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給這家神秘公司1400萬美元,研究一種跨時代的火箭技術

2020-10-04 科海拾貝

目前所有從地球表面出發的火箭都是使用化學燃料作為能源的。引領火箭技術潮流的SpaceX也沒有改變這一點,但化學燃料有它難以突破的劣勢,就是化學燃料的能量密度比較低。

這導致的後果是,為了將載荷送到地球之外,需要大量的燃料,而這部分燃料也同樣需要其他燃料將它們送上天空,這導致了化學燃料火箭都非常的巨大。

尋找能量密度大材料,我們能很自然地想到利用核能。

使用核裂變產生的能量加熱諸如氫這樣的推進劑,然後通過噴嘴將其加速,向後噴出,就可以推動火箭向前前進。這種火箭將大大減少人類探索太空花在路上的時間,比如去往火星,傳統的化學燃料火箭需要200天左右,使得人類去往火星非常困難,使用這種方式推進之後,時間能減少至30-50天左右。

其實NASA很早就研究過這種技術,但在當時這種技術太超前了,沒有獲得很大的成果,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被暫停研究了。但在最近,這種技術又被重新開始重視起來了。

美國的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剛剛向華盛頓特區的Gryphon Technologies公司授予了1400萬美元的合約,這些錢全都是為了研究這種新型的火箭推進技術。

Gryphon Technologies這家公司是1996年成立的,它和美軍是深度相關的,為美軍提供了許多數位化工程,網絡和雲計算方面的工作。

接到這次任務之後,Gryphon執行長PJ Braden說:「 Gryphon致力於為我們國家(美國:編者注)最關鍵的國家安全挑戰提供高端技術解決方案。」 「我們為支持DRACO以及熱核推進的開發和演示而感到自豪,這是在實現太空意識方面的一項重大技術進步。」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下次再見。

