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以血緣為基礎、最小的社會組織結構,家族是以血緣為基礎、由數個家結成的社會組織,包括同一血緣的幾代人。
不少人把家族傳承和「社會固化」、「社會喪失流動性」等量齊觀,其實,家族是文明發展的載體和動力,家族承擔著巨大的傳承責任。甚至可以說,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部家族成長史。
歷史上一些家族的成長發展,甚至改變了人類社會。英國王室家族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傳承了70餘代。如今英國女王已經看到自己第四代的出生。如無意外,百年後溫莎家族依然是英國象徵。日本天皇家族有1200多年歷史,傳承百代。工業革命後這200餘年,創造的財富超過有史以來全部物質財富總和,這一奇蹟依靠了企業家和企業家族的巨大貢獻,比如第一位十億美元財富的洛克菲勒家族,發跡至今家族已經綿延七代。經常被講起的羅斯柴爾德家族,也是影響深遠。
1920年的洛克菲勒家族
中國人是以家族為本的,所謂「一家仁,舉國興仁」,治國需要先 「齊家」。但現實中,我們又對家族概念非常淡薄,而且還認為西方的文化不重視家族,只重視個人。其實歐美有悠久的家族傳統,美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往往都由大家族來引領掌控。
筆者常常自問:為什麼西方這些政治、企業家族能持續百年、千年?今天的中國,能不能從以下幾方面汲取營養:
第一,榮譽與使命。「一戰」期間,英國600萬人參戰,死亡率12.6%,其中貴族學校的學生死亡率是45%;「二戰」期間,英國陣亡3000餘名飛行員,貴族佔85%。歐洲的精英社會有這樣一句法語:noblesse oblige,譯為「貴族的義務」或「高貴的義務」。被賦予財富和權力的特權階層,要承擔與之相應的義務,接受全面的素養教育。
第二,聯姻。歐洲王室成員之間通常沾親帶故,如果追溯到維多利亞女王,女王的子孫後代曾坐在10個歐洲國家的王位上,至今依然有5個國家的君主是她的後裔。約90%的歐洲王室都和女王有血緣關係。企業家族的長盛不衰也是如此。兩個不相干的人如何建立血緣關係?婚姻——這是上帝的偉大創造。
第三,彈性的傳承文化。首先是女性接班。英國王室歷史上有8位女王,日本歷史上也有6位女天皇。其次是妥協的文化。英國王室家族姓氏是隨著政治形勢改變的:喬治、威廉、維多利亞、漢諾瓦、溫莎。一戰期間,英國與德國互為敵對國,而當時英國王室是有德國血統的漢諾瓦王朝。面對英國的敵人,王室果斷把帶有明顯德國印記的漢諾瓦改為溫莎,並一直沿用至今。
第四,由富而貴的轉變。富有而不粗鄙,富而貴,富而雅,富而有責。英國有句諺語:貴族是教育出來的。有完整的國民教育,有家族傳統教育,有履職教育。
第五,文化傳承。哈佛大學教授Clark研究表明,英國人的代際地位穩固相關性和財富代際傳承率可達75%,亦即代際收入的相關係數有0.75。他還指出,如果把過去七個世紀分成不同的時間段,英國社會財富階層的連貫性基本沒有變化,富有的姓氏家族有70%~80%的可能性繼續富有,有50%左右的概率在兩代後仍然富有。自13世紀以來,英國政治精英階層的家族穩固程度更甚,「官二代」有91%的可能成為政治精英。
英國王室四代同堂
如果我們超越意識形態、超越時空,可以說,今天的中國也進入了一個家族時代。這也是能產生偉大家族的時代。家族的健康傳承,關乎社會的繁榮和興旺。
中華民族是飽經苦難的民族。筆者總有疑問:為什麼中國人建立了世界上最大、連綿數千年的「國」,但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家」?為什麼中國是大國,但沒有大家族?為什麼我們這個有幾千年文明史、歷史上有2000多年都富甲世界的國家,今天卻沒有建國只有240年的美國富有?我們歷史上那些為這個國家建立、發展做出貢獻,曾經顯赫的「家族」都到哪裡去了?我們祖上的財富又到哪裡去了?
我們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經營管理好「家」放到人生的重要位置。生命是短暫的,人生最大的失敗是沒有經營好「家」。但是,為什麼現實中中國人似乎總跳不出「富不過三代」的宿命?財富總是積攢、毀滅,再積攢、再毀滅,人們永遠在「勤勞」上奔波。一部中國史,幾乎就是一部窮人努力成富人、富人最終變窮人的輪迴,一部財富積攢了被毀滅,再建設積攢的歷史。
當然,中國少有延續百年、千年的大家族,有很多客觀因素:
一是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中國四周遍布少數民族,主要威脅是北方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當地氣候特別寒冷和乾旱的時候,就向相對溫暖的地帶移動。而這個相對溫暖的地方,就是農耕民族活動地帶。西周末年的犬戎南下,魏晉南北朝的五胡亂華,均是如此。
二是自然災害。歷史上每300年左右,黃河大改道一次,與此對應的是中原漢人的大遷徙。這也和歷史上王朝一般延續300年相契合。所以,歷代王朝都要直面兩大挑戰,一是治理水患,二是對外用兵。
三是社會文化。最典型的是項羽滅秦,一把火燒了阿房宮,燒了大秦王朝積攢的財富。還有中國的厚葬文化,大量財富被埋在地下,而不是用於流動和再創造。
今天,中國經濟和企業家群體發生了很大變化,家族傳承開始成為比企業傳承更廣泛的話題。如果說,十年前迫在眉睫要解決的是家族企業接班的問題,今天則要用更廣闊的視角,以更開放的心態,接受代際的轉換與傳承,不僅包括家族企業的傳承,更包括家族財富的傳承,以及家族精神文化的傳承。
家族的延續靠傳承,傳承實際上是三個問題:
第一,是血緣的傳承。人類血緣傳承經歷了上萬年的進化,其文明標誌是婚姻制度的確立和發展,這是最基本的文明。
第二,是財富、財產傳承。人類傳承中,財富的傳承具有特殊地位。財富傳承是家庭和私有制度的起源,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
第三,是文化傳承。家族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又有著鮮明的家族烙印。有什麼文化,就有什麼樣的血緣和財富傳承方式,進而就有什麼樣與之相匹配的傳承制度。
長盛不衰的家族是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和制度現象。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通過了「民法總則」,規定了民事主體的人身、財產權利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相信這是一個重要的起點,當中國人富起來之後,他們能夠富得心安理得,財富能夠代代傳承,全社會也能因此而受益。
(此文首發於秦朔朋友圈,作者為家族財富研究和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