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啟火箭「商業化時代」,將在發射服務、太空旅遊 等方面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
據新華社電 19日,在火箭專家、航天人的共同見證下,正式組建成立的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新長徵」,這意味著中國火箭的商業化時代來臨。
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總裁韓慶平介紹,新成立的中國長徵火箭公司,已經具備提供衛星發射、在軌交付與使用、衛星商業運營一體化服務的能力,未來還將適時推出「太空星網、太空專車、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等多種類型的發射服務計劃,這些都將成為催生太空經濟的新增長點。
據介紹,公司成立後,將重點推出全新商業火箭系列產品,通過星箭接口標準化、火箭提前備產、批次生產等技術手段,大幅壓縮發射成本及履約周期。相較於以往,平均發射服務成本降低超30%、最短履約周期壓縮近八成。
「中國航天人在商業航天歷史上打造了『長徵』這一國際知名運載火箭品牌,打破了航天強國的商業發射絕對壟斷地位。」在北京錢學森航天科學院召開的戰略發布會上,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洪說。
長徵11號運載火箭項目總指揮楊毅強指出,無論怎樣商業化,「安全」始終是中國航天人最重視的品質;可靠性、性能、成本之間要尋求平衡點,這是商業航天的重要任務,但「可靠」始終是第一位的。長徵11號運載火箭也將成為未來中國商業航天發射的主力軍。
李洪介紹,長徵火箭迎來新起點,意味著中國火箭的商業化時代正式來臨,商業航天必將引發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系列變化。
解讀
「太空旅遊」不是夢 20萬美元或可成行
據新華社電「三車計劃」創新商業航天火箭發射新模式;服務全球商業航天,挑戰萬億藍海;「航天+」打造太空經濟複合體……。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未來幾何?普通人搭乘來自中國的太空飛行器遨遊太空的夢想還遠嗎?
「三車計劃」:
商業火箭發射服務的最新「中國版」
「太空專車、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未來的商業火箭發射也能像「網約車」一樣進入「拼」時代嗎?新成立的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為人們揭開了這一神秘面紗。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郝照平指出:長徵火箭公司依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航天發射領域的突出優勢,嫁接多元客戶的不同需求,推出的「三車」(專車、順風車、快車)計劃,將在發射服務、空間資源利用、太空旅遊方面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產品與服務,打造一個開放、共享的商業航天生態圈,與業內同仁共同推動商業航天市場向前發展。
「太空班車」的發射服務模式,能夠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帶多顆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太空專車」將根據客戶指定的時間和軌道,提供專屬的發射服務;「太空順風車」會根據發射主任務的剩餘運載能力,提供指定時間與軌道的發射服務。「三車計劃」的業務組合模式,將成為業內首個全維度發射服務解決方案。
不僅如此,航天產業蘊含巨大商業價值。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總裁韓慶平介紹,未來5至10年內,中國商業航天還將完成亞軌道重複使用飛行器的研製、積極開展亞軌道旅遊業務,同時推動商業航天發射場和體驗園的建設。
中國長徵火箭公司將針對個人用戶推出太空旅遊服務,相關服務套餐的價格預計在20萬美元左右。
「航天+」:
打造商業航天的共享經濟
在新的消費需求面前,航天技術向大眾化、商業化、生活化發展。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成立大會上,公司總裁韓慶平介紹了未來新公司的商業化發展思路。他表示,中國火箭的商業化發展之路,將以「航天+」體系為核心策略提供產品及服務。
韓慶平坦言:「未來絕不能用搞國家重點工程的思路去搞商業航天。」
通過與合作夥伴一起打造商業航天的共享經濟,未來的「航天+」體系更具有競爭力,不僅是聽上去很美好,更是行動的實力派。在技術、產品、資本、基礎設施以及市場層面,合作夥伴將共同分享「航天+」大眾消費的紅利。
未來中國商業航天發射主力火箭——長徵11號項目總指揮楊毅強認為,相比美國商業航天企業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國的商業航天發射和火箭製造、生產具備30多年的發射經驗,無論是火箭的可靠性還是穩定性,都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軍民融合:朝著「國際範兒」進發
當中國航天步入「商用時代」,包括商業火箭發射、微小衛星、商業遙感等都將成為航天技術商用的熱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十二研究院院長薛惠鋒告訴記者,隨著軍民融合的推進,中國高端航天技術、產品和服務將加快推向國際市場。
目前,各國商業航天事業發展十分迅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正在研究的商業火箭型號就超過20款,國內有近10家新成立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
郝照平表示,長徵火箭公司未來將著眼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統籌利用各種資源,以自身技術、產品和服務為載體,積極參與全球航天產業合作與競爭,融入國際航天產業鏈,掌握世界航天領域話語權,讓中國商業航天企業更加具有「國際範兒」。
新華社發
太空生活
在太空中抑鬱了怎麼辦?把工作安排得儘量充實
據新華社電 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19日順利進駐天宮二號。為期30天的太空駐留生活如何更舒適?曾在國際空間站駐站的美國華裔太空人焦立中和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給出了答案。
問:長期太空駐留,怎麼保持心理和身體健康?
