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要多少人才能延續文明?孤島效應或正在扼殺人類文明

2020-12-06 SME科技故事

許多科幻災難電影,都會有一個災後重建的設定。

全球人類的命運,最後總會落到一小撮人的身上。

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肩負著重建整個人類文明的使命。

那麼問題來了,劫後餘生最少需要多人才能維持現有文明?

即便是帶著整個地球流浪,也需抽籤才能移居暫時避難所

在聖經中,只需亞當夏娃兩人,就足夠孕育後代了。

但這在理論上,當然是不可行的。只需要一代人,他們就得面臨近親繁殖的難題。

一級親屬間(父女、母子、同胞兄妹)的近婚係數(inbreeding coefficient)為1/4。

也就是說,他們孕育的個體,其兩個等位基因來自雙親共同祖先的概率為25%。

這種程度的近親婚配,後代中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的風險激增,遲早陷入崩潰。

過去為了保持血統純正而近親婚配的皇室貴族,就是前車之鑑。

查爾斯二世(Charles Ⅱ)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後子嗣,兩百年的近親婚配已經讓這個王朝絕了後

不過,想要解決上面這些問題並不算難。

純生物學上的答案,是很明確的——大概只需要幾百人,就基本能保證人類基因的延續了。

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FrédéricMarin,就提出98的最低下限人數。

只需98人的健康群體,他們就可以攜帶足夠的遺傳多樣性來繁殖物種並重建人口。

但問題是,重建人類文明的事,可不是簡單的生物學問題。

一架普通飛機起碼就有500萬個零件

現代人類文明的基礎是錯綜複雜的。

維持醫療、電力、教育、交通、礦業等各個系統正常運轉,就需要無數「螺絲釘」。

只剩三位數甚至兩位數的人類,自然遠遠不夠。

大家勉強生存下去尚屬不易,談延續人類燦爛的文明實屬奢侈。

即便是將數量單位提到以億計算,都沒人能打包票能重建目前的文明水平。

事實上,別說重建人類文明了,光是維持現有水平都可能陷入困局。

文明並非只會逐漸進步,還有退化這一下場。

在人類學研究中,就有了這麼一個細思恐極的名詞——塔斯馬尼亞島效應(tasmanian effect)

在沒有外部技術輸入,且人口過低的情況下,某些地區的技術水平不但會被永遠鎖死在某一水平,甚至還會發生倒退。

紅色部分為塔斯馬尼亞島

塔斯馬尼亞,是南半球的一個小島。

它與澳洲隔著兩百公裡寬的巴斯海峽,其面積是臺灣省的1.87倍。

而塔斯馬尼亞人,則是地球近代史上最孤獨的族群之一。

但最可怕的不是孤獨,而是封閉讓他們陷入了文明的退化。

而塔斯馬尼亞效應還有個別稱,叫作塔斯馬尼亞島逆向演化(tasmanian devolution,其中devolution是evolution反義詞)。

塔斯馬尼亞島

發生在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幾萬年文明「逆演化」歷史,就給我們帶來了一些警示。

