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孤島引發的思考:人類的發展是否存在塔斯馬尼亞效應?

2020-12-06 嶽悅於世

簡述一下:

1萬年前冰河期融化使塔斯馬尼亞這個島與澳洲大陸分離,由於島上居民無法造船跨越海峽,一直在島上繁衍,就這樣直到1642年被歐洲殖民者發現。

在進入這個島後,歐洲殖民者對塔斯馬尼亞人進行了分析:部落生活方式處於類人猿階段,但外貌特徵已經與近現代的人類無異,可以說他們穿上現代人的衣服混跡人群基本看不出不同。對比了「同期隔絕」的澳大利亞土著發現塔斯馬尼亞人技術退步。之後隨著殖民者侵入,塔斯馬尼亞原住民絕跡於屠殺和掠奪。

塔斯馬尼亞人的遭遇也誕生了一個名詞:塔斯馬尼亞島效應

即在沒有外部技術輸入,且人口過低的情況下,某些地區的技術水平不但會被永遠鎖死在某一水平,甚至還會發生倒退。這個效應還有個別稱:塔斯馬尼亞島逆向演化。

塔斯馬尼亞島的案例看來,物資充足的情況下隔絕於世可能並不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那樣安樂於世間,反而可能會是一場文明退化的災難。古學家裡斯·瓊斯描述其為一個「對思維進行慢性扼殺」的案例,沒有人知道在塔斯馬尼亞到上具體發生了什麼,但文明就是這樣一點點丟失。生於安樂也終於安樂。

那麼反觀於人類,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相比於宇宙尺度是不是塔斯馬尼亞呢?給你一個適宜的環境,產生了智慧生命,文明必然會向更好發展嗎?

先說資源

我們所生活的地球空間有限,資源有限,這就導致我們的人口是有上限的。雖然不知道那個上限是多少,但那個數字是存在的。可能人類有一天會大規模進入太空,入駐9大行星,獲取更多資源,人口上限擴大。那樣又如何,太陽系就沒有極限嗎?可能太陽系就是人類的塔斯馬尼亞。

「我們被宇宙拋棄了,幾十億年前人類還能用反物質,超時空,黑洞宇宙航行技術這些技術,然後他們因為空間封閉無法與外界交流,自身資源和技術也在試圖突破這個空間邊界過程中消耗,由塔斯馬尼亞效應,最終人越來越少,退到地球最終滅絕。而今天我們因飛上月球,火星,送一個沒有人的探測器到冥王星而沾沾自喜(儘管如此,地球上的人還因為手中有核彈互相威懾)。已經忘了我們今天的技術相比於幾億年前的那個人類文明是多麼拙劣,可能我們幾億年後,那時的人類可能會為自己造出船隻弓箭馬車而沾沾自喜,誰知道呢?幾十億年的時間,人類成功把自己的探索空間從銀河系退到太陽系再到地球,最後水幹了魚也活不成了。」這只是一個幻想,但值得深思。

你有資源又如何?能造出跨過「海峽」的船,你還是會被困於孤島。這就涉及到了「造船」的技術。

再說技術

技術要學習的吧,現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存儲通信技術倒不會導致重要技術的失傳。不過要注意一件事,舉個物理學例子:古典物理學時代我們學習靜止運動等方面的知識;經典物理學時代我們學習古典物理外加力學,光學,電磁學等知識;到了現代物理學時代我們要在古典物理基礎上學相對論,在近代力學基礎上學量子力學等等;我們學會了這些知識後,我們才有進入下一個物理時代的門票。

那麼現在學到現代物理的科學家大多是博士了吧35歲左右,這還是年輕的,四十歲五十歲的也不在少數,學到「夠門票錢的知識」之後才能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新的知識。就這樣成為科研人員所要學的知識越來越多,獲得門票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最終會突破人類的平均壽命,那時技術上的突破需要耗盡一生時間學習基礎知識,等學會了再有真正意義上的突破是極其困難的(畢竟人已經老了,思維不像年輕時那麼敏捷了,老得只剩經驗了),人類就會遇到技術發展的瓶頸,那時候技術的進步何去何從?

