的發射場建設在靠近赤道的拉丁美洲法屬蓋亞那。中國從前為了國家安全,在西北建設的酒泉發射場實際上性能沒有優勢,現在已經在海南文昌建設了新的。

SpaceX 目前運營三個發射場: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 SCL-40 發射臺,這個發射臺 2007 年從美國空軍租賃,主要用來執行「獵鷹 9 號」的近地軌道、同步軌道發射任務。

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的 SCL-40 發射臺發射的 CRS-13 任務/Wikipedia

SpaceX 2014 年與 NASA 籤訂了一筆 20 年的租賃合約,租下了同樣在卡納維拉爾角的甘迺迪航天中心 LC-39A 發射複合體。

這個發射臺曾經用來發射阿波羅登月飛船,為了配合「土星 5 號」火箭的巨大尺寸,LC-39 發射臺建設巨大的發射架和組裝車間。1970 年代之阿波羅任務結束之後,這個發射臺進行了改造,用來發射太空梭。但太空梭已經全部退役,鑑於其他火箭不能適配太空梭的設備,LC-39 被 NASA 封存。租賃給 SpaceX 後,SpaceX 花錢更新了組裝車間,運輸道路和發射架,建設了回收場,用來發射「獵鷹 9 號」的載人任務與「獵鷹重型」火箭。與此同時,NASA 每年可以節省 100 萬美元的閒置發射場封存維護開銷。

甘迺迪航天中心 LC-39A 發射臺發射的獵鷹重型/SpaceX

2011 年,SpaceX 從美國空軍租下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 SLC-4E 發射複合體,目前租期已經延期過一次,到 2019 年截止。這個基地主要用來發射極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任務。

租發射臺除了有錢之外,還需要通過政府的審核與環境影響評估,以及還要遭遇可能的競爭對手:SpaceX 在租賃甘迺迪航天中心時就遇到了傑夫·貝索斯創業的藍色起源公司一同競標,競標期間藍色起源還因為擔心暗箱操作向美國審計局提出抗議,SpaceX 也表示了可以接受共用這個發射臺。但最終因為 SpaceX 計劃較為領先等等原因,藍色起源落敗。

有了發射臺,火箭的發射還需要聽人指揮。在卡納維拉爾角,火箭的發射需要服從美國空軍第 45 空間聯隊的指揮,同時這支部隊也負責發射的支援工作,比如空域淨空、天氣預測、安全保衛等等。SpaceX 屬於私人公司,在執行商業發射任務時與空軍不是隸屬關係,但需要依靠 45 空間聯隊的協調。

范登堡空軍基地 SLC-4E 發射臺待命的獵鷹 9 號/Wikipedia

在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火箭需要服從美國空軍第 30 空間聯隊的協調。未來 SpaceX 在德克薩斯的私人發射場建成之後,發射任務需要服從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AFSPC)的指揮和協調。

另外,當發射商業通信衛星時,一般需要本國通信管理部門的批准。以美國為例,本國通信衛星無論是在美國本體還是在海外發射,都需要將功能、頻段、功率、軌道等信息上報至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批准。

最近就出了一件有關衛星審批的烏龍:美國公司 Swarm Technologies 委託印度 PSLV 火箭發射的四枚微型中繼通信衛星入軌之後,印度才發現這些衛星的發射許可因為安全問題被駁回了。FCC 稱正在調查這起事件。

唯一產業化的太空生意是租用現成的火箭空間把衛星送上天,這裡更多還是政府主導

人造地球衛星裡面,絕大部分是通信衛星。截止目前,人類共發射了 1337 顆民用通信衛星,佔所有地球軌道飛行器的 16.07%,份額排名第一。除了通信衛星,軍用間諜衛星、軍用通信衛星、空間試驗衛星和技術衛星是其他數量較多的類型。

實際上,現在如果一家商業公司需要用到衛星服務,基本上只有三類:地理信息(也就是對地球拍照)、通信以及導航定位。

其中導航服務在全世界基本上都是政府項目,比如 GPS、中國的北鬥、歐洲的伽利略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

拍地球和通信是商業公司對衛星的主要訴求。

舉例來說,Google 地圖和 Google 地球項目中,使用的地表高清鳥瞰圖來自美國地質勘探局 Landsat 7 和 Landsat 8 衛星;為了給全球提供無界網際網路服務,SpaceX、Facebook 等公司計劃租用或者發射人造衛星,組成衛星星座來實現。

