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校園中的建築並沒有常見的教學樓、宿舍樓等標誌,取而代之的,是「理想國」「童話城」「呼嚕島」……這是校長奚亞英的創意,在她看來,學校不應該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更應該是學生共同生活的「地球村」。「學生是『地球村』的原住民,他們要在『地球村』中學會求知、學會辦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奚亞英說。為了打造「地球村」,學校開設了一系列相關課程,讓學生在課程中獲得能力、體驗生活、提升素養,並將校本課程、班本課程、自主管理等融入「地球村」中,形成學校的課程文化體系。
「地球村」中有什麼
在「地球村」初建之時,並沒有這麼豐富的課程,只有一門名叫「阿福童銀行」的理財課程。
副校長王嵐介紹,「阿福童銀行」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複製銀行營業廳,簡單劃分了等候區、取票區、存儲區等功能區,並在醒目位置張貼利率表、銀行制度等,給學生提供模擬存儲的空間和機會。
「阿福童銀行」設置了多個崗位,包括行長、副行長、大堂經理、櫃員等,全部由學生擔任,目的是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收穫工作的樂趣和經驗。學校邀請專業人員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熟悉銀行的基本規章制度、掌握銀行業務流程、明確銀行規範禮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儲蓄單、清英幣,制定貸款制度、流通制度、獎懲制度等。
僅僅會理財,並不能讓學生在「地球村」中更好地生活。於是,奚亞英又與學校教師一起,在「阿福童銀行」課程的基礎上,開發了農場、郵局、醫院、車站、超市等一系列配套課程,共同構成了學校的「地球村」課程。「只有具備了豐富的課程體系和崗位體驗,才能真正成為『地球村』。」奚亞英說,「在『地球村』中,學生培養了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核心素養。」
「黑小麥終於要收割啦!」這是「阿福童農場」傳來的歡呼聲。半年前,學生們在教師的帶領下,耕地、選種、播種、澆水、施肥……半年多的辛勤耕作,終於到了收穫的日子。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邊比賽一邊收割,雖然累得滿頭大汗,但卻收穫了許多。不僅有一袋袋沉甸甸的黑小麥,還有種植農作物的知識、珍惜糧食的體會。學生楊鑫雅說:「我們學會了研究,學會了勞動,更收穫了快樂。」
這邊是「阿福童農場」裡的「揮汗如雨」,那邊卻是「阿福童影院」邊的「絞盡腦汁」。影院的負責學生承擔了萬聖節放映電影《殭屍新娘》的任務,海報設計、票價管理這些都好說,但是如何售票卻讓幾位「影院老闆」很頭疼。學生趙景怡在日記裡寫道:「我宣傳了好久,才賣出一張票,這對我來說太難了。我是女生,總是不好意思開口,這樣可不行,期待明天能取得好成績!」學生吳崔宇則頗有信心:「我一邊揮著電影票一邊喊,『賣票了,賣票了!《殭屍新娘》等你來,有團購票,有普通票,有vip票,快來買啊!』這樣吆喝果然有用,好多同學拿著清英幣向我衝來。」最終,學生眾志成城,電影票房一路飆紅。「真沒想到賣得這麼好,大把大把的清英幣,我們數都數不過來呢。」學生們高興得合不攏嘴。
「地球村」中的每個崗位都有自己的故事,學生在醫院看病和學習醫學知識,在郵局寄信給親人和遠方的朋友,在超市交易物品……這些崗位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相互滲透,共同形成了一個大的「地球村」生態。
班本課程怎樣進入「地球村」
「地球村」是一系列課程,但是奚亞英覺得,如果將「地球村」課程與學生的日常學習割裂,就難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因此,奚亞英一方面讓學生以班級為單位,承擔「地球村」各個崗位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則將班本課程融入「地球村」中。
教師孫愛國的班本課程是「石頭創意」,從簡單的撿石頭、了解石頭開始,慢慢向多樣性與深入性發展。科學教師加入進來,與學生一起研究石頭的種類和成分;語文教師加入進來,講述與石頭相關的歷史和典故;美術教師加入進來,帶著學生打磨石頭,然後在石頭上畫畫……
孫愛國忽然發現這門課程的「商機」所在,為什麼不讓學生將精心製作的石頭畫拿到「阿福童超市」去賣呢?