當然不能忽略團隊合作,畢竟相比於上世紀的諾獎獲得者的單打獨鬥,今天的諾獎獲得者開始變得團隊化。團隊合作,每個人研究細分的領域,而且是有人管技術有人管方向有人管策略那樣的,不過這樣人類壽命的極限也會給技術帶了瓶頸(劃分的再細所學習的知識量也會逐漸增加,這樣還會遇到之前的問題),只是時間問題。團隊科研可以將技術瓶頸的到來延後,但不能阻止其到來。

我這麼說可能忽略了很多因素,人類是發展的,可能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可能就會有新發現解決了上述問題,但那只是解決了幾百年前的問題,問題依然存在.也可以這麼說,哥斯塔尼亞效應若未被證偽,人類被文明鎖死的可能性也就依然存在。

不過說歸說,以上只是消極的觀點,我還是對未來要抱有希望的,現在5G技術興起,人工智慧也開始嶄露頭角,說不定以後知識的傳輸就像電腦U盤傳輸那麼便捷。技術能否被鎖死,現在還不好說,時代是要變的嘛,以現在的眼光看未來,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對知識的追求

單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我們發展到今天這個水平,歸功於那些對知識不斷探索的科學家,對知識的探索讓文明的進步從原來的勻速到加速再到技術爆炸(三體愛好者你懂的),也讓地球的文明避免了塔斯馬尼亞式的發展。

至於封閉方面兩種可能:

一種是我們的生存空間之於宇宙相當於塔斯馬尼亞之於地球,那沒啥可說的,參考上文那個幻想。

一種是我們並非生存於孤島,我們可以和外界交流,那和外來文明的交流也具有爭議。有說不要交流的,比如黑暗森林理論等,想想塔斯馬尼亞的結局;有說要交流的,比如閉關鎖國理論等,想想近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都有道理,那就看陶淵明和哥倫布你喜歡哪個了。

總結一下,技術和資源問題未知不過可持樂觀態度,對知識的追求是必須的,封閉方面兩條路。

所以回答下題目:人類的發展是否存在塔斯馬尼亞效應?

這題沒法答,至少我是沒這個能力回答。

那為什麼以此為題呢?吸引讀者……

最後再給自己潑盆冷水,就算到了涉及到塔斯馬尼亞效應的那一天,恐怕我也看不到了。給自己個評語:「想的真多,看得真遠,人生不過百,常懷萬年憂」。還是那句話,世界很大,生活更大。

