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寬鬆教育」到「鬆懈教育」,往往只有一步之遙......
上世紀60年代,日本迎來了經濟發展高光時刻。幾乎所有家庭都希望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因此上大學的考試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
在人口稠密,教育資源匱乏的大背景下,他們這輩人不得不擠上應試化教育的獨木橋。
激烈競爭的大學入學考試,又蔓延到整個基礎教育,導致基礎教育非常應試化,產生了包括「填鴨式教育」、「考試地獄」等一系列說法。
之後由於經濟進一步發展,就業崗位直線增長,日本人的可支配收入明顯增加。家庭條件優越起來的家長們,對隨之而來的「高強度學習」產生了質疑:生活條件改善了,我們的孩子為什麼還要學得那麼苦?
因此,在日本的教育專家提出了「教育減負」,以及如何讓教育適應經濟的相關討論之後,日本的家長們迅速成為了搖旗吶喊的一批人。
怨聲載道的社會情緒,迫使文部省在1976年12月18日順應民意,發布了名為《關於改善小學、中學及高中的教育課程基準》的答覆報告:課本從300頁變成了150頁、沒有應試教育、沒有重點化高中... ...一切都成了「寬鬆學習」
△在日本接受寬鬆教育的一代人,被稱為「ゆとり世代」
此後的四十多年,寬鬆教育就成為了日本基礎教育秉持的方針。而真正完整、徹底地享受到這些減負「成果」的,正是平成一代... ...
「平成之豚」
那時候的日本家長們,總幻想著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能多方面發展,成為一個全能型人才。然而命運卻和日本開了個玩笑,這次減負根本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還起了一系列的副作用。
日本政府的減負初衷,是為了能夠讓日本的學生不再死讀書,而是能夠多培養一些興趣,將他們的創新能力激發出來。
然而教育減負後,一切變得不需要爭,也不能爭,成績再好也沒辦法上重點學校,只能靠運氣。在這樣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學生,把自己的人生寄託於「運氣」上面。
另一方面,雖然當時實行教育減負,但民眾的升學需求和競爭態勢並沒有變化。由於教育政策只能約束公立教育部門,在此情況下,相對自由的私立學校,開始逐漸在優質教育方面佔據了優勢。
而這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私立學校的學費私成為公立學校的2~3倍,普通家庭難以承擔,對家庭經濟條件不夠好的學生而言非常不公平。
在教育成本增加之後,中產階級家庭的生育壓力隨之增大。因此,雖說不能將日本社會的老齡化完全歸咎於「教育減負」的寬鬆政策,但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政策對日本社會的老齡化,確實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總之,拋去那些真正自律的一小撮精英之外,大多數年輕人只好將精力投入到了娛樂行業,尤其是動漫和遊戲當中,過得渾渾噩噩。
△NHK曾專門在街頭採訪一些年輕人,詢問「當戰爭來臨的時候,年輕人是否願意為國捐軀」,以上是一些年輕人的回答
雪上加霜的是,不久之後日本出現了經濟危機,整個社會的經濟一下子全部倒塌。學無所成的教育加上社會的壓力,使得日本的青年人紛紛選擇逃避,於是「平成之豚」、「平成廢物」的稱號出現了。
他們的生活狀態,被老一輩經濟學家形容為「只關心自己為圓心,半徑三米之內的事」。這些「豚」,是日本一個時代的悲劇。
一場教育減負,讓兩代人成為廢人。終於在2016年,日本政府決定徹底告別寬鬆教育的時代,又開始「增負」起來。
「令和猛男」
然而,「平成之豚」的後遺症仍舊在影響著日本。到了2019年之後的令和時代,日本新一代年輕人又變成了「令和猛男」。
所謂的「令和猛男」,通常指的就是那些比男人更帥,比女人更美的「無性別男子」。他們喜歡追求美好的事物,在打扮自己的時候,從來不尊崇男人要像男人,女人要想女人的觀念,而是追求極致的美麗或者帥氣。
之所以如此,這跟「平成之豚」時代所發展起來的動漫和二次元文化息息相關。但在「平成養豚」的年代,隨著動漫二次元的爆發式發展,俊男美女、二次元卡哇伊形象等等成為人們新的追求。在這種情況下,令和一代的年輕人過分追求所謂的「中性美」。
減負,是對是錯?
當然,我們無法嘲笑日本被「廢掉」的那些年輕人,反而覺得可悲之下又有一些擔心。
當年日本提出所謂的教育減負政策,降低課業難度,減輕學生負擔,不公布成績,不對學生進行排名,學習內容減少三成,上課時間縮減一成... ...與我們當下實行的減負相當類似。
就像曾經被詬病的90後,雖然我們把「平成廢物」的產生,完全推諉給「寬鬆教育」有失偏頗,但從現在日本政府所實施的教育政策來看,他們無疑覺得當年的政策是不妥當的,從「寬鬆教育」到「鬆懈教育」可能只有一步之遙。
凡事都應以史為鑑。中日兩國同屬於東亞儒家傳統文化圈,具有很強的學歷社會意識,相似的社會背景使得日本30多年「寬鬆教育」的經驗教訓,對我國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長提出學習減負,讓孩子能有空做自己的事情。但家長是否想過:如果只有自己的孩子在減負,而其他人的孩子卻在拼命學習,這種做法會導致怎樣的後果?
孩子並不能會像大人那樣思考,一旦驟然減負,很多孩子就會像日本「平成之豚」一樣失去方向。這一點,日本已經用自己的慘痛教訓給我們上了一課。
日本教育學會會長,廣田照幸曾經說過:寬鬆教育急切地追求創造力的培養,但忽略了創造力產生的前提——基礎知識的積累與鞏固。
所有的創造力都必須紮根於基礎知識,才有可能產生。否則,讓孩子隨意地發揮想像力,只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
●最新:2020年日本大學實際就職率排行榜!第一所高校蟬聯四年第一
●日本泡沫時代房價崩盤簡史:那些買房和沒買房的人,都怎麼樣了
●嬰兒潮、泡沫、冰河期、寬鬆世代:日本各年代人群都有何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