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開學第一課」、減負、校園安全似乎成了9月份新學年的「三部曲」,這不,9月1日晚央視播出「開學第一課」後,上海的「中小學減負新政」在9月2日晚出臺了。
與以往不同的是,前不久中央剛頒布了「改革並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文件,上海的「新政」可謂力度空前。
9月3日是減負新政實施後第一天,家長們對此心態各異,鼓掌叫好的大有人在,質疑聲也不絕於耳,還有的就是觀望,更多的是期盼幼升小、小升初等招生政策的早日落地。
上海減負「15字新政"
今年上海的減負新政可以概括為15個字:減作業、增睡眠、少考試、立規矩、提實效。
首先是減作業。10前,上海曾規定:對六年級作業量控制在1小時內、七八年級作業量控制在1.5小時內規定這麼具體。今年的新政對作業量沒有明確的規定,更加側重質量的提升,對學校和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得使用審批過的學習類APP布置作業;
不得要求或組織學生購買未經審查通過的教學資料;
不得布置懲罰性作業;
不得使學生作業演變為家長作業;
杜絕要求家長代為評改作業;
不使用侮辱、嘲諷言詞或符號批改、反饋作業。
其次是增睡眠。指導家長保證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10小時,倡導中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9小時。這是教育部對全國中小學生的要求。也就是說,小學生如果6-7點起床,前一天晚上8-9點就要睡覺,這個要求確實不低。「大樹成長營」問了身邊的多位家長,開學第一天下來,真正「達標」的學生不到一半。
第三,少考試。基本的思路就是除非初三升學考試的需要,其他能不考的就不考,能少考試的就少考。如小學階段不進行期中考試或考查,一、二年級可進行期末考查(一年級不得進行書面考查);三、四、五年級期末考試僅限語文、數學兩門學科;初中除語文、數學、外語學科可舉行期中、期末考試以外,其他學科只進行期末考試或考查等。
第四、立規矩。主要是針對教育機構和管理部門而言。對學校而言,「實施意見」從學校管理、教學研究、教師專業素質、作業管理、家庭教育指導等多方面提出了要求。各區要承擔區域義務教育減負增效工作的主體,校長是學校減負增效工作的第一責任人。
其次是對校外培訓機構。除了此前的「白名單」管理等舉措,校外培訓超綱也將嚴懲,對開展「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加重中小學生學業負擔的培訓機構,依照法律法規嚴肅處理,並與年檢結果掛鈎。
第五、增實效。從優化課程、提高質量、科學評價考試、家庭社會協同等方面進行綜合減負增效。
應該說,這個減負新政是相當全面的,還與中考評價銜接,引導性和可操作性更強。
今年上海的減負新政是在落實中央《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背景下出臺的,共有九個政府部門共同參與,力度比往年要大得多。
No.1家長對減負仍是將信將疑
9月2日,減負新政出臺後,迅速在家長中引爆,各種留言和觀點也不盡一致。
一位名為「熊貓」的網友在「上海發布」留言:希望這次真的有改變。一名叫「彭蘇敏」的網友在「第一教育」上留言:怎樣落地有聲,監管到位,孩子真正受益?
