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平米宿舍養出兩個名校博士:哪有什麼階層固化,不過是你教育無能

2020-12-06 騰訊網

女同事說:

《雙胞胎保送北大、中科院博士,接力幫媽媽在工地打工……》

最近,《人民日報》官微的這篇頭條新聞刷爆了家長群。

2016年,李國平和李國安兄弟倆同時考取了東南大學物理學院物理專業。

今年,兄弟倆一個被保送到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五年直博;另一個被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五年碩博連讀。

但是這兩個超級學霸,假期內卻在工地上幫母親打工。

一個寒門,被《人民日報》點讚的家庭。

這個「硬核」家庭的故事,讓我有了很多的思考。

作者:洞見君

/01/

比拼爹更可怕的,是當爹的從來不拼。

有人說這是個「拼爹時代」。

的確,我們需要拼爹。

但是,這個拼,不應該是拼比,而是拼搏。

李國安、李國平兩兄弟的父母在他們3歲時,就成了下崗工人。

一家四口擠在李父原單位的一間30平米的宿舍裡,一住就是16年。

在這間宿舍裡,養出兩個名校博士的父母

可他們從沒有因為眼前的困局,而選擇退縮。

為了養家,李父去開計程車,每天在路上奔波近10個小時。

李母就更別說了,除了操持家務,陪伴孩子學習,剩下的時間都會去打工賺錢。

也正是因為父母的以身作則,吃苦耐勞,這才有了兩兄弟在學習上的拼搏進取。

李國安告訴記者,哥哥一回家就決定利用在家時間去母親所在工地工作:

「哥哥說賺錢是其次,我倆只有在工地上,才能親身體會媽媽多年的辛苦付出。」

李國平在腳手架廠辛苦地工作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想讓孩子成為理想中的孩子,我們首先成為優秀的父母。

我有兩個遠房親戚,高中畢業後就從農村跑到城市謀生。

他們做過快遞、跑過運輸、擺過地攤……

但是也就一兩年的時間,其中一個就因為吃不了苦灰溜溜地跑回了家鄉。

另外一個卻咬著牙堅持了下來,起初不過是夜市裡的一個小麵攤,近二十年過去,已經在這座城市掙下三家門面。

不僅收穫了一段美好的姻緣,並且在夫妻倆的共同努力下,女兒也開始在市裡的重點中學讀書。

另一個返鄉的親戚,當我再次見到他的時候,也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但是母親在我見到他的時候,低聲對我說了一句:

「他問你借錢的話,千萬別借。」

原來這些年他不僅依舊懶散怠惰,還沾染上了賭癮。

兩個孩子在他的影響下也變得好逸惡勞,打架逃學成了家常便飯。

他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活的不公,孩子們沒出息,從沒關心過孩子的學業。

按常理,一個人窮過、苦過,應該會更加上進。

但是很多寒門卻並非如此,他們越窮越窮得理所當然。

這不是階層固化,這是你自己選擇了停滯不前。

在你打麻將、玩遊戲的時候,別忘了別家孩子的父母正在工地上搬磚、寫字樓裡加班……

越是拼搏過的父母,越知道教育的重要。

只有讓孩子明白父母奮鬥的艱難,人生的不容易,他才能夠真正地出人頭地。

/02/

比沒文化更可怕的,是父母輕視文化教育。

記者採訪李氏兄弟的時候,曾經詢問過他們的偶像是誰。

兩人不約而同地說出了一個名字:父親。

李父只有高中學歷,但是他平時除了工作,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

從小到大,父親送給孩子們最多的禮物也是書籍。

業餘時間裡,他還經常給兒子們吟詩,以及分享書裡的故事。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困惑,父親都通過一個個故事開導他們,鼓勵他們。

古人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

讀書,是最低門檻的高貴。

比沒文化更可怕的是,家長對文化教育的輕視。

國慶放假回鄉,聽到隔壁一位大叔一邊打牌,一邊和家中的小輩說道:

「看見沒,老馬家那小子沒念啥書,照樣從小工做成了老闆。你們這些小傢伙也不是啥讀書的料,過幾年全出去打工做生意算了。」

將「讀書無用」掛在嘴邊,把沒有知識文化而獲得成功的小概率事件當做人生定理。

這不是階層的固化,而是智商的固化。

看過一部名為《恩賜妙手》的高分電影,其原型是享譽全球的神經外科專家本·卡森。

本·卡森出身在美國的貧民窟,是同學眼中的「笨小孩」。

母親卡森太太目不識丁,靠為別人做保姆和打零工為生。

一次,在教授家做清潔工時,她被滿屋的藏書驚呆了。

她意識到,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如果孩子像現在這樣沉迷於電視,只能是她晦暗一生的翻版。

