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昌,一次民營火箭成功發射:決定命運的900秒鐘

2020-11-11 全現在

把一個50公斤的「太空快遞」送上軌道,這900秒的發射時間是最高光的時刻。

很難有什麼公司能在15分鐘裡估值飛漲,如果有,那只能是一家火箭公司。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7日15時12分,一枚黑色塗裝的小型火箭在甘肅省內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用900秒時間順利把一個50公斤級的小型衛星送上距離地面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

這枚被稱為「穀神星一號」的商業運載火箭來自民營火箭公司星河動力,這是該公司實施的首次發射任務。

火箭升空瞬間 圖片:陳肖

火箭是個很「性感」的東西,這是目前從地球進出太空的唯一方式。但民營火箭的現實很骨感,造火箭是個艱難的事情,目前全球能夠實現火箭發射的國家也不超過十來個。

從2018年正式成立,星河動力用兩年多時間才把一個50公斤的「太空快遞」送上預定軌道,從點火升空到成功入軌,這900秒的發射時間已經是公司成立以來最高光的時刻。

就在發射前兩天,星河動力還剛宣布了一輪2億元A輪融資。

而在火箭發射前後,兩名商業航天領域投資人士分別向全現在表示,發射成功後,星河動力的估值肯定大漲,甚至直接翻倍。

15分鐘估值翻倍?

11月6日,火箭發射的前一天,大約200位政府人士、投資人、航天領域從業者飛抵酒泉市,目的就是去到酒泉發射中心親眼看到火箭的點火起飛。

如果發射順利,火箭從點火升空到消失在視野範圍僅有約2分鐘時間,就算是進入到500公裡高度的預定軌道,用時也僅需要15分鐘。就為了看到這短暫的發射,他們從酒泉市中心到發射場的往返車程就需要8小時。

火箭升空 圖片:陳肖

對於星河動力,如此大手筆也體現出此次發射的重要性,畢竟這是兩年多來在發射場的首次亮相。

不過就像馬斯克說的,「火箭發射可能有無數種失敗的方式,但成功的方式只有一種」。作為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火箭發射的刺激之處就在於,任何一支火箭都無法保證100%的成功率。

發射前一天晚上,元航資本創始合伙人、星河動力的投資人陳東對全現在說,火箭發射本身很殘酷,非成即敗,不存在成功了50%或70%的情況。

在此前民營火箭公司經歷過2次入軌發射失敗,如今的火箭公司在發射前明顯變得更加低調。這也是一種預期管理,反覆強調火箭發射的風險,就算信心再足,也不敢把話說得太滿。

而對火箭公司來說,這種夾雜著一定失敗率的發射任務,就是團隊技術實力的集中展示。商業航天還很年輕,一支火箭的成與敗也足以影響公司甚至行業的發展。

2018年開始,民營火箭領域在經過3年時間的萌芽,推出的頭兩枚火箭均以失敗告終。當時這一賽道上的投資人都不會公開唱衰,但在臺下,「他們到底行不行啊?」這樣的質疑在投資圈內廣泛存在。

轉折出現在2019年7月,民營火箭企業星際榮耀實現首次入軌發射,迎來所有從業者、投資人一片歡呼。一位接近星際榮耀人士曾向全現在表示,在發射成功後,星際榮耀在圈內「拿錢拿到手軟」,但公司一直對此保持低調。

陳東告訴全現在,星河動力在發射前公司估值明顯低於藍箭、星際榮耀,如果打成了,估值可能可以直接翻一倍。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星河動力完成了共4輪融資,融資總額超過3.7億元。

在發射結束後,一名參投了多個商業衛星公司、未參投星河動力的投資人向全現在表示,此次發射搭載的衛星重量較輕,業內人士對發射的實際意義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在投資者看來,公司估值肯定會漲,直接翻倍也是有可能的。

保守的成功

大家都說SpaceX和特斯拉的成功是來自於馬斯克敢於顛覆,不過在當下的中國商業航天領域,這些「馬斯克追隨者」還只能以求穩為主,或者說,尚不具備顛覆性創新的土壤。

拋開發射成功的結果,這枚火箭在各項數據上只能用「迷你」來形容。

根據公司官網信息,此次發射的「穀神星一號」的固體火箭由「三級固體+液體上面級」構成,起飛質量約為31噸,火箭直徑1.4m,全長19m,低地球軌道運載能力350kg。

