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家公司發火箭,是不是很酷?中國「太空人」做到了

2020-11-30 每日經濟新聞

開家公司發火箭,是不是很酷?中國「太空人」做到了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07 18:17:18

長期關注商業航天領域的通江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嘉誠對記者表示,眼下,以國家力量推動的商業航天基礎內容已逐步成型,對民營企業及投資機構也形成了強有力的指引作用,加快了我國商業航天全面發展步伐。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陳俊傑    

民營商業航天的競爭愈演愈烈。9月7日,由零壹空間自主研發的第二枚商用亞軌道火箭——OS-X1火箭暨「重慶兩江之星」在西北某國家發射場成功點火升空。兩天前的9月5日,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星際榮耀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一枚代號為雙曲線1Z(以下簡稱SQX-1Z)的固體亞軌道探空火箭。

而在此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另一家商業航天火箭企業藍箭航天方面獲悉,其自主研發的「朱雀一號」運載火箭總裝完畢,擬於今年第四季度發射。

作為零壹空間的投資方,長期關注商業航天領域的通江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嘉誠對記者表示,眼下,以國家力量推動的商業航天基礎內容已逐步成型,對民營企業及投資機構也形成了強有力的指引作用,加快了我國商業航天全面發展步伐。

不到半年四枚探空火箭升空

中國民營商業航天近年來發展迅速,湧現出一批以星際榮耀、藍箭空間、零壹空間為代表的年輕企業。

先是4月5日,星際榮耀在海南發射了一枚飛行高度為108公裡的亞軌道探空火箭;5月17日,零壹空間在中國西北某地區完成一枚飛行高度為38公裡的探空火箭發射。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消息的熱度還未降溫,民營企業們又爭相在國家發射場「搶第一」。僅僅三天時間,星際榮耀、零壹空間相繼在國家發射場發射自家研製的探空火箭。至此,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國內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成功發射四枚探空火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相較此前,這一輪發射不論是在技術水平上,亦或者商業化的程度上,均在進一步加深。

星際榮耀發射的SQX-1Z為一級固體亞軌道探空火箭,火箭彈體長度9.5米,彈體直徑1米;火箭最大飛行高度超過175千米,最大飛行速度1600米/秒,飛行時長超過450秒。此次發射共搭載了三顆立方星試驗載荷,是「一箭多星」商業發射。火箭進入亞軌道後將立方星依次釋放,隨後EREBUS-1完成降落傘著陸回收、CDGX-1完成相關數據傳輸及技術驗證。

零壹空間發射的OS-X1火箭對控制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OS-X1火箭在彈道設計方面需要滿足用戶試驗窗口的約束,在全程飛行過程中有若干試驗窗口,每個試驗窗口都嚴格規定了飛行高度、馬赫數、攻角、持續時間等技術參數。根據發動機參數與起飛質量計算,OS-X1火箭已具備500km飛行高度的能力,但為滿足試驗窗口約束條件,本次OS-X1火箭飛行採用了壓低彈道方案,在起飛1.5秒後便進行大攻角轉彎動作。

未來商業化程度將進一步加深

按照業界的共識,民營火箭發射分為兩種:一為上述兩家企業發射的探空火箭,此類火箭主要用於在近地空間進行探測和科學試驗,其優點是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發射也比較方便,但是沒有載荷入軌的能力。另一個則是運載火箭,是由多級火箭組成的航天運載工具。其主要用於將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空間探測器等有效載荷送入預定軌道。相比探空火箭,運載火箭的結構會更加複雜。

如今,探空火箭的賽道的企業們爭先搶跑,運載火箭未來誰將首飛也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藍箭航天方面獲悉,其自主研發的「朱雀一號」運載火箭控制測量系統、動力系統、箭體結構系統、地面系統、末修姿控系統等分系統均已完成多項試驗驗證工作,首飛箭完成總裝工作,已進入總體測試階段,即將奔赴發射場做發射前準備。主要面向微小衛星和立方星星座組網等商業發射市場。2018年四季度,該枚火箭計劃將央視的「未來號」衛星發射至SSO(太陽同步軌道),其或將成為國內首個民營企業發射的運載火箭。

與此同時,也有其他企業看到了這一賽道的機遇,據星際榮耀相關技術負責人透露,星際榮耀將於2019年上半年完成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SQX-1)的發射任務。

那麼,為何多家民營企業參與度越來越高?

