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寧寧
圖片由零壹空間提供
11月7日,星河動力自主研發的「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商業固體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民營商業火箭首次進入500km太陽同步軌道,成為中國第二枚成功入軌的民營火箭。
在此之前,有藍箭航天朱雀一號固體運載火箭、零壹空間OS-M固體運載火箭、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遙一固體運載火箭三枚民營火箭先後挑戰入軌發射。其中,零壹空間OS-M固體運載火箭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成為首枚入軌」的民營火箭。
被寄予厚望是因為,自2015年創立以來,「首個」是伴隨著零壹空間成長的標籤。
首發成功:從「0」到「1」
時間回到2018年,5月17日7時33分,零壹空間「重慶兩江之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火箭在306秒飛行了273千米後,落入預定區域,實現了長時間的臨近空間有控飛行,獲取了大量真實飛行環境數據。
「重慶兩江之星」是零壹空間 OS-X 系列火箭的首飛箭,也是中國首枚自主研發的民營商用亞軌道火箭。坐在控制室裡,零壹空間創始人舒暢哭得稀裡譁啦。幾個小時後,他和創業夥伴一起躊躇滿志地出現在新聞發布會上。當時路透社報導稱,這是中國太空探索計劃最新的裡程碑。這一刻,距離零壹空間創立還不到3年。
本次飛行試驗中,零壹空間實現了多項創新之舉——進行了國內首次「減阻杆」、「低成本能源」、「箭上無線通訊」等技術研究,為簡化火箭系統設計、降低研製成本打下了堅實基礎:以箭上無線通訊技術為例,將火箭從「有線網絡」帶入「無線 WIFI」的新時代,該項技術可以減少箭上電氣系統設備 50% 的重量,節約箭上電氣設備 30%的成本,縮短箭上電氣系統 60% 的設計周期。
從「0」到「1」,從內部立項到完成首飛,零壹空間僅用了一年時間,如此「快」的成功速度是如何做到的?
「主要得益於公司對商業航天新型研發模式的探索。」舒暢說,秘訣主要在於扁平化設計架構加快研製進度、高度自主研發提升研製效率、高度集成化產品簡化研製流程以及社會化資源整合拓展研製途徑。
就在此前一個月,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雙曲線一號 S」商用火箭完成了發射首秀。此次飛行試驗實現了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空中試車,對先進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一體化結構設計技術、快速測試發射技術等進行驗證。
然而,業內卻將中國版「馬斯克」的稱號首先給了舒暢,並稱「馬斯克的中國對手來了」,似乎將一個月前的事忘得乾乾淨淨。叫板馬斯克的spaceX,大家齊刷刷地將目光對準了零壹空間。
二次發射失敗:從「1」又到「0」
很快,零壹空間迎來了第二次發射任務。
2019年3月27日17時39分左右,零壹空間「重慶兩江之星」OS-M運載火箭再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升空。
不幸的是,火箭在一二級分離後姿態失穩,未能完成發射任務,各級殘骸均落在安全區內。
發射失敗,問題出在哪兒?據零壹空間官方披露消息,經過數據判讀和分析,初步確定原因是箭上速率陀螺在火箭飛行45.68秒後出現故障,導致火箭姿態發散。
「通俗一點講,陀螺儀就像火箭的眼睛,用來識別火箭的方向,火箭飛行45.68秒後,速率陀螺儀出現故障,火箭姿態失控。」舒暢坦然談起了這次失敗的嘗試。
實際上,這是中國民營企業研製的火箭第二次嘗試入軌發射。此前在2018年10月27日,藍箭航天「朱雀一號」首次嘗試軌道級發射,但不幸遭遇失敗,三級火箭出現異常,搭載的未來號」衛星未能按照預定計劃入軌,這也是我國2018年39次宇航發射任務中唯一失敗的一次。
湊巧的是,藍箭航天也成立於2015年。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實施製造業升級改造重大工程包》,將「商業航天產品發展工程」列為重點工程,包括商業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及運載火箭的研製生產線。這一政策紅利釋放後,民營發射火箭領域開始受到外界更多的關注。因此,業內習慣性地將藍箭航天與零壹空間稱做「政策紅利前的隊員」。
