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讓你的孩子減負,就能阻止階層固化嗎?

2021-01-08 芥末堆

01「錢學森之問」

教育部一說要減負,很多家長馬上跳出來,反對教育改革,指責教育部是推卸責任,而且言之昭昭,減負是階層固化的兇手。

當我們說減負的時候我們在說:不是的,中國的應試教育主要形式就是「滿堂灌」,老師講,學生聽,然後進行大量重複訓練。而所謂的減負,其實就是減少課後大量的重複訓練。

應試教育當然不是萬惡之源,世界上實行應試教育的國家很多,實際上,整個東亞文化圈裡,都是實行應試教育。非常重視考試,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和東南亞很多國家都是應試教育,但是中國的應試教育,效率是最低的,中國的應試教育成才率非常低,我們之所以在各路競賽中看到各種中國天才,實際得益於我們一個廣大的人口基數。

在批判教育部減負的文章中,甚至有人把近年中國奧賽的頹勢歸根於減負,其實恰恰相反,中國應試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拔尖人才。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

我們不談民國大師這個話題,錢學森之問的本質,就是中國的教育,為什麼培養不出來拔尖人才?

02叉車工的難題

但錢學森先生想得可能太高端了,實際上中國應試教育不僅拔尖人才稀缺,就連作為工業建設的工人,成才率也很低。我曾經僱過一個叉車工,當時把要搬運一些紙品和出版物,裝在紙箱裡,按方(立方米)給錢,搬運完統一算錢,搬運的是個20多歲的叉車工,到算帳的時候,會計讓他把帳報一下,直接給他算錢,結果這位叉車工人,拿著計算器按了半天,也沒有算出來多少錢。

後來會計急了,問他怎麼回事,才發現,這位上過職業技校的小夥子,根本不會算立方,他不知道長x寬x高就是立方。

我原來在工廠中,見過很多青年技工,看不懂圖紙,不按工藝流程操作的比比皆是。

而這些工人,很多都是我們教育體系中的所謂「差生」,他們中的很多人早早在小學階段就被應試教育拋棄,他們過早地在中國式教育的重複訓練中消磨了耐心。

一個理想的中國式優等生是什麼樣的?他應該語文、數學、外語等功課門門優秀,這樣的人在我們眼裡才是聰明的學生,但是我們看一下自己身處的時代,尤其是網際網路崛起之後,只要一個人有一技之長,就完全可以賺大錢走上人生巔峰,一個在美學和藝術方面有天分的人,很可能數學是白痴,但是這樣的人,在我們的教育裡被過早的放棄了。

實際上,我們的教育中,最受益的是誰?簡單地說,是原來可以考60-75分的孩子,他們可以依靠重複訓練,拿到100分,當然,我們中最優秀的分子,也同樣可以拿到100分,但是這些人本該閃耀的機會,卻淹沒在一大群60分的孩子,甚至消磨了天賦。

談到應試教育的弊端時,經常談到一個詞,「高分低能」,其實高分並不低能,實際上,我們的教育中,能拿到高分的有很多高能的孩子,但是,正如我上面所說,一個平庸的孩子同樣可以拿到高分,只要經過足夠的重複性訓練,而一個真正的天才,他的天賦卻無法得到100%的發掘。

錢學森談的是大學教育,但是其根源在基礎教育。

03奧賽取勝的秘訣

我們就拿公認的奧賽生來說,一般在討論應試教育的優劣時,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應試教育,都喜歡拿奧賽來說事,支持的說奧賽體現了中國應試教育的優越性,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理科天才,反對的人也說奧賽是應試教育的集大成,是壓抑天性,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奧賽訓練不是應試教育,這句話,我必須再強調一遍,奧賽訓練不是應試教育。

所有參加過奧賽集訓的都應該明白一件事,如果要想在各級奧賽中出好成績,有一個秘訣,這個秘訣是四個字,超前學習

也就是說,必須在小學階段學習中學知識,中學階段學習大學知識。利用高階的數學工具和分析方法,對低階段的奧數題進行碾壓,如果只是單純的刷題,是沒有用的。所有經常出奧賽金牌選手的名校,都會對高中選手進行高等數學教育。