張嘉誠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實施指南》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以國家力量為推動的商業航天基礎內容已逐步成型,對民營企業及投資機構也形成了強有力的指引作用,加快了我國商業航天全面發展步伐。

對於技術層面的風向,張嘉誠向記者分析稱,相比國內商業航天市場發射服務及衛星製造等主要項目,發達國家已逐步開始在地面終端、遙感服務、數據分析、空間資源利用等細分領域方面的探索。隨著軍民融合的加速,國內商業航天市場將迎來更多核心技術的商業化,逐步推動企業商業模式成熟並降低研發成本。

不過,張嘉誠也提到,當前商業航天領域依舊面臨著技術授權難、資源分配不規範、產業鏈銜接困難等發展問題,因此,期待我國未來出臺更多的法律法規,包括對責任制度、安全內容、監管內容的明確規範,進一步助力相關產業的統籌協調,推動我國商業航天事業全面發展。

 

相關焦點

  • 中國火箭公司成立 「太空旅遊」20萬美元或可成行
    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總裁韓慶平介紹,新成立的中國長徵火箭公司,已經具備提供衛星發射、在軌交付與使用、衛星商業運營一體化服務的能力,未來還將適時推出「太空星網、太空專車、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等多種類型的發射服務計劃,這些都將成為催生太空經濟的新增長點。
  • 早報:馬斯克新火箭2024年送人上火星;酷騎單車將被四川某集團10億...
    2024年送人上火星9月29日消息,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埃隆·馬斯克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Adelaide)召開的國際宇航大會(IAC)上稱,該公司正在開發新型BFR火箭,計劃用這種火箭在2024年把人類送上火星。
  • 中國民營火箭公司,為什麼成為不了SpaceX?
    中國長城工業公司是當時中國唯一能發射商用衛星的公司,但它的主要精力是將國內已成熟的長徵系列火箭推銷出去,發射國際衛星訂單。牟其中本來都跟長城公司談好了,後來因為政策限制,只好向俄羅斯求助。選擇俄羅斯一方面是因為牟其中跟俄羅斯人做過倒賣飛機的生意,另外成本相對美國市場較低——衛星成本只有美國的1/3,衛星製作時間要比美國少一年。
  • 自己造一枚火箭發射到太空裡去 有人做到過嗎?
    如果這次「零壹空間」公司名為「重慶兩江之星」的首發火箭能夠發射成功,那將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期待這將是中國私營和民間航天企業起步追趕西方的一個嶄新起點。  老嚴不是很清楚「零壹空間」公司選擇在5月17日進行首發是否有比較刻意的考慮,因為這個日子其實是挺有紀念意義的: 14年前今天,2004年5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枚完全由民間人士自行研製的火箭成功發射進入太空。
  • 維珍軌道公司最早本周六首次發射太空火箭
    ,該公司最早在本周六(5月23日)進行首次太空火箭發射,這次發射將有一個四個小時的發射窗口,分別出現在本周六、周日和下周一,該公司目前尚未做出發射日期的最終決定。太空科技企業維珍軌道公司預計就在5月23日進行首次太空火箭發射。
  • 一家私人火箭公司把會閃光的「Disco球」送上了太空,還說全世界都...
    在太空中, 它可以旋轉並反射太陽光線,在天空中產生閃爍效果。公司稱它將成為"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這位創始人也向外界解釋了發射「迪斯科球」的原因:「無論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或者你在生活中發生了什麼,每個人都能看到它。
  • 剛剛,首枚中國民營商業火箭升空,他成了中國版埃隆·馬斯克
    到目前為止,全球有1700家私人航天公司,其中45%在美國。高盛預測,未來20年內,太空商業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數萬億美元的市場。風險投資也在逐步重視太空商業化領域內的初創公司,AnddressenHorowitz、紅杉和光速資本等矽谷知名風險投資人已經入場。
  • 展望太空 2021:中國自己的空間站、火星上的聚會、馬斯克的野心
    火星這顆神秘的星球將在今年 2 月迎來三位地球客人。這是中國自己的空間站2020 年,中國航天共實施了 39 次發射任務,其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貢獻了 34 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完成了 4 次發射,另外一次則是由民營火箭企業星河動力完成的入軌發射。
  • 這些中國公司正將鞋盒大小的衛星送上太空
    這也是他每回去酒泉發射場觀看衛星發射時的戰服,徽章會隨著每次發射衛星的代號不同而變換——為每一次太空任務專門設計製作任務徽章是航天人的傳統。多虧了現代軟體、人工智慧技術、電子工業和材料的進步,以及一代雄心勃勃、立志打破常規的企業家,以衛星為核心,貫穿衛星發射、衛星製造、衛星運營的產業鏈已經開始在中國形成。2018年,中國商業太空領域出現了兩百多家衛星公司、火箭公司、載人飛行公司。