不幸的是,「老幹部」被後來者超越的戲碼上演了。
4個月後的7月25日13時,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遙一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意味著該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完成運載火箭入軌發射任務的民營公司,並且該型號首次發射便將衛星以極高精度送入預定軌道。
被寄予厚望,卻與拔得首次發射火箭入軌的民營企業的頭籌失之交臂,零壹空間被後來者星際榮耀打了個措手不及,後者於2016年10月才註冊成立,整整晚了一年。
對此,舒暢冷靜地表示,研發團隊要開始做OS-M運載火箭的技術歸零工作,一切從頭開始。
似乎從那時起,零壹空間就暫時消失在了外界的視線裡。用舒暢的話說,發射失利不會影響自主研發的決心,要更堅定地走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的道路,要去沉下心來做技術,並做好技術轉化。在這一時期,零壹空間成為了我國第一個拿到軍工四證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
再次被超越:專注自己與自己賽跑
今年11月7日15時12分,民營火箭領域又迎來一次發射,但這次的主角並不是零壹空間。
星河動力自主研發的「穀神星一號(遙一)簡陽號」商業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成為中國第二枚成功入軌的民營火箭。繼錯失拔得頭籌後,零壹空間將「第二」的位置也交了出去。
發射成功後,星河動力CEO劉百奇說,大家不要著急去當馬斯克,重要的還是踏踏實實解決產業上的問題。此番言論與發射失敗後舒暢說的「沉下心來做技術」如出一轍,但效果似乎卻先在對手身上顯現。
一年過去了,「老幹部」再次被超越,零壹空間這次又該怎麼辦?
「我們還是選擇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那就是專注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打造、自己與自己賽跑。」談起對手的成功,零壹空間重慶公司相關負責人駱棗這樣說。
「儘管目前國內商業航天公司已多達數十家,但由於火箭產品及整個產業生態的打造依然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競爭主要集中在資本層面,先發企業會有一定的先發優勢。」駱棗表示,就技術層面,目前主要專注於做三件事——
專注於「快響」火箭的研製。固體火箭技術成熟、可靠性高,且響應時間和發射準備時間遠遠優於液體火箭。
專注於火箭技術垂直一體化發展。「我們致力於打造信息化、智能化、實戰化的『火箭+』產業服務平臺,已開拓了零壹火箭、零壹動力、零壹電子三大技術領域。」她介紹,一方面自主掌握核心供應鏈,另一方面也在客戶牽引之下,不斷提升火箭核心分系統的研發能力,進一步提升火箭的產品競爭力。
打造優質生產資源建立批產能力。「我們在重慶的首個民營火箭智能總裝基地現已建成並投入使用,未來將進一步打造包括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基礎技術研究院研發中心等,零壹動力公司未來將打造我國首個民營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發及生產製造基地。」
就資本層面而言,零壹空間目前獲得b輪8億元融資。用舒暢的話來說,經過4、5年的發展,民營火箭企業已經擺脫了「講故事」融資的第一階段,而是進入了看企業基本面、看客戶數量以及看財務指標的第二階段。
那麼,零壹空間目前的經營情況如何?
「我們緊密聯繫的全球衛星客戶有40餘家、火箭技術服務客戶100餘家,零壹火箭、零壹電子、零壹動力等各項業務遙遙領先。」駱棗介紹,目前已取得多項技術進展,建立健全優質生產資源,先後在北京、重慶、西安、上海、長沙等地進行研發及營銷體系布局,以及零壹電子產品交付,例如火箭地面控制系統、可攜式地面站、彈載視頻監控系統等已完成客戶交付。
「年底,我們還將進行一次智能火箭的發射。」她表示。至於具體的發射內容與目標,則回應稱「要保持點神秘感」。或許,這又將是一次從「0」到「1」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