當一家公司需要一顆衛星來導航,實際上並不需要真的會造衛星,只需要向衛星設計製造提供廠商提出需求和預算,就可以定製出你需要的衛星,之後的事情就是找 SpaceX、阿麗亞娜、中航科工這樣的公司談發射合同,然後等著衛星上天就可以了。

這個環節高度產業化,但最終聯繫到的往往還是政府機構或者國資參與的企業。

全世界大型衛星的製造由少數國防承包商壟斷,比如歐洲的空中巴士防務公司,製造伽利略導航衛星的 OHB 公司;製造 GPS 的美國的波音公司、製造通信衛星數量最多的美國 SSL 公司;以及製造格洛納斯導航衛星和 Ekspress 通信衛星的俄羅斯 JSC 公司。

如果是學生或者科研機構需要發射功能簡單的小衛星,或者就想發射一顆為了好玩的衛星,就有更多更便宜的方案可以選擇。比如史丹福大學開發的「立方體衛星」標準。這種 10 釐米見方的標準模塊可以自己搭建,可以安裝相機、通信、實驗等等儀器,也可以安裝氮氣推進軌道等保持裝置。

但這種衛星發射起來就不需要購買 SpaceX 「獵鷹 9 號」這樣的大火箭發射合同了,他們只需要作為「輔助載荷」,搭車就可以上太空。

比如前文所說的美國公司 Swarm Technologies 委託印度 PSLV 火箭發射的四枚微型中繼通信衛星,就是在印度大型測繪衛星的發射任務時,順路上天的。

同時,這種「順路」的小衛星發射任務也有專門的公司負責外包,比如美國 SpaceFlight 公司,他們的業務就是專門購買大型火箭發射時多餘的載荷能力,打包賣給有小衛星發射需求的組織,讓小衛星搭車。

比如在 SpaceFlight 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未來計劃發射的大型火箭的時間表,上面寫明了軌道參數和時間,你只需要選擇自己衛星的大小、重量就能獲得報價。這家公司支持「獵鷹 9 號」,俄羅斯「聯盟」號,印度 PSLV 火箭,軌道科學 ATK 的「米諾陶」火箭,搭車發射一個 10 釐米的立方體衛星,報價只需要 295 美元。

最後,發射衛星依然有風險,也就有保險。

比如 2016 年 Facebook 遭遇的那樣。2016 年 9 月1 日,「獵鷹 9 號」火箭原定發射一枚以色列製造的 Amos-6 通信衛星進入地球同步軌道,Facebook 支付 9500 萬美元租賃了 5 年部分帶寬,計劃為非洲部分地區提供衛星網際網路通信服務。發射前的地面靜態實驗中,火箭爆炸,什麼也沒剩下。

這個事故中,Facebook 因為只是客戶,可以獲得退款。業主衛星服務公司 Spacecom,以及 SpaceX 的損失理論上由保險公司賠付。這顆衛星造價 2 億,火箭製造成本 1600 萬美元,勞埃德公司(Lloyds)保險公司賠付了 1.96 億美元給 Spacecom。但 SpaceX 的保險公司 Aon 則不用賠錢,原因是火箭並不是在發射中爆炸,不在保險的範圍內。

實際上,目前全球每年有數十次商業發射,累計成功率超過 95%,很多保險公司都有太空保險業務。比如在中國,「長徵」系列火箭的發射就是由中國人保承保。

最終這些生意依靠的火箭雖然有 SpaceX 或者軌道科學,但更多還是政府太空競賽的產物。目前做這個生意最成功的是俄羅斯和歐洲。

在 1950 到 1970 年代,在美蘇太空競賽的背景下,全球絕大部分火箭發射的是國家支持的間諜衛星和載人飛船。在 1970 年代「阿波羅」登月項目結束之後,這些現成的大推力火箭開始發射商業公司的載荷,比如通信衛星,形成了商業航天發射市場。歐洲人是商業航天市場的先行者。

1980 年,在法國空間研究中心的主導下,10 個國家政府和公司出資成立了阿麗亞娜宇航,這家公司成立的目標就是為全球各地的客戶發射衛星。從 1980 年到現在,阿麗亞娜宇航推出了「阿麗亞娜」 1 到 5 五種型號的火箭,共完成了 228 次成功發射。