相關焦點

  • 中國火箭公司成立 「太空旅遊」20萬美元或可成行
    李洪介紹,長徵火箭迎來新起點,意味著中國火箭的商業化時代正式來臨,商業航天必將引發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系列變化。  解讀  「太空旅遊」不是夢 20萬美元或可成行  據新華社電「三車計劃」創新商業航天火箭發射新模式;服務全球商業航天,挑戰萬億藍海;「航天+」打造太空經濟複合體……。中國商業航天發展未來幾何?
  • Onfleet融資1400萬美元,主打「最後一英裡」配送服務
    Onfleet是一家為第三方提供最後一英裡交付管理工具的平臺,在Kennet Partners牽頭的一輪融資中,Onfleet獲得了1400萬美元的資金。價格從每月149美元的初級計劃到專業計劃不等,專業計劃從1999美元起提供全套功能——其中包括一個白標籤服務,允許公司在自己的域名上託管跟蹤連結,並移除Onfleet的品牌。物流管理軟體(包括動態和智能路由)並不是一個新概念,UPS等快遞巨頭都在自己的物流管理技術上投入了巨資。
  • 商業公司助力美軍,火箭快遞一小時全球直達,專家:建立全新威懾
    ,根據美國空軍的計算,使用SpaceX公司的運載火箭實施的物資的運輸成本是使用C-17大型軍能用運輸機的100倍左右,達到6000萬美元一次,不過可以達到60分鐘之內快速抵達的目的,因此在緊急情況下是值得的。
  • A輪融資2300萬美元,這家公司開拓CRISPR基因編輯新應用!
    ——Mammoth Biosciences近日宣布完成了2300萬美元的A輪融資,該輪融資由Mayfield領投,NFX和8VC參與投資。這家公司希望其合作夥伴能夠使用並搜索需要的生物標記,且讓人們了解CRISPR如何在診斷中發揮重要作用。實際上,Mammoth公司並未披露他們技術的詳細信息以及產品進展。但在其網站中有這樣的介紹:「首款產品旨在通過信用卡大小的即時檢測來實現疾病檢測的大眾化,以便快速、輕鬆、經濟地檢測多種疾病,且同時可在醫院和家中使用。這個過程只需要30分鐘的時間和一臺智慧型手機」。
  • 用機器人手寫賀卡,這家創業公司月銷售50萬美元
    如果在你生日那天收到的不是商家的簡訊郵件,而是這家公司老總的一張手寫的賀卡,不知你是否會受寵若驚,從此對這家公司心生好感,反正我肯定會。雖然已經是數位化時代,但傳統的紙質賀卡仍然在一些場合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英教育平臺MEL Science完成1400萬美元B輪融資
    根據techeu的報導,倫敦科學教育平臺MEL Science已獲得1400萬美元的B輪融資,以繼續擴展其教育訂閱服務。本輪投資者包括Mubadala Investment Company、Channel 4 Ventures和其他來自歐洲與中國的公司。
  • 90 後利用 3D 列印造火箭,公司估值 23 億美元
    2015 年,原本任職於 SpaceX 和藍色起源的兩位 90 後創立了這家專為商業軌道發射服務開發製造技術、運載火箭和火箭發動機的公司,他們靠的是一種我們並不陌生的技術——3D 列印。實際上,此次測試的 Aeon 1 發動機其實是 Relativity Space 推出的新版發動機——原版發動機名為 Aeon,在海面上的推力為 1.7 萬磅,而 Aeon 1 將推力大幅提升至 2.3 萬磅。
  • 印度:首家衛星成像公司籌得500萬美元 計劃今年底前發射
    Image Credits: Pixxel總部位於印度班加羅魯的Pixxel公司正準備在今年晚些時候發射其第一顆地球成像衛星,衛星預計將會由聯盟號火箭承載完成發射任務。這家成立約一年半的公司發展迅速,今天宣布推出一輪500萬美元的種子基金(是指專門投資於創業企業研究與發展階段的投資基金),以幫助其進一步加速。此次融資由Blume Ventures、Lightspeed India Partners和growX Ventures牽頭,還有一些天使投資人參與其中。
  • 9月11日,衛星發射失敗火箭墜地導航系統成罪魁禍首:受到幹擾
    群星公司是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發射挑戰賽」唯一參與公司,項目意在開發快速的衛星發射能力,可以在美軍方需要時,在幾周或者幾天的時間內將有效的載荷送入預定軌道。不過在第一級火箭飛行過程中,導航系統故障引發震蕩,使火箭偏離了計劃的線路,飛行安全系統停機指令被觸發,火箭發動機關機,火箭墜地爆炸。群星公司為參與此次發射比賽共準備了3枚火箭,此次發射的是第一枚。第一次發射任務失敗,不過這家公司在預定的窗口期內發射了火箭,依然得到了200萬美元的獎勵金。
  • 9月11日,衛星發射失敗火箭墜地,導航系統成罪魁禍首:受到幹擾
    群星公司是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發射挑戰賽」唯一參與公司,項目意在開發快速的衛星發射能力,可以在美軍方需要時,在幾周或者幾天的時間內將有效的載荷送入預定軌道。不過在第一級火箭飛行過程中,導航系統故障引發震蕩,使火箭偏離了計劃的線路,飛行安全系統停機指令被觸發,火箭發動機關機,火箭墜地爆炸。群星公司為參與此次發射比賽共準備了3枚火箭,此次發射的是第一枚。第一次發射任務失敗,不過這家公司在預定的窗口期內發射了火箭,依然得到了200萬美元的獎勵金。