考古證據顯示,人類至少是在6.5萬年前第一次踏上澳洲。

儘管在今日看來澳洲是遙不可及的,但在冰期的時候海平面有所下降,兩地距離並不遠。

雖然不能徒步走到澳洲,但靠著中間大量可作中繼站的島嶼,人類只須簡單的浮伐就可以渡過。

圖中淺色部分為冰期裸露的海底

而到達澳洲後,澳洲土著的祖先就穿過巴斯平原的陸橋到達塔斯馬尼亞。

至少在4.2萬年前,塔斯馬尼亞上就已經有人類的足跡了。

那時候,塔斯馬尼亞還與澳洲大陸相連,兩地人類還有聯繫。

但大約在一萬年前,海平面的快速升起就使巴斯平原變成了巴斯海峽

當時,這兩個大陸的族群都還沒有造出能橫渡巴斯海峽的水運工具。

茫茫海水,將塔斯馬尼亞與澳洲大陸的日常聯繫徹底切斷。

在塔斯馬尼亞海岸線和維多利亞海岸線顯示出的一些人類考古學遺蹟

於是,塔斯馬尼亞島的幾千人至上萬人就像完全被隔絕,孤獨地活在世界上。

從這個角度看上去,塔斯馬尼亞島就是一片世外桃源,沒什麼不好的。

島上豐富的物資,保證所有人豐衣足食是綽綽有餘的。

但當歐洲白人第一次登上塔斯馬尼亞島時,他們都被當地土著落後的生活驚呆了。

塔斯馬尼亞人,過著的竟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生活。

1802年繪製的塔斯馬尼亞婦女

我們會根據一些特徵來評估一個族群的文明水平的程度,例如服裝、工具和武器的複雜性等。

當時的塔斯馬尼亞人,已經了失去製作最基礎的工具的技能。

就是最簡單的,將堅硬的石頭或獸骨綁在木質把手上製成矛、箭、或斧頭等工具,他們都不會。

要知道,這些基礎工具,其他早在地球上消失的人屬都已經玩得很溜了。

不說尼安德特人了,就是腦袋比咱們小一倍的佛洛裡斯人(也叫小矮人)都早在9萬年前就學會這些技能了。

佛洛裡斯人與智人頭骨大小對比

而塔斯馬尼亞人,是堂堂智人。

要知道,智人作為地球霸主現已登上月球,我們打造的探索裝置更是飛出了太陽系。

但被孤立的塔斯馬尼亞人仿佛活在另一個平行宇宙,就連最基礎的工具都不會用。

如果硬是評估的話,塔斯馬尼亞人的技術比舊石器時代還要落後。

最先進的武器和工具,只有木製的長矛、石頭和投擲棒罷了。

塔斯馬尼亞石器

當時,已經擁有豐富殖民經驗的歐洲人,都為塔斯馬尼亞人的落後而驚訝。

後來歐洲人一度認為,這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族群,或處於猿類到人類之間的過渡階段。

