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神童」,即便是不具備「神童」的天賦,很多家長會採用「雞娃」的方式讓孩子能贏在起跑線,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
那麼,「雞娃」這種操作究竟對孩子成長是好是壞呢?
先來談談什麼是「雞娃」。
「雞娃」就是不停給孩子打雞血,讓孩子不停地學習,不斷拼搏。
貝拉在幼兒園工作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家長,孩子中班的時候就已經讓他背會了好幾首古詩,早教班開始就上英文課程,周末帶孩子上鋼琴課、舞蹈班,也總是會私下裡跟老師溝通能不能課上多教一些拼音、算數。
家長們想要孩子成才的心,我非常理解。
很多成人認為,想要孩子將來更好地生存,必需豐富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更高的學歷。這種觀念導致很多父母按照「神童」的模式塑造孩子,例如某某家孩子3歲就認識了300多字,背會了許多古詩。
往往孩子才剛剛牙牙學語,就開始教其認字、背詩、學算術。
教育界有個很神奇的現象——「三年級現象」。
是說,這類孩子在小學第一年都是班裡的尖子生,因為很多知識以前就學過了。到了二年級成績也還行,不用很用功也能考個好成績。到了三年級,很多孩子突然就感到學習吃力了,因為背會的知識已經用得差不多了。
之前的早期開發讓孩子過早地把精力用在死記硬背上,忽略了大腦中學習方法的創造,以及學習內在動機的培養。
「雞娃」這件事,很難說其好壞,每個家長都要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成長模式。
如果家長堅持要「雞娃」,不如把「雞娃」重心轉移一下,放在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想像力、創造力上吧。
我是貝拉,一名95後幼兒教師,帶你從幼兒心理學剖析育兒難題,營養學助力幼兒茁壯成長,喜歡這篇文章,就關注@奶油Bella,轉發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