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九個月裡,如果你在合適的時間仰望夜空,有可能會看到一顆星星格外明亮,還閃閃發光。到那時不用懷疑自己的眼睛,因為它就是太空裡的第一顆「迪斯科球」,名字叫「人類之星」(Humanity Star)。
衛星沿橢圓形軌道飛行,每90分鐘繞地球一周
「人類之星」由美國的一家私人火箭初創公司於上周日送上了天。這家公司的名字也很簡單直接,叫Rocket Lab(火箭實驗室),到現在已經成立了12年。
上周日對Rocket Lab來說是個大日子。在經歷了10幾年的技術打磨與去年的入軌失敗,他們終於在這天將一枚17米高的Electron火箭從其紐西蘭的私人發射場成功送入太空。而那顆「人類之星」就是坐著這枚火箭去的。
或許有氪友好奇Electron火箭(從字面來看,電動火箭)是怎麼一回事兒,這點也正是Rocket Lab的特別之處。不同於傳統的燃氣循環,他們生產的火箭靠電池驅動,而且擁有3D列印成的零部件和碳纖維製成的「皮膚」。並且與SpaceX 和 Blue Origin開發大型可回收火箭不同,Rocket Lab旨在使用3D列印等成本較低的技術去製造小型火箭。
關於這家小型火箭公司的歷史我們稍後再談,先來說說它發射的這顆會閃光的衛星。火箭升空當天原本帶了3顆衛星,但都屬於合作款,兩顆來自數據企業Spire,剩下的那顆則來自Planet Labs。
但「這顆『人類之星』也跟著火箭上了天」的消息是Rocket Lab的CEO彼得貝克之後才對外透露的。
公司表示,「人類之星」上天得到了美國和紐西蘭的監管機構的批准。
根據貝克的描述,這是一個由碳纖維和65塊高反射三角鏡組成的球,高約一米。在太空中, 它可以旋轉並反射太陽光線,在天空中產生閃爍效果。公司稱它將成為"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
這位創始人也向外界解釋了發射「迪斯科球」的原因:
「無論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或者你在生活中發生了什麼,每個人都能看到它。我希望所有那些仰望它的人都能從中看到宇宙的廣闊,要去面對更大的挑戰,比如氣候變化和資源短缺等。」
嗯,我突然間對這顆球肅然起敬,因為它不止會閃光這麼簡單,而且背後滿含哲理啊。像這樣一個滿含哲理的球上了天是絕對不會以碎片垃圾的形式呆在太空裡的。據了解,九個月後,它將在地球的大氣層中燃燒殆盡。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我們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可以看到它?
麻省理工學院 STAR lab 的研究員吉姆克拉克在寫給Quartz網站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說,他們對衛星軌道運行的計算表明,目前在北緯46度至南緯46度的夜晚,它會「隱身」。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衛星軌道將會傾斜。到那時候,只要在正確的時間(黎明和黃昏)和地點出現,幾乎全世界的觀察者都能看到。
並且我們現在可以實時追蹤這顆衛星, 在官網上點擊"Track"查看飛行軌道,點擊"Find My Location"並輸入所在的位置,追蹤器會告訴你衛星出現的時間。
儘管,發射這顆太空迪斯科球的意義比較抽象,但該公司上周日成功發射的那枚Electron火箭可謂意義重大。
對Rocket Lab來說,這是它創立以來火箭首次成功進入軌道;對於隨時待命的太空飛行來說,Rocket Lab的成功可以填補商業航天工業中一個日益增長且未被滿足的市場空白——以更低的成本將更小的有效載荷送入太空。
目前,Electron火箭已經與包括 NASA、Spire、Moon Express 和 Space在內的諸多太空企業或機構籤署合作協議,並且也得到了矽谷風險投資公司 Khosla Ventures和航空航天公司洛克馬丁的支持。去年3月,這家私人火箭公司還獲得了由風險投資公司Data Collective領投的7500萬D輪融資,估值超10億美金。
拿到錢之後,Rocket Lab的目標是將150公斤至225公斤的火箭送入太空,並做到在未來幾個月內開始定期發射。 該公司表示, 他們目前正在生產5枚火箭,最終目標是每年發射50次。
當然,在製造小型商業火箭的這條路上,Rocket Lab並不是孤軍奮戰。氪友們可能也聽說過理察布蘭森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和另一家私人航空初創公司Vector。前者在去年3月推出了維珍軌道(Virgin Orbit) , 專注以快速廉價的方式發送小衛星;後者則承諾在今年年中將自己的三枚小火箭發射升空。
目前,私人火箭工業正逐漸走向成熟,投資者也在不斷地給小型衛星初創企業注入資金。維珍軌道總裁丹哈特去年春天談及商業航天行業的發展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很清楚,有些事情正在發生變化。過去5到10年間,這個行業出現了許多大膽的舉措,我真的非常欽佩。因為人們現在做的商業化項目過去只有在得到政府大規模資助的情況下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