阿麗亞娜」 5 號火箭/Wikipedia

阿麗亞娜的發射次數在所有火箭家族中排名第八,但是是為數不多的主要發射商業載荷的火箭。發射數量比它更多的火箭中,包括俄羅斯/蘇聯的聯盟、質子,美國的德爾塔、宇宙神,中國的長徵在內,它們都是為了軍事和政府需求設計的。從 1979 年到 2009 年,阿麗亞娜火箭發射了 300 顆衛星進入軌道,其中商業衛星 236 顆,剩下的是科學衛星、軍事衛星和行星際探測器。

除了「阿麗亞娜」,俄羅斯的「質子」火箭是另一個主要用於商業發射的火箭家族。截止目前,「質子」火箭共發射成功了 378 次,但是大部分發射都是在蘇聯解體前,為了政府任務發射的。

除了「阿麗亞娜」和「質子」,中國的「長徵」,俄羅斯的「聯盟」,印度的 PSLV 和 GSLV 也參與商業發射市場的競爭。

目前,SpaceX 「獵鷹 9 號」已經成為全世界發射次數最多的火箭家族之一,2017 年共發射 18 次。「阿麗亞娜 5號」發射 14 次,「質子-M」發射 3 次。2018 年「獵鷹 9 號」還有計劃中的 25 次發射,超過「阿麗亞娜 5 號」的 15 次。

更多商業公司正在進入這個行業,大多從「小東西」開始

SpaceX 目前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一方面,SpaceX 趕上了 NASA 精簡經費,拿到了 NASA 的合同預付款,從傳統軍事承包商手裡搶走了市場。另一方面,馬斯克的個人魅力找來了湯姆·穆勒這樣的行業資深人士,殖民火星等宣傳手段也為他找來了更多的聲望和投資。

但不能忽視的是,諸如藍色起源這樣由富豪背後撐腰的公司,火箭發動機研發依然是最大的瓶頸。在過去,軌道科學這樣的私人公司成功發射衛星是因為利用了淘汰的彈道飛彈。藍色起源成立比 SpaceX 成立更早,但 17 年過去了依然沒有把火箭送進軌道。

曾經和 NASA 競標空間站補給任務的 17 家私人公司裡,現在活下來的只有軌道科學 ATK 和 SpaceX。即使按照美國商務部長的說法,有 1700 家新公司投入這個新產業,商業航天依然是一個門檻極高的市場,造火箭大概永遠也不能像造手機那樣尋常。

但衛星發射的需求看起來在增長。以創業公司為例,美國 Planet 公司致力於發射鞋盒大小的立方體衛星進入極地軌道,主要任務是對地球拍攝高清圖片。2017 年初藉助印度 PSLV 火箭一次就發射了 88 顆衛星集群入軌。

還有提出了 648 顆衛星星座的 Oneweb 公司,他們需要在 2025 年之前發射 600 顆微波爐大小的小衛星上天,這個數字比過去 10 年發射的衛星都要多。

必須有火箭能提供這些服務,才能支持這些基於衛星的新應用場景。無論是大衛星還是小衛星,無論是搭車發射還是購買專門發射合同,更廉價的進入太空的方式都是必須的。過去國防承包商們的發射服務沒有市場競爭,價格貴得驚人且沒有議價空間,私人火箭發射打破了這種現狀。

比衛星發射更進一步的,比如馬斯克說的去火星,還是維珍銀河等公司在開發的軌道旅行服務,能夠商業化的大前提就是降低成本。一張太空船票賣 1000 萬美元當然也會有人去,但更便宜的價格能帶來更多客人,也能促進商業航天的發展。

