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延續至今的國家,我們祖先在遠古時候所創作的神話故事是非常宏遠博大的,但流傳到今天,我們的上古神話卻只剩下一些雜亂的篇章,多固然多,但卻不成系統,特別是跟希臘神話比起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一種盲人摸象的感覺,無法窺得全貌,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神話被歷史化了
何為神話歷史化?就是後世人把原本是先祖們所創造神話故事當成了歷史傳說,把神話當作史實來看待,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把天神附會成了人的祖神,這一現象不止在中國神話中,在世界各地的神話中都存在。
中國神話的歷史化,是許多思想家、史學家們或被動、或主動的進行的,我明知道,遠古神話中有許多半人半獸、奇形怪狀的生物,那麼這些形象一旦被歷史化,那肯定就會被刪改、扭曲乃至完全抹殺。神話的歷史化,主要包括「不予收錄」和「篡改原本」兩種形式。
不予收錄司馬遷曾在《史記》中提到:其文不雅馴,縉紳先生難言之。意思就是他看到的許多文本、聽到的許多傳說,其文辭難登大雅之堂,於是就被排斥了。殊不知,這些「不雅馴」的文辭,正是上古傳說的真面目,因為「不雅馴」的原因,而被史學家們所丟棄,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在古本《列女傳》中,記載了一則有二妃教舜帝服鳥工龍裳而從井裡面逃脫的情節,但今本《列女傳》對其進行了刪除,不予收錄。又比如最早的《淮南子》中記載了嫦娥「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的傳說,今本也都看不到了。
篡改原本篡改原本,即對原始的神話進行歪曲解釋,從而成為遠古歷史的一部分,這樣一來,就使得原本很系統的神話傳說變得自相矛盾。這種現象,尤其是在儒家掌握話語權以後,本著「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原則,將許多上古光怪陸離的神話都進行了篡改。
據記載,上古時曾有黃帝有四張面孔的傳說,子貢曾拿這事去問孔子,孔子回答說:黃帝取合幾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謂之四面也。這樣一來,「黃帝四面」的神話傳說就成了黃帝治理天下的史實。這種行為比比皆是,從先秦時期就開始了,一直到近代仍然在持續,經過長年累月的篡改,先祖們所創作的最樸素的神話傳說,早已面目全非。
其次是神話被道教仙話了
所謂仙話,就是指通過自行修煉,或者仙人接引,成為長生不老的人或者仙人。許多仙話中的人物,原本就脫胎於神話傳說,但為了利用這些神話人物達成傳教目的,這些神話人物的故事、特點都被進行了加工改造。
比如西王母,原本是《山海經》中的神話形象,後來被被人引用到仙話之中,與原型大異其趣,又比如上古黃帝戰勝蚩尤,後世的仙話傳說中被歸功於九天玄女,說是九天玄女向黃帝傳授了「三官五意陰陽之略,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這與上古神話存在很大的出入。
神話被改造成仙話,不僅失去了原本的模樣,其文化底蘊更是被嚴重削弱,上古神話中蘊含了先祖們的時代精神、審美品質,但是被改造成仙話之後,這些精神財富全都被大幅度削弱了。
結語
神話反應了先祖們認識世界時最樸素的態度和觀點,蘊含了濃鬱、真摯的情感因素,先祖們所創造的神話形象,最早通過口口相傳,再以圖畫、文字的形式流傳後世,不僅為後世人的文學創造提供了無可替代的素材寶庫,更能讓人從這些神話故事中汲取力量,體驗那種打破桎梏、超越凡俗的浪漫精神。
我國上古神話流傳到現在雖然不成系統,但其仍然存在著不可替代的價值。我國上古神話中處處體現著憂患意識、愛民意識以及反抗精神,這些精神財富比起系統化的希臘神話中除除瀰漫的享樂主義而言,境界更高、眼界更廣,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參考書籍: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註: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