而SpaceX如今最主流的火箭獵鷹9號從分類上屬於重型液體火箭,起飛質量約為549噸,直徑3.7m,全長70m,低地球軌道運載能力最高可達22.8噸。

穀神星一號火箭 圖片:陳肖

兩者的差距在數字對比下頗為明顯。簡單來說,小型固體火箭在研製難度上遠低於中大型液體火箭。就中國來說,小型固體火箭在航天體系內也已經是幾十年的成熟產品,說是「入門級」火箭也不為過。

從各國的航天產業發展現狀和市場數據來看,液體火箭已經是運載火箭的必然方向。民營火箭公司也同樣將液體火箭視為未來的目標,但在現階段,火箭公司能拉出來發射的只有小型固體火箭。其中的關鍵原因是液體火箭的研發周期更長,投入更高。液體火箭的研製周期在4-5年以上,而固體火箭周期最短在1.5-2年左右,資金投入為1億元左右。

馬斯克帶著上億美元創立SpaceX,貝索斯每年拿出10億美元餵養其創立的火箭公司藍色起源。這都是「中國馬斯克」們無法想像的。

拿著市場上融來的錢,做著研製周期長達幾年的火箭,他們的出牌機會可能就只有一次。

一位火箭行業創業者向全現在表示,總的來說,星河動力這枚固體火箭在技術方案上和此前星際榮耀、國家隊的快舟火箭差別不太大,有一些細節的創新,但還是以穩為主,先邁過入軌的門檻,之後才是各家實力真正對比的時候。這也是公司成立僅兩年多就能完成入軌發射的原因之一。

創新意味著風險,甚至是他們沒有能力承擔的風險。當下處在萌芽階段的火箭公司都只能以求穩為主,實現入軌發射。大幅度的創新,還是未來的事情。

事實上,這種所謂的「求穩」也並不容易。一名商業航天投資人告訴全現在,現在回頭看這些火箭產品的發展,頗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以前可能覺得火箭這個事情看起來非常性感,但實際做起來還是太難了。「說句不太正確的話,就算是把航天體系內的技術拿出來,在民營公司裡能成功複製一遍,這就已經很不錯了,更別說創新。」

從1到N

商業航天現在還遠未實現真正的商業,要讓火箭行業實現真正的商業閉環,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商業連續發射。至少從現在來看,國內民營火箭公司裡還沒有一家能夠做到。陳東表示,在未來,這對所有火箭公司來說都是一個觀察的標準。

在民營火箭實現了0的突破之後,連續發射成為了業內更多人談論的話題,而連續發射的前提在於實現火箭的量產,這對行業來說,仍是一大挑戰。

星際榮耀早在一年多前就首次完成了入軌發射,但第二發卻遲遲未能亮相。一名投資人士表示,這其中可能包含了火箭技術本身和供應鏈兩方面的原因。儘管首飛成功,但火箭本身可能在技術仍存在一定問題。目前星際榮耀對火箭進行了重新設計,從業內的角度分析,這意味著第一枚火箭不算很完善,更有測試品的意味。

另一方面,一名星際榮耀工程師也曾對全現在表示,疫情影響下,火箭的配套廠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也是公司第二次發射連續推遲的原因。

星河動力聯合創始人夏東坤對全現在表示,要實現火箭量產,火箭公司要做的包括火箭本身的產品定型化以及供應鏈的優化。

就火箭本身來說,當下的民營火箭更像汽車領域的原型車、概念車,雖然造出來了,但諸多元器件尚未定型,也就談不上批量生產。「你得有一個能夠一以貫之的產品設計,能做10套或者100套,這才叫產品化。」

在這基礎之上,才有辦法在每一個環節實現批量化製造,同時在供應鏈端進行優化。

不只是火箭領域,包括衛星在內的整個商業航天領域尚未突破批量生產的難題。事實上,批量生產火箭、衛星在全中國都是沒有人幹過的事情。

在業內看來,這才是SpaceX成功的精髓,其公司本身在航天領域已經攢下了將近20年的經驗,在供應鏈上也有很深的積累,另一邊馬斯克執掌的特斯拉也有著量產汽車的工程經驗。在此基礎上,SpaceX造出來的火箭和衛星,才有能力保證可靠性的前提下,成本較別家下降了50%、70%甚至更多。