只是如果火箭發射的價格一直停留在幾萬美元一公斤的水平,任何商業化項目都是不切實際的。

SpaceX 和其他類似的公司就是在做這樣的工作:造更便宜的火箭,而這條路看起來沒什麼捷徑可走。

圖片/SpaceX

相關焦點

  • 自己造一枚火箭發射到太空裡去 有人做到過嗎?
    在此之前,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私營或者民間的航天活動基本都是國外,尤其是美國開展的。  這段時間以來SpaceX,藍色起源之類的私營航天企業搞出的各種大新聞賺足了眼球,也讓國內外各大科技的媒體小編和無數自媒體人士熬夜苦苦守著直播,有時候等半天最後還被人家放鴿子,發射說推遲就推遲,沒辦法,只能邊吃著泡麵罵娘,邊繼續碼字寫稿。
  • 第一個成功發射火箭到太空的民科Ky Michaelson
    (原標題:第一個成功發射火箭到太空的民科Ky Michaelson)
  • 在西昌,一次民營火箭成功發射:決定命運的900秒鐘
    把一個50公斤的「太空快遞」送上軌道,這900秒的發射時間是最高光的時刻。很難有什麼公司能在15分鐘裡估值飛漲,如果有,那只能是一家火箭公司。但民營火箭的現實很骨感,造火箭是個艱難的事情,目前全球能夠實現火箭發射的國家也不超過十來個。從2018年正式成立,星河動力用兩年多時間才把一個50公斤的「太空快遞」送上預定軌道,從點火升空到成功入軌,這900秒的發射時間已經是公司成立以來最高光的時刻。就在發射前兩天,星河動力還剛宣布了一輪2億元A輪融資。
  • 又現太空「撒土豆」,獵鷹9號一次送143顆衛星上天,發射價格大降
    11月6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火箭發射了13顆衛星,其中有10顆阿根廷研製的遙感小衛星,每顆重量只有41公斤,不過「一箭13星」並非我國一箭多星技術中最多的一次,2015年9月20日,仍然是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長徵六號火箭一次將送20顆衛星上天,是迄今為止我國一箭多星技術的最多記錄,不過長徵六號具備最多一次發射25顆衛星的能力。
  • 造個太空電梯能上天嗎?
    半個世紀過去了,人類進入太空的方式並沒有太大突破,還是使用載人火箭或宇宙飛船運輸,動輒上億美元的發射費用,讓太空旅行距離普通人的生活非常遙遠。這就是太空電梯的原理,發射火箭的推動力包括兩個方向,一個是垂直上升,一個是與地球表面平行的橫向加速,太空電梯就像繩子上的螞蟻,手部的軸心就像自轉的地球,只要順著軌道往高處爬升,達到頂端時藉助地球的自轉,就擁有了平行地表的轉動速度
  • 馬斯克的載人火箭都成功上天了,中國的民營火箭發展到哪一步了?
    編者按今天,「鋼鐵俠」馬斯克的載人火箭上天了,這意味著前往國際空間站的美國太空人終於不用坐著俄羅斯的飛船上下班了。航天時代落幕後,美國已近10年沒有載人發射能力,但今天發射的SpaceX將掉隊的美國拉回了載人發射國家之列。那麼中國的民營火箭發展如何?我們的「造火箭新勢力」和美國相比,差距有多大?
  • SpaceX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有生之年我可以去太空玩了?
    天凌晨,馬斯克家的 SpaceX 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了。隨著獵鷹九號火箭的轟鳴升空,龍 2 航天飛船搭載著兩名太空人進入地球軌道,人類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太空時代。這次 SpaceX 發射的重大意義在於——探索外太空從國家主導變成了商業公司主導,跨出了普通人想要實現星際旅行的第一步。也就是說,我們普通人在有生之年,或許真的有機會上到太空去轉上一圈。
  • 「嗶哩嗶哩視頻衛星」發射成功,小破站終於上天了
    今年7月份,B站就曾發射過一枚衛星,但由於快舟十一號火箭發射失利,火箭上攜帶的嗶哩嗶哩衛星未能成功上天。B站官方隨後回應稱,發射衛星的腳步不會停止,每一次跌倒都是一次成長。如今,B站終於圓夢,在太空中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顆衛星。
  • SLS火箭難產!NASA局長考慮使用商業火箭發射獵戶座飛船任務!
    SLS火箭難產!NASA局長考慮使用商業火箭發射獵戶座飛船任務!來源: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目前正在考慮將原計劃搭載首次SLS(太空發射系統)任務的獵戶座宇宙飛船(Orion)轉移到使用商用火箭發射,以確保該任務能在2020年年中如期進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布裡登斯廷3月13日在參議院商務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說,該機構將在未來幾周內決定是否讓獵戶座飛船及其歐洲服務艙搭載在一對商業運載火箭上進行發射。
