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月15日起一直到11月13日,由市城市管理委起草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正案(草案送審稿)》及說明,開始在首都之窗網站上公開徵求意見。記者發現,垃圾減量、快遞應使用可循環的環保包裝、飯館酒店應當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等社會關注度高的多個熱點,此次全部被寫入了草案送審稿中。
新華社發 徐駿 作
關鍵詞:一次性用品
主動提供最高擬罰5000元
酒店到底該不該提供一次性牙刷?外賣是否應該提供一次性筷子?草案送審稿提出,餐飲經營單位和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擬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餐具,並應當設置醒目標識。在服務過程中提示消費者合理消費,適量點餐不剩餐。如果餐飲服務提供者或者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主動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筷子、調羹等餐具的,擬由市場監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而旅館經營單位擬不得主動向消費者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並應當設置醒目標識。旅館經營單位主動向消費者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的,擬由文化旅遊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草案送審稿提出,單位和個人應當減少使用或者按照規定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優先採購可重複使用和再利用產品。而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則應當推行無紙化辦公,提高再生紙的使用比例,不使用一次性杯具等用品。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個人體驗:上班自備餐具 感覺並不麻煩
所在公司沒有食堂,上班族許鑫每天中午都要到樓下的便利店買速食,或者叫個外賣。對於每次附送的筷子、勺子、餐巾紙「三件套」,他可謂再熟悉不過。
說是三件套,許鑫往往只會用到其中的一件半。要是吃蓋飯,主要用勺子;偶爾吃麵,主要用筷子,很少有一起使用的情況。至於餐巾紙,許鑫有時會用,有時則隨著剩下的那一件餐具一起扔進了垃圾桶。
「其實仔細想想,這麼扔也挺浪費的。」一個月前,許鑫留意到上海即將實行一次性餐具限供新規的消息,這項規定雖然不會限制身在北京的他,但也讓他冒出了一個想法:「如果上班自帶餐具,是不是能更環保一點?」
起初,許鑫還認為自備餐具的想法不太現實,但認真考慮過後,他發現這樣做似乎沒什麼難度。於是在半個月前的一天,他從家裡帶了一個勺去公司,中午到便利店買完飯後,並沒有像往常一樣索取餐具,而是回樓上用自己的勺就餐。吃完飯之後,許鑫把勺子拿到衛生間洗了洗,重新裝回了包裡。
第一次自備餐具吃飯的過程很順利,由此開始的半個月,許鑫已經逐漸習慣了多帶一個勺上班。在許鑫看來,自備餐具一般只適用於固定場合的用餐,比如在公司吃午飯。如果去外邊的餐廳,自己帶餐具就顯得太麻煩了。「有的餐廳連洗手池都沒有,吃完了都沒法洗。」
專家:應推廣環保餐具使用
「條例只是規定商家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如果大家為了方便都主動索取,不還是達不到環保的效果嗎?」上海市民蘇女士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綠色消費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期堅持。」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表示,這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公眾綠色消費意識,另一方面也應推廣環保餐具的使用。
記者在某快餐品牌的多家店鋪發現,原來用來盛放雞翅、薯條的一次性紙盒、紙袋,被替換為可重複使用的黑色餐籃,使用時在餐籃上鋪上一層防油紙,以免食物直接接觸餐籃。
「通過把某種產品的使用變得『不方便』,來倒逼消費者減少使用,從而在源頭減少垃圾的產生。」杜歡政表示,除限制提供一次性塑料餐具外,也應探索限制相關一次性產品的生產銷售,多管齊下,才能真正實現塑料垃圾的減量化。
來源:綜合北京日報客戶端、網友評論、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