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科幻災難電影,都會有一個災後重建的設定。
全球人類的命運,最後總會落到一小撮人的身上。
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肩負著重建整個人類文明的使命。
那麼問題來了,劫後餘生最少需要多人才能維持現有文明?
即便是帶著整個地球流浪,也需抽籤才能移居暫時避難所
在聖經中,只需亞當夏娃兩人,就足夠孕育後代了。
但這在理論上,當然是不可行的。只需要一代人,他們就得面臨近親繁殖的難題。
一級親屬間(父女、母子、同胞兄妹)的近婚係數(inbreeding coefficient)為1/4。
也就是說,他們孕育的個體,其兩個等位基因來自雙親共同祖先的概率為25%。
這種程度的近親婚配,後代中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的風險激增,遲早陷入崩潰。
過去為了保持血統純正而近親婚配的皇室貴族,就是前車之鑑。
查爾斯二世(Charles Ⅱ)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後子嗣,兩百年的近親婚配已經讓這個王朝絕了後
不過,想要解決上面這些問題並不算難。
純生物學上的答案,是很明確的——大概只需要幾百人,就基本能保證人類基因的延續了。
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FrédéricMarin,就提出98的最低下限人數。
只需98人的健康群體,他們就可以攜帶足夠的遺傳多樣性來繁殖物種並重建人口。
但問題是,重建人類文明的事,可不是簡單的生物學問題。
一架普通飛機起碼就有500萬個零件
現代人類文明的基礎是錯綜複雜的。
維持醫療、電力、教育、交通、礦業等各個系統正常運轉,就需要無數「螺絲釘」。
只剩三位數甚至兩位數的人類,自然遠遠不夠。
大家勉強生存下去尚屬不易,談延續人類燦爛的文明實屬奢侈。
即便是將數量單位提到以億計算,都沒人能打包票能重建目前的文明水平。
事實上,別說重建人類文明了,光是維持現有水平都可能陷入困局。
文明並非只會逐漸進步,還有退化這一下場。
在人類學研究中,就有了這麼一個細思恐極的名詞——塔斯馬尼亞島效應(tasmanian effect)。
在沒有外部技術輸入,且人口過低的情況下,某些地區的技術水平不但會被永遠鎖死在某一水平,甚至還會發生倒退。
紅色部分為塔斯馬尼亞島
塔斯馬尼亞,是南半球的一個小島。
它與澳洲隔著兩百公裡寬的巴斯海峽,其面積是臺灣省的1.87倍。
而塔斯馬尼亞人,則是地球近代史上最孤獨的族群之一。
但最可怕的不是孤獨,而是封閉讓他們陷入了文明的退化。
而塔斯馬尼亞效應還有個別稱,叫作塔斯馬尼亞島逆向演化(tasmanian devolution,其中devolution是evolution反義詞)。
塔斯馬尼亞島
發生在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幾萬年文明「逆演化」歷史,就給我們帶來了一些警示。
考古證據顯示,人類至少是在6.5萬年前第一次踏上澳洲。
儘管在今日看來澳洲是遙不可及的,但在冰期的時候海平面有所下降,兩地距離並不遠。
雖然不能徒步走到澳洲,但靠著中間大量可作中繼站的島嶼,人類只須簡單的浮伐就可以渡過。
圖中淺色部分為冰期裸露的海底
而到達澳洲後,澳洲土著的祖先就穿過巴斯平原的陸橋到達塔斯馬尼亞。
至少在4.2萬年前,塔斯馬尼亞上就已經有人類的足跡了。
那時候,塔斯馬尼亞還與澳洲大陸相連,兩地人類還有聯繫。
但大約在一萬年前,海平面的快速升起就使巴斯平原變成了巴斯海峽。
當時,這兩個大陸的族群都還沒有造出能橫渡巴斯海峽的水運工具。
茫茫海水,將塔斯馬尼亞與澳洲大陸的日常聯繫徹底切斷。
在塔斯馬尼亞海岸線和維多利亞海岸線顯示出的一些人類考古學遺蹟
於是,塔斯馬尼亞島的幾千人至上萬人就像完全被隔絕,孤獨地活在世界上。
從這個角度看上去,塔斯馬尼亞島就是一片世外桃源,沒什麼不好的。
島上豐富的物資,保證所有人豐衣足食是綽綽有餘的。
但當歐洲白人第一次登上塔斯馬尼亞島時,他們都被當地土著落後的生活驚呆了。
塔斯馬尼亞人,過著的竟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生活。
1802年繪製的塔斯馬尼亞婦女
我們會根據一些特徵來評估一個族群的文明水平的程度,例如服裝、工具和武器的複雜性等。
當時的塔斯馬尼亞人,已經了失去製作最基礎的工具的技能。
就是最簡單的,將堅硬的石頭或獸骨綁在木質把手上製成矛、箭、或斧頭等工具,他們都不會。
要知道,這些基礎工具,其他早在地球上消失的人屬都已經玩得很溜了。
不說尼安德特人了,就是腦袋比咱們小一倍的佛洛裡斯人(也叫小矮人)都早在9萬年前就學會這些技能了。
佛洛裡斯人與智人頭骨大小對比
而塔斯馬尼亞人,是堂堂智人。
要知道,智人作為地球霸主現已登上月球,我們打造的探索裝置更是飛出了太陽系。
但被孤立的塔斯馬尼亞人仿佛活在另一個平行宇宙,就連最基礎的工具都不會用。
