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幾單新聞非常令人矚目。
一則是上海一對八旬的爺爺奶奶坐殘疾車為孫女送考:
說的是一對60年代大學畢業的老兩口,已經半身不遂了,在高考那天還是堅持坐著助動車為孫女送考。
接受採訪時奶奶泣不成聲,這麼激動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看到孫女為了高考準備得很辛苦,每天刷題只睡四五個小時,另一方面在孫女的教育上,從幼兒園到高中,這個家庭光花在校外輔導上的費用就超過100萬。老兩口想到一家人投入了如此巨大的時間精力金錢,只為這場為期2天的考試,不由得心神激蕩。老奶奶說,孫女的目標是上清華,如果考上,會拖著不利索的身體送孫女去上大學。
老奶奶說這話時的亢奮激昂,就像打了雞血一樣。
另幾則新聞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一系列「神童」事件。
有一天能寫2000首詩的16歲天才少女;
有11歲就憑藉結直腸癌基因的研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的雲南科技神童;
還有武漢兩名小學生參與研究茶多酚抗腫瘤,也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不過經過媒體調查,基本上可以斷定這幾名「神童」有包裝造假的嫌疑。
早幾年,「虎媽」「狼爸」這樣的家長還算爭議人物,這幾年,「雞娃」已經成了主流路線。家長以各種方式,竭盡所能「雞娃」,有力的賣力、有學問的出學問、有錢的砸錢、有權的弄權;但另一方面,「快樂教育」「天性教育」的擁躉也不少,基本上,國內的家長就分成了這兩大類了。
我對純粹的「快樂教育」當然是持質疑態度的。作為堅定的「雞娃」派,7月21日(周二),我邀請了另一位「雞娃達人」、武漢大學法學博士張穎,一起討論教育孩子是該灌「雞湯」還是打「雞血」?下面看看我們的雞娃大比拼吧。
01怎樣才算雞娃?
雞娃是一個網絡語,意思是在教育中不斷地給自己和孩子打雞血,寄望孩子這代比自己這代強,至少不能比自己差。
觀點對對碰:
目標不功利,就不算雞娃(張穎)
VS
追求豐富人生經驗的目標更精英,當然算雞娃(孫明展)
兩位雞娃達人的成績單
張老師
2個男孩,一個6歲,一個5歲。
沒有上過早教班,除了幼兒園教育外,課外教育上的投入是
體育方面
每周會上網球課,也學了遊泳。
藝術方面
正在學鋼琴
語言及主流科目
英語,剛開始學二外西班牙語;
數學思維課;
語文進行家庭教育
孫老師
孫老師家兩個孩子,12歲兒子,今年小升初;女兒5歲。
體育方面
老大足球和遊泳屬於曾經的常設課,現在足球還在繼續,遊泳報了一個俱樂部課程,堅持了兩年(已結束)。老二在上一個少兒運動課。
藝術方面
兩個孩子都在學習鋼琴,老大第二樂器為小號;老二在學芭蕾,還想學小提琴
語言及主流科目
英語線上口語課;
老大從五年級下學期開始上奧數;
上過一個學期的線上編程
孫:您覺得自己屬於「雞娃」派嗎?
張:在我家二娃還沒出生前,我家老大也才1歲,當時還沒有接觸到教育,作為新手媽媽,我當時是覺得應該讓孩子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但有一天,我跟我先生聊天時,突然聊到我們倆都是211、 985畢業的,如果兩個孩子只上普通本科,我覺得好像有點不太能接受,這個算是人的本能反應吧,後來慢慢地在養孩子的過程中勸自己放低期待。
所以到現在,我覺得自己不算太「雞娃」,我家孩子現在進行這些教育項目,只能算「標配」。
我理解所謂「打雞血」,是家長希望能夠通過教育挖掘出孩子更大的潛力,或者達到什麼具體的目標。但我給孩子設定的目標不算太功利。不是為了考英皇幾級才學鋼琴,為了拿多少個冠軍才學網球。大部分的運動類課程,有的是為了讓男孩子宣洩過多的精力,去「放電」,有的是為了讓孩子找點興趣,有的純粹是讓他們去玩。
我自己存的一點小心思,就是希望他們養成一種更好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不要輕易就沉迷在電子設備的娛樂中。疫情期間,我兩個孩子每天看電腦的時間基本不超過半個小時。他們每天早上起來會自己彈鋼琴、讀英語,這已經成為他們的習慣。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是需要家長陪伴的,特別是老二,還不能自主閱讀,需要把一些詩歌、千字文之類的東西當成故事講給他聽。有時候也會給他們看電視,但是只看英文紀錄片、英文動畫片。
孫:我家兩個孩子教育投入的量級,感覺跟張老師家差不多,但我認為自己是很「雞娃」的(恰好相反)。
因為我認為越是素質教育,比那些有明確指標的應試教育,在心理期許上家長會更高。比如說學鋼琴,我也沒有功利性目標, 比如要孩子以後靠鋼琴謀生,拿個級去成為專業演奏,養活自己,或者至少當個鋼琴陪練,等等……但我的預期是學習這些藝術課程未來可以豐富他們的人生。
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更有精英思維。所以我覺得,我們家的教育還是比較雞娃的。
孫:最近發生的幾單新聞,有幫孩子造假學籍考心儀大學的,有竊取別人的身份資料和成績讓自己孩子取而代之被錄取的,有利用自身技術優勢把孩子打造成神童的,有砸錢給娃出書讓娃年紀輕輕就著作等身的,這些家長為孩子拼錢拼權拼資源的方式,你覺得算不算雞娃?