於是,她規定孩子們每個星期只能看兩檔電視節目,要求他們去圖書館看書,還要寫閱讀匯報。

這個強制性的「命令」,徹底改變了卡森命運的軌跡。

當小卡森沉浸在知識的世界之中,那一本本書籍為他開啟了一個難以想像的精彩人生。

通過閱讀和學習,卡森一點一點地彌補著自己與別人的差距。

也是從那時起,他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名滿天下的「卡森醫生」。

喬治·馬丁在《權力的遊戲》中寫道:

「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

只有重視文化教育的父母,才能讓孩子選擇他想要的生活。

/03/

比寒門更可怕的,是「寒門心態」。

李氏兄弟的母親劉霞面在接受採訪時,坦言自己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

為了孩子的學習,多年奮鬥,他們甚至連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也沒有。

但是夫妻兩人每次合計,都會更加堅定決心,直到孩子學業有成,他們才東拼西湊買了房。

現在有人經常說「寒門難出貴子」,其實真正為孩子的出人頭地,樹立層層難關的正是父母自己。

2009年,導演鄭瓊花了六年時間,跟拍了國內三個不同家境的孩子,用一部《出路》震撼了整個教育界。

其中兩個孩子,一個是來自甘肅大山的馬百娟,家庭貧困,母親智障。

她父親覺得,「女娃娃以後是別人家的人」,「書念到夠用就行,等到生了娃,有了拖累,有工作也幹不成。」

於是,原本夢想「到北京上大學」的馬百娟,16歲就嫁人,人生沒有了其他出路。

另一個是來自湖北農村的袁佳,他的父母都是農民工。

點擊播放 GIF 1.1M

袁佳的父親覺得沒有文化在城市裡打工,受了很大屈辱。

後來意外去世,臨走前留下一句話:「爬也要供孩子上學。」

大學,工作,結婚……十年後,袁佳在武漢買車買房,終於在城市站穩了腳跟。

作家埃德加·布萊索曾說:

「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他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

梁啓超也曾一再地告誡子女:

「梁家是寒士家風出身,但寒門家風並不等同於寒酸;不能因為節儉而虧了身體,對於學習、增長見識的錢,該花就花。」

然後,便有了「一門三院士,滿門皆俊才」的佳話。

父母之愛子,必為其計長遠。

其實,比寒門更可怕的,是家長的「寒門心態」。

與其抱怨「寒門難出貴子」,焦慮「起跑線」上的快慢,不如和孩子一起在人生路上奮力一搏。

河北女孩王心儀以707分的成績考入北大,家庭貧困的她寫下《感謝貧窮》,感動無數網友。

但是,看過全文的人都知道,她感謝的並非貧窮本身,而是即使深陷貧困,依然擁有遠見卓識的母親。

王心怡說,是媽媽的言傳身教,讓她明白:貧窮有兩種寓意,一種是物質的極度貧瘠,一種是精神的極度豐盈,她願選擇後者;感謝貧窮,讓她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寒門與非寒門的最大區別,不在於財富多寡,而在於為人父母者的價值觀。

不要輕意相信階層固化論,更不要以此為藉口,掩蓋自己的「教育無能」。

今天還有相對公平的高考,還有相對公平的社會競爭機制,普通人上升的通道遠未關閉。

成年人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為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

育兒,先育己;家教,先自教。

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不要讓下一代的未來,為你現在的短視和懶惰買單。

THE END

還有好看的

你「在看」我嗎?

