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宇宙孤島,避免熱寂、塔斯馬尼亞效應,是文明發展關鍵

2020-12-05 華箋流香

塔斯馬尼亞是澳大利亞的邊上一個小島,讓這個島嶼聞名的,是島上的一種有袋類小動物,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袋獾。這種像小狗一樣大小的小動物,不僅兇狠好鬥,而且發出的吼叫聲,如同體積是自己10倍的猛獸發出的,因此得了塔斯馬尼亞惡魔這樣一個名稱。

300年前,英國的殖民者來到塔斯馬尼亞島上的時候,這個島上已經有大約6000個人的原住民。這些原住民,來自於相鄰的澳大利亞,因為在海平面尚未上升之前,這座島與澳大利亞本土有一座路橋相連。

但是由於封閉在65,000平方公裡的島嶼上,他們的文化發展水平與澳大利亞的土著相比有了天壤之別。

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幾千居民,在島嶼與澳大利亞本土隔絕之後,文明發生了驚人的退步。他們的祖先會農耕和漁獵,會建造房屋,縫製衣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前期。但是,居住在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幾千居民,除了保留著會鑽木取火以外,幾乎喪失了他們祖先全部的生存技能。他們不會捕魚,不會農耕,不會縫製衣服,不會建造房屋,其生存狀態退化到類人猿過渡到智人的初期。

人類學家給這種特有的現象起了一個名字,塔斯馬尼亞島效應。意指在封閉環境下,整個文明停滯不前,且不斷的倒退。

考古學家在考古的時候,最重視的是語言文字的記錄。而語言文字,本是為不同個體之間交流而生。交流,顧名思義,需要在至少兩個以上的單元互動中才能產生。

在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不同地區的交流與交往,起著推動文明發展的重大的作用。

》但是,封閉與開放也是相對的。衡量的標準取決於社會生產水平。

退回兩千年,秦末漢初,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馬。所謂千裡馬,能夠日行千裡,夜行八百。在千裡馬中,跑得最快的,就是傳說中曹操的坐騎~絕影馬。當然這只是傳說。

現代賽馬在400米跑的最高衝刺速度可以達到70公裡每小時,3公裡以上的奔跑速度會下降到50公裡每小時。

漢朝的一裡相當於0.42公裡,如果千裡馬要日行千裡,就要達到420公裡。即使按照賽馬的速度,也要跑8~9個小時。

實際上用牲畜做動力,必須考慮疲勞和恢復期。這基本上就是單人坐騎的極限。單馬要在八九個小時跑400多公裡的可靠記錄幾乎沒有。一般的情況下,古代的驛站用馬匹做接力傳遞的速度應該是最高的。唐玄宗接到安史之亂的消息是6天之後,相當於驛站在6天的時間裡把消息傳遞了1500公裡。算下來每天的速度不到300公裡。

這基本上相當於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橋站的鐵路距離,而現代化的高鐵只需要6個小時,就可以完成這個旅程。

》可以認為,因為現在的技術進步,讓時空縮小到原來的1/20。

對中國古代的人來說,中原就是一個無比廣闊的地方。合起來是一兩個國家,分起來可以變成十幾個國家。幾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就被古人稱為「天下」。而我們現在知道,就算地球,也只是無比遼闊太空中的一個極其普通的巖石星球。

隨著文明的進程,我們感覺到的是地球都在縮小。13世紀的時候,馬可波羅從義大利走到中國用了三年半;1874年,「中國皇后號」商船從紐約航渡到上海用了6個月;而波音747從舊金山飛到上海只需要13個小時。

這種因為技術進步的高速,帶來的時空縮減效應,最顯著的體現就是各地旅遊景點的高度同質化。

文明越發達,感覺世界越小,世界越小,感覺世界越封閉。

熱力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熱寂」,描述封閉的系統趨於平衡時,整個系統區處於僵化和死寂狀態:當整個系統的溫度都達到均勻平衡的時候,系統將不再有活力,所有的創新性活動都不再產生,系統在慢慢的消耗和冷卻中趨向於死亡。

》當文明發展到一定的層次以後,原本相對開放的環境,也會變得封閉,而這種封閉又會造成文明的舉步維艱。

中國古代文化、思想,最具活力的時候是春秋戰國時期。所謂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影響中國2千年的最重要的著作,《論語》、《老子》、《莊子》、《墨子》等等,都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據考證《黃帝內經》也是在這個時候成書的。

