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一下:
1萬年前冰河期融化使塔斯馬尼亞這個島與澳洲大陸分離,由於島上居民無法造船跨越海峽,一直在島上繁衍,就這樣直到1642年被歐洲殖民者發現。
在進入這個島後,歐洲殖民者對塔斯馬尼亞人進行了分析:部落生活方式處於類人猿階段,但外貌特徵已經與近現代的人類無異,可以說他們穿上現代人的衣服混跡人群基本看不出不同。對比了「同期隔絕」的澳大利亞土著發現塔斯馬尼亞人技術退步。之後隨著殖民者侵入,塔斯馬尼亞原住民絕跡於屠殺和掠奪。
塔斯馬尼亞人的遭遇也誕生了一個名詞:塔斯馬尼亞島效應。
即在沒有外部技術輸入,且人口過低的情況下,某些地區的技術水平不但會被永遠鎖死在某一水平,甚至還會發生倒退。這個效應還有個別稱:塔斯馬尼亞島逆向演化。
塔斯馬尼亞島的案例看來,物資充足的情況下隔絕於世可能並不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那樣安樂於世間,反而可能會是一場文明退化的災難。古學家裡斯·瓊斯描述其為一個「對思維進行慢性扼殺」的案例,沒有人知道在塔斯馬尼亞到上具體發生了什麼,但文明就是這樣一點點丟失。生於安樂也終於安樂。
那麼反觀於人類,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相比於宇宙尺度是不是塔斯馬尼亞呢?給你一個適宜的環境,產生了智慧生命,文明必然會向更好發展嗎?
先說資源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空間有限,資源有限,這就導致我們的人口是有上限的。雖然不知道那個上限是多少,但那個數字是存在的。可能人類有一天會大規模進入太空,入駐9大行星,獲取更多資源,人口上限擴大。那樣又如何,太陽系就沒有極限嗎?可能太陽系就是人類的塔斯馬尼亞。
「我們被宇宙拋棄了,幾十億年前人類還能用反物質,超時空,黑洞宇宙航行技術這些技術,然後他們因為空間封閉無法與外界交流,自身資源和技術也在試圖突破這個空間邊界過程中消耗,由塔斯馬尼亞效應,最終人越來越少,退到地球最終滅絕。而今天我們因飛上月球,火星,送一個沒有人的探測器到冥王星而沾沾自喜(儘管如此,地球上的人還因為手中有核彈互相威懾)。已經忘了我們今天的技術相比於幾億年前的那個人類文明是多麼拙劣,可能我們幾億年後,那時的人類可能會為自己造出船隻弓箭馬車而沾沾自喜,誰知道呢?幾十億年的時間,人類成功把自己的探索空間從銀河系退到太陽系再到地球,最後水幹了魚也活不成了。」這只是一個幻想,但值得深思。
你有資源又如何?能造出跨過「海峽」的船,你還是會被困於孤島。這就涉及到了「造船」的技術。
再說技術
技術要學習的吧,現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存儲通信技術倒不會導致重要技術的失傳。不過要注意一件事,舉個物理學例子:古典物理學時代我們學習靜止運動等方面的知識;經典物理學時代我們學習古典物理外加力學,光學,電磁學等知識;到了現代物理學時代我們要在古典物理基礎上學相對論,在近代力學基礎上學量子力學等等;我們學會了這些知識後,我們才有進入下一個物理時代的門票。
那麼現在學到現代物理的科學家大多是博士了吧35歲左右,這還是年輕的,四十歲五十歲的也不在少數,學到「夠門票錢的知識」之後才能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新的知識。就這樣成為科研人員所要學的知識越來越多,獲得門票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最終會突破人類的平均壽命,那時技術上的突破需要耗盡一生時間學習基礎知識,等學會了再有真正意義上的突破是極其困難的(畢竟人已經老了,思維不像年輕時那麼敏捷了,老得只剩經驗了),人類就會遇到技術發展的瓶頸,那時候技術的進步何去何從?
當然不能忽略團隊合作,畢竟相比於上世紀的諾獎獲得者的單打獨鬥,今天的諾獎獲得者開始變得團隊化。團隊合作,每個人研究細分的領域,而且是有人管技術有人管方向有人管策略那樣的,不過這樣人類壽命的極限也會給技術帶了瓶頸(劃分的再細所學習的知識量也會逐漸增加,這樣還會遇到之前的問題),只是時間問題。團隊科研可以將技術瓶頸的到來延後,但不能阻止其到來。
我這麼說可能忽略了很多因素,人類是發展的,可能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可能就會有新發現解決了上述問題,但那只是解決了幾百年前的問題,問題依然存在.也可以這麼說,哥斯塔尼亞效應若未被證偽,人類被文明鎖死的可能性也就依然存在。
不過說歸說,以上只是消極的觀點,我還是對未來要抱有希望的,現在5G技術興起,人工智慧也開始嶄露頭角,說不定以後知識的傳輸就像電腦U盤傳輸那麼便捷。技術能否被鎖死,現在還不好說,時代是要變的嘛,以現在的眼光看未來,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對知識的追求
單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我們發展到今天這個水平,歸功於那些對知識不斷探索的科學家,對知識的探索讓文明的進步從原來的勻速到加速再到技術爆炸(三體愛好者你懂的),也讓地球的文明避免了塔斯馬尼亞式的發展。
至於封閉方面兩種可能:
一種是我們的生存空間之於宇宙相當於塔斯馬尼亞之於地球,那沒啥可說的,參考上文那個幻想。
一種是我們並非生存於孤島,我們可以和外界交流,那和外來文明的交流也具有爭議。有說不要交流的,比如黑暗森林理論等,想想塔斯馬尼亞的結局;有說要交流的,比如閉關鎖國理論等,想想近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都有道理,那就看陶淵明和哥倫布你喜歡哪個了。
總結一下,技術和資源問題未知不過可持樂觀態度,對知識的追求是必須的,封閉方面兩條路。
所以回答下題目:人類的發展是否存在塔斯馬尼亞效應?
這題沒法答,至少我是沒這個能力回答。
那為什麼以此為題呢?吸引讀者……
最後再給自己潑盆冷水,就算到了涉及到塔斯馬尼亞效應的那一天,恐怕我也看不到了。給自己個評語:「想的真多,看得真遠,人生不過百,常懷萬年憂」。還是那句話,世界很大,生活更大。
一個小島引發的思考,不成熟的觀點讓大家見笑,各位有什麼高見,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