但是他們在外貌上,和我們又是如此的相似。

在後續一百多年考古發掘中,人類也揭露出了一個更驚人的事實。

塔斯馬尼亞人

在過去,塔斯馬尼亞人的技術水平,其實與澳大利亞土著是一致的。

他們的科技樹一開始不但沒有點歪,而且還處於較高的起點了,擁有先進的狩獵與捕魚技術

但在隔絕的一萬年裡,塔斯馬尼亞人就已忘記了他們祖先們都會的大部分技術和知識。

而考古線索的也顯示,這些工具和技術是一步步被丟棄的。

每隔一段時間,在塔斯馬尼亞人這個小群體中就會有一些技能消失。

塔斯馬尼亞男人

歐洲殖民首次見到這個族群時,他們基本上已經不會穿衣服了。

但我們可以確信的是,塔斯馬尼亞人在過去是穿得很暖和的。

因為在一萬多年前,這裡的氣候比現在要寒冷得多,島上較溼潤的部分都是常年冰封的。

本來,塔斯馬尼亞人也會使用骨制工具的,如骨鉤、縫紉用的骨針等。

山頂洞人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

但很可惜,這些技術到後來統統都失傳了,沒人再去縫製衣服。

所以現在的情況就變成了,塔斯馬尼亞人夏天選擇赤裸。

到了冬天,他們也只是披著簡單的沙袋鼠皮,再用碎的獸皮綁緊。

就算是特別嚴寒的時候,他們也只是在暴露的皮膚處塗點動物油脂就了事。

塔斯馬尼亞島四面環海,海產資源是十分豐富的。

但在考古證據卻顯示,大約在5000年前塔斯馬尼亞人捕魚的頻率就開始降低了。

到了3800年前,他們就徹底停止了捕魚這項活動。

而與捕魚相關的工具,如漁網、魚叉、魚鉤等工具也隨之消失。

在眾多的海洋生物中,塔斯馬尼亞人只會拾點沿海的甲殼類動物為食。

1859年的塔斯馬尼亞群體

從此,他們過上了更加原始的採集狩獵生活,四五個家庭為單位地相依為命。

到西方人登上島嶼時,大約有4000塔斯馬尼亞人生活在島上。

很難想像,他們居然能放棄營養如此豐富的魚類。

有許多記錄都顯示,當塔斯馬尼亞人第一次看到歐洲人捕魚時,他們就顯露出了異常驚奇的神情。

而以上所有的技術與工具,在離塔斯馬尼亞島不遠處的澳洲大陸上依然都在沿用。

此外,澳洲土著還要先進和豐富得多,讓人眼花繚亂。

不過幸好,塔斯馬尼亞人還未丟失生火這一最重要的技能。

不然,他們連擠進舊石器時代的資格都徹底喪失。

19世紀60年年代,最後四位塔斯馬尼亞原住民

但回過頭來看,塔斯馬尼亞人的外貌和心智與現代人都是相差無幾的。

當歐洲人到來時,他們很熱切地進入了快速學習的模式,並接受了許多先進的技術。

只是很可惜,他們最終還是不敵歐洲殖民的屠殺和帶來的病菌。

現在,已經不存在純種的塔斯馬尼亞人了。

當時的塔斯馬尼亞人落後得太多了。

在歐洲白人看來,這甚至都算不上戰爭,完全是一個高級文明對另一個低級文明的碾壓。

最後一位塔斯馬尼亞土著

從塔斯馬尼亞島的案例看來,世外可能並不存在桃源,反而是一場文明退化的災難。

沒有人知道在塔斯馬尼亞到上具體發生了什麼,但文明就是這樣一點點丟失的。

考古學家裡斯·瓊斯便形容道,這是一個「對思維進行慢性扼殺」的案例。

而在人類學研究中,這種因環境封閉、人口規模太小而無法傳承現有技術與文明的現象,則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效應」。

不過,塔斯馬尼亞島上的文明退化絕非孤例。

在20世紀以來,科學家就發現在許多獨立的島嶼上,隔一段時間就有一些技術失傳。

而從化石記錄看來,地球上的人類文明失敗率是驚人的。

「失落的文明」是個經久不衰的迷人概念。

理論上看來,幾百人足夠延續人類香火。但遺失而孤立的文明,幾乎註定只有日漸退化到衰亡的結果。

我們知道,人類的認知能力表現在社會學習上,每一個人都是模仿高手。

新技術是不可預測的,就集體而言,更龐大的群體產生新技術的次數會更多。

這些新的技術和知識,又可以通過模仿這一行為模式散布到整個族群。

所以在有限規模的社會中,就很可能存在著一個文明發展的上限。

這不禁讓人有一個更細思恐極的腦洞——地球何嘗不是一座宇宙中的塔斯馬尼亞島

生活在地球孤島上,人類文明或許也有一天會達到極限。

*參考資料

Corey S. Powell.How many humans would it take to keep our species alive? One scientist's surprising answer.nbcnews.2018.8.14

Joseph Henrich.Demography and cultural evolution: how adaptive cultural processes can produce maladaptive losses: the Tasmanian case.American Antiquity .2004

