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個50公斤的「太空快遞」送上軌道,這900秒的發射時間是最高光的時刻。
很難有什麼公司能在15分鐘裡估值飛漲,如果有,那只能是一家火箭公司。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7日15時12分,一枚黑色塗裝的小型火箭在甘肅省內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用900秒時間順利把一個50公斤級的小型衛星送上距離地面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
這枚被稱為「穀神星一號」的商業運載火箭來自民營火箭公司星河動力,這是該公司實施的首次發射任務。
火箭升空瞬間 圖片:陳肖
火箭是個很「性感」的東西,這是目前從地球進出太空的唯一方式。但民營火箭的現實很骨感,造火箭是個艱難的事情,目前全球能夠實現火箭發射的國家也不超過十來個。
從2018年正式成立,星河動力用兩年多時間才把一個50公斤的「太空快遞」送上預定軌道,從點火升空到成功入軌,這900秒的發射時間已經是公司成立以來最高光的時刻。
就在發射前兩天,星河動力還剛宣布了一輪2億元A輪融資。
而在火箭發射前後,兩名商業航天領域投資人士分別向全現在表示,發射成功後,星河動力的估值肯定大漲,甚至直接翻倍。
11月6日,火箭發射的前一天,大約200位政府人士、投資人、航天領域從業者飛抵酒泉市,目的就是去到酒泉發射中心親眼看到火箭的點火起飛。
如果發射順利,火箭從點火升空到消失在視野範圍僅有約2分鐘時間,就算是進入到500公裡高度的預定軌道,用時也僅需要15分鐘。就為了看到這短暫的發射,他們從酒泉市中心到發射場的往返車程就需要8小時。
火箭升空 圖片:陳肖
對於星河動力,如此大手筆也體現出此次發射的重要性,畢竟這是兩年多來在發射場的首次亮相。
不過就像馬斯克說的,「火箭發射可能有無數種失敗的方式,但成功的方式只有一種」。作為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火箭發射的刺激之處就在於,任何一支火箭都無法保證100%的成功率。
發射前一天晚上,元航資本創始合伙人、星河動力的投資人陳東對全現在說,火箭發射本身很殘酷,非成即敗,不存在成功了50%或70%的情況。
在此前民營火箭公司經歷過2次入軌發射失敗,如今的火箭公司在發射前明顯變得更加低調。這也是一種預期管理,反覆強調火箭發射的風險,就算信心再足,也不敢把話說得太滿。
而對火箭公司來說,這種夾雜著一定失敗率的發射任務,就是團隊技術實力的集中展示。商業航天還很年輕,一支火箭的成與敗也足以影響公司甚至行業的發展。
2018年開始,民營火箭領域在經過3年時間的萌芽,推出的頭兩枚火箭均以失敗告終。當時這一賽道上的投資人都不會公開唱衰,但在臺下,「他們到底行不行啊?」這樣的質疑在投資圈內廣泛存在。
轉折出現在2019年7月,民營火箭企業星際榮耀實現首次入軌發射,迎來所有從業者、投資人一片歡呼。一位接近星際榮耀人士曾向全現在表示,在發射成功後,星際榮耀在圈內「拿錢拿到手軟」,但公司一直對此保持低調。
陳東告訴全現在,星河動力在發射前公司估值明顯低於藍箭、星際榮耀,如果打成了,估值可能可以直接翻一倍。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星河動力完成了共4輪融資,融資總額超過3.7億元。
在發射結束後,一名參投了多個商業衛星公司、未參投星河動力的投資人向全現在表示,此次發射搭載的衛星重量較輕,業內人士對發射的實際意義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在投資者看來,公司估值肯定會漲,直接翻倍也是有可能的。
大家都說SpaceX和特斯拉的成功是來自於馬斯克敢於顛覆,不過在當下的中國商業航天領域,這些「馬斯克追隨者」還只能以求穩為主,或者說,尚不具備顛覆性創新的土壤。
拋開發射成功的結果,這枚火箭在各項數據上只能用「迷你」來形容。
根據公司官網信息,此次發射的「穀神星一號」的固體火箭由「三級固體+液體上面級」構成,起飛質量約為31噸,火箭直徑1.4m,全長19m,低地球軌道運載能力350kg。
而SpaceX如今最主流的火箭獵鷹9號從分類上屬於重型液體火箭,起飛質量約為549噸,直徑3.7m,全長70m,低地球軌道運載能力最高可達22.8噸。
穀神星一號火箭 圖片:陳肖
兩者的差距在數字對比下頗為明顯。簡單來說,小型固體火箭在研製難度上遠低於中大型液體火箭。就中國來說,小型固體火箭在航天體系內也已經是幾十年的成熟產品,說是「入門級」火箭也不為過。