隨後的秦朝大統一,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穩定了國家疆域,統一了社會制度,造就了隨後2000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和穩定。但是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中國社會的固步自封,並且使中國在明朝末年以後拉開了和世界先進文化的差距。

》當幾乎廣闊無邊的土地,被人類文明所鋪滿的時候,可能也是文明趨向於僵化的時候。

從17世紀中葉牛頓開始算起,到100年前,這250多年的時間裡,這個世界上出現了最有才華的科學家群體,幾乎所有最偉大的人,康德爾、黎曼、希爾伯特、波爾、愛因斯坦等都集中在了那一個時期。

人類現代文明所能夠達到的所有邊界和疆域,都是100年前的那批科學家所開創的。狄拉克預言,真空是虛粒子的海洋,被卡西米爾的實驗所驗證。人類的半導體工業,所有現代化邏輯集成電路器件的基礎,就是在這個理論裡誕生的。就算是現在方興未艾的量子計算機,用的也是前人100年前的理論。\

總的來說,這100年來人類的科學並沒有進步,只是在用技術去填補原來科學理論所能看到的邊界。

雷達仍然在用麥克斯韋方程計算電磁波。人類大部分太空飛行器的發射,計算軌道參數,用的仍然是幾百年前的牛頓萬有引力定理。

》建立在恐怖核平衡基礎上的冷戰,雖然是地球和平與文明生存的重大威脅。但也帶來了巨大的技術進步!

探索宇宙,發射飛船與衛星,向金星發射探測器,載人登月,都是在北約和華約相互的較量中展開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SR71黑鳥超音速偵察機,這些誕生於幾十年前的飛行器,至今都是無法超越的傳奇。

人類的文明,需要一種內在的張力去推動,才能避免僵化和熱寂。

戰爭雙方的對峙,很多的時候都是讓文明避免產生僵化和熱寂的最好方式。

現在連接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網際網路,最初,是美國為了防止前蘇聯的核打擊造成通訊聯絡中斷,而開發出來的,用民用通信網絡進行數字傳輸的技術。

》不斷的飛出地球引力圈的使命之一,就是為了激發人類探索的欲望,保持人類探索的熱情。

沒有人類的勞動就沒有人類的財富,沒有人類的探索,就沒有人類的文明!