我在進大學以前一直參加奧賽培訓,成績也一直優異,我思考過我學習的方法,這要歸功於我有一個比我大3歲的姐姐和大4歲的哥哥,在小學階段我的一個愛好就是閱讀他們的中學課本,他們得以使我在小學時候就閱讀了完整的中學教材,所以我一直保持在一個高維度碾壓我的同學的狀態。

有人可能會說?超前學習不就是典型的拔苗助長嗎?不就是典型的應試教育嗎?你明明就是應試教育的受益者。

恰恰相反,我之所以有時間去閱讀中學教材,不是因為應試教育的優越性,而是因為我是應試教育的逃兵,實際上在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的成績非常糟糕,語文數學全是0,當然我也不是不會,主要是因為我碰上一個超級嚴厲的老師,他的教學方法就是典型的抄寫,數學動不動就是6、7頁的習題,常常要寫到很晚,導致我第二天在課堂睡覺,成績可想而知。

後來我媽媽找老師深談一次,讓她免除了我的作業,這才讓我徹底解放,我發現我根本不是厭學,而是討厭重複練習,當我閱讀哥哥和姐姐的高年級課本時,我是非常願意學習的,這非但沒有佔據我的時間,反而讓我當前的課業成績更加優秀。

而成績的優秀讓我獲得了更多所謂優等生的豁免權,在我的學習生涯中,從來沒有寫過作業,每次只做兩道超級難題就可以應付老師了,成績可以一直保留在全年級一二的水平,一直被視為當地的「教學奇蹟」。

而到了高中時代,我進入一個「衡水一中」式的所謂名牌重點高中,由於升學壓力,學校一直奉行題海戰術,這樣我的奇蹟戛然而止,儘管還是保持名列前茅的優勢,但是我很清楚的知道,我的學習成績下降了,儘管並沒有反映在分數上。

而我的數學奧賽成績,也呈下滑趨勢,小學和初中,我一直能在全省拿到一等獎,而在高中時代,只能到二等獎的水平,因為我所在的當地高中,不足以聘請受過良好數學教育的老師來講高等數學。

04應試教育最大的謊言恐怕莫過於公平

應試教育最大的謊言恐怕莫過於公平了。

一張考卷見高低,看起來公平無比,但是擁有教育資源的不同,這種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平等。教育是一種資源,由於父母經濟和社會地位的差距,優質資源必然越來越集中在高地位、高收入人群,而這必然導致的結果就是成績的差距,這是科舉時代就已經證實的事,就算是開始為了避免階層固化設立的科舉,到最後考中進士機率高的總是江南幾個省份的考生,甚至出現幾個有名的科舉世家,比如金庸金老爺子的家族,海寧查氏,明清兩代,查氏獲得生員(秀才)資格人數為八百餘人,考取進士、舉人、貢生者共一百三十三人。

請問,讓大刀長矛的跟拿飛彈的用一個遊戲規則打仗公平嗎?

我們可以再看一張圖,這是小猿搜題提供的數據,他們的主要業務是幫助學生搜索題目,提供解法,實際上就是幫助學生寫作業,圖上顏色越深,說明使用頻率越高,而使用頻率越高的,幾乎全是中西部省份,北上廣無一在列,這說明什麼?在高強度的作業負擔之下,教育資源落後的省份,想當一大批學生,連寫作業都是問題。

而教育資源充分的省市的學生在幹什麼?這是北京中小學的科技創新項目。

實際上,別人早都不跟你拼應試了,在你每天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時候,別人已經利用優秀的教師、豐富的實驗完成了超越,在這場戰爭中,根本沒有以弱勝強的機會,又哪裡來階層上升的美夢?