如果硬是評估的話,塔斯馬尼亞人的技術比舊石器時代還要落後。
最先進的武器和工具,只有木製的長矛、石頭和投擲棒罷了。
塔斯馬尼亞石器
當時,已經擁有豐富殖民經驗的歐洲人,都為塔斯馬尼亞人的落後而驚訝。
後來歐洲人一度認為,這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族群,或處於猿類到人類之間的過渡階段。
但是他們在外貌上,和我們又是如此的相似。
在後續一百多年考古發掘中,人類也揭露出了一個更驚人的事實。
塔斯馬尼亞人
在過去,塔斯馬尼亞人的技術水平,其實與澳大利亞土著是一致的。
他們的科技樹一開始不但沒有點歪,而且還處於較高的起點了,擁有先進的狩獵與捕魚技術。
但在隔絕的一萬年裡,塔斯馬尼亞人就已忘記了他們祖先們都會的大部分技術和知識。
而考古線索的也顯示,這些工具和技術是一步步被丟棄的。
每隔一段時間,在塔斯馬尼亞人這個小群體中就會有一些技能消失。
塔斯馬尼亞男人
歐洲殖民首次見到這個族群時,他們基本上已經不會穿衣服了。
但我們可以確信的是,塔斯馬尼亞人在過去是穿得很暖和的。
因為在一萬多年前,這裡的氣候比現在要寒冷得多,島上較溼潤的部分都是常年冰封的。
本來,塔斯馬尼亞人也會使用骨制工具的,如骨鉤、縫紉用的骨針等。
山頂洞人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
但很可惜,這些技術到後來統統都失傳了,沒人再去縫製衣服。
所以現在的情況就變成了,塔斯馬尼亞人夏天選擇赤裸。
到了冬天,他們也只是披著簡單的沙袋鼠皮,再用碎的獸皮綁緊。
就算是特別嚴寒的時候,他們也只是在暴露的皮膚處塗點動物油脂就了事。
塔斯馬尼亞島四面環海,海產資源是十分豐富的。
但在考古證據卻顯示,大約在5000年前塔斯馬尼亞人捕魚的頻率就開始降低了。
到了3800年前,他們就徹底停止了捕魚這項活動。
而與捕魚相關的工具,如漁網、魚叉、魚鉤等工具也隨之消失。
在眾多的海洋生物中,塔斯馬尼亞人只會拾點沿海的甲殼類動物為食。
1859年的塔斯馬尼亞群體
從此,他們過上了更加原始的採集狩獵生活,四五個家庭為單位地相依為命。
到西方人登上島嶼時,大約有4000塔斯馬尼亞人生活在島上。
很難想像,他們居然能放棄營養如此豐富的魚類。
有許多記錄都顯示,當塔斯馬尼亞人第一次看到歐洲人捕魚時,他們就顯露出了異常驚奇的神情。
而以上所有的技術與工具,在離塔斯馬尼亞島不遠處的澳洲大陸上依然都在沿用。
此外,澳洲土著還要先進和豐富得多,讓人眼花繚亂。
不過幸好,塔斯馬尼亞人還未丟失生火這一最重要的技能。
不然,他們連擠進舊石器時代的資格都徹底喪失。
19世紀60年年代,最後四位塔斯馬尼亞原住民
但回過頭來看,塔斯馬尼亞人的外貌和心智與現代人都是相差無幾的。
當歐洲人到來時,他們很熱切地進入了快速學習的模式,並接受了許多先進的技術。
只是很可惜,他們最終還是不敵歐洲殖民的屠殺和帶來的病菌。
現在,已經不存在純種的塔斯馬尼亞人了。
當時的塔斯馬尼亞人落後得太多了。
在歐洲白人看來,這甚至都算不上戰爭,完全是一個高級文明對另一個低級文明的碾壓。
最後一位塔斯馬尼亞土著
從塔斯馬尼亞島的案例看來,世外可能並不存在桃源,反而是一場文明退化的災難。
沒有人知道在塔斯馬尼亞到上具體發生了什麼,但文明就是這樣一點點丟失的。
考古學家裡斯·瓊斯便形容道,這是一個「對思維進行慢性扼殺」的案例。
而在人類學研究中,這種因環境封閉、人口規模太小而無法傳承現有技術與文明的現象,則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效應」。
不過,塔斯馬尼亞島上的文明退化絕非孤例。
在20世紀以來,科學家就發現在許多獨立的島嶼上,隔一段時間就有一些技術失傳。
而從化石記錄看來,地球上的人類文明失敗率是驚人的。
「失落的文明」是個經久不衰的迷人概念。
理論上看來,幾百人足夠延續人類香火。但遺失而孤立的文明,幾乎註定只有日漸退化到衰亡的結果。
我們知道,人類的認知能力表現在社會學習上,每一個人都是模仿高手。
新技術是不可預測的,就集體而言,更龐大的群體產生新技術的次數會更多。
這些新的技術和知識,又可以通過模仿這一行為模式散布到整個族群。
所以在有限規模的社會中,就很可能存在著一個文明發展的上限。
這不禁讓人有一個更細思恐極的腦洞——地球何嘗不是一座宇宙中的塔斯馬尼亞島。
生活在地球孤島上,人類文明或許也有一天會達到極限。
*參考資料
Corey S. Powell.How many humans would it take to keep our species alive? One scientist's surprising answer.nbcnews.2018.8.14
Joseph Henrich.Demography and cultural evolution: how adaptive cultural processes can produce maladaptive losses: the Tasmanian case.American Antiquity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