一個小島引發的思考,不成熟的觀點讓大家見笑,各位有什麼高見,歡迎留言探討。

相關焦點

  • 如果沒有外星人,人類文明會陷入孤島效應嗎?
    首先,什麼是孤島效應?本意是物理學上的定義,問題中的「人類孤島效應」指的是「引申意」,指的是由於某區域交流的封閉或其他自然人為原因,造成這個區域的文明與主流文明存在巨大的差異。人類歷史上確實出現過這種孤島效應,而這種效應一旦出現,後果很可能是非常可怕的,比如說人類歷史上非常恐怖的塔斯馬尼亞島效應。孤島效應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孤立的生活環境可能會讓島上的文明逐漸退化!那麼如果沒有外星人,人類會陷入孤島效應嗎?
  • 地球是宇宙孤島,避免熱寂、塔斯馬尼亞效應,是文明發展關鍵
    塔斯馬尼亞是澳大利亞的邊上一個小島,讓這個島嶼聞名的,是島上的一種有袋類小動物,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的袋獾。這種像小狗一樣大小的小動物,不僅兇狠好鬥,而且發出的吼叫聲,如同體積是自己10倍的猛獸發出的,因此得了塔斯馬尼亞惡魔這樣一個名稱。
  • 塔斯馬尼亞人,歷史上一個被世界遺忘停止進化的古老民族
    人是一種群居生物,但是如果把單獨一個人放在一個荒無人煙的森林會怎樣?結果一定是這個人為了生存必然會放棄一些現代人擁有的特性,融入周圍的環境讓自己生存下去。如果像電影裡似的把一小撮人放進一個孤立的環境中會怎樣?他們是否能建立出自己的文明,或者是更進一步或是維持現狀。
  • 孤島效應或正在扼殺人類文明
    在人類學研究中,就有了這麼一個細思恐極的名詞——塔斯馬尼亞島效應(tasmanian effect)。在沒有外部技術輸入,且人口過低的情況下,某些地區的技術水平不但會被永遠鎖死在某一水平,甚至還會發生倒退。
  • 地球村危機-從趨同進化到塔斯馬尼亞效應
    如果當時人類沒有站起來,或許熊貓或者獅子,甚至早期的恐龍的某一分支會站起來,發展文明, 統治地球,發展出類似的文明.塔斯馬尼亞效應約10000年前,塔斯馬尼亞島與澳大利亞之間形成了當時無法逾越的巴斯海峽。4000多以狩獵為生的塔斯馬尼亞人與地球上所有的人類都失去了聯繫。
  • 人類文明終將走向崩潰?一個真實例子,答案細思極恐
    有學者曾指出,從本質上來看,人類發展的過程其實就是和自然對抗的過程。而最能體現這種對抗感的災難片,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而地球上恰好就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例子。這個例子還衍生出了一個所有文明的夢魘——塔斯馬尼亞島效應(tasmanian effect)。
  • 傳統的分布式光伏併網孤島效應檢測方法正確率的研究
    隨著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快速發展,對於分布式光伏併網孤島效應的檢測方法也在不斷優化。在分布式光伏併網孤島效應的傳統檢測方法中,基於光伏逆變器本身的孤島效應檢測方法分為2大類:被動孤島檢測方法和主動孤島檢測方法[1-3],每種檢測方法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 外星人是否鎖死了人類文明的科學技術
    但以生存在三維世界人類的視角來看,這不是一個規律,人類用自己高於螞蟻文明的智慧鎖死了螞蟻對這個規律的認知。因而從邏輯上可以推斷出,宇宙是一個層級結構。每種文明都有自己的邊界,人類文明也一樣。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來看,文明被鎖死是常態,而技術突破是非常態。人類文明極有可能被鎖死了。
  • 早期人類文明為何會出現遷徙現象?定居文明的孤島效應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與地球自轉引起內部不同緯度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從而促使該區域的風向強度相對適宜,既能夠帶來充沛降水、又不會超出當地自然環境的負荷;另一方面則源于洋流、溫度帶等因素,從而使得該區域容易出現溫度適宜的大江大河,以及隨之出現的肥沃衝積平原,從而滋養了人類的發展。即便如此,早期人類文明依舊出現過不同程度的文明遷徙現象,這是為什麼呢?
  • 「蝴蝶效應」是否真的存在?
    亞馬孫雨林的一隻蝴蝶振動兩下翅膀,會引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1963年美國的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了一個名詞,將類似「蝴蝶引起龍捲風」的現象稱為「蝴蝶效應」,用來比喻初始條件的一些小偏差會帶來結果的巨大改變,其他如馬蹄鐵掌上丟失了一個釘子,會讓一個國家走向滅亡;秋天一片飄落的桑葉,會點燃七國混戰的戰火等等,都是「蝴蝶效應」的例子。
  • 「蝴蝶效應」是否真的存在?
