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何時,「雞湯」這個詞在網絡上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從一道單純的客觀的一道菜或者叫一道湯,先是變成了精神食糧的代稱,然後又進化為看似好喝實則無用的精神食糧的代稱。並且這個詞的內在含義好像正在和「彩虹屁」同化起來,似乎又更加不堪了一點。
其實琢磨一番,不禁讓人感慨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以及網友們非凡的理解和命名能力。雞湯,單純就它自己的特性而言,看似寡淡,又有那麼一絲特殊的鮮味,含有營養,但其實內在的營養成分又確實有限,遠沒有意識中的數量多效力大,這些微妙的矛盾交織之下,反而使得這個詞成了對精神食糧的一種絕妙的代名詞。
曾記得我的學生時代,《心靈雞湯》還是一個非常流行且正面的詞,一系列厚厚的、裝幀還算精美的書籍,以及裡面一篇篇大多是譯自國外的小故事、小散文,確實讓那時的我灑落了不少感動的淚花,內心似乎也真的得到了一些滋養。至少在那個內陸小縣城,能夠看到一些自己生活中完全不可能接觸到的、還包含著「正能量」的人生片段,確實已經是一件拓展「味覺」邊界的大事了,真的恰如一個營養不良之人,喝到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雞湯,十分的受用。
精神食糧和糧食真的有很大差別。糧食對人來說,不管你願不願意,只要你的基本生理功能還存在,就一定能從中汲取能量和營養物質,來維持生命。雖然有的人會說某種米或者面,會比其他的品種更加香甜,但畢竟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一碗飯是餐桌上最容易被忽視的,它的作用誰都知道,但它的味道卻無人在意,要不然我們中國人也不至於創造出八大菜系和數不清的小菜來下飯了不是?
但是對於精神世界的食糧,卻也真的像雞湯一樣,總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一碗雞湯裡面有多少熱量,有多少蛋白質、脂肪、胺基酸,現代科學可以告訴你,但它的作用似乎又絕非那一點點的物質,畢竟單看物質,一盆雞湯的那點數量似乎還沒有一個雞蛋來的實在,但毋庸置疑,雞湯和雞蛋的作用還是完全不同的。
並且雞湯的味道似乎對於每個不同的人,都會產生不同的體驗,有的人會覺得「鮮」,有的人會覺得「腥」,有的人覺得趁「熱」喝著舒服,有的人卻覺得「燙嘴」實在難受。當然還有更多人根本分辨不出真正的雞熬製的,還是雞精勾兌的。
那麼「雞湯」是否就真的沒有作用?可能還真不是。中醫裡面有個詞叫「辨症施治」,就是講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即使有相同的病症,採用的治療方法和藥方可能都是完全不同的。那麼心靈雞湯似乎也是這樣,同樣的一篇文字,有的人無感,可能是他已經習以為常,並不需要,也可能是他此處缺失太多,暫時無法理解;有的人卻會感同身受,效如桴鼓,甚至能醍醐灌頂,奮起而為。有沒有用的核心點可能還是人們自己吧。
當然有人會說「雞湯」雖然好,但往往沒有「勺子」,不知道該怎么喝。但是真的很遺憾,對於滋養心靈的「雞湯」來說,「勺子」只能自備,別人真的給不了你。
記得網上看到的一個帖子,裡面是一個高中生的口吻講了一件課堂上發生的事。已經放學了,但是老師還在講臺上講一些「正能量」的東西,似乎是在激勵大家好好學習,但是就有很多同學不耐煩了,認為老師是在灌「雞湯」,而紛紛起鬨要老師給個喝湯的「勺子」。可能是起鬨的太過分,老師忍不住對這些起鬨的同學說了一番話。大意是:你們以為「雞湯」是為你們準備的嗎?「雞湯」是為那些有準備的同學提供的,那些真正努力在超越自身階級和現有資源限制,拼命創造自己未來的同學,自然能夠理解那些「雞湯」的意思,他們自己就有「勺子」。有的同學細膩敏感,但是由於某種原因某次考試失利,為了減輕她的心理負擔,所以需要一些細微的引導,讓她放下包袱。有的同學是心高氣傲,有了進步就略微自滿,需要在一些事情上加以點撥,幫助他突破瓶頸。這些同學就是混在鴨群中的「醜小鴨」,鴨子走到哪裡都是鴨子,而「醜小鴨」雖然現在還很醜,但終有一日可能會變成天鵝,這些雞湯是為這些「醜小鴨」提供的,對於鴨子來說,他們喝不喝的出來味道,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小故事似乎是有些「反雞湯」的「雞湯」,似乎還是強調努力才能改變命運,暫且不論。但裡面確實有一點,十分的洞察,就是雞湯不是為每個人準備的。「喝湯」自然需要「勺子」,但「勺子」卻真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勺子有的是家長給的,家學家風;有的是老師給的,誨人不倦;但真正能抓得穩用得久的,只能是自己「做」準備。
有人說命運只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其實雞湯何嘗不是那樣,一碗雞湯裡面的營養,只有需要它的人才能喝出香甜的感覺,一篇「心靈雞湯」,也只有那些能夠把認知變為實實在在的行動,並且準備去接受新的洗禮,需要精神儲備的人,才能吸收的了。
「雞湯」沒有錯,沒有「勺子」喝,也只是自己的錯,怨不得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