有家長說:這規定一出,學校和老師不能管,家長更累了。家長沒時間教的,就只能逼著孩子上補習班,畢竟升學的壓力還在。
還有家長留言說:喊減負喊了多少年,自己跑去問問學生壓力是大還是小?更有偏激的網友說:別上學好了,最減負。也有的直接將矛頭對準培訓機構:有本事就把學*思、昂*、精*都關掉……
其實,早在1964年,上海市教育局就曾在下達過關於減負的「六條」意見。至今已經過去50多年過去了。
1977年恢復高考後,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又被提起。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的中小學生開始有「負擔過重」的感覺和壓力。此後,在校內、校外夾擊之下,學生的課業負擔越來越重。當時上海市教委專門發文,責成相關職能部門著力抓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
近年來,上海不斷推出新的減負政策。2004年,上海市教委推出在部分區縣率先進行減負監控機制試點,對中小學課程計劃的執行情況、學生課外作業量、學生睡眠時間、集體補課和考試成績排名與公布名次等問題進行督查。
2006年,上海要求各中小學要根據學生學習和生活規律安排好學校課程計劃,嚴格控制周活動總量和學科教學課時,所有小學和初中(寄宿制學校除外)不得安排早自修。另外,學校要保證中小學生每天1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不得擠佔、減少體育課和體育活動的時間。各中小學不得隨意增減課程門類、難度和課時。
2018年8月,上海市教委在開學前出臺了減負減壓的相關政策。而今年出來的舉措可謂「史上最嚴最全」。
回顧減負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學生負擔過重問題似乎由來已久,減負政策年復一年地被提出,卻始終難以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No.2減負未必就是「寬鬆教育」
減負的目的,是在一定意義上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來發展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在輕鬆自在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們可以快樂地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但事實上呢?面對減負,一些家長由一開始的欣喜轉化為擔憂。一位明年要升入初中的學生家長無奈地表示,主要是受周邊人群的影響,「如果你不是在某些雞媽群,你永遠也不知道有多瘋狂」。
由於無法完全剎住「搶跑風」,即使想慢下來的家長也被帶著往前走,「只要升學的壓力還在,就會有家長要孩子『搶跑』,只要有一個家庭『搶跑』了,其他的家庭也會被傳染,不知不覺中成為「雞娃」。
有家長說,我們那一代人拼的,是自己的智商和努力;現在孩子拼的,則是父母的精力和砸錢的實力。對於減負政策家長不領情的現狀,有教育專家說,當下的減負,必須考慮政策的落地情況,日本的實踐就是一個事例。
日本實施減負政策已經有30年了,但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實行「寬鬆教育」,公立學校滿足不了家長的需求,只能轉向昂貴的私立學校、校外培訓。於是,家庭教育的負擔倍增,過重的教育負擔,甚至抑制了人們的生育意願。2016年,日本的教育官員公開承認,推行了30年的「寬鬆教育」失敗,日本中小學將不再削減學習內容。
有專家說,要徹底給學生減負,就必須均衡教育質量,同時要建立多元的評價標準。可喜的是,隨著「3+3」高考改革的推行以及中考新政的到來,教育均衡化有望得到較大改善。
但學生的負擔到底需要減到什麼程度,仍難以量化。
No.3激發孩子學習潛能是關鍵
什麼才是教育的目標?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說:教育的目標,是喚醒孩子的內心。
其實,真正的減負不應只是簡單地減掉一些作業量,或者是單純減掉做作業的時間,最該減的其實是學生的心理壓力,在教學上應該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多一點快樂、多一點成就感,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
就像一個孩子喜歡一門體育特長,比如籃球,他可以和小夥伴打上幾個小時,回家後一點都不覺得累。比如今年上海中學、華師大二附中多位考上清華姚班、智班的同學,他們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把之當作最大樂趣,為解出一道難題而感到十分興奮。我想,這個對孩子算不上真正的負擔,退一步來說,任何進步都需要付出努力,學習更不例外。
有些孩子也知道學習重要,應該努力……可是,一拿起書本來,就沒精神。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孩子沒有人生目標,處於「我必須」階段,在這個階段,是生理與心理雙重不接受,只是在外界的強壓下,才勉強拿起書本。但因為自己完全不明白為什麼學,學之有何用,所以內心痛苦不堪,感到壓力很大。
因此,我們要將孩子從「我必須」的被動狀態,發展到「我想要」的主動階段。就是孩子自己渴望學,一旦孩子想學了,你攔都攔不住。當孩子的人格發展到這個階段,減負也好,加壓也罷,對孩子來說都是無感的。
客觀地講,對減負反應劇烈的,應該是被動型孩子的。父母於是渴望學校能夠替自己對孩子施以高壓。但高壓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要以身做則,才能引導孩子。
在提倡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今天,減負實際上對每個家長和孩子,都意味著一個機會:讓你靜下心來,找到最適合孩子的發展方向。讓孩子的每一點努力,都贏得周邊人的驚訝與讚賞,這時候孩子的努力才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才會有勇氣、有信心面對未來。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