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李邦河院士:為孩子減負是出大師之需

2020-12-04 科學網

 

「小學奧數,荒唐透頂。」中科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邦河委員,3月4日在小組討論會上幾乎拍案而起。

 

這位在微分拓撲、低維拓撲、偏微分方程、廣義函數等諸多方向均取得重要成果的數學家,看到如今的小學奧數題卻覺得頭暈腦漲。「列出1、11、121,問接下來應該是多少,我不明白,逼著孩子做這些題到底有何意義!」

 

他的發言引起了委員們的強烈共鳴。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成都市政協副主席戴小雁委員表示:「由於學業負擔過重對中小學生的殘害,造成有能力的國人紛紛放棄國內教育。學習沒有快樂,何談創新能力?」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邵秉仁委員更是贊其「擲地有聲」,表示這應作為該小組的聯名提案。

 

李邦河認為,「玩」是學齡前兒童的天職,然而家長卻往往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從小就開始向其施加壓力。

 

「最近常從某培訓機構門前走過,天天看到『全年學前班某日前報名優惠2000元,學前快車班火熱報名中』的霓虹燈廣告反覆滾動,我的心……」他顯得頗為無奈。

 

進入小學、中學,孩子更是背負了沉重的學習壓力。李邦河說:「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和童趣,在學校要面對大量應試題目,課餘時間幾乎都在上各種補習班。如此教育,怎能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創造性?」

 

「錢學森之問」猶在耳邊,早已成國家之急,可對一般家庭來說,成大師太難,孩子能考上好大學足矣。這使李邦河十分憂慮。

 

他說,有些孩子小學、中學學得很辛苦,進入大學後頗有「解放」之感,立刻鬆弛下來,成績也一落千丈。其實大學的高深學問,卻是真正需要用功才能學到手的。

 

「小時累死,大學玩死,累死快樂何在,玩死何以成才?」他嘆道。

 

李邦河認為,人才成長的時間規律是「玩於學前,立志於十五,識真才於三十,知大師於四十」。他表示,真正有才華,在中小學學得輕鬆而胸懷大志者,方會以濃厚的興趣,學習大學裡的各門功課,務求徹底掌握。考出好成績,已非他們的目標,而是他們真正學得好的表現之一。

 

據介紹,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十分頑皮,小學沒能按時畢業,初一數學還要補考。但是華羅庚在初二時開始用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28歲就完成了數學名著《堆壘素數論》。

 

「能成大師的孩子,小時候往往學得輕鬆,保持好奇心,長大後才會對高深學問產生渴望。」李邦河說。

 

他多次發出「為中小學生減負」的呼籲,有關部門也採取了一些措施,然而卻出現「教育部門減,社會就加;學校減;家長就加」的問題。

 

「家長要加,別人無法幹涉。但教育部如能做到讓中小學課程的設置少而精,只學最基礎的東西,各級考試都不許超出教育大綱範圍,家長還能加到哪去?」他說。

 

另外,各名牌大學為了爭取優秀生源費盡心機,實際上爭來爭去,無非還是高考狀元以及各種競賽的優勝者。「什麼樣的自主招生,能斷定一個18歲的青年能成大才?」

 

對此,李邦河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學生負擔,應做三方面改變。

 

「在正規的學習和考試中,應把奧賽類的題完全趕出去。如果違反,必嚴處之。」他說。

 

同時「英語熱」也需降溫。「英語有其重要性,但多用於此,則必少用於彼。人生的策略是否正確,要看『孰先孰後,孰輕孰重』的安排是否得當。」

 

此外,要使減負變為校方和老師的自覺行為,必須否定以升學率評優的急功近利做法。他認為,評價一所學校,要看學生30歲後的成才率,40歲後是否出大師,而不能以升學率為標準。

 