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說得好: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而更要命的是,很多真正的上層階層,已經不再參加高考,高考實際上已經淪為中產階級和底層階級的角逐,而反對減負實際上是反對什麼?是反對破壞中產階級的領先優勢。

05我們的教育體制從哪裡來

當然,我並不認為減負以後,階層固化情況就得到緩解。

我以前無數次說過,所有的教育都是階級再生產的工具,從來也不擔負階層上升的重任,減負的目標也從來不是讓底層或者中層可以階層上升,實際上減負也好,應試教育改革也好,其目標很簡單,是讓教育這個篩選器功能效率更高一下,是讓我們的成才率更高一些。

與我們教育不同的是,我們看英美的教育,他們非常注重閱讀寫作,要閱讀大量的文本進行學習,應該說,這種學習效率並不高,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實際上有大量的冗雜信息,真正我們閱讀一本書可能需要的就是一兩句話,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卻是一個很好的篩選,願意針對一個命題去查找文本,閱讀,並進行寫作的,通常也是有此專業天賦的人,這就形成一個結果,某個專業好的,會不斷的在其中積累優勢,最終,能進入大學,進入某個行業的,至少是有一定天賦,或者喜愛這個專業的人,而那些天才,也往往不斷積累自己的優勢,沒有天賦的人,至少他擁有了一個開心的童年,不會在無休止的刷題中痛苦,他不會進入大學,而選擇一條平庸的道路。

這就是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不是像我們一股腦都湧進大學。

當然,我今天並不是要推崇英美的教育體系,而是要說,另一個教育體制,這也是我們現行教育體制的鼻祖,蘇聯教育。

中國式應試教育體制的問題都知道,但是這個不倫不類的教育體制是怎麼來的?我們的罪魁禍首就是蘇聯以及蘇式教育。

06蘇式教育體制和贊科夫

1957年,蘇聯人發射的人類第一顆衛星上天,全世界一片震驚,其中包括美國人,震驚地不僅僅是一向在科技競賽中落後美國的蘇聯人領先了,更震驚的是,蘇聯人發射的衛星,比當時美國要發射的衛星重8倍。

蘇聯的後來居上,美國朝野一片驚慌,當時的美國有識之士普遍認為,蘇聯的成功得益於蘇聯的教育。

當時,蘇聯和美國進行了一次教育競賽,一位16歲的蘇聯中學生對陣一個16歲的美國中學生,結果蘇聯中學生完勝。

美國人痛定思痛,於是決定進行教育改革,在1957-1958年之間,美國國會一共提出了1500多個關於教育的議案,通過了最少80項。而全世界各國,也都開始了向蘇聯人學習教育的風潮。

而蘇聯教育的成功都歸功於一個人,贊可夫。

今年的春晚,賈玲的小品讓中國觀眾知道了一個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但真正締造蘇聯教育體制的,就是贊可夫。

贊可夫的教育理念,簡單來說就是六個字,高(不)難(要)度(慫),高(就)速(是)度(幹)。

啥叫「高難度,高速度」呢,舉個例子來說,就是說,如果學生理解了加法,你不是趕緊讓他做一百道加法數學題,而是馬上給他教乘法,那麼加法不熟練怎麼辦?不用擔心,贊可夫認為,在乘法的學習過程中,你會利用加法的原則進行學習,於是你的加法鞏固了。

如果你掌握了乘法,那麼少年,四則運算了解一下,以此類推,如果你可以,教師應該不斷地上難度。

「只要學生掌握了已經學過的知識,就向前進,就教給他們越來越新的知識。」這就是贊可夫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方法就是,不要停,爽起來,少年,他認為兒童的智力和肌肉一樣,「兒童的智力也象肌肉一樣.如不給以適當負擔, 加以鍛鍊, 它就會萎縮, 退化」 。

學習這種事,是不是一下子燃了起來。

基於這一原則,贊可夫把蘇聯的教育體制改成了「3+5+2」,突出特點就是小學3年,而原來蘇式教育體制下,小學教育需要4年。在贊可夫的高(熱)速(血)教育體制下,改成了3年,但不要以為這就是止境,直到贊可夫同志逝世以前,他還一直在試驗,把小學教育改成2年,如果上天再給贊可夫足夠的生命,相信,他把小學改成1年也是很有可能的。

