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問問孩子負擔輕了還是重了?上海又出減負新政有家長卻不買帳

2020-12-04 大樹成長營

近年來,「開學第一課」、減負、校園安全似乎成了9月份新學年的「三部曲」,這不,9月1日晚央視播出「開學第一課」後,上海的「中小學減負新政」在9月2日晚出臺了。

與以往不同的是,前不久中央剛頒布了「改革並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文件,上海的「新政」可謂力度空前。

9月3日是減負新政實施後第一天,家長們對此心態各異,鼓掌叫好的大有人在,質疑聲也不絕於耳,還有的就是觀望,更多的是期盼幼升小、小升初等招生政策的早日落地。

上海減負「15字新政"

今年上海的減負新政可以概括為15個字:減作業、增睡眠、少考試、立規矩、提實效。

首先是減作業。10前,上海曾規定:對六年級作業量控制在1小時內、七八年級作業量控制在1.5小時內規定這麼具體。今年的新政對作業量沒有明確的規定,更加側重質量的提升,對學校和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得使用審批過的學習類APP布置作業;

不得要求或組織學生購買未經審查通過的教學資料;

不得布置懲罰性作業;

不得使學生作業演變為家長作業;

杜絕要求家長代為評改作業;

不使用侮辱、嘲諷言詞或符號批改、反饋作業。

其次是增睡眠。指導家長保證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10小時,倡導中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9小時。這是教育部對全國中小學生的要求。也就是說,小學生如果6-7點起床,前一天晚上8-9點就要睡覺,這個要求確實不低。「大樹成長營」問了身邊的多位家長,開學第一天下來,真正「達標」的學生不到一半。

第三,少考試。基本的思路就是除非初三升學考試的需要,其他能不考的就不考,能少考試的就少考。如小學階段不進行期中考試或考查,一、二年級可進行期末考查(一年級不得進行書面考查);三、四、五年級期末考試僅限語文、數學兩門學科;初中除語文、數學、外語學科可舉行期中、期末考試以外,其他學科只進行期末考試或考查等。

第四、立規矩。主要是針對教育機構和管理部門而言。對學校而言,「實施意見」從學校管理、教學研究、教師專業素質、作業管理、家庭教育指導等多方面提出了要求。各區要承擔區域義務教育減負增效工作的主體,校長是學校減負增效工作的第一責任人。

其次是對校外培訓機構。除了此前的「白名單」管理等舉措,校外培訓超綱也將嚴懲,對開展「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加重中小學生學業負擔的培訓機構,依照法律法規嚴肅處理,並與年檢結果掛鈎。

第五、增實效。從優化課程、提高質量、科學評價考試、家庭社會協同等方面進行綜合減負增效。

應該說,這個減負新政是相當全面的,還與中考評價銜接,引導性和可操作性更強。

今年上海的減負新政是在落實中央《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背景下出臺的,共有九個政府部門共同參與,力度比往年要大得多。

No.1家長對減負仍是將信將疑

9月2日,減負新政出臺後,迅速在家長中引爆,各種留言和觀點也不盡一致。

一位名為「熊貓」的網友在「上海發布」留言:希望這次真的有改變。一名叫「彭蘇敏」的網友在「第一教育」上留言:怎樣落地有聲,監管到位,孩子真正受益?

有家長說:這規定一出,學校和老師不能管,家長更累了。家長沒時間教的,就只能逼著孩子上補習班,畢竟升學的壓力還在。

還有家長留言說:喊減負喊了多少年,自己跑去問問學生壓力是大還是小?更有偏激的網友說:別上學好了,最減負。也有的直接將矛頭對準培訓機構:有本事就把學*思、昂*、精*都關掉……

其實,早在1964年,上海市教育局就曾在下達過關於減負的「六條」意見。至今已經過去50多年過去了。

1977年恢復高考後,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又被提起。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的中小學生開始有「負擔過重」的感覺和壓力。此後,在校內、校外夾擊之下,學生的課業負擔越來越重。當時上海市教委專門發文,責成相關職能部門著力抓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

近年來,上海不斷推出新的減負政策。2004年,上海市教委推出在部分區縣率先進行減負監控機制試點,對中小學課程計劃的執行情況、學生課外作業量、學生睡眠時間、集體補課和考試成績排名與公布名次等問題進行督查。

2006年,上海要求各中小學要根據學生學習和生活規律安排好學校課程計劃,嚴格控制周活動總量和學科教學課時,所有小學和初中(寄宿制學校除外)不得安排早自修。另外,學校要保證中小學生每天1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不得擠佔、減少體育課和體育活動的時間。各中小學不得隨意增減課程門類、難度和課時。