  • 印度人:中國太空技術落後,印度全面領先,甚至比美國更強大
    ,我國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一次新飛船新火箭的成功升空,標誌著中國將在太空安個家,並且還為他通上了往返的公交車。但是這次長五B火箭成功創紀錄地首飛,卻被印度人看不起,並且聲稱印度遙遙領先,哪裡來的底氣?印度遙遙領先,真的假的?隨著這次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升空,為中國載人空間站建設拉開序幕,並且根據規劃,我國將在2022年前後建立空間站,建成後將至少運營10年,在太空給自己安個家的這一點,印度已經做到了嗎?
  • 印度太空初創公司推出全3D列印低溫火箭發動機
    Dhawan-1的全3D列印低溫火箭發動機這家位於海得拉巴的初創公司由ISRO前同事於2018年成立,是該國第一家製造小型衛星運載火箭的私營公司,並承諾在與客戶接洽的一周內將其送入太空。其任務的一部分是使常規,可靠和負擔得起的太空飛行成為可能。去年,該公司對子系統進行了測試,因為它準備在2021年底前將第一批火箭商業化發射。
  • 資金靠地方政府,技術靠國家隊 民營火箭公司怎麼飛起來?
    (視覺中國/圖)(本文首發於2018年8月9日《南方周末》)亦莊,這個位處北京五環外的城郊,已經成為中國民營火箭公司的熱土。因為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坐落此地。美國民營火箭公司背後,站著的是超級富豪。而中國民營火箭公司則依託於地方政府資金的扶持。在衛星發射之外,民營火箭企業瞄準的另一個方向是太空旅遊市場。
  • 【獨家】Blue Origin擊敗SpaceX 成為第一家成功重複使用火箭的宇航公司
    ,隨後又成功並完好無損地返回發射場。這是全球第一個發射升空後又完好無損地返回地面的火箭,同時意味著Blue Origin已戰勝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航天公司SpaceX,率先生產出可重複利用的火箭。下面就讓我們近距離看看這款可重複使用的火箭系統是如何可能徹底改變太空旅行的。
  • 《太空企業模擬》能在太空開公司造火箭 Steam今日搶先測試
    模擬經營遊戲《太空企業模擬》即將於今日晚些時候在Steam平臺開啟搶先體驗,玩家可使用先進技術來進行建造火箭,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太空企業,在技術和財務上力爭上遊。
  • 2020年將成「太空旅遊元年」?這四家公司蓄勢待發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私營公司爭相進軍太空領域,似乎重燃了美國人探索太空的熱情。在跨入2020年這個「新的十年」後,也許將掀開美國航天飛行的新篇章。而這一次,將以商界為主導力量,將更多人能夠探索的「遠方」,推向浩瀚的宇宙邊界。
  • 中國長徵火箭發射,報價每公斤3萬元,普通人去太空要多少錢?
    主要取決於使用什麼火箭發射,一般來說,越大型的火箭發射費用越高,反之則相反。軌道越高的火箭發射,費用就越高。載人航天的火箭發射也很高,俄羅斯的聯盟號宇宙飛船將各國太空人送往國際空間站,每個座位的價格高達8000萬美元,大約相當於每公斤體重100萬美元。普通人的太空旅行則比較簡單廉價,航天員則有著更加複雜任務,所以普通人的太空旅行要比載人航天任務便宜的多。
  • 火箭發射為啥要倒計時?|太空科普
    《從地球到月球》1986年,「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出版了第一部描述太空探索的作品《從地球到月球》,故事以美國南北戰爭結束為背景,大炮發明家們從戰場歸來,無所事事的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月球,想出坐進「炮彈車廂」,搭乘超級炮彈前往月球探險的故事,所謂的大炮就是火箭雛形。
  • 中國宣布建設「太空物流」五天後,美國火箭爆炸了
    據美國媒體12月10日報導,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發射的「星舟」火箭在升空僅六分鐘後墜毀,火箭箭體發生劇烈爆炸。就在美國「星舟」火箭爆炸事故的五天之前,中國運載火箭技術專家張旭輝院長在報告中表示,中國將在2045年之前建立太空物流網絡,該網絡可以快速運載大量貨物,並且還可能開發出旅遊用途。
  • 馬斯克的載人火箭都成功上天了,中國的民營火箭發展到哪一步了?
    在中國,軍民融合政策頻出。2014年工信部發布了《促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指導意見》。2017年國防科工局《關於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將支撐太空、網絡、海洋等重點新興領域建設寫入上述意見中。從2014年起,已有多家民營火箭公司成立,拉開了中國民營火箭的序幕。
  • 降低太空探索成本:除回收火箭還有充氣式太空艙
    擁有夢想的人們並未放棄,經過鍥而不捨的鑽研與嘗試,已經開發出了節約成本的兩大招式。對於SpaceX公司來說,火箭不再是一次性用完即廢,而是可以重複使用數十次的,未來的發射成本相比以前將節約百分之九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