張:這種就不是雞娃範疇了,是家長想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展品,用製造產品的方式在養育孩子,希望孩子成為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
我覺得家長提供一些自己具備的資源優勢或者平臺優勢,這些是在合理範圍內的,因為不同家庭背景,確實會有一些不同的優勢資源傾斜,提供更多機會更大平臺,但最終還是要靠孩子自己去把握機會,家長說到底也只是提供了平臺而已,不可能替代孩子的努力。
靠家長替代做出的成績,騙得了一時,真的進了學術圈,能有持續發展的可能嗎?用這種方式上位的人,他不會對付出和努力有感覺,覺得這些成績很容易就可以取巧獲得,這可能影響他整個人生態度。
02花多少錢算雞娃?
雞娃,不能迴避的就是教育投入的問題,到底投入多少錢算雞娃?上海那對八旬的爺爺奶奶花了100萬在課外補習上,算不算多?
觀點:
100萬,雞血界算起步價
孫:如果只算校外培訓的費用,您估計您家兩位公子到什麼時候能花到百萬?
張:我家現在兩個孩子包括網球課、英語課,一個星期一次西班牙語課、一次鋼琴課,一個月大概9000元。很多朋友告訴我,到小學3年級以後就沒有精力學習這麼多課外的培訓了,估計往後還會砍掉一些課程,到高中100萬吧(是不是太樂觀了?)。
孫:我家不算孩子出去旅遊這種特殊花銷,小的現在還在幼兒園,大的準備上初中,雖然沒有算細帳,但估計教育投入已經不止100萬了。
實際上,與校外課程比起來,學校學費真不算大頭,上了小學,雖然可能會砍掉興趣類的投入,但學科教育類的投入又是燒錢項,什麼一對一之類的,都是流水一樣地花錢。如果真從錢角度來講,上海這個高考生校外補習才花了100萬,這個數估計還夠不上雞娃的標準。
03雞娃的目標:要不要出國
很多雞娃的家長,其實是有明確目標的:出國,進常青藤。張老師有過帶著孩子在國外做訪問學者的經歷,所以對送孩子出國這件事來說,是有比較清晰的目標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可能算是沾上了雞娃的邊。
今年疫情以來,國際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導致留學形勢也出現了一些變數,現在還有多少家長會把送孩子出國留學作為雞娃目標呢?
出人意料的是,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贊同和反對的人各佔一半。
觀點對對碰:
出國是優選項VS出國是可選項
孫:對於出國的認識,您的想法有變化嗎?
張:我的朋友中有一些不願意送孩子出去的,一部分原因是覺得孩子就是要留在自己身邊的,要不然白養了,連看都看不到。
在這方面,我自己的看法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貌。人生很短,還是去看看不同的風景,不是說人活著就是為了一日三餐而已,很多種遠方都得去看看。
既然我們當父母的算是相對擺脫了完全在生存線上掙扎的狀態,如果我們有能力的話,希望給孩子構築一個更好的平臺,我們也不會成為他們以後特別牽掛的一個負擔。
我希望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更多選擇的機會。不管是以後打算留在父母身邊在國內,還是去國外,我希望他們是看過了這些東西以後自己做出的選擇。另外,做選擇的時候,我也跟他們說:「這是為了你自己做的選擇,而不是考慮你為了父母的感受做出的選擇。」
這方面可能我會有點雞娃,我覺得孩子一定要出去看看再做選擇。
第一個是我們給提供這個機會,你一定要去看看。第二,可能我們還是希望他們以後從事技術類的行業,還是多看看不同的水平會更客觀一點。
孫:張老師的觀點就是孩子可以選擇在父母身邊,也可以選擇離開父母身邊,可以選擇在國內,也可以選擇國外,但前提是你要都見過了各種生活,才能去選擇你想要的生活。
張:如果你都不了解人家的生活是怎樣的,你怎麼知道你的選擇會放棄什麼或得到什麼呢?這種切實生活在當地一段時間的體驗,和去走馬觀花旅遊一趟的感覺完全不同。到此一遊是永遠沒有辦法理解當地的文化和社會的。
說說我的經歷:
我做訪問學者的城市是巴爾的摩,是全世界以動亂出名的城市。它曾經在美國黃金的工業時期是美國第二大工業城市,也是美國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但後來衰落了,現在居住著大量的黑人、有色人種,所以社會治安比較堪憂。
我去巴爾的摩之前,我先生的老闆從加拿大來看我,他也說那裡太危險了,一直問我為什麼要去那裡?