2018年8月,上海市教委在開學前出臺了減負減壓的相關政策。而今年出來的舉措可謂「史上最嚴最全」。

回顧減負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學生負擔過重問題似乎由來已久,減負政策年復一年地被提出,卻始終難以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No.2減負未必就是「寬鬆教育」

減負的目的,是在一定意義上減輕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孩子們有更多的時間來發展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在輕鬆自在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們可以快樂地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但事實上呢?面對減負,一些家長由一開始的欣喜轉化為擔憂。一位明年要升入初中的學生家長無奈地表示,主要是受周邊人群的影響,「如果你不是在某些雞媽群,你永遠也不知道有多瘋狂」。

由於無法完全剎住「搶跑風」,即使想慢下來的家長也被帶著往前走,「只要升學的壓力還在,就會有家長要孩子『搶跑』,只要有一個家庭『搶跑』了,其他的家庭也會被傳染,不知不覺中成為「雞娃」。

有家長說,我們那一代人拼的,是自己的智商和努力;現在孩子拼的,則是父母的精力和砸錢的實力。對於減負政策家長不領情的現狀,有教育專家說,當下的減負,必須考慮政策的落地情況,日本的實踐就是一個事例。

日本實施減負政策已經有30年了,但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實行「寬鬆教育」,公立學校滿足不了家長的需求,只能轉向昂貴的私立學校、校外培訓。於是,家庭教育的負擔倍增,過重的教育負擔,甚至抑制了人們的生育意願。2016年,日本的教育官員公開承認,推行了30年的「寬鬆教育」失敗,日本中小學將不再削減學習內容。

有專家說,要徹底給學生減負,就必須均衡教育質量,同時要建立多元的評價標準。可喜的是,隨著「3+3」高考改革的推行以及中考新政的到來,教育均衡化有望得到較大改善。

但學生的負擔到底需要減到什麼程度,仍難以量化。

No.3激發孩子學習潛能是關鍵

什麼才是教育的目標?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說:教育的目標,是喚醒孩子的內心。

其實,真正的減負不應只是簡單地減掉一些作業量,或者是單純減掉做作業的時間,最該減的其實是學生的心理壓力,在教學上應該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多一點快樂、多一點成就感,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

就像一個孩子喜歡一門體育特長,比如籃球,他可以和小夥伴打上幾個小時,回家後一點都不覺得累。比如今年上海中學、華師大二附中多位考上清華姚班、智班的同學,他們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把之當作最大樂趣,為解出一道難題而感到十分興奮。我想,這個對孩子算不上真正的負擔,退一步來說,任何進步都需要付出努力,學習更不例外。

有些孩子也知道學習重要,應該努力……可是,一拿起書本來,就沒精神。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孩子沒有人生目標,處於「我必須」階段,在這個階段,是生理與心理雙重不接受,只是在外界的強壓下,才勉強拿起書本。但因為自己完全不明白為什麼學,學之有何用,所以內心痛苦不堪,感到壓力很大。

因此,我們要將孩子從「我必須」的被動狀態,發展到「我想要」的主動階段。就是孩子自己渴望學,一旦孩子想學了,你攔都攔不住。當孩子的人格發展到這個階段,減負也好,加壓也罷,對孩子來說都是無感的。

客觀地講,對減負反應劇烈的,應該是被動型孩子的。父母於是渴望學校能夠替自己對孩子施以高壓。但高壓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要以身做則,才能引導孩子。