相關焦點

  • 如果沒有外星人,人類文明會陷入孤島效應嗎?
    首先,什麼是孤島效應?本意是物理學上的定義,問題中的「人類孤島效應」指的是「引申意」,指的是由於某區域交流的封閉或其他自然人為原因,造成這個區域的文明與主流文明存在巨大的差異。人類歷史上確實出現過這種孤島效應,而這種效應一旦出現,後果很可能是非常可怕的,比如說人類歷史上非常恐怖的塔斯馬尼亞島效應。孤島效應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孤立的生活環境可能會讓島上的文明逐漸退化!那麼如果沒有外星人,人類會陷入孤島效應嗎?
  • 早期人類文明為何會出現遷徙現象?定居文明的孤島效應
    當前史學界大多認為尼羅河地區的人類社會蹤跡更為久遠,但農耕生產和城市的出現均晚於兩河流域,甚至就是從後者傳播影響的。就在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正在逐步過渡到城市定居形態下的時候,東亞黃河流域的人類族群也已經步入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階段,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仰韶文化。
  • 一個孤島引發的思考:人類的發展是否存在塔斯馬尼亞效應?
    塔斯馬尼亞島的案例看來,物資充足的情況下隔絕於世可能並不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那樣安樂於世間,反而可能會是一場文明退化的災難。古學家裡斯·瓊斯描述其為一個「對思維進行慢性扼殺」的案例,沒有人知道在塔斯馬尼亞到上具體發生了什麼,但文明就是這樣一點點丟失。生於安樂也終於安樂。
  • 若地球遭到重創,要留下多少倖存者,才能夠重建人類文明?
    相信大家都看過一些災難題材的科幻片,幾乎很多災難片的結尾,倖存下來的人類都肩負著重建人類文明的使命,災難後的地球一片狼藉,在廢墟之中,他們需要完成災後重建,讓地球重新恢復生機,也讓人類文明的火種得到延續。那麼,究竟要留下多少名倖存者,才可以在遭到重創的地球上完成重建人類文明的任務呢?先讓我們看一下人類是如何誕生的。
  • 人類文明被反覆毀滅延續發展?
    從世界各地的史前文明遺蹟看,是否可以設想人類文明一直在地球上延續被毀滅發展再毀滅發展的循環過程?我們知道無論鋼筋水泥,鋼鐵汽車等人類文明所建造的事物經過上百年上千年無人管控的自然狀態下都會消失的無影無蹤,唯有石頭製品即使上萬年仍會完整保存下來,所以今天看到的大多史前遺蹟都是石頭的,如金字塔,巨石陣,瑪雅古城…… 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導致這一代文明的毀滅。如大規模核大戰或溫室效應導致冰川溶化誘發全球性大洪水等。這些災難都導致城市文明毀滅,只有少部分高山居住的人們倖存下來。
  • 地球是宇宙孤島,避免熱寂、塔斯馬尼亞效應,是文明發展關鍵
    人類學家給這種特有的現象起了一個名字,塔斯馬尼亞島效應。意指在封閉環境下,整個文明停滯不前,且不斷的倒退。考古學家在考古的時候,最重視的是語言文字的記錄。而語言文字,本是為不同個體之間交流而生。交流,顧名思義,需要在至少兩個以上的單元互動中才能產生。
  • 假如有一天,人類因核戰而終結,地球要過多久才能重新誕生文明?
    可是科技永遠都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帶給人類美好的同時,也同樣能夠給我們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就拿人類現在的終極武器核武器來說,未來有一天一旦全球爆發核戰爭,地球將有可能迎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那個時候人類有可能也會被終結。有人曾經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人類因核戰而終結,地球要過多久才能重新誕生文明?
  • 五千年文明的延續
    而地球的各個組成部分為了生存,不停的互相制衡,甚至人畜無害的森林也在遵循著規律,控制著森林中生物的數量和種類。今天看到稱之為活化石的生物種類,也在自然界的平衡需求下,會被突發的各種疾病,食物,災害等等的打擊,最後頻臨絕滅。
  • 若地球發生「世界末日」,倖存者需多少人,才可以重建人類文明?
    多少人可以延續人類的血脈?我們知道,地球並不會永遠屬於人類,所以科學家們多年來才會研究星際移民。此外,科學家們還思考道:如果人類無法全部移居到其它星球上,那麼需要多少人類才可以重建人類文明社會,其讓人類的血脈不至於斷絕?通過大數據的計算。研究者表示至少需要100個人才可以。而且這些人還需要分別具備不同的生存技能,這樣才可以保證萬無一失,人類的血脈可以100%延續下去。
  • 地球終將毀滅,人類文明能否延續?
    我們在地球目前已經存在了200多萬年,不論是人類的誕生還是歷經的磨難,人類文明能延續至今日可以說是一個奇蹟。(文末有對智慧生命出現探討的文章連結)在太陽系毀滅之前,人類文明的延續與否,主要看人類科技水平能否支持星際旅行。
  • 人類文明或源於史前文明的意識轉移
