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總體存在反覆, 現代文明越來越趨向地球村, 尤其是網際網路讓不同的價值觀互相碰撞,一個統一的全新的地球文明正在孕育. 風物長宜放眼量,暫時忘掉 川普吧. 還是說一下二戰, 這裡分享一個個人的看法: 交戰的主要雙方最終形成了統一的價值觀(蘇聯更多像是一個副作用,一個意外).
假設全世界通過或者戰爭,或者長期演變形成了相對統一的價值觀和文明形式. 這樣的未來是必然的嗎?
文明的進化可以從生物的進化中得到啟示. 生物學上有趨同進化效應. "趨同進化,即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於相似的生活方式,整體或部分形態結構向著同一方向改變。"
最好的例子是鯊魚與鯨魚, 當然還有陸地上遍地的四足動物.
趨同進化告訴我們, 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必然的.
如果當時人類沒有站起來,或許熊貓或者獅子,甚至早期的恐龍的某一分支會站起來,發展文明, 統治地球,發展出類似的文明.
約10000年前,塔斯馬尼亞島與澳大利亞之間形成了當時無法逾越的巴斯海峽。4000多以狩獵為生的塔斯馬尼亞人與地球上所有的人類都失去了聯繫。通過考古發現,塔斯馬尼亞人一開始擁有先進的狩獵技術,同時也擁有著先進的捕魚技術,但在封閉的環境下,人類開始慢慢的丟失自己已經掌握的技術,包括捕魚和生火, 最後慢慢丟失了自己的文明。
類似的還有復活節島.
地球只是大一些的塔斯馬尼亞島或者復活節島, 難以否認.
把未來寄託到宇宙的無限上也是徒勞的,物理學給出的是宇宙有限(以前文章探討過,起碼這個宇宙有限).
前面其實講了兩個充滿註定論色彩的預言:
1 相同環境下的文明終會進化成相似.
2 封閉環境下的文明將會退化到消失.
一個環境決定的文明,似乎是存在即合理的文明,為什麼要反抗.
仍然蘊含在地球自身的歷史裡: 趨同進化會造成適應力的減退. 恐龍就是適應不了小行星撞擊造成的地球巨變(暫時接受)才被哺乳類替代.
用科學的思維就是進化也可能陷入局部最優的歧途,越走越遠,最終無法回頭..
切換到文明視角: 不會陷入局部最優的方法就是 文明應該保留多樣性. 整個物種的生存需要農耕文明的的內斂,也需要遊牧民族的剛猛.
地球村/網際網路最危險的不是所謂的腐蝕青少年的靈魂,而是將文明的多樣性抹殺. 現在看上去是最好的時代,但或許正孕育著最壞的結果.
"同一個地球,同一個信仰" 或許意味著整個種群沒有摩擦,沒有競爭,失去活力.
是的. 文明應該保留多樣性.
封閉環境下的文明將失去發展動力,那解決方案是:
一個文明需要不間斷與其他文明互相交流.起碼在外星文明之前,我們可以互相切磋學習.
結合前面提到文明應該保留多樣性, 似乎是相當自洽的回答.
結合上面的討論, 文明需要不間斷與其他文明互相交流, 同時文明應該保留多樣性. 那麼交流的結果是不是又變成了文明的同質化,又加速了最終的退化? 似乎很難圓滿.但至少指出了一個大概的方向:
放棄文明的統一追求
1954年6月25日 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