在提倡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今天,減負實際上對每個家長和孩子,都意味著一個機會:讓你靜下心來,找到最適合孩子的發展方向。讓孩子的每一點努力,都贏得周邊人的驚訝與讚賞,這時候孩子的努力才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才會有勇氣、有信心面對未來。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減負減掉的不是寫作業時間,家長別理解對了,才能提高孩子的成績
    面對家長對減負的困惑,小島老師想和大家聊聊什麼是減負?我們的小學生在日趨激烈的學習競賽中,不堪重負,周末兩天都在補習班度過,家長也是疲於應對,不禁會質疑:難道不是減負嗎?為什麼負擔反而越來越重呢?更有網友熱議:千萬別輕易給自己孩子減負,別上當了,你減負,別人就考上重點學校。
  • 減負,不是不要負擔,一點負擔都沒有,那就不可能學到知識
    沒想到,一些家長得了「減負症候群」。減負本來是教育部門提出來,為了減輕孩子課業負擔。既然要減負,當然是負擔過重才存在這樣的問題。可是,現在減負被一些家長當作時髦來追了,一張口就是減負。老師正常布置作業,對學生進行訓練,一些家長也以減負為理由,跟老師唱反調。說真的,這樣的家長,最後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對老師,毫髮無損,真不知這些家長是怎麼想的。比如,最近就有家長在網上抱怨,老師讓學生寫周記,說孩子那麼小,才五年級,哪有那麼多可寫。讓孩子寫周記,不是折騰人嗎?
  • 教育部,別信寧南山的,我們的孩子需要減負!
    但今天要分享的這篇文章觀點卻與寧先生不一樣,作者並不贊同寧先生的觀點,他認為,有必要給孩子減負,誠然,每個人的觀點也沒必要一樣,如果有不同的聲音,則說明這件事已經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發聲,也歡迎你在評論區發表看法。
  • 家長激憤退群,將「教育減負」問題再次推上風口浪尖
    情景3「他者性的否定」:一學生家長在群裡對數學老師布置的周末作業提出異議:「XXX老師,你以試卷的方式布置周末作業,少則1張試卷,多則幾張,請問這麼大的作業量對孩子的學習到底有什麼幫助?既然是周末,家長也有家長的安排,周末我們也給孩子報了培訓班,旨在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此時,該群英語老師發言:「說到教育,是你懂還是我們懂?你懂你倒是自己在家教啊!
  • 「社會37度」學校減負致輔導班搶位:家長真的「瘋了」?
    減負政策下,學校只會布置一些簡單的作業,比如抄寫16遍拼音,或是把課本後習題抄在作業本上等,每當這時,她就會替孩子完成一部分。「抄了之後孩子還是不會用拼音拼讀,有什麼意義?」周雨琪說。利用省下來的時間,兜兜背了古詩,複習了英語單詞。
  • 科學網—李邦河院士:為孩子減負是出大師之需
    「列出1、11、121,問接下來應該是多少,我不明白,逼著孩子做這些題到底有何意義!」 他的發言引起了委員們的強烈共鳴。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成都市政協副主席戴小雁委員表示:「由於學業負擔過重對中小學生的殘害,造成有能力的國人紛紛放棄國內教育。學習沒有快樂,何談創新能力?」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邵秉仁委員更是贊其「擲地有聲」,表示這應作為該小組的聯名提案。
  • 負擔重身心累,老師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網絡配圖各種抽調、攤派、會議、評比、投票……今後一律不得進校園,中小學教師減負清單來了。近日,在中辦、國辦《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良好教育教學環境的若干意見》出臺將滿一年之際,全國多地開列教師減負清單。比如湖南規定:未經縣級以上黨委批准,不得組織全域性的進校實地督查檢查考核活動;不得以調研指導、強化監督、專項行動、一票否決等方式,變相開展督查檢查評比考核。
  • 為什麼說,中、高考不是學生負擔重的最主要原因?
    一、引言每當說到學生負擔重,很多人總是說因為中、高考,甚至有說只要存在高考這樣的選拔式考試,學生負擔就無法解決。本人也寫了幾篇分析學生負擔重的小文,幾乎每篇後面的評論區,都有「只要存在高考,學生負擔就重」的言論。可見,把學生負擔重的原因歸於中、高考,是相當多人的共識。而本人通過探討分析,認為中、高考僅是一個原因,且不是主要原因。
  • 專家呼籲:孩子每天要保證10小時睡眠,家長:您淨說夢話!
    在這種高壓的狀態下學生不僅沒有減負,還平添了很多壓力,這種環境給來陪讀的家長也無形中增添了很多壓力,為孩子的一日三餐的營養犯愁,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憂心,還完全不能表露出來,怕額外增加孩子的負擔!,身體素質逐漸下降,並且由於現今的課業負擔重,學生的書包的重量也在與日增加。
  • 稱稱孩子的書包有多重
    以後這個書包會越來越重的,我怕那時候孩子該笑不出來了。」  近年來,小學生書包重的問題幾乎成了每一位家長的共識,並且會由此引發出一系列關於孩子的話題,那麼,孩子們的書包究竟有多重呢?得知書包重5.5公斤,家長也有些吃驚,「有時候書包特別重,我一把都拎不起來,但是沒想到有這麼重,從來沒稱過。」  稱過孩子的書包後,一位家長也稱了稱自己的書包,只有1公斤多。「平時我的包裡就放鑰匙、手機、錢包,裝東西多了我都嫌沉。」這位家長說。