從各國的航天產業發展現狀和市場數據來看,液體火箭已經是運載火箭的必然方向。民營火箭公司也同樣將液體火箭視為未來的目標,但在現階段,火箭公司能拉出來發射的只有小型固體火箭。其中的關鍵原因是液體火箭的研發周期更長,投入更高。液體火箭的研製周期在4-5年以上,而固體火箭周期最短在1.5-2年左右,資金投入為1億元左右。
馬斯克帶著上億美元創立SpaceX,貝索斯每年拿出10億美元餵養其創立的火箭公司藍色起源。這都是「中國馬斯克」們無法想像的。
拿著市場上融來的錢,做著研製周期長達幾年的火箭,他們的出牌機會可能就只有一次。
一位火箭行業創業者向全現在表示,總的來說,星河動力這枚固體火箭在技術方案上和此前星際榮耀、國家隊的快舟火箭差別不太大,有一些細節的創新,但還是以穩為主,先邁過入軌的門檻,之後才是各家實力真正對比的時候。這也是公司成立僅兩年多就能完成入軌發射的原因之一。
創新意味著風險,甚至是他們沒有能力承擔的風險。當下處在萌芽階段的火箭公司都只能以求穩為主,實現入軌發射。大幅度的創新,還是未來的事情。
事實上,這種所謂的「求穩」也並不容易。一名商業航天投資人告訴全現在,現在回頭看這些火箭產品的發展,頗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以前可能覺得火箭這個事情看起來非常性感,但實際做起來還是太難了。「說句不太正確的話,就算是把航天體系內的技術拿出來,在民營公司裡能成功複製一遍,這就已經很不錯了,更別說創新。」
商業航天現在還遠未實現真正的商業,要讓火箭行業實現真正的商業閉環,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商業連續發射。至少從現在來看,國內民營火箭公司裡還沒有一家能夠做到。陳東表示,在未來,這對所有火箭公司來說都是一個觀察的標準。
在民營火箭實現了0的突破之後,連續發射成為了業內更多人談論的話題,而連續發射的前提在於實現火箭的量產,這對行業來說,仍是一大挑戰。
星際榮耀早在一年多前就首次完成了入軌發射,但第二發卻遲遲未能亮相。一名投資人士表示,這其中可能包含了火箭技術本身和供應鏈兩方面的原因。儘管首飛成功,但火箭本身可能在技術仍存在一定問題。目前星際榮耀對火箭進行了重新設計,從業內的角度分析,這意味著第一枚火箭不算很完善,更有測試品的意味。
另一方面,一名星際榮耀工程師也曾對全現在表示,疫情影響下,火箭的配套廠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也是公司第二次發射連續推遲的原因。
星河動力聯合創始人夏東坤對全現在表示,要實現火箭量產,火箭公司要做的包括火箭本身的產品定型化以及供應鏈的優化。
就火箭本身來說,當下的民營火箭更像汽車領域的原型車、概念車,雖然造出來了,但諸多元器件尚未定型,也就談不上批量生產。「你得有一個能夠一以貫之的產品設計,能做10套或者100套,這才叫產品化。」
在這基礎之上,才有辦法在每一個環節實現批量化製造,同時在供應鏈端進行優化。
不只是火箭領域,包括衛星在內的整個商業航天領域尚未突破批量生產的難題。事實上,批量生產火箭、衛星在全中國都是沒有人幹過的事情。
在業內看來,這才是SpaceX成功的精髓,其公司本身在航天領域已經攢下了將近20年的經驗,在供應鏈上也有很深的積累,另一邊馬斯克執掌的特斯拉也有著量產汽車的工程經驗。在此基礎上,SpaceX造出來的火箭和衛星,才有能力保證可靠性的前提下,成本較別家下降了50%、70%甚至更多。
在中國,此前火箭和衛星的製造都大量依賴中國航天體系內的供應鏈,成熟且可靠,但最大的問題就是:貴。
隨著行業的發展,一批體系外的民營供應商正在走向成熟。一位航天材料供應商告訴全現在,除了大的火箭發動機只能依賴體系內的供應商,目前民營的火箭供應鏈體系在整流罩、火箭箭體等方面已經具備生產能力,包括小型發動機的生產的也沒有太大的技術障礙。相比體系內,民營供應鏈在成本上通常能夠便宜30%以上,部分元器件甚至能便宜50%以上。
公司自身的技術積累,引導產業鏈走向成熟,這都是商業航天裡「商業」二字是否能夠成立的關鍵。而這需要的不僅是金錢的投入,還有漫長的時間周期。
在火箭發射前幾分鐘,夏東坤在發射現場對全現在說:「固體火箭從研製出來,到最終的產品定型,至少需要一兩年時間。而未來的液體火箭由於元器件更多更複雜,定型的周期還會更長。」
說完,他轉身舉起手機對準了兩公裡外已經進入發射倒計時的火箭,準備記錄下點火升起的時刻。隨著底部閃出一團火光,火箭急速上升,在大西北乾淨的天空裡留下一串白煙。
————
請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全現在」,朋友圈的世界也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