在中國,此前火箭和衛星的製造都大量依賴中國航天體系內的供應鏈,成熟且可靠,但最大的問題就是:貴。

隨著行業的發展,一批體系外的民營供應商正在走向成熟。一位航天材料供應商告訴全現在,除了大的火箭發動機只能依賴體系內的供應商,目前民營的火箭供應鏈體系在整流罩、火箭箭體等方面已經具備生產能力,包括小型發動機的生產的也沒有太大的技術障礙。相比體系內,民營供應鏈在成本上通常能夠便宜30%以上,部分元器件甚至能便宜50%以上。

公司自身的技術積累,引導產業鏈走向成熟,這都是商業航天裡「商業」二字是否能夠成立的關鍵。而這需要的不僅是金錢的投入,還有漫長的時間周期。

在火箭發射前幾分鐘,夏東坤在發射現場對全現在說:「固體火箭從研製出來,到最終的產品定型,至少需要一兩年時間。而未來的液體火箭由於元器件更多更複雜,定型的周期還會更長。」

說完,他轉身舉起手機對準了兩公裡外已經進入發射倒計時的火箭,準備記錄下點火升起的時刻。隨著底部閃出一團火光,火箭急速上升,在大西北乾淨的天空裡留下一串白煙。


————

請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全現在」,朋友圈的世界也會不一樣。

相關焦點

  • 發射成功!中國北鬥,從西昌出徵!
    我國成功發射第五十四顆北鬥導航衛星本次執行2020年北鬥系列首發星長徵三號乙 (CZ-3B) 運載火箭載荷北鬥三號 GEO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捷報振奮人心此次任務是長徵系列火箭第327次飛行,北鬥三號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收官任務倒數第二次發射,
  • 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模擬發射演練獲得成功
    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模擬發射演練獲得成功 新年伊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為進一步增強參試人員的感性認識與操作技能,提高人機結合水平,完善應急處置方案與能力,全面提升綜合發射試驗能力,決定在以往崗位訓練與任務演練的基礎上,開展全程模擬發射演練,為後續衛星發射奠定堅實基礎。演練現場,模擬發射的場面令人鼓舞,催人奮進。  技術陣地演練現場,遙測系統JY-342A設備在一次測試中出現一瞬間的抖動。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遙感三十號衛星
    2020年10月26日23時19分,伴隨著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成功發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時隔14天再次圓滿完成新的發射任務,實現了下半年新一輪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兩戰兩捷。據悉,此次發射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4發任務並行的狀態下組織開展的,且發射能力逼近極限。
  • 馬斯克的載人火箭都成功上天了,中國的民營火箭發展到哪一步了?
    但相比今年已經成功發射11次的SpaceX,中國的民營火箭們還處在技術和商業探索的初步階段。目前發射成功的僅是探空火箭,這與運載火箭有著天壤之別。國內民營火箭的比賽已經開哨。一家民營火箭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由於體制內有著種種不便,例如審批繁瑣,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出來單幹。
  • 時隔14天再奪成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遙感三十號衛星
    2020年10月26日23時19分,伴隨著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成功發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時隔14天再次圓滿完成新的發射任務,實現了下半年新一輪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兩戰兩捷。據悉,此次發射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4發任務並行的狀態下組織開展,發射能力逼近極限。
  • 時隔14天再奪成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遙感三十號衛星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遙感三十號衛星 2020-10-27 2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西昌一號發射工位的秘密
    按說,西昌從上世紀80年代就對外開放了,難道這裡還隱藏著什麼秘密?事情還得從第一位太空人加加林說起。 1961年4月12日清晨,在火箭巨大的轟鳴聲中,蘇聯太空人加加林向人們道別說:「我去了!」然後,他一步登天,在330公裡的高度飛行。全世界都為此而震動。 那時候的中國,正處在超英趕美的熱潮之中,蘇聯「東方號」發射成功自然對中國航天人觸動不小。
  • 記者走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探訪火箭發射塔架
    走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探訪火箭發射塔架
  • 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高軌遙感衛星!
    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高軌遙感衛星!,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託舉高分十三號衛星直衝雲霄,衛星隨後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火箭發射試驗隊在本發火箭的可靠性提升、產品去任務化和射前準備流程優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低溫燃料保障團隊:用成功為祖國加油
    3月9日19時55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再傳捷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穩穩地將一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送入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今年是北鬥全球組網收官之年。這次成功發射,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航天發射以來,取得的又一次勝利。對於低溫燃料保障團隊來說,過程一波三折。液氮液氧生產廠房建成投入使用已滿24年,部分設備老舊,故障率高。