相關焦點

  • 吳軍 :當階層固化,教育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嗎?
    所以,你一定要清楚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現在,大家還有一個抱怨是「階層固化」。如果教育不能改變命運的話,那我們階層是不是固化了?階層固化」這事得這麼看:向上的通道必然艱辛,向下的大門永遠打開。所以,你也不能說一定固化,因此有些時候不要抱怨自己沒有走上去,你維持了現有的階層可能並不差,沒有走上去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 學區房決定階層!雖然很殘酷但是很真實!
    階層固化是時下討論最多的一個話題,如何實現階層躍遷,成為了這個時代人們的集體焦慮。自古以來,有階層之說,你不得不承認,階層固化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很殘忍,但很多人的階層是由父母給的。昔有孟母三遷,擇鄰而居,從近於墓、近於市、近於屠,直至學宮之旁。孟子的母親竭盡全力培養他,才有了後來孟子的「亞聖」之名。
  • 中產階層的名校陷阱……
    中國這麼多年來不是不想打造一個讓世界崇拜的新精英階層,一方面對平民百姓宣傳」學好數理化「,」中國擁有最好本科「和」謹防西方文化滲透「,另一方面卻從80年代起公派大量領導子女到西方名校從本科開始學習經濟金融這些統治者必備的學問。至於工科這種費力不討好的學科,那當然是平民的專利,找工作沒問題卻很難有突破,這既不叫輸在起跑線也不叫輸在終點線,這叫不在同一個跑道。
  • 不想讓你的孩子減負,就能阻止階層固化嗎?
    01「錢學森之問」教育部一說要減負,很多家長馬上跳出來,反對教育改革,指責教育部是推卸責任,而且言之昭昭,減負是階層固化的兇手。所有經常出奧賽金牌選手的名校,都會對高中選手進行高等數學教育。我在進大學以前一直參加奧賽培訓,成績也一直優異,我思考過我學習的方法,這要歸功於我有一個比我大3歲的姐姐和大4歲的哥哥,在小學階段我的一個愛好就是閱讀他們的中學課本,他們得以使我在小學時候就閱讀了完整的中學教材,所以我一直保持在一個高維度碾壓我的同學的狀態。有人可能會說?
  • 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時評人彭曉芸認為,這場大爭論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是:教育的目標究竟是什麼?英美語境中反思「素質教育」的真正訴求是什麼?而中國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問題又是什麼?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學校》以戲劇性手法做了一次中英教育交流實驗。
  • 天才少女18歲讀麻省理工,26歲當哈佛博士,父母眼界決定孩子階層
    實際上我國就有這樣一個從小語出驚人的數學天才,她就是——蔡天西。天才少女18歲讀麻省理工,26歲當哈佛博士,父母眼界決定孩子階層1977年6月,蔡天西出生於溫州瑞安一個有名的書香世家,父親是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蔡笑晚。雖然父親有名,但是蔡天西依舊和當時的大多數孩子一樣,逃不過貧窮二字。
  • 來論|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實際情況可能是,一旦這個急遽流動的社會進入階層固化時期,無論搞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由於巨大的貧富差距,教育所承載的階層流動功能也就自然弱化——一如現在中國的大學所統計的,農村大學生生源比例在減少,而他們同樣在經歷高考應試。
  • 靠什麼階層晉級?向上註定艱難,向下大門永開!
    一方面我們說教育改變命運,但又發現出現了「教育無用論」。有人說教育一定是出了問題。問題是出在學校社會家長,還是出在學生呢?這些原因可能都有,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我們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和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剛才在活動之前,常青藤爸爸來採訪我問到的一個問題。
  • 王者榮耀是個小社會,段位歧視是人性,階層固化是必然
    雖然官方一直想「掌控」遊戲,S17賽季的「策劃教你玩遊戲」就是最好的佐證,但是,王者榮耀的玩家那麼多,官方想掌控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能了。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這一點用在王者榮耀這個遊戲上最合適不過了。那麼多玩家,每個玩家的王者生涯是不一樣的,相互交織在一起,真的形成了一個類似「社會」的東西,我們就叫它小社會吧。
  • 半年時間,3名矽谷華裔中學生自殺,美國的精英教育是怎樣吃人的?