蘇聯教育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注重數學,不同水平的奧數競賽每年都會在全國範圍內舉行,以發掘有潛力的人才。這些有數學天賦的中學生可以接受特殊的培訓,這些培訓是由大學生或大學教授直接負責。

我們必須要向這位偉大的教育家致敬,贊可夫是對的,在他的教育改革之後,蘇聯的教育體系為蘇聯的軍事航天和科研領域提供了充足人才,一直到蘇聯解體後,蘇聯的數理人才還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瘋搶的寶庫,今天無論是投資和研究領域,到處都有受益於蘇聯教育餘蔭的俄羅斯人的身影。

07反對素質教育是中產階級的焦慮

中國的教育,其實效仿的也是蘇聯教育體制,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國不斷在奧賽賽場上披荊斬棘,其實就是蘇聯老大哥的孑遺,在歷史上,蘇聯(俄羅斯)共16次奪冠,匈牙利獲得6次,羅馬尼亞5次,保加利亞1次,東德1次,大半的奧數第一桂冠都被採取了蘇聯式教育模式的社會主義國家摘走。

但明明是高速教育原則,明明是高強度,高速度,怎麼到中國成了題海戰術了呢?明明贊可夫是減負的素質教育,怎麼就成了應試教育?

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國,當中國最初引進蘇聯教育的時候,採取的是五年一貫制,實行「五四」制教學,但是由於教育資源的匱乏,教師能力不足,我們逐漸改成了「六三」制,實際上,學校和教師承擔了一個非教育的社會職能,說得難聽點,就是幫家長看孩子。

贊可夫的教育理念,其實就是我剛才提到的「超前學習」,但是可惜中國搞得不倫不類,唯一在我們教育體制中碩果僅存的就是奧賽了,這也得以使我們在蘇聯解體後稱霸中學生奧賽。

所以,們所稱道的應試教育,它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先進,它是一個農業國的落後狀況下的無奈選擇。實際上,贊可夫的教育理念「高難度、高速度」在中國被粗暴地理解為「高強度」,利用低水平的高強度重複訓練,彌補教師能力和教育資源的不足。

這樣不能承受的重負為什麼不應該改革?無論我們的教育改革向何處去,減負都是第一步。

「使一個國家或社會前進的,如果說是幫助那裡最軟弱最無助的人,不

如說是提升那裡最好的最有才能的人,讓他們為國家的服務達到最大。」

支持應試教育,反對減負,實際上是中產階級的焦慮,是擔心自己階層下滑的心態作祟,但是,在這個教育體系中,底層民眾固然沒有贏,中產階級真的贏了嗎?

沒有,實際上,中產階級在這個遊戲裡,買學區房、上補習班,投入了過多的資金和焦慮,培養出來的也不過是優秀的打工仔罷了,這是中產階級傾家蕩產給富人家的孩子培養高素質員工而已。