但是我去做訪問學者的這一年,其實過得非常平安,可能確實一方面是我們得到命運的眷顧,另一方面所謂的治安不好其實只是表象,有些東西你得眼見為實,住在不同的街區,只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安排好自己的出行,你並不會感受到這是一個不友善的城市。
其次,我做訪問學者這一年的生活,也對我以前很多固有觀念有了顛覆,比如以前我對黑人是有點成見的,巴爾的摩內城有很多黑人,我們住的公寓的工作人員就有很多都是拉丁裔、墨西哥裔和黑人,但跟他們在一起相處久了,我發現大家不過都是人而已,喜怒哀樂都是一樣的。
只有你在那裡留學或者生活,才會了解當地人的真實生活,了解到他們的貧民窟是制度造成的,並不是他們主動選擇的,這時你的觀感就會發生很深刻的變化。
但如果我是作為一個遊客去巴爾的摩,我可能始終會有恐懼的心理,怕被搶怕黑人等等,就算因為獵奇心理去治安差的區域開車轉一圈,這種印象也不會改變。單純旅遊,你也許能看到城市風貌,但那可能是城市想展現給你的那一面,而不是他們真正的立體生活。
孫:我對出國的感悟並沒有像張老師這麼多人文情懷,我更多思考的是孩子到底是在國內受教育好還是在國外好,雖然說現在國內教育質量慢慢趕上來了,但從理工科的角度,跟先進國家差距還是蠻大。
特別是現在在國內,要考教育資源最優教育水平最好的像北清這樣的重點名校,難度非常高,甚至可能不亞於考美國常青藤,既然如此,為啥不去常青藤?那裡的教育資源,明顯比國內頂尖高校高一大截。
以前對我來說,孩子出國留學是優選項。
但現在我心態也有些變化。第一個影響因素就是安全問題,不過到我兒子讀大學還有一段時間,可以持續觀察,我現在必須選擇一種可進可退的方式。
另外,因為這次疫情讓我打開了視野,即便在國內,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找到國外高校的教育資源,遠程教育並非不可行,但可能達不到張老師說的體驗當地生活的效果。
04雞湯還是雞血?
在雞娃界,對「雞」娃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叫雞湯娃,不是給孩子打雞血,而是給自己和孩子灌雞湯。這種雞湯就是,要保持平和心態,放下就好,鼓勵教育過程中快樂就好,你怎麼樣都是最棒的。做最好的自己,什麼事都不用跟別人比,不要勉強自己,幸福就好……
觀點一致:
雞湯雞血都要有,設定邊界最重要
孫:我最早其實也是快樂教育的擁躉,我兒子當時選幼兒園時就專門挑了一個以快樂成長為主題的知名幼兒園,因為我和太太都從小就在雞血環境中成長,一聽快樂成長,立刻入坑。
張:我觀察了一下,有這種想法的父母分成幾種。
第一種父母實際上是自己怕累,他讓孩子放下,主要是為了放過自己;第二種家長他就是把雞湯當雞血打,認為這種做法能激發孩子無限的自信;第三種家長可能只是把雞血包裝成雞湯,用一種愛和寬容的方式去包裝教育規劃,用給糖的方式去引導。
孫:還有一種我見過的家長,就是從骨子裡反對教育有規劃,他們認為有規劃這件事讓TA們很不自由。有粉絲反問,「雞血就一定成功嗎?起碼雞湯讓孩子當下是快樂的」。您怎麼看?