  • SpaceX 首次發射載人火箭成功,這次發射任務有哪些意義與亮點?
    北京時間2020年5月31日03時22分,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用自家獵鷹9號火箭成功發射龍2載人飛船,成功運送兩名太空人(Douglas Hurley和Robert Behnken)進入太空,前往國際空間站,他們將在1天後抵達。火箭一級也實現了成功回收。
  • 維珍軌道公司最早本周六首次發射太空火箭
    ,該公司最早在本周六(5月23日)進行首次太空火箭發射,這次發射將有一個四個小時的發射窗口,分別出現在本周六、周日和下周一,該公司目前尚未做出發射日期的最終決定。太空科技企業維珍軌道公司預計就在5月23日進行首次太空火箭發射。
  • 火箭發動機異常,SpaceX首次商業載人飛行發射推遲
    來源:網易科技10月11日,美國宇航局(NASA)周六證實,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載人龍飛船的首次商業載人飛行任務已經從原定的10月31日,推遲到「不早於11月初或11月中旬」發射。在這段時間內,SpaceX將對獵鷹9號火箭發動機進行檢查改進,該發動機最近在嘗試發射GPS導航衛星時出現異常。10月2日,獵鷹9號火箭在卡納維拉爾角嘗試發射GPS衛星,在發射前兩秒,控制倒計時的計算機中止了發射任務,原因是發動機出現了問題。
  • 兩度推遲「上天」 重型獵鷹火箭終於完成首次商業發射
    獵鷹重型火箭發射視頻直播截圖。新京報快訊(記者陸一夫)因天氣問題兩度推遲發射的獵鷹重型火箭終於順利發射。北京時間4月12日6時35分,美國民營火箭公司Space X的獵鷹重型火箭(FalconHeavy)成功升空,並完成兩個助推器和芯級火箭的回收。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助力民營商業航天「飛」向新高度
    新華社酒泉11月8日電(奉青玲)穀神星一號運載火箭7日下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這是民營火箭首次挑戰500km太陽同步軌道成功,表明我國民營商業航天「飛」向新高度。近年來,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迅猛。
  • 一枚火箭載多顆衛星,汽車運輸發射,中國航天低成本發射或已來臨
    此次發射亮點很多,除了一次火箭發射搭載的衛星越來越多以外,還有一個亮點值得關注,那就是使用了移動運輸車發射,不再是龐大的發射平臺,而這個裝備的研發充滿了艱辛,如今成功使用在商業衛星發射上。也許未來15年內,我們就將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
  • 因火箭發動機出問題 SpaceX首次商業載人任務發射推遲到11月份
    DoNews 10月11日消息(記者 丁凡)今日,美國宇航局(NASA)於當地時間周六表示,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載人龍飛船的首次商業載人發射任務已從10月31日推遲到「最早11月初至11月中旬」。
  • 火箭發射後的殘骸會砸到人類居住區嗎?它們到底去哪兒了?
    相信最近大家都有關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的消息,2020年7月23日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並於七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SpaceX將發射新火箭,私人公司首次送人上太空,馬斯克刷新歷史?
    美國宇航局等了近十年才迎來這一裡程碑式的時刻,這將標誌著人類太空飛行重返美國本土。自從2011年美國太空梭退役以後,美國的太空人想要上太空,一直是在租借俄羅斯的太空船,而且每個座位的價格不菲,大約8800萬美元。這讓NASA覺得費用太高了,所以聯合SpaceX和波音組織了名為Demo-2的商業航天公司載人計劃。
  • 剛發射完火箭又要布局免費WiFi,馬不停蹄
    根據 NASA 的統計,超過 300 萬人觀看了發射的直播。為了避免將新冠病毒帶至空間站,並保證二人在太空停留期間保持健康狀態,Behnken 和 Hurley 在火箭發射前進行了嚴格的醫學隔離。一切都在按照計劃有序進行,發射 9 分半鐘後,獵鷹 9 號火箭將龍飛船釋放至低地球軌道,然後火箭返回地球
  • 朝火箭再發射 世界火箭發射基地大盤點
    不要急,讓我們先來科普一下,全球十大發射基地有哪些。二、國內外開放基地遊覽攻略了解全球十大發射基地之後,各位看官是不是已經蠢蠢欲動?想要去往火箭發射基地一探究竟了?請看小編精心為您挑選幾大開放基地介紹,傾情為您呈上遊覽攻略,讓我們一同體驗飛天之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