而更悲劇的是,在這種片面追求高強度的教育戰爭中,無數家庭賭上的是金錢、時間、和未來,而獲得的只是鎖鐐。

本文轉自霍老爺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霍老爺;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霍老爺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吳軍 :當階層固化,教育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嗎?
    有些家長說我一定要讓孩子上清華,可能會把孩子弄得很辛苦,而且即使孩子上了清華,也並不等於將來就如父母所願成為那樣的人。第一版《大學之路》上市的時候,新東方的校長給我做了一個節目,俞校長說我們北大還有很多賣肉的,並不是說賣肉不好,但這顯然不是家長所願。所以,你一定要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現在,大家還有一個抱怨是「階層固化」。如果教育不能改變命運的話,那我們階層是不是固化了?
  • 教育部,別信寧南山的,我們的孩子需要減負!
    但今天要分享的這篇文章觀點卻與寧先生不一樣,作者並不贊同寧先生的觀點,他認為,有必要給孩子減負,誠然,每個人的觀點也沒必要一樣,如果有不同的聲音,則說明這件事已經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發聲,也歡迎你在評論區發表看法。
  • 在中國,哪些細節可以視為當代社會的階層符號?
    不過社會製造了大量貧民區,這個社會能安全嗎?二,交通工具。國人都愛面子,本來車輛就是個工具,現在卻當成身份的象徵,那些豪華車走在路上,絕對會給普通車造成壓力,他碰你,他賠得起,你撞他,你傾家蕩產都不一定賠得起,所以很多國人呼籲,限制豪華車的出行,不無道理。三,幼兒園。
  • 王者榮耀是個小社會,段位歧視是人性,階層固化是必然
    只要我的段位比你高,我就有資格歧視你。在遊戲中,我們幾乎沒有多少約束,「叢林法則」才是這個小社會的生存真諦。雖然明面上我們是遊戲好友,但是,指不定他在背後怎麼想你呢!遊戲中真的有友誼嗎?可能比較少,大部分都是利益驅使下的合作關係。如果哪一天你和「好友」開黑時胡亂發揮,動不動送人頭,動不動掉線,你們之間的友誼可能瞬間就沒有了。說到底,這還是另一種歧視:你的水平那麼次,憑什麼當我的好友?
  • 30平米宿舍養出兩個名校博士:哪有什麼階層固化,不過是你教育無能
    另一個返鄉的親戚,當我再次見到他的時候,也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但是母親在我見到他的時候,低聲對我說了一句:「他問你借錢的話,千萬別借。」原來這些年他不僅依舊懶散怠惰,還沾染上了賭癮。兩個孩子在他的影響下也變得好逸惡勞,打架逃學成了家常便飯。他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活的不公,孩子們沒出息,從沒關心過孩子的學業。
  • 階層難以躍遷?人生難以逆襲?那是因為你不知道方向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家長們從小就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非常害怕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職場人士,拼命工作,也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其實我們內心都有一個「階層穿越的強烈需求」,教育也好,工作也好,我們為之奮鬥的目標就是更上一層樓。
  • 你以為是誰減負了?
    其實,我們家長們特別理解現在主管部門想把孩子負擔降下來的想法,不得不多問一句,高考還在嗎?清華北大的錄取分數線下調了嗎?那憑什麼不讓孩子考試?考試有助於查漏補缺,永攀學習高峰啊!考試排名有助於激發鬥志,樹立遠大的目標和理想啊!
  • 減負減掉的不是寫作業時間,家長別理解對了,才能提高孩子的成績
    面對家長對減負的困惑,小島老師想和大家聊聊什麼是減負?我們的小學生在日趨激烈的學習競賽中,不堪重負,周末兩天都在補習班度過,家長也是疲於應對,不禁會質疑:難道不是減負嗎?為什麼負擔反而越來越重呢?更有網友熱議:千萬別輕易給自己孩子減負,別上當了,你減負,別人就考上重點學校。
  • 教育一面減負一面增加考試科目,難道不是有點荒謬嗎?你怎麼看?
    一面減負,一面增加考試科目1.教育減負由來已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教育減負由來已久。近年來教育部一再發文要求中小學學生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進行減負。針對的對象主要是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在一定程度上嚴重的危害了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曾經也有的地方,因為減負鬧出過重大笑話。甚至有的學校去檢查孩子的書包,不允許書包裡有作業。
