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奧數,荒唐透頂。」中科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邦河委員,3月4日在小組討論會上幾乎拍案而起。
這位在微分拓撲、低維拓撲、偏微分方程、廣義函數等諸多方向均取得重要成果的數學家,看到如今的小學奧數題卻覺得頭暈腦漲。「列出1、11、121,問接下來應該是多少,我不明白,逼著孩子做這些題到底有何意義!」
他的發言引起了委員們的強烈共鳴。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成都市政協副主席戴小雁委員表示:「由於學業負擔過重對中小學生的殘害,造成有能力的國人紛紛放棄國內教育。學習沒有快樂,何談創新能力?」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邵秉仁委員更是贊其「擲地有聲」,表示這應作為該小組的聯名提案。
李邦河認為,「玩」是學齡前兒童的天職,然而家長卻往往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從小就開始向其施加壓力。
「最近常從某培訓機構門前走過,天天看到『全年學前班某日前報名優惠2000元,學前快車班火熱報名中』的霓虹燈廣告反覆滾動,我的心……」他顯得頗為無奈。
進入小學、中學,孩子更是背負了沉重的學習壓力。李邦河說:「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和童趣,在學校要面對大量應試題目,課餘時間幾乎都在上各種補習班。如此教育,怎能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創造性?」
「錢學森之問」猶在耳邊,早已成國家之急,可對一般家庭來說,成大師太難,孩子能考上好大學足矣。這使李邦河十分憂慮。
他說,有些孩子小學、中學學得很辛苦,進入大學後頗有「解放」之感,立刻鬆弛下來,成績也一落千丈。其實大學的高深學問,卻是真正需要用功才能學到手的。
「小時累死,大學玩死,累死快樂何在,玩死何以成才?」他嘆道。
李邦河認為,人才成長的時間規律是「玩於學前,立志於十五,識真才於三十,知大師於四十」。他表示,真正有才華,在中小學學得輕鬆而胸懷大志者,方會以濃厚的興趣,學習大學裡的各門功課,務求徹底掌握。考出好成績,已非他們的目標,而是他們真正學得好的表現之一。
據介紹,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十分頑皮,小學沒能按時畢業,初一數學還要補考。但是華羅庚在初二時開始用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28歲就完成了數學名著《堆壘素數論》。
「能成大師的孩子,小時候往往學得輕鬆,保持好奇心,長大後才會對高深學問產生渴望。」李邦河說。
他多次發出「為中小學生減負」的呼籲,有關部門也採取了一些措施,然而卻出現「教育部門減,社會就加;學校減;家長就加」的問題。
「家長要加,別人無法幹涉。但教育部如能做到讓中小學課程的設置少而精,只學最基礎的東西,各級考試都不許超出教育大綱範圍,家長還能加到哪去?」他說。
另外,各名牌大學為了爭取優秀生源費盡心機,實際上爭來爭去,無非還是高考狀元以及各種競賽的優勝者。「什麼樣的自主招生,能斷定一個18歲的青年能成大才?」
對此,李邦河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學生負擔,應做三方面改變。
「在正規的學習和考試中,應把奧賽類的題完全趕出去。如果違反,必嚴處之。」他說。
同時「英語熱」也需降溫。「英語有其重要性,但多用於此,則必少用於彼。人生的策略是否正確,要看『孰先孰後,孰輕孰重』的安排是否得當。」
此外,要使減負變為校方和老師的自覺行為,必須否定以升學率評優的急功近利做法。他認為,評價一所學校,要看學生30歲後的成才率,40歲後是否出大師,而不能以升學率為標準。
「像華羅庚這樣的學生,放到現在可能小學時就被淘汰了,根本成不了大師。」他說,「為中小學生減負,保護好青少年的好奇心,傑出人物才會蹦出來。」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