焦立中:每天有兩個小時的鍛鍊時間以保持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就看個人了。我們多數人在閒暇時間都是眺望地球和拍照。我們也會寫電子郵件或通過網絡電話和家人與朋友保持聯繫。
問:在特殊環境下長期太空飛行會給太空人帶來哪些生理問題?
熱列茲尼亞科夫:目前一些國家已制定了一整套如何讓太空人適應長期太空生活的方法,這些方法可大致分為藥物療法和物理方法。前一類方法主要是用各種藥物防止長期失重導致的骨鈣流失和器官異常變化,第二類方法是通過多種體育鍛鍊消除某些不良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總的來說,在目前已完成的太空停留任務中,各種可能出現的人體生理問題均已基本獲得解決。
問:空間站上做了很多很酷的實驗,這些實驗有多重要?
焦立中:多數實驗是生物醫學實驗,這是因為我們真正需要了解太空飛行對太空人的不利影響,並制定相應對策,保證太空人的健康。只有到那時,我們才能成功實施時間比以前更長、距離更遠的任務。
問:在特殊環境下長期太空飛行會給太空人帶來哪些心理問題?
熱列茲尼亞科夫:與生理問題相比,空間站長期考察組成員的心理融合度問題要更複雜一些。這類問題能否順利解決,首先取決於升空前地面的相關工作是否做到位,要考慮每個太空人的性格特點是否匹配,還要精心設計各種訓練科目以檢驗他們的融合度。
這些太空人在太空中能否表現出色,很大程度上由這些地面工作所決定。在各國的長期太空飛行記錄中,曾數次出現由於太空人性格不合,導致飛行任務提前結束的情況。但也有很多考察組成員選配得非常合適,即便接到延長任務時間的指令,這些太空人的工作能力也沒有受到影響。
問:在太空中出現抑鬱問題怎麼辦?
熱列茲尼亞科夫:在長期太空飛行中對抗抑鬱的方法就簡單多了,只需把日常工作安排得儘量充實,不要留出太多「想心事兒」的時間就行了。在我的研究生涯中還沒碰到一起因太空人長期抑鬱影響飛行任務的事例,有些太空人可能會在一兩天內出現憂鬱情緒,但此後他們的狀態都會步入正軌。
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 「牽手」成功
據新華社電 19日3時31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這是天宮二號自9月15日發射入軌以來,與神舟飛船開展的首次交會對接。
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經過多次變軌,於19日1時11分轉入自主控制狀態,以自主導引控制方式向天宮二號逐步靠近。
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就對接準備狀態進行最終確認,神舟十一號開始向天宮二號緩緩靠攏。3時24分,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環接觸,在按程序順利完成一系列技術動作後,對接機構鎖緊,兩個飛行器建立剛性連接,形成組合體。
6時32分,他們以漂浮姿態依次進入天宮二號實驗艙。他們將在艙內按計劃開展相關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連結
市場巨大:全球航天經濟總量約3300億美元
據新華社電 今年恰逢中國航天事業發展60年,也是中國航天商業化發展30年。隨著天宮二號宇宙空間站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相繼發射成功,遨遊太空成為大眾期待的新夢想。
據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的《2015年航天報告》統計,目前全球航天經濟總量約3300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產業佔比高達76%。原本由政府主導的航天產業正逐漸走向大眾消費時代,並最終走向尋常百姓家。
當前,世界主要航天國家和組織都在大力推進商業航天發展,其業務範圍正在從傳統的商業衛星發射、商業衛星應用,擴展到發展商業載人航天飛行等領域。世界上一些大型網際網路企業進軍航天領域,也將為商業航天領域帶來新思維、新理念與新模式。
促進衛星及應用商業化發展、探索航天發射服務商業化運營、鼓勵企業自主開發太空旅遊飛行器、探索亞軌道和近地軌道等商業化太空旅遊項目,商業航天漸成主流。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洪指出,商業航天在我國雖然發展態勢很猛,但中國商業航天力量正在崛起,「散、弱、小」的發展態勢開始改變。
隨著軍民融合的推進,中國高端航天技術、產品和服務將加快推向國際市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十二研究院院長薛惠鋒表示,當前中國航天已步入「商用時代」,包括商業火箭發射、微小衛星、商業遙感等都將成為航天技術商用的熱點。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華騰工業有限公司副總裁孟波介紹,在全球商業航天發射市場,歐美公司目前仍佔主流。尤其在美國,除波音這樣的傳統巨頭,私營企業近年來也在崛起,比如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不僅開展衛星發射服務,還進行多次火箭回收試驗,未來有望研製出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從而進一步降低發射成本。
商業發射最讓人擔心的還是火箭質量。2014年,一家美國企業軌道ATK公司的火箭在為空間站送貨時發生爆炸;去年6月,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9」火箭也是在為空間站發射貨運飛船時爆炸……意外的出現,難免讓人對商業航天產生疑慮。
李洪認為,商業航天是一個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的產業,這一本質特性不會因為一兩家企業的某項技術突破、某一商業模式創新而改變。
薛惠鋒說,中國已具備發展商業航天的基本條件和能力,2015年中國航天實施2次國際商業發射和4次國內商業發射,目前已有的技術優勢使中國在發展商業航天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