「像華羅庚這樣的學生,放到現在可能小學時就被淘汰了,根本成不了大師。」他說,「為中小學生減負,保護好青少年的好奇心,傑出人物才會蹦出來。」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李邦河院士:教育部須切實重視奧數問題
    ■本報記者 馮麗妃 「贏起跑是大眾之需,出大師是國家之急
  • 院士李邦河:應鼓勵年輕人潛心研究不去爭官當
    本報訊(特派北京記者徐靖、王飛、李棟)「我國科學界缺的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大師,不缺當官的人才。」昨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李邦河在科技組聯組討論發言時的第一句話,便讓在場所有人都豎起了耳朵。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這位古稀之年的數學家向科學界的「官本位」集中開火。
  • 去問問孩子負擔輕了還是重了?上海又出減負新政有家長卻不買帳
    有家長說:這規定一出,學校和老師不能管,家長更累了。家長沒時間教的,就只能逼著孩子上補習班,畢竟升學的壓力還在。還有家長留言說:喊減負喊了多少年,自己跑去問問學生壓力是大還是小?更有偏激的網友說:別上學好了,最減負。
  • 李小文院士之科學網博客
    李小文院士科學網博客【點擊進入】 李小文院士最後一篇博文: 【地圖之問】答田青博主不過對您陷入與蔡小寧博主關於挺轉和反轉之爭有些遺憾 - 那問題容易「站隊」(或被視作站隊),一旦如此,就很難扯清了。
  • 不想讓你的孩子減負,就能阻止階層固化嗎?
    01「錢學森之問」教育部一說要減負,很多家長馬上跳出來,反對教育改革,指責教育部是推卸責任,而且言之昭昭,減負是階層固化的兇手。當我們說減負的時候我們在說:不是的,中國的應試教育主要形式就是「滿堂灌」,老師講,學生聽,然後進行大量重複訓練。而所謂的減負,其實就是減少課後大量的重複訓練。應試教育當然不是萬惡之源,世界上實行應試教育的國家很多,實際上,整個東亞文化圈裡,都是實行應試教育。
  • 我們應培養怎樣的數學大師?—新聞—科學網
    35載再憶華羅庚精神:
  • 教育部,別信寧南山的,我們的孩子需要減負!
    金融八卦女頻道每日為你送上有態度、有溫度、有深度的精彩內容,歡迎置頂關注,八妹等你   文:潘達闊   近日,一篇名為《教育部,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
  • 溫州成立「甌越院士之家」 請院士常回家看看
    溫州網訊 昨天上午,「甌越院士之家」在位於鹿城區的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溫州)峰會七都會場隆重揭幕,這是我市成立的首個「院士之家」。已故的溫籍著名「兩院」院士(學部委員)有鄭振鐸、蘇步青、夏鼐、谷超豪等8人。  進入「甌越院士之家」,裡面寬敞明亮,可供院士專家交流、休息的座椅已經擺好,給人一種回到家中的溫馨之感。鹿城區委書記姜景峰表示,與「浙江院士之家」定位高度吻合,又具溫州特色的「甌越院士之家」,今後將是院士專家在溫生活工作的「溫馨家園」,他們可在這裡碰撞智慧、交流思想,與地方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 減負減掉的不是寫作業時間,家長別理解對了,才能提高孩子的成績
    ,家長想要給孩子減負,那麼就應該減掉這些不必要的學習環節。以語文學科為例,在摘抄作業裡,很多同學反覆抄寫,認認真真,看似摘抄作業的完成質量很高,但由於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摘抄上,對好的句子的理解、應用不夠,導致摘抄成了練字本,那麼摘抄本來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作用就被同學們給掩蓋掉了。所以,這樣的摘抄練習就需要減掉。
  • 河南農大校長張改平委員:為中小學生減負 也要為大學生增壓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院士認為:「要落實這些措施,關鍵在於高考指揮棒的導向性改革。」張改平說,當前「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機制,除了向中小學生層層傳導學業焦慮、層層加重學業負擔,還向一些大學生傳導了「一入大學萬事輕鬆」的消極觀念,使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後,在嚴進寬出的機制下渾渾噩噩混日子、混文憑,甚至就像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所說:「現在大學裡,有些學生醉生夢死,這樣是不行的」。
  • 做大師需「靜下來」 走近美國科學院新科華人院士
    楊培東:「中國是能夠出大師的,但需要靜下來,不要急躁」  在美國科研領域,一直不乏傑出的華人科學家。但提到「70後」美國科學院院士,人們首先便會想到才女兼美女——1972年出生的哈佛大學莊小威教授,但現在又多了一個,那就是1971年出生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楊培東。