在和平時期,沒有戰爭對峙帶來的張力。引領人類文明最大的動力和張力,來自於不斷的探索宇宙深空和微觀世界。

傳播科學,探索未知,保持探索的欲望,保持對這個世界深刻的好奇心,是人類文明避免塔斯馬尼亞島效應的最好方式。

相關焦點

  • 一個孤島引發的思考:人類的發展是否存在塔斯馬尼亞效應?
    那麼反觀於人類,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相比於宇宙尺度是不是塔斯馬尼亞呢?給你一個適宜的環境,產生了智慧生命,文明必然會向更好發展嗎?先說資源我們所生活的地球空間有限,資源有限,這就導致我們的人口是有上限的。雖然不知道那個上限是多少,但那個數字是存在的。
  • 如果沒有外星人,人類文明會陷入孤島效應嗎?
    首先,什麼是孤島效應?本意是物理學上的定義,問題中的「人類孤島效應」指的是「引申意」,指的是由於某區域交流的封閉或其他自然人為原因,造成這個區域的文明與主流文明存在巨大的差異。人類歷史上確實出現過這種孤島效應,而這種效應一旦出現,後果很可能是非常可怕的,比如說人類歷史上非常恐怖的塔斯馬尼亞島效應。孤島效應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孤立的生活環境可能會讓島上的文明逐漸退化!那麼如果沒有外星人,人類會陷入孤島效應嗎?
  • 至少要多少人才能延續文明?孤島效應或正在扼殺人類文明
    但最可怕的不是孤獨,而是封閉讓他們陷入了文明的退化。而塔斯馬尼亞效應還有個別稱,叫作塔斯馬尼亞島逆向演化(tasmanian devolution,其中devolution是evolution反義詞)。
  • 地球村危機-從趨同進化到塔斯馬尼亞效應
    如果當時人類沒有站起來,或許熊貓或者獅子,甚至早期的恐龍的某一分支會站起來,發展文明, 統治地球,發展出類似的文明.塔斯馬尼亞效應約10000年前,塔斯馬尼亞島與澳大利亞之間形成了當時無法逾越的巴斯海峽。4000多以狩獵為生的塔斯馬尼亞人與地球上所有的人類都失去了聯繫。
  • 塔斯馬尼亞人,歷史上一個被世界遺忘停止進化的古老民族
    考古發現大約在4萬年前,澳洲的土著就穿過了兩地之間的大陸橋來到了塔斯馬尼亞。 隨著時間的推移,1萬年前海平面的上升阻斷了塔斯馬尼亞和澳大利亞的聯繫,塔斯馬尼亞成為了孤島,與世界隔絕獨立發展。
  • 人類文明終將走向崩潰?一個真實例子,答案細思極恐
    100人以上,那麼就能勉強保持基因多樣性,從而避免出現嚴重的基因缺陷,重建地球的人口。需要注意的是,重建地球的人口並不代表重建人類文明,因為文明構成極為複雜。不僅需要水電等基本生活需求,還需要超前的理論指導發展,所以光憑100多個人重建文明根本沒有一絲可能。即便將100人變成1萬人,想要重建回到當前的文明程度,都是希望渺茫。
  • 宇宙的終極命運:熱寂。一切都將逝去,唯有死神永生。
    熱寂(英語:Heat death of the universe)是猜想宇宙終極命運的一種假說。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作為一個「孤立」的系統,宇宙的熵會隨著時間的流異而增加,由有序向無序,當宇宙的熵達到最大值時,宇宙中的其他有效能量已經全數轉化為熱能,所有物質溫度達到熱平衡。這種狀態稱為熱寂。這樣的宇宙中再也沒有任何可以維持運動或是生命的能量存在。
  • 宇宙終點可能不是熱寂,一種新理論認為宇宙可以無限重生
    但是在宇宙的熱寂中,隨著粒子的衰變,物質被轉換回能量。因此,隨著一切緩慢衰變並變成光子,宇宙的物質-能量平衡被偏向能量。這樣的速度意味著他們沒有經歷時間或距離(相對論效應)。因此,從光子的角度來看,它們從起始地出發後一瞬間就到達了目的地。光子的這種怪異特性意味著它們不知道宇宙有多大,對它們而言,距離沒有任何意義。在宇宙熱寂時飛來飛去的光子會認為它看起來像宇宙大爆炸時一樣,宇宙似乎被擠壓成一個無距離的點。
  • 熱寂說:宇宙將終結於混沌
    如果把整個宇宙看成一個孤立系統,那麼宇宙中發生的任何運動都在增大宇宙的熵,定律的闡釋者之一克勞修斯由此提出了這個令人絕望的「熱寂說」推論:宇宙最終將走向一個除了分子熱運動以外沒有任何宏觀運動的死寂狀態!從此這個物理問題開始超出科學界甚至是哲學界。
  • 宇宙終極命運?宇宙熱寂學說可以從哪些方面證明?
    想必所有對宇宙,天文感興趣的小夥伴都曾聽過宇宙熱寂學說,也就是Heat death of the universe。 「熱寂是猜想宇宙終極命運的一種假說。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作為一個「孤立」的系統,宇宙的熵會隨著時間的流異而增加,由有序向無序,當宇宙的熵達到最大值時,宇宙中的其他有效能量已經全數轉化為熱能,所有物質溫度達到熱平衡。這種狀態稱為熱寂。這樣的宇宙中再也沒有任何可以維持運動或是生命的能量存在」,以上是中國科普網上的說法。
  • 熱寂真的是我們宇宙的終極命運嗎?
