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斯馬尼亞是澳大利亞的邊上一個小島,讓這個島嶼聞名的,是島上的一種有袋類小動物,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袋獾。這種像小狗一樣大小的小動物,不僅兇狠好鬥,而且發出的吼叫聲,如同體積是自己10倍的猛獸發出的,因此得了塔斯馬尼亞惡魔這樣一個名稱。
300年前,英國的殖民者來到塔斯馬尼亞島上的時候,這個島上已經有大約6000個人的原住民。這些原住民,來自於相鄰的澳大利亞,因為在海平面尚未上升之前,這座島與澳大利亞本土有一座路橋相連。
但是由於封閉在65,000平方公裡的島嶼上,他們的文化發展水平與澳大利亞的土著相比有了天壤之別。
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幾千居民,在島嶼與澳大利亞本土隔絕之後,文明發生了驚人的退步。他們的祖先會農耕和漁獵,會建造房屋,縫製衣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前期。但是,居住在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幾千居民,除了保留著會鑽木取火以外,幾乎喪失了他們祖先全部的生存技能。他們不會捕魚,不會農耕,不會縫製衣服,不會建造房屋,其生存狀態退化到類人猿過渡到智人的初期。
人類學家給這種特有的現象起了一個名字,塔斯馬尼亞島效應。意指在封閉環境下,整個文明停滯不前,且不斷的倒退。
考古學家在考古的時候,最重視的是語言文字的記錄。而語言文字,本是為不同個體之間交流而生。交流,顧名思義,需要在至少兩個以上的單元互動中才能產生。
在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不同地區的交流與交往,起著推動文明發展的重大的作用。
》但是,封閉與開放也是相對的。衡量的標準取決於社會生產水平。
退回兩千年,秦末漢初,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馬。所謂千裡馬,能夠日行千裡,夜行八百。在千裡馬中,跑得最快的,就是傳說中曹操的坐騎~絕影馬。當然這只是傳說。
現代賽馬在400米跑的最高衝刺速度可以達到70公裡每小時,3公裡以上的奔跑速度會下降到50公裡每小時。
漢朝的一裡相當於0.42公裡,如果千裡馬要日行千裡,就要達到420公裡。即使按照賽馬的速度,也要跑8~9個小時。
實際上用牲畜做動力,必須考慮疲勞和恢復期。這基本上就是單人坐騎的極限。單馬要在八九個小時跑400多公裡的可靠記錄幾乎沒有。一般的情況下,古代的驛站用馬匹做接力傳遞的速度應該是最高的。唐玄宗接到安史之亂的消息是6天之後,相當於驛站在6天的時間裡把消息傳遞了1500公裡。算下來每天的速度不到300公裡。
這基本上相當於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橋站的鐵路距離,而現代化的高鐵只需要6個小時,就可以完成這個旅程。
》可以認為,因為現在的技術進步,讓時空縮小到原來的1/20。
對中國古代的人來說,中原就是一個無比廣闊的地方。合起來是一兩個國家,分起來可以變成十幾個國家。幾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就被古人稱為「天下」。而我們現在知道,就算地球,也只是無比遼闊太空中的一個極其普通的巖石星球。
隨著文明的進程,我們感覺到的是地球都在縮小。13世紀的時候,馬可波羅從義大利走到中國用了三年半;1874年,「中國皇后號」商船從紐約航渡到上海用了6個月;而波音747從舊金山飛到上海只需要13個小時。
這種因為技術進步的高速,帶來的時空縮減效應,最顯著的體現就是各地旅遊景點的高度同質化。
文明越發達,感覺世界越小,世界越小,感覺世界越封閉。
熱力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熱寂」,描述封閉的系統趨於平衡時,整個系統區處於僵化和死寂狀態:當整個系統的溫度都達到均勻平衡的時候,系統將不再有活力,所有的創新性活動都不再產生,系統在慢慢的消耗和冷卻中趨向於死亡。
》當文明發展到一定的層次以後,原本相對開放的環境,也會變得封閉,而這種封閉又會造成文明的舉步維艱。
中國古代文化、思想,最具活力的時候是春秋戰國時期。所謂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影響中國2千年的最重要的著作,《論語》、《老子》、《莊子》、《墨子》等等,都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據考證《黃帝內經》也是在這個時候成書的。
隨後的秦朝大統一,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穩定了國家疆域,統一了社會制度,造就了隨後2000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和穩定。但是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中國社會的固步自封,並且使中國在明朝末年以後拉開了和世界先進文化的差距。
》當幾乎廣闊無邊的土地,被人類文明所鋪滿的時候,可能也是文明趨向於僵化的時候。
從17世紀中葉牛頓開始算起,到100年前,這250多年的時間裡,這個世界上出現了最有才華的科學家群體,幾乎所有最偉大的人,康德爾、黎曼、希爾伯特、波爾、愛因斯坦等都集中在了那一個時期。
人類現代文明所能夠達到的所有邊界和疆域,都是100年前的那批科學家所開創的。狄拉克預言,真空是虛粒子的海洋,被卡西米爾的實驗所驗證。人類的半導體工業,所有現代化邏輯集成電路器件的基礎,就是在這個理論裡誕生的。就算是現在方興未艾的量子計算機,用的也是前人100年前的理論。\
總的來說,這100年來人類的科學並沒有進步,只是在用技術去填補原來科學理論所能看到的邊界。
雷達仍然在用麥克斯韋方程計算電磁波。人類大部分太空飛行器的發射,計算軌道參數,用的仍然是幾百年前的牛頓萬有引力定理。
》建立在恐怖核平衡基礎上的冷戰,雖然是地球和平與文明生存的重大威脅。但也帶來了巨大的技術進步!
探索宇宙,發射飛船與衛星,向金星發射探測器,載人登月,都是在北約和華約相互的較量中展開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SR71黑鳥超音速偵察機,這些誕生於幾十年前的飛行器,至今都是無法超越的傳奇。
人類的文明,需要一種內在的張力去推動,才能避免僵化和熱寂。
戰爭雙方的對峙,很多的時候都是讓文明避免產生僵化和熱寂的最好方式。
現在連接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網際網路,最初,是美國為了防止前蘇聯的核打擊造成通訊聯絡中斷,而開發出來的,用民用通信網絡進行數字傳輸的技術。
》不斷的飛出地球引力圈的使命之一,就是為了激發人類探索的欲望,保持人類探索的熱情。
沒有人類的勞動就沒有人類的財富,沒有人類的探索,就沒有人類的文明!
在和平時期,沒有戰爭對峙帶來的張力。引領人類文明最大的動力和張力,來自於不斷的探索宇宙深空和微觀世界。
傳播科學,探索未知,保持探索的欲望,保持對這個世界深刻的好奇心,是人類文明避免塔斯馬尼亞島效應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