  • 糖貓詞典筆為中小學生科學「減負」 更懂賦能!
    在我國,教育「減負」的政策長期存在,可是現實情況卻是:學生的課業負擔越來越沉重。沒有家長敢真正讓自己的孩子減負,學校裡的各種減負措施,反而加重了家長和學生的課外負擔。給家長有效減負,就是給教育加分對很多中小學生家長而言,辛勤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卻不能休息,而是另外一份「工作」的開始。打開家門,不僅要煮飯、做家務,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還要批改作業、輔導孩子的功課。有些家長無力輔導學生,通常會選擇送孩子上輔導班或請家教老師,從而背負上更大的經濟壓力。
  • 從平成廢物到令和猛男,從減負到增壓:日本教育減負40年簡史
    從「寬鬆教育」到「鬆懈教育」,往往只有一步之遙......上世紀60年代,日本迎來了經濟發展高光時刻。幾乎所有家庭都希望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因此上大學的考試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在人口稠密,教育資源匱乏的大背景下,他們這輩人不得不擠上應試化教育的獨木橋。
  • 「兩會聲音」全國政協委員張改平:建議為中小學生減負 為大學生加壓
    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中小學生減負問題多年來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是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5月25日,記者採訪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對於這個問題,他提出在為中小學生減負的同時,也要為大學生增壓,適當增加大學生學業負擔。
  • 浙江樂清六大名人:第一位是院士、第六位是火器專家,浙江的驕傲
    南部柳市地區是中國著名的低壓電器之都,溫臺模式的發源地。北部雁蕩山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號稱「東南第一山」,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獲「世界地質公園」稱號。當然樂清市自古至今名人眾多,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其中較為知名的六位,也歡迎各位朋友補充並指正,讓我們銘記那些在歷史上作出貢獻的名人。
  • 減負潮汐波動的周期性怎麼破
    說它老,幾十年前,國家領導人就開始高度重視這個問題;說它大,中小學生負擔過重問題,關乎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全局,關乎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關乎每個家庭的未來;說它難,是因為這個問題已成為當代中國教育最大的「頑症」,屢治難除。
  • 《中小學生減負調查報告》發布:減負成共識,老師要怎麼做?
    近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發布《2018年中小學生減負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顯示,中小學各個年級普遍存在學業負擔問題,減負問題已十分嚴峻。有近七成的家長表示支持「減負」,並提出了多條減負建議。
  • 「大師中的大師」:終生未娶培養出79名院士,晚年淪為乞丐無人知
    為師者,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皆成楷模,為此更要堅守內心大道,行為操守要能支撐起學生的評判,這樣才能夠為人師為人表。師道,一直是我國從古至今極為人們稱道的行為品德,而一個能教出傑出學生的老師,必定不是庸才,若能教出一群學生,乃至勝過老師的學生更是有著其獨到的法門。
  • 寒假這份「視力作業」為眼睛減減負
    【視力作業為眼睛做SPA】每到寒假,最令家長頭疼的是,孩子總是放不下手機。就連春節走親訪友,孩子也總會向父母索要手機,或打遊戲,或聊天,或刷視頻……今年,閔行區虹橋中心小學寒假作業單上新增了這項「視力作業」,倡導孩子減少玩手機的頻率,縮短玩手機的時長,及時為眼睛「除疲勞」「添營養」,防控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對視力可能造成的影響。
  • 曹雪濤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黃辛報導)日前,德國科學院院長致函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教授,祝賀其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