  • 9月11日,衛星發射失敗火箭墜地,導航系統成罪魁禍首受到幹擾
    群星公司是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發射挑戰賽」唯一參與公司,項目意在開發快速的衛星發射能力,可以在美軍方需要時,在幾周或者幾天的時間內將有效的載荷送入預定軌道。不過在第一級火箭飛行過程中,導航系統故障引發震蕩,使火箭偏離了計劃的線路,飛行安全系統停機指令被觸發,火箭發動機關機,火箭墜地爆炸。群星公司為參與此次發射比賽共準備了3枚火箭,此次發射的是第一枚。第一次發射任務失敗,不過這家公司在預定的窗口期內發射了火箭,依然得到了200萬美元的獎勵金。
  • 9月11日,美衛星發射失敗火箭墜地導航系統引發震蕩:受到幹擾
    群星公司是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發射挑戰賽」唯一參與公司,項目意在開發快速的衛星發射能力,可以在美軍方需要時,在幾周或者幾天的時間內將有效的載荷送入預定軌道。不過在第一級火箭飛行過程中,導航系統故障引發震蕩,使火箭偏離了計劃的線路,飛行安全系統停機指令被觸發,火箭發動機關機,火箭墜地爆炸。群星公司為參與此次發射比賽共準備了3枚火箭,此次發射的是第一枚。第一次發射任務失敗,不過這家公司在預定的窗口期內發射了火箭,依然得到了200萬美元的獎勵金。
  • 載人飛船掠過中國上空,數據讓美軍興奮不已,重要技術已成功驗證
    圖為龍飛船搭載的太空人進入國際空間站近日,據媒體報導,美國飛船突然傳來喜訊,在美國「龍」載人飛船掠過中國上空後,隨後得到的數據讓美軍興奮不已有專家認為,美國龍飛船這次在中國上空進行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任務,只是因為火箭發射時間、龍飛船軌道設計與對接策略以及國際空間站的飛行窗口綜合作用的結果,雖然這次行動與中國無關,但這次成功代表著美國重要技術已成功驗證,那就是美國在9年之後重獲載人航天能力,這使得美國指揮大廳內一片歡騰。
  • 寧德時代:「賭性堅強」這家年輕神秘的雙冠王公司能走多遠?
    故事3: 2020年開年,新冠病毒疫情席捲中國大地,寧德時代宣布與特斯拉結為夥伴,並高調宣布200億定增,擬再造兩個寧德時代。這家年輕又神秘的公司,從哪兒來?向哪兒去?本期價值線研究院帶您聚焦寧德時代。從大山到上海再到東莞,打工十年嵐口,一個群山環抱、遠離城市喧囂又倚山面海的閩北寧德小村莊,高山僻地,歧路難行。
  • 這家初創公司,致力於成為德國的SpaceX
    阿麗亞娜型火箭在歐洲的太空探索中處於壟斷地位,然而當一家公司處於壟斷地位之後,它可能就缺乏創新的勇氣。最新的阿麗亞娜6型火箭依然是典型的一次性火箭,沒有跟住火箭重複使用的潮流。在德國,一些航天業人士認為,一家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的初創公司已經有了成為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SpaceX的跡象。
  • 2800萬美元當場灰飛煙滅,美軍重大航天任務遭遇挫敗
    人們探索太空的行動一直沒有停止,從蘇聯的加加林第一次探索太空,一直到現在過去了五十八年的時間,在這麼久都時間當中,人們的技術又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在最開始的時候,運載火箭都是用後及棄的,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也向著多次回收利用的方向發展。當然了,探索的過程當中,也會伴隨著失敗的產生。
  • 被稱作外星人研究中心的美軍51區究竟有何秘密?
    雖然國外的目擊者包括美國軍方的目的都證明有UFO存在,但最終證明,有的是大氣的一種特殊現象,有可能現在不經常出現,但卻在在某個特定的時機和角度被捕捉。另外,在一些火箭發射過程中,火箭殘骸大概也會形成某種現象,從目前看整個UFO這種不明的飛行物到底是什麼?究竟是地外文明?還是大自然的在某種時期的給視覺上的一種錯亂?這個真的很難講?
  • 這家公司讓基因測序成本從1億美元降到1000美元
    那是2009年的1月份,Illumina的研究人員正準備做第一次人類全基因測序。這個測序項目在公司內部被命名為「Jaynome」,在給Flatley測序之前他們已經徵得了他的私人醫生的同意,如果測序發現了和疾病相關的信息就會通知他的醫生。這項基因組測序工作花了整個實驗室數個星期的時間,耗資也達到了數萬美元。
  • 出走 SpaceX 和藍色起源,兩位 90 後利用 3D 列印造火箭,公司估值 23 億美元
    說起國外商業航天公司,我們大都會想起幫助甲方爸爸 NASA 擺脫了近十年「寄俄籬下」局面的 SpaceX、首富 Jeff Bezos 創立的關注太空旅遊市場的藍色起源、破產後由英國政府 10 億美元收購的衛星運營商 OneWeb、每天燒掉 400 多萬人民幣的首個上市商業太空公司維珍銀河等等。
  • VR教育MEL Science完成1400萬美元B輪融資
    原標題:VR教育MEL Science完成1400萬美元B輪融資以支持團隊進一步研發和推廣可訂閱的科學教育產品以滿足市場的需求(映維網 2020年12月02日)倫敦原創科學教育內容公司MEL Science(鍆龍科技)今天宣布已成功完成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