每周五是學校的「阿福童日」,各班學生都會拿出自己的「好東西」到「阿福童超市」擺攤兒,有買的、有賣的,好不熱鬧。孫愛國也帶著學生支起了攤子,但現實卻沒有想像的美好——超市裡的「商家」實在太多了,小小的石頭引不起「顧客」的注意,根本沒有什麼人駐足。這樣下去,不僅沒有收入,連在學校超市擺攤的「攤位費」都要賠進去。這時,學生們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們在自己的攤位前跳起了「小蘋果」舞蹈,伴隨著活力十足的音樂,他們一邊跳一邊唱著自己改編的歌詞——「你是我的小啊小石頭,怎麼愛你都不嫌多……」這一招果然有效,被歌曲吸引來的「顧客」越來越多,成交量自然也上去了。
除了賣「創意石頭」,有的班級賣發卡,有的班級賣樹葉畫,有的班級賣手指畫,有的班級賣自製玩具……這些都是學生班本課程的「成果」,豐富多樣,精彩紛呈。學校課程發展部主任許新徵驕傲地說,許多學生非常有「經濟頭腦」。她特別提到了一個把「種植」作為班本課程的班級,「農作物豐收後,這個班的學生拿到『阿福童超市』去賣,收穫頗豐,居然有上千元。學生將其中的大部分捐獻給『牽手』學校四川省樂山市水口小學的學生,但還留了20%。這20%不是他們要自己分掉,而是作為買種子投資的『再創業』基金,循環不息地發展」。
誰來管理「地球村」
誰是「地球村」的主人?當然不是教師,教師只起搭建平臺以及發揮服務和指導的作用。「地球村」的主人是學生,他們在這裡生活學習,同時也會自己制定規則、自己策劃管理。「地球村」的「最高權力機構」稱作自治委員會。
學生王夢潔是首屆自治委員會會長,她講述了競選的流程和經歷,「每個班級先推出一名候選人,然後所有候選人在學校層面進行選舉」。選舉時還要面對一些「刁難」問題,王夢潔記憶猶新的是被問到「你要開會時怎麼通知其他人」。她當時回答出「利用校園廣播」「群發短消息」等答案,總算「涉險過關」。
不僅要每周開會,策劃活動、商議事情,自治委員會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是制定「地球村」村規。既然是「地球村」,自然會有不同的國家,自治委員會模擬聯合國大會,由各班級推選出的學生代表進行自我介紹,說出自己認為應該添加和應該刪除的規章條例,然後進行「聯合國辯論」,最後在投票與協商相結合的基礎上,確定最終的「地球村」村規。
自治委員會包括國際生活社、學友合作社、創業社等多個分社,其「管理團隊」也由學生組成。學生王宜凡是國際生活社副社長,他的職責之一是協助社長,幫助學校的外教融入「地球村」。王宜凡與同學一起,組織了「外教進萬家」活動,帶著外教來到常州市的各個景點,講解中國歷史、品嘗中國美食。學生周家韶通過競聘,擔任創業社社長,他要打通校內「地球村」與校外「地球村」的通道。周家韶介紹,他會組建一支「營銷團隊」,將農場中收穫的農作物賣給學校附近的居民;還會尋覓校外工作的機會,組織有空閒的同學去體驗生活。
自治委員會的每個「分社」都有自己的任務,學生負責人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地推動著「地球村」的管理與運轉。學友合作社社長宣言說:「在管理『地球村』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許多知識和能力,有的是在相關課程中學到的,有的是通過不斷鍛鍊培養的,還有的是與老師、同學的交流中獲得的。」
「地球村」是一系列課程,更是一種學校文化。在『地球村』中,學生與自我對話、與他人對話、與世界對話,每一時、每一刻、每一處的相遇,都發生著靜悄悄的教育。「清英外國語學校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國,擁有不同的國籍、民族、個性、基礎,多元的文化在『地球村』中悄悄地交融,強大的能量在『地球村』中積極地傳遞。這就是學校的『地球村』文化。」奚亞英說道。
《中國教師報》2016年01月13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