    熱寂學說,是基於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一種宇宙終極命運猜想。熱力學第二定律是熱力學的基本定律之一,也稱為熵增定律,表述為一個孤立系統的混亂程度只會增加或者保持不變。熱力學第二定律建立後,科學家們發現把熱力學第二定律作用於整個宇宙時,整個宇宙的熵會一直增加,宇宙各處的溫度會逐漸趨向於平衡,最終宇宙的其他有效能量全部轉化為熱能,從而達到熱寂狀態,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 早期人類文明為何會出現遷徙現象?定居文明的孤島效應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與地球自轉引起內部不同緯度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從而促使該區域的風向強度相對適宜,既能夠帶來充沛降水、又不會超出當地自然環境的負荷;另一方面則源于洋流、溫度帶等因素,從而使得該區域容易出現溫度適宜的大江大河,以及隨之出現的肥沃衝積平原,從而滋養了人類的發展。即便如此,早期人類文明依舊出現過不同程度的文明遷徙現象,這是為什麼呢?
  • 世界的盡頭:塔斯馬尼亞的文明退化
    今天談的不是旅遊景點塔斯馬尼亞島,是這個島的一段往事。在約10,000年前的最近一次冰河時期末段以前,塔斯馬尼亞島是與澳大利亞大陸連接的。冰河時期的結束使溶雪化成的水淹蓋了兩岸交接之地,形成了巴斯海峽。分離出的那個島就是今天要說的塔斯馬尼亞島。
  • 你知道宇宙的終極狀態「熱寂」嗎?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作為一個「孤立」的系統,宇宙的熵會隨著時間的流異而增加,由有序向無序,當宇宙的熵達到最大值時,宇宙中的其他有效能量已經全數轉化為熱能,所有物質溫度達到熱平衡。這種狀態稱為熱寂。這樣的宇宙中再也沒有任何可以維持運動或是生命的能量存在。熱寂理論最早由威廉·湯姆森(英語:William Thomson)於1850年根據自然界中機械能損失的熱力學原理推導出的。
  • 人類文明的技術是不是被外星人鎖死了?
    「我不會因為人類文明取得過的巨大成就而相信,地球乃茫茫宇宙中的唯一居住地,更不認為人類就乃最高級的生物。」二戰英國首相邱吉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時間和空間的監獄裡,無法突破。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來看,文明被鎖死是常態,而技術突破是非常態。人類文明極有可能被鎖死了。
  • 外星人是否鎖死了人類文明的科學技術
    「我不會因為人類文明取得過的巨大成就而相信,地球乃茫茫宇宙中的唯一居住地,更不認為人類就乃最高級的生物。」二戰英國首相邱吉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時間和空間的監獄裡,無法突破。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來看,文明被鎖死是常態,而技術突破是非常態。人類文明極有可能被鎖死了。
  • 宇宙的總目標是什麼?熱寂嗎?
    那整個宇宙有沒有這樣的目標呢?有。熱力學第二定律說,就是追求「熵」的最大化。簡單說就是整個宇宙越來越無序、越來越混亂。最後整個宇宙歸於「熱寂」。什麼叫熱寂?就是萬事萬物都擴散成一種無聊而又完美的均質狀態。所有的星星都會熄滅,所有的秩序都會變成混亂,所有的地方溫度都一樣,再也沒有什麼值得流動的了,整個宇宙寂靜了。
  • 【待發】宇宙的「熱寂」是指宇宙達到最大熵時的狀態
    「冷寂」是指宇宙永遠膨脹。由於這種膨脹,宇宙會持續降溫,最終冷到無法支持任何生命時,宇宙將在嗚咽中死去。正如你所看到的,「冷寂」的反義詞不是「熱寂」,而是「大坍縮」。當宇宙有足夠的物質密度坍縮時就會發生「大坍縮」,而最終宇宙會坍縮到一定的程度。這種坍縮使溫度上升,最終導致宇宙在高熱中死去。
  • 假如人類是宇宙中現存的唯一文明
    人類會是宇宙中唯一的文明嗎?如果不是,那麼為什麼直到現在,都沒有其它星球的人與我們聯繫呢?如果是,那麼其它文明為什麼不存在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在宇宙無數的星球中,只有地球是那個幸運兒,是那個lucky boy?關於為什麼外星人不與我們交流的猜想,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詳細闡述過。今天,主要想和大家談談假設人類是宇宙中現存的唯一文明,那有哪些猜想能指出它成立?
  • 終極矛盾:進化的生物圈與註定熱寂的宇宙,哪一種才是宇宙的未來
    時間的直線型本身有著時間之箭的意味,它從過去指向未來,指明了事件發生的順序性,作為物理法則的時間之箭仍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科學家與哲學家對此存在較多分歧,這個問題可初步歸結為:宇宙是日趨好轉還是日益惡化?進化的生物圈與不斷熵增逐漸走向熱寂的宇宙,哪一個又是我們的最終歸宿。19世紀,科學家發現了熱力學定律,不久又認識到這些定律包含著退化的普遍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