  • 「雞娃」家長的焦慮成為減負的阻力
    記者了解到,幾個孩子都是大老遠跑來上課。  近年來,隨著教育部有關中小學生減負的政策實施落地,北京市教委也出臺了相關政策,例如小學低年級不留家庭作業、期中期末考核多以「樂考」形式進行。可是,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壓力有增無減。據了解,有不少低年級的家長認為,孩子沒有養成回家寫作業的習慣,等到四年級以後,學習壓力一下加上來,孩子和家長都適應不了。
  • 學生學習負擔重又怪老師和家長?其實並不是他們的錯,而是……
    我們理性地看待學生學習負擔重的問題,雖然老師和家長有一定的原因,但不能簡單地歸咎於老師和家長,老師和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只是扮演了迎合性的角色,學生的學業負擔加重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學校要求老師成績,老師給學生打分。
  • 糖貓詞典筆為中小學生科學「減負」 更懂賦能!
    在我國,教育「減負」的政策長期存在,可是現實情況卻是:學生的課業負擔越來越沉重。沒有家長敢真正讓自己的孩子減負,學校裡的各種減負措施,反而加重了家長和學生的課外負擔。其實合理的課業負擔是必需的,糖貓詞典筆支持英漢查詢、離線翻譯、課堂隨錄、古詩快學、百科問答等功能,可以提高孩子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從源頭處減緩學生的負擔感受。家長少了輔導功課的煩惱,也能把精力放在提升親子陪伴質量上。
  • 《中小學生減負調查報告》發布:減負成共識,老師要怎麼做?
    近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發布《2018年中小學生減負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顯示,中小學各個年級普遍存在學業負擔問題,減負問題已十分嚴峻。有近七成的家長表示支持「減負」,並提出了多條減負建議。
  • 一名小男生把書包放在秤上,稱出來有5公斤重。 何劍輝 攝
    專家認為,學生更希望能減輕學業減負,才能真正解放雙肩。變化新課本比原來輕四分一今年4月份,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中小學教科書實施綠色印刷的通知》,有包括廣東省在內的24個省(區、市)實現了秋季教材綠色印刷30%的預定目標。
  • 一道二年級數學題,家長用二元一次方程才解出來,孩子卻笑媽媽笨
    關於減負的話題,談論已久,但是在不少家長看來,學校減的負在課外都加了回來,甚至比之前的負擔更重,家長的負擔重了,因為付出的時間精力金錢更多,孩子的負擔也重了,要應付的課程和作業比在學校更多。深圳近日發布《深圳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後延時服務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公、民辦學校所有在籍學生,推廣課後延時服務。
  • 減負潮汐波動的周期性怎麼破
    說它老,幾十年前,國家領導人就開始高度重視這個問題;說它大,中小學生負擔過重問題,關乎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全局,關乎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關乎每個家庭的未來;說它難,是因為這個問題已成為當代中國教育最大的「頑症」,屢治難除。
  • 上海新高考改革的三個悖論
    從學校、學生以及家長、社會角度而言,高考制度是高利害的人才選拔制度,高考新政直接關係著學生的前途、家庭的希望、學校的升學率與知名度。任何一項制度的實施,都關聯著不同群體的利益。因此,高考新政在學校落地實施的過程中,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不同利益群體的矛盾,表現出與新高考改革初衷相違背的悖論。作為2017屆畢業生、新高考改革的親歷者,我對此深有體會。
  • 不想讓你的孩子減負,就能阻止階層固化嗎?
    01「錢學森之問」教育部一說要減負,很多家長馬上跳出來,反對教育改革,指責教育部是推卸責任,而且言之昭昭,減負是階層固化的兇手。「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我們不談民國大師這個話題,錢學森之問的本質,就是中國的教育,為什麼培養不出來拔尖人才?02叉車工的難題但錢學森先生想得可能太高端了,實際上中國應試教育不僅拔尖人才稀缺,就連作為工業建設的工人,成才率也很低。
  • 「孩子很聰明,但就是不努力!」諸如此類的毒雞湯正侵蝕無數家長
    諸如此類的毒雞湯還有很多很多,甚至不少毒雞湯只是為了糊弄家長,讓家長放鬆警惕,甚至改變家長的傳統觀念,卻讓孩子掉入了無底深淵!下面分享幾碗教育「毒雞湯」,誤導了無數家長,卻仍在還在家長群體中廣為流傳,實在是害人不淺!專家:學習必須是快樂,學校,家長應該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