    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動物也有生老病死;社會的發展有周期性,人類的發展極可能有周期性,可以從當今發現的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蹟,史前人類石器時代留下的工具中找到線索。」這絕不是胡編亂造的一個故事,科學家們正在嘗試讓它成為可能。神經學實驗顯示,意識數據是可以被收集、組織和存儲以供將來使用的,或許也能用於覆蓋到另一個人的意識上。這意味著人類意識被看作是一個數位化的資料庫,其數據內容自由地可以下載和上傳到另一個人的身體中,意味著永生是可能的。在計算機、網絡、虛擬世界、基因克隆等高科技產物的影響與衝擊下,傳統意義上的人正在被改寫。
  • 把火星作為「後備」保障人類文明延續
    他表示,人類探索火星的終極目標,或許是當有朝一日地球面臨滅絕時,火星上的人類文明能夠作為人類的「遺產」,在宇宙裡繼續發揚下去。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武威、張丹火星或成人類文明「後備」廣州日報:人類探索火星的目標是什麼?張帆:這個問題見仁見智,每個人有不同的原因去進行火星探索。探索火星對我們這些普通人有什麼好處呢?
  • 地球搖籃孕育人類文明,但宇宙多災多難,太空城市將如何保護人類
    另外由於狹義相對論的限制,即使是距離最近的恆星系統,也要花費數萬年的時間才能到達,現在我們有火箭推進化學推進,核動力離子霍爾推進等等,這些常規方法想要到達最接近的我們地球的恆星系統(半人馬座)也需要幾萬年。宇宙中處處充滿危險,雖然看似遙遠,但是一次事件就可能毀滅一切,為了使文明長久延續,科學家們開始了未來的想像與數據推理。
  • 《三體》:太陽系毀滅,恆星級戰艦能否承載文明的延續?
    所以,承載一個文明延續的恆星際戰艦,就是指人類這兩艘戰艦。至於說為什麼它們能夠完成文明延續的任務,我想可以從這些方面去分析。02恆星際戰艦上的人員數量和質量足夠維持文明的基本延續最後流落太空的人類有多少?
  • 英科學家:銀河系中可能至少存在36個外星智慧文明,但人類技術目前...
    康塞爾斯表示,這避免了一系列問題,比如「在恆星的宜居帶中,有多少行星會形成生命?」以及「有多少生命會進化成智慧生命?」等。康塞爾斯指出,在目前人類沒有發現任何外星生命的情況下,這些問題是無解的。此外,這項研究還假設,智慧生命形成需要至少50億年的時間。「就像地球一樣,地球上出現人類文明經過了45億年時間。」論文另一位作者湯姆·韋斯特比(Tom Westby)說。
  • 人類在尋找外星文明時,可能發現的最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是什麼?
    對此人們大開腦洞,提出了很多假設,例如著名的「黑暗森林假說」,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常規」的解釋之外,甚至還有人認為我們的地球只是高級外星文明設計的一個「動物園」,或者是乾脆就是一個虛擬的程序。我們不妨來看看地球文明,以人類現有的以及可以預期的科技水平來看,即使要飛出「小小的」太陽系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用說飛到鄰近的恆星系了。
  • 銀河系中至少有36個外星文明?
    即便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間,還有些人不忘仰望星空。我們連外星人的影子還沒見著,竟然就有科學家算出銀河系中的外星文明數量是36個了。這個數字如何算出?我們能聯繫上外星人嗎?經典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中,超級計算機&34;給出了宇宙生命和萬物的終極答案:42。
  • 領先人類文明至少10億年的「神級」文明,究竟有多可怕?
    多年來,人類一直在找尋地外文明,希望可以找到地外生命證明我們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並不孤單,不過時至今日,所有我們向太空中所發出的信號最終都石沉大海,毫無回應。難道宇宙中真的沒有外星文明嗎?要知道宇宙誕生至今已經走過137億年的時光,而人類的出現不過是區區百萬年的事,如果說漫長的宇宙長河中人類才是最特別的存在,貌似有點太過牽強了,那麼,換一種思維方式,我們找不到他們是不是因為我們根本看不見他們?
  • 重建整個人類文明需要多少人?
    電影《雪國列車》中,人類調節全球氣候的地球工程出現意外,世界陷入新的冰川期,所有倖存的人類都在一輛高速飛馳的先進列車上苟延殘喘。這趟列車不但有近乎無限的動力,還自帶相當完整的生態系統,保證衣食無憂。但是人類總不能永遠困居在車上,他們還能不能重建人類文明呢?按照雪國列車的原漫畫設定,列車全長1001節車廂,不過電影只設定了100節,承載量約為數千人。
  • 人類文明何以延續?
    人類文明何以延續?我想人類是活不到那個時候的了,萬一能活到,那到時候人類文明早已擁有脫離太陽系的能力了,甚至脫離銀河系也不在話下。末日太陽50億年後太陽要毀滅世界?這個時候,地球生命的末日就來臨了……當然,這個理論計算是考慮了氣候如溫室效應等因素的,並非單純根據光度增加得到的,因此也許真到那個時候,地球還能維持在一個可供生命延續的溫度,但接下來會有另一場災難等著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