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文明主要有六大發源地,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和古希臘和古瑪雅。這六大發源地文化差異較大,相對獨立。其中古希臘因為出現晚並且繼承了大量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文明成果,獨立性不如其它文明;古瑪雅文明幾乎完全失落,對現代世界影響很小,所以又有四大古文明之說,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國。
六大文明發源地中,瑪雅文明幾乎完全消失,只給我們留下一些密碼一樣的印記。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文明是最早的文字創立者,古文明燦爛輝煌,對世界影響深遠,但如今的尼羅河三角洲和兩河流域居住人群可能不再是古埃及人和古巴比倫人的後代,文化上面更是沒有傳承。古希臘文明是現代西方文明的始祖,其哲學體系,科學思想和成果是現代文明產生的主要基礎。
但今天的希臘和古希臘相隔了將近兩千年,希臘文明被外來文明統治的時間遠大本身文明持續時間,兩千年間,經過拜佔庭帝國時期的斯拉夫化以及奧斯曼土耳其時期突厥化,今天的希臘人和兩千年前的希臘人在生活習慣大相逕庭,文化藝術方面的傳承即使有也只能說是一種復興而不是延續。
幾大文明中,只有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如今還寫著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唱著兩年多年前的詩經,修著長城,看著風水,用著八卦。
一個文明的傳承有著諸多因素,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弦歌不斷,生生不息,其文化內涵是主因,但這個文明產生和傳承區域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等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下面就主要探討一下中華文明的佔據了哪些天時地利。
為什麼是中國,華夏文明數千年弦歌不絕的地理氣候因素探析。
在這之前,我大概分析了中華大地在文明起源時期的劣勢,詳見人類最早的文明為什麼出現在古巴比倫和古埃及而不是中國。但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早期劣勢被生產力積累所消化,中華大地的自然優勢就顯現了出來。
打開一張世界人口分布圖,人口分布有兩個主要特徵。一是世界人口百分之八十分布在北緯20度到北緯60度(南半球海洋多,土地少,如果南半球陸地面積和北半球差不多,可能北緯兩個字要去掉),二是世界人口百分之八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再仔細分析一下,同樣是北緯50度,歐洲地區還分布著倫敦等世界級的大城市,人口稠密,而亞洲地區(漠河北緯53°)則人口少得多,這裡面溫度起了決定性作用。同樣的北緯二三十度,亞洲的長江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人口稠密,而喜馬拉雅山區、阿拉伯半島和北非的沙哈拉地區則人煙稀少。
於是將上述兩個人口分布特點用地理氣候學的語言描述也就是大部分人類生活在亞熱帶、溫帶鄧溫暖溼潤的平原地帶,太冷或者太乾燥都不行(太熱並且雨水過於豐沛的熱帶雨林也不行,人類幹不過植物)。溫暖而且溼潤(降水豐沛或者有河流來水)地區適合人類生存;平原地區土地肥沃,適合農業,生態承載力達,同時地形起伏不大,交通便利文化經濟交流成本低,適合人類聚集和城市的形成。
五大文明發源地中,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雖然是「流淌著牛奶和蜜汁」的地方,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但它們都太狹窄了,希臘更是如此。地域狹小,四周強鄰環伺,文明要延續不被中斷非常困難。
打開世界地形圖,我們發現氣候溫暖溼潤,而且連片面積廣闊的區域(一百萬平方公裡以上)只有四塊半:四塊分別是中國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美國中央平原,印度河恆河平原和南美拉不拉塔平原;剩下的半塊是歐洲。
首先說歐洲這半塊,為什麼說它只有半塊兒呢?歐洲地勢平坦,除了阿爾卑斯山比較險峻以外,其它山脈比較低矮,對人類遷徙構不成大障礙。同時由於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吹拂,這裡比其它同緯度地區氣候溫暖溼潤得多,可以說是上帝眷顧的地方。
但是歐洲的連片平原地區,從法國的西歐平原到波德平原再到烏克蘭黑海沿岸這個區域維度太高了,儘管溫度不低,但日照不夠充足,比起其它幾塊土地來,並不十分適合種植業生產。在美洲作物玉米和土豆尚未廣泛種植之前,這一帶一直是畜牧業發達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天下。而畜牧業的土地人口承載力遠低於種植業,這也是歐洲最早的文明起源南部的希臘和義大利地區,歐洲古代人口遠少於東亞的主要原因。所以歐洲這裡對於古代人類文明的興起和延續只能算半塊沃土。
亞洲的兩塊,印度河恆河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一直是人口最稠密的區域。從遠古走來,到了公元前六世紀前後,兩個地區都達到一個古文明高峰,中國出了孔子,印度出了釋迦牟尼。
而在這之後,中國雖然經歷春秋戰國的政治大分裂,但文化層面卻開始了統一,以儒學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各國遊走形成了今天中華文化的主要根基。印度則不斷面對外族的入侵,波斯人,希臘人,雅利安人、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等等等等。在外來民族的不斷衝擊下,印度地區民族成分極其複雜,事實上印度只是個地名而不是一個統一的區域,更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要不是近代的英國殖民統治,今天的南亞次大陸應該有數十個國家。
在釋迦摩尼和孔子時代,波斯人就佔領了印度河流域。
在中國中原地區戰國爭雄的年代,希臘人的馬其頓帝國鼎盛,也佔領了印度河流域並且建立一系列希臘化國家。
這兩個帝國最東端都到達了「蔥嶺」(帕米爾高原)。用今天的國家區域名詞來表述,他們東部疆域到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這兩個都是中國的鄰國。為什麼他們不來中國呢?
橫亙在他們面前的是人類禁區,只有極少數鳥類可以翻越的帕米爾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即使翻過來迎接他們的也是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和青藏高原。所以如果想來到中國只有再向北到達天山山脈附近,然後再向西兩千多公裡才能到達今天陝西,事實上最彪悍的西方古代民族確實到達過天山腳下,還在伊犁河谷以西部分建立了一些希臘式城邦國家。而這時候中國中原地區已經是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國家大一統的漢朝時代。
也就是說在中國悶頭搞統一,積蓄民族力量的時候,沒有強敵,最厲害敵人在兩千多公裡以外呢,中間是不可逾越的崇山峻岭和茫茫戈壁。當然也可以說我們也被阻隔,要不就打過去飲馬印度洋了。亞洲草原民族強大起來晚幾百年,等到亞洲草原民族強大起來的時候,中原地帶的人口數量已經不是和草原民族一個數量級了,即使再彪悍的草原民族進入中原甚至徵服中原,文明的融合而不是替代便成為唯一選擇,這也使得中華古文明能一直延續至今的原因之一。
縱觀古代史,是一個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鬥爭史。農耕文明的標誌是城市,城市越多越大文明程度越高;而遊牧業文明的標誌是掠奪,跑的地方越遠搶的東西越多留下印記越深。古代遊牧民族很難積累較大的城市文明,反而是遊牧民族會反覆衝擊農耕民族,毀滅已有城市文明。比如亞洲匈奴和蒙古兩次上帝之鞭造成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南遷,對歐洲當今的民族格局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而中國中原地區相對獨立的地理位置和廣闊的適宜農耕的地理氣候環境,使得古代華夏文明有足夠的發展壯大時間和空間,進而在強大異域勢力到達之前便足夠強大而無法被吞併和異化。
這時候有人要問了,美洲你咋不說呢?按照你的標準,美洲的地理條件要優於亞歐非,為何早期沒有發展出一個發達的文明?這個留在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