  • 學區房決定階層!雖然很殘酷但是很真實!
    階層固化是時下討論最多的一個話題,如何實現階層躍遷,成為了這個時代人們的集體焦慮。自古以來,有階層之說,你不得不承認,階層固化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很殘忍,但很多人的階層是由父母給的。昔有孟母三遷,擇鄰而居,從近於墓、近於市、近於屠,直至學宮之旁。孟子的母親竭盡全力培養他,才有了後來孟子的「亞聖」之名。
  • 我們這一代父母的迷茫:孩子通過考試來劃分人的階層,合理嗎?
    自家孩子的教育,該何去何從?兩種教育理念其實都沒錯,關鍵是——你是誰?你一定要認清當下教育5個殘酷的對比和真相—— 1、底層教育VS精英教育:你的雙腳決定腦袋。縱觀教育界這麼多年的諸多爭端,一言不合就開懟,沒有任何共識可言。
  • 「1+1等於幾」,想像力創造無限可能,別讓你固化的想法阻礙了孩子
    今日問題:別讓你的思維固化孩子的想法,想像力創造無限可能想像力為人類創造了無限的可能,很久以前,人們就可以根據小鳥的飛行狀態創造出飛機。人們還可以根據自己所在的山洞聯想到把山打通,就可以到山的另一邊就形成了山洞,也發明了火車。人們的想像力是無窮盡的,只有豐富的想像力才能夠有更多新的事物產生。方便於我們的生活。
  • 鐘形曲線的陷阱:我們能夠衝破階層固化的束縛嗎?
    例如,陽浦發表的重要聲明: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校方想了解更多孩子真實的成長信息。其背後的意思就是,家長智商測試是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實成長信息的,進而幫助學校進行篩選。而網上的調研也似乎印證了這點。還有,來自不同種族(或民族)、不同階層、不同國家的人之間是否具有本質的差異?(例如傳言: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種,中國人次之。大家似乎樂於相信如此,果真如此嗎?)如果說真有差異,差異在哪裡?科學上的證據有多少?以及,證據是否可靠?
  • 去問問孩子負擔輕了還是重了?上海又出減負新政有家長卻不買帳
    家長沒時間教的,就只能逼著孩子上補習班,畢竟升學的壓力還在。還有家長留言說:喊減負喊了多少年,自己跑去問問學生壓力是大還是小?更有偏激的網友說:別上學好了,最減負。也有的直接將矛頭對準培訓機構:有本事就把學*思、昂*、精*都關掉……其實,早在1964年,上海市教育局就曾在下達過關於減負的「六條」意見。
  • 《別叫我兄弟》曉曉懷上了海濤的孩子,尋死被子輝阻止
    你愛誰不好,非得愛曉曉,愛就愛了,她都嫁人了,過去的就讓過去吧,非抓著不放呢?話說紅顏禍水,真心覺得曉曉果然是禍水,還不是紅顏。海濤的突然消失,又被海濤他爸一通騙,再加上母親的去世,打擊太大,曉曉你一時想不開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你們都相處這麼長時間了,海濤什麼為人,你自己不知道嗎?你怎麼就那麼確定是海濤拋棄你了呢?
  • 爆笑校園:劉姥姥阻止學生看「少兒不宜」!呆頭:動物世界看嗎?
    爆笑校園:劉姥姥阻止學生看「少兒不宜」!呆頭:動物世界看嗎?這天,劉姥姥的作文課給大家布置了一個作文題目叫《我最喜愛的電視節目》。放學之後,劉姥姥在寢室裡看著大家交上來的作業,想知道同學們平時的生活都是什麼樣的,同時也考察一下大家的作文能力。首先看到的就是呆頭的作文。
  • 「社會37度」學校減負致輔導班搶位:家長真的「瘋了」?
    信息轟炸的網絡時代,我們只希望安靜記錄身邊的故事,關注冷暖人生,帶你觸摸社會的提問。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4日電 題:學校減負致輔導班搶位:家長真的「瘋了」?作者:郎朗減負,這個在中國教育領域屢引爭議的話題,最近又火了。
  • 《中小學生減負調查報告》發布:減負成共識,老師要怎麼做?
    近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發布《2018年中小學生減負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顯示,中小學各個年級普遍存在學業負擔問題,減負問題已十分嚴峻。有近七成的家長表示支持「減負」,並提出了多條減負建議。
  • 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實際情況可能是,一旦這個急遽流動的社會進入階層固化時期,無論搞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由於巨大的貧富差距,教育所承載的階層流動功能也就自然弱化—一如現在中國的大學所統計的,農村大學生生源比例在減少,而他們同樣在經歷高考應試。
  • 靠什麼階層晉級?向上註定艱難,向下大門永開!
    有些家長說我一定要讓孩子上清華,可能會把孩子弄得很辛苦,而且即使孩子上了清華,也並不等於將來就如父母所願成為那樣的人。階層真的已經固化了嗎?現在,大家還有一個抱怨是「階層固化」。如果教育不能改變命運的話,那我們階層是不是固化了?階層固化」這事得這麼看:向上的通道必然艱辛,向下的大門永遠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