張:那要看怎麼灌雞湯,我個人覺得,現在孩子中普遍存在幾個問題:
一個是心靈脆弱,孩子的自殺率自殘率很高,這可能是教育模式不合理,但我認為還是跟愛與寬容的這種鼓勵式教育有關,造成孩子心理承壓能力變差;
另一個就是在公眾場合容易跟人起衝突,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從愛與寬容教育生發出來的問題,導致在家裡都是以孩子為中心,出去後沒人以他為中心,接受不了自己是個普通人,大家都不追捧著他的現實。
孫:這個社會是有規則的,而且是很殘酷的規則,給孩子營造這種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或者叫完全自由的幻象,對孩子來說其實是很殘忍的。一旦打破幻象,孩子就失去了安全感。
張:所以「灌雞湯」有度的邊界,我給我的孩子劃定的邊界是,只要孩子自己必須要做的事情做完了,其他時間空間都是自由的。
孫:所以只要把好底線,你可以自由,但是這個底線不能突破,底線之下是虎媽的部分,底線之上就是愛與自由。這個觀點我跟張老師完全一致。
大家一直說天性教育,尊重天性回歸天性,聽起來非常令人神往,但是天性是什麼?從來沒有一間教育機構把這件事講清楚了。這些年我一直在觀察、思考,在總結,這兩年我一直在細讀的《人類簡史》中有個觀點我很受啟發。
他說,人的天性就是基因決定的,我們的基因中間有兩件事是深入我們的天性的:
第一個,即時滿足,如果你不加管教,任何人都必須是即時滿足的,因為在原始人在叢林社會的時候,如果看到高質量食物不馬上吃光,就會被別人搶光了,沒有這種基因人類走不到今天。嬰兒也是這個天性,肚子餓沒有馬上得到哺乳他就怒了。
第二個叫最小付出,也是在原始人階段,必須用最小的付出去維持熱量,所有動物都是這樣的。
最小付出就是懶,即時滿足就是貪。
我感覺人類從基因上如果不加教育,全靠天性,發展不到今天。
張:人類文化學有一句話:人類文明每進化一步,就是對人的天性的一個束縛。
孫:從這個角度來說,文明的建構和教育的過程就是在扭曲天性。教育就是在不把孩子逼瘋逼變態的前提下,改掉最小付出和即時滿足的毛病。這是寫在我們的基因裡的。
張:所謂的天性教育需要反思的是,第一,人的天性到底是什麼?第二,作為家長到底能不能發現自家孩子的天性到底是什麼?
孫:回到剛才這個「雞血未必有用,雞湯至少現在快樂」的觀點,我認為當下快樂太容易了,這就是天性,因為所有人在天性中追求當下快感是不用教的。
只有要為長遠的東西去平衡,要找到延時滿足的快感,才需要培養。
張:人的當下快樂的感覺也是隨著成長在提高門檻,比如嬰兒幾個月時玩蒙眼睛的遊戲很開心,但等他再大一點就不會覺得好玩了,他獲得的快樂會隨著成長逐漸的遞減,所以父母得教會孩子尋找獲得更多快樂的源,打球也好,彈琴也好,這些其實都是讓孩子獲得快樂的方式。
孫:人本身越成熟,就越能體會延時的快樂,越是需要付出才能獲得快樂,得到的快樂感受幸福感越強,這才是人成熟的標誌,這才是基本教育的功能。
當下快樂是不需要教育的,需要教育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讓你能夠體會到更大的幸福,而更大的幸福往往就是需要延時滿足的需要,要有一定的付出而不是最小付出。
張:家長就是要幫助孩子獲得找到美和快樂的能力。
04雞湯教育什麼時候有用?
孫:這種快樂雞湯真的就完全沒有意義嗎?有沒有可能跟雞血勾兌一下或者搞點平衡呢?
張:理想的狀態都是會平衡,但平衡不是每個階段同樣的比重,做起來可能前期要打多點雞血,才能夠後面品味雞湯。簡單來講。你得先積累了,才能享受。
第二個可能就是,在打雞血的過程中,不要太追求功利的目標,太在乎外在評價證明體系的這種雞血培養,屬於完全沒有雞湯的雞血。雞血中要兌一些溫情的雞湯,比如學音樂學美術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更好地去理解什麼叫愛,什麼叫美,更好的去找到一種合適的方式去實現自己的自由。
孫:我完全同意張老師的觀點,我覺得雞湯存在很有價值。
我並不是從個體上去說,而是從大數據角度來說,以下純屬個人觀點。因為未來社會我覺得大概率單個優秀人才的生產力貢獻越來越大,於是會有一部分人由於沒有辦法在競爭過程中真的成為精英,他可能沒有辦法真的去實現自己的價值定位。對於這部分人,我覺得雞湯是很有用的,他就應該學會放下。用雞湯灌溉自己,活在當下幸福就好 。
張:其實這種雞湯,就是代表我們應該對一個社會多元的寬容。
孫:我們建議的操作方式應該是應該立著雞娃的心思,備著能夠做個匠人也不錯的心態,實在不行,雞湯兜底。
作者簡介:孫明展,候選北美精算師、國際金融理財師、中山大學金融系、統計系專業碩士導師、創必承創始人,個人微信公眾號:孫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