  • 又一顆遙感衛星在西昌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並且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近日又有一顆遙感衛星在我國西昌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火箭飛行一段時間後衛星被順利送入預定軌道。,是一枚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兩級常規液體運載火箭,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CZ-2C)於1982年9月9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發射,該火箭主要用於發射低軌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火箭箭體全長43m、箭體直徑3.35m、起飛質量242.5噸。
  • 長三乙火箭殘骸在湖南等地找到!火箭發射成功後殘骸都落在哪兒?
    7月9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亞太6D衛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據最新報導,長徵三號乙火箭此次任務所產生的助推器、一級發動機等殘骸分別在貴州省餘慶縣和湖南省綏寧縣境內。此次殘骸掉落控制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各預定落區在發射前已進行相關疏散工作,未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財產損失。
  • 50年航天報國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創造多個「第一」
    今年35歲的尹相原是西昌發射場最年輕的01指揮員之一,13年前,他大學畢業後懷著航天夢一路顛簸來到西昌發射場,從此便紮根在了大山溝裡。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01指揮員尹相原:十幾年的時間一共執行了90多次航天發射任務,但是在現場觀看火箭飛上太空的就只有一次。我們平常都是通過屏幕或者是數據觀看火箭發射,來判斷它發射是否成功。
  • 中國民營火箭首成功入軌 雙曲線一號火箭首飛成功
    中新網北京7月25日電 (郭超凱) 北京時間2019年7月25日13時0分,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遙一(下稱「SQX-1 Y1」)長安歐尚號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按飛行時序將多顆衛星及有效載荷精確送入預定300公裡圓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成功入軌零的突破。
  • 中國民營可回收火箭第3次發射及回收試驗成功|組圖
    新京報訊 8月10日10時35分,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翎客航天在位於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鎮的火箭基地進行公裡級可回收火箭RLV-T5第3次發射及回收試驗,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此次回收試驗飛行時間50秒,目標高度300米,實際飛行高度302米,落地精度7釐米。
  • 民企逐鹿火箭發射④ | 拔得頭籌又失之交臂,零壹空間:年底還將進行一次智能火箭發射
    ,標誌著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成為中國第二枚成功入軌的民營火箭。4個月後的7月25日13時,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遙一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意味著該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完成運載火箭入軌發射任務的民營公司,並且該型號首次發射便將衛星以極高精度送入預定軌道。被寄予厚望,卻與拔得首次發射火箭入軌的民營企業的頭籌失之交臂,零壹空間被後來者星際榮耀打了個措手不及,後者於2016年10月才註冊成立,整整晚了一年。
  • 夢耀九天創奇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建功中國航天五十年全景掃描...
    1990年4月7日,我國首顆國際商業衛星「亞洲一號」在中心成功發射,這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之後,第3個打開國際航天商業發射市場的國家。至此,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作為我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航天發射場,成為中國航天對外開放的標誌「窗口」。2007年5月14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奈及利亞通信衛星一號。
  • 民營火箭,夾縫求生
    其次,到目前為止,資本和民營火箭公司沒有改變中國航天發射市場的格局。 未來宇航研究院發布的《2018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融資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航天發射114次,其中中國39次,發射太空飛行器105個,在這39次發射任務中,與商業行為相關的發射僅13次,佔三分之一[7]。 在僅佔三分之一的商業發射中,一枚民營火箭都沒有。
  • 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
    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 2020-10-27 14: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火箭殘骸精準定位技術研究取得新突破
    日前,記者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獲悉,第54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後,藉助新研發的火箭殘骸信息處理與發布系統,落區工作人員僅用25分鐘就找到了發射火箭助推器殘骸,而此前完成這項工作短則幾小時,長則大半個月。這一系統的研發團隊負責人、高級工程師姚勝生介紹,系統順利通過任務檢驗,標誌著我國火箭殘骸精準定位技術研究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