    亞馬孫雨林的一隻蝴蝶振動兩下翅膀,會引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1963年美國的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了一個名詞,將類似「蝴蝶引起龍捲風」的現象稱為「蝴蝶效應」,用來比喻初始條件的一些小偏差會帶來結果的巨大改變,其他如馬蹄鐵掌上丟失了一個釘子,會讓一個國家走向滅亡;秋天一片飄落的桑葉,會點燃七國混戰的戰火等等,都是「蝴蝶效應」的例子。那麼「蝴蝶效應」是否真的存在呢?
  • 世界的盡頭:塔斯馬尼亞的文明退化
    被發現到被淘汰考古發現在冰河期之前,澳洲地區已經出現了人類(距今約60000年),在冰河期結束,原塔斯馬尼亞地區已出現人類蹤跡。與澳洲分離後,島上居民當時的科技水平無法造出跨過海峽的工具(當時島上居民處於新石器時期),導致兩岸居民無法往來交流。
  • 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避免孩子陷入孤島效應,讓孩子越學越煩躁
    後來我特意去諮詢了一下我一個心理學朋友,朋友和我說這種情況就是孩子進入了「孤島效應」在給自己做一種負面暗示。這種暗示給孩子帶來了一種消極反應,讓孩子面對學習會產生焦慮、恐慌、甚至會有一定壓力。二、學習上的「孤島效應」讓孩子更加焦慮當孩子長期適應了多人學習狀態,現在突然在封閉環境,每天面對只有自己時,就會有一種不適應感。這種不適應就是一種孤島效應表現,在不適應中會感到學習疲憊、無趣常常會出現厭惡感,最後對學習有一種焦慮狀。
  • 什麼是光伏孤島效應?有什麼危害?
    光伏「孤島效應」是指當電網的部分線路因故障或維修而停電時,停電線路由所連的併網發電裝置繼續供電,並連同周圍負載構成一個自給供電的孤島的現象。一般來說,光伏孤島效應可能對整個配電系統設備及用戶端的設備造成不利的影響,主要包括:1.電力公司輸電線路維修人員的安全危害;2.影響配電系統上的保護開關動作程序;3.電力孤島區域所發生的供電電壓與頻率的不穩定現象;4.當電力公司供電恢復時所造成的相位不同步問題;5.太陽能供電系統因單相供電而造成系統三相負載的欠相供電問題
  • 宅家期間,「孤島效應」正在影響孩子的學習,家長注意到了嗎?
    孩子陷入了「孤島效應」!一、什麼是」孤島效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在家學習拖拉是態度消極的問題,只要教育批評、端正學習態度就可以了。其實我們可以運用心理學的「孤島效應」來解釋。2、「孤島效應」在學生身上的體現長期「宅家」,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無法適應這種封閉空間的生活與學習,從而引發情緒崩潰。這種情緒崩潰不是突然出現的,是一天一天慢慢積累下來的。不僅會出現做作業拖拉,粗心大意的情況,還會演變成逃避學習,沉迷遊戲等。
  • 塔斯馬尼亞虎,一個神秘傳奇的故事
    作為德國頂級專業軍警和戰術裝備品牌,想必大家都對塔斯馬尼亞虎品牌特有的LOGO印象深刻——一個充滿神秘感,看上去隱秘而不羈的動物形象。TASMANIAN TIGER(塔斯馬尼亞虎),也稱袋狼,塔斯馬尼亞狼,曾是澳洲大陸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這是一種奇特的動物,它體型和狼相似,因身上有虎斑一樣的條紋偽裝又被稱作「塔斯馬尼亞虎」。它擁有鋒利的牙齒以及可張開180度的嘴巴,奔跑的速度不快,但卻極具耐力——晚上狩獵時會緊追不捨,直到獵物疲憊不堪,最終捕獲為止。
  • 《孤島終結》舉行超前首映,被贊將開啟一個中國電影新的時代!
    《孤島終結》超前首映當日陰雨連綿,但放映廳內依然觀眾滿座。微像文化CEO張譯文作為出品方主持了此次首映,電子騎士、陳楸帆、奇愛博士作為嘉賓在映後交流環節對影片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探討,此外還有眾多媒體和來自北航、北大、北師大等科幻社團學生到場,影片引發了嘉賓熱烈的討論,臺下掌聲不斷。
  • 南北極冰川不斷融化,人類要重新思考了!
    其中,最危險的便是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後果是人類無法預計的,它會使全球變暖,然後冰川開始融化,融化之後水平面就開始上升,但是熱量釋放完之後就會迎來一個小冰川時期,這樣人類有可能經歷再一次的滅絕。其中最開始融化的便是南極的冰川。
  • 時間膨脹效應是否存在?
    這種相對應的變化已經在如今得到了證實,只不過這仍然是一個十分微小的數值。在某種角度來看,這完全是有可能存在的,不過前提是人類可以實現超光速飛行。即便愛因斯坦已經表明,人類只能無限接近光速,但是人們仍然願意不斷嘗試並且取得突破性進展。
  • 是否存在蝴蝶效應?也許,但不是在量子領域
    一個新的實驗測試了這種現象是否在量子計算機仿真中得以維持。雷·布拉德伯裡(Ray Bradbury)的短篇小說《雷聲》(A Sound of Thunder)中,主人公回到了過去,追捕恐龍。他在史前叢林的腳下踩碎一隻蝴蝶,當他回到現在時,他所知道的世界發生了變化:空氣的感覺,辦公室的標誌,美國總統的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