    無論父母多麼成功,他們的孩子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優異學歷(當然,他們的父母會為子女教育提供很多先天的優勢)。正如社會學家Hilary Friedman所言:「你是醫生、律師或者MBA, 你沒法直接把這些傳給子女。」 美國上流階級的家庭教育哲學,可以歸納為: 「富貴不足保,惟名校精英教育之澤可及於無窮。」
  • 家族傳承:不是階層固化,而是文明延續
    歐洲的精英社會有這樣一句法語:noblesse oblige,譯為「貴族的義務」或「高貴的義務」。被賦予財富和權力的特權階層,要承擔與之相應的義務,接受全面的素養教育。第二,聯姻。歐洲王室成員之間通常沾親帶故,如果追溯到維多利亞女王,女王的子孫後代曾坐在10個歐洲國家的王位上,至今依然有5個國家的君主是她的後裔。約90%的歐洲王室都和女王有血緣關係。企業家族的長盛不衰也是如此。
  • 2020諾貝爾獎塵埃落定 從東西方教育看名人名校效應
    各高校諾貝爾獎得主數量備受關注,因為從一定層面上體現出該校的學術實力和在世界學術界的地位。據相關資料統計,美國哈佛大學以162人諾獎人數位居榜首,劍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別以121人、109人位列二、三。由此可見,獲得諾獎和名校出身還是有一定聯繫的。
  • 階層難以躍遷?人生難以逆襲?那是因為你不知道方向
    其實我們內心都有一個「階層穿越的強烈需求」,教育也好,工作也好,我們為之奮鬥的目標就是更上一層樓。什麼是階層固化雖然我們很不喜歡被階層化,但這個是社會自然形成和存在的,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每個時期都有階層的存在。其實相對階層來說,更可怕的是階層固化。那什麼是階層固化呢?
  • 旅美博士看美國教育的階層化:上層培養領袖,中產培養精英,下層培養...
    轉載自棕櫚大道本科申請 因為應試教育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很多中國家長羨慕美式教育。 似乎在那種教育中,學生的個性就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充滿創造性,培養出來的都是賈伯斯那樣的人物。
  • 不信科學信謊言,反智主義盛行,美國精英教育下的新「愚民」效果
    一、市場調節下的精英教育,實際上是將社會從認知層面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層 認為地球是平的,達爾文的」進化論」全部是騙人的,如果不提前說明這兩種看法,都是媒體在採訪當代美國年輕人時他們說的話,恐怕很多人要認為這是文藝復興運動還沒有開始之前,中世紀歐洲普通人的認知了。
  • 轉:上了名校才知道,不止給了學生入場券,還給了「階層差距」!
    經常會聽到有人說,讀大學有什麼用?你看那北大畢業的還有賣豬肉的,清華畢業的還當保安,我手下剛招來的985大學的高材生,來了還不是要從打雜開始幹?還有人說,你看那些當年的高考狀元,哪個成為行業領袖了?應試教育不行,淨教出一些死讀書的書呆子。
  • 清控至道教育周新旺博士:未來15年我們的躍遷機遇和發展之路
    2020年12月6日,中國科學院博士、清控至道教育(清華控股旗下在線高等教育品牌)創始人周新旺在上海世界貿易大廈作了題為《未來15年我們的躍遷機遇和發展之路》的主題分享,並將自己的研判結果和盤託出。談及未來15年的機遇與躍遷之路,周新旺博士首先拋出了2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在哪?」
  • 「夜讀」哪有什麼人生開掛,不過是厚積薄發
    閨蜜說,備考就像黑屋子裡洗衣服,你不知道洗乾淨沒有,只能一遍遍去洗。等到了考場的那一刻,燈光亮了,你發現只要你一點點認真洗過,那件衣服就會光亮如新。所以,你看啊,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2表哥創辦了一個廣告設計公司,16歲的夢想終於在30歲的時候實現了。表哥初中畢業時,因為家境貧困放棄了上高中的機會,外出打工。
  • 女大學生養蛇養老鼠養蟲子 宿舍裡「搭建」微型食物鏈
    在她宿舍的桌子上,有三個保溫箱,裡面分別是小蟲子、十多隻倉鼠大小的老鼠和兩條蛇。對於在宿舍內養這些「寵物」,有的同學覺得是個人喜好並沒有什麼,但大多數人還是持反對態度。覺得養冷血寵物特別酷蓓蓓是省城某大學的一名大學生。一頭幹練的短髮,平時總愛穿黑色衣服的她,在同學眼中是個酷酷的女孩。
  • 萬維鋼:你們羨慕的美國教育,到底是美國哪個階層的教育?
    因為應試教育實在令人深惡痛絕,很多中國家長羨慕美式教育,似乎在那種教育中學生的個性就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充滿創造性,培養出來的都是賈伯斯那樣的人物。也有更了解情況的人指出,美國的基礎教育水平其實很差,比如美國學生的數學能力就是個笑話,還是中國式的嚴格要求比較好。 這兩種印象都是盲人摸象。我只問一個問題:你說的是美國哪個階層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