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每當說到學生負擔重,很多人總是說因為中、高考,甚至有說只要存在高考這樣的選拔式考試,學生負擔就無法解決。
本人也寫了幾篇分析學生負擔重的小文,幾乎每篇後面的評論區,都有「只要存在高考,學生負擔就重」的言論。可見,把學生負擔重的原因歸於中、高考,是相當多人的共識。
而本人通過探討分析,認為中、高考僅是一個原因,且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且更為重要的原因是非畢業班的期未『統一考試,而根源是用學生的成績來評價老師。下文簡單概括原因。
這裡首先說明,為什麼要討論和辨別學生負擔重的主要原因呢?因為我們要想辦法解決學生負擔重的問題。要解決問題,搞不清產生問題的原因,是解決不了的。實際上,過來各種各樣解決學生負擔重的措施沒有效果或效果有限,正是弄不清產生學生負擔重的真正原因。
二、為什麼說中、高考不是造成學生負擔重的最主要原因。
(一)
不說自從有了現代學校,就有小升初,初升高,高中考大學的考試。就說恢復高考後直到九0年代這最近時期,那時也有中、高考,但那時候沒有說過有學生負擔重的。跟關心這個問題的朋友交流,有歸因於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大,這當然可以算為一點原因(我只認可為一點),因為不管什麼時候總會有競爭,總會有勝出和落敗的反差。所以說過去也有中、高考,但沒學生負擔重之說,而現在把學生負擔重全歸因於中、高考是不妥的時候。
其次,說中、高考競爭激烈導致學生負擔重可以理解,但那應該是初、高中階段重才對,怎麼能從小學一、二年級開始就重了呢?
還有說是家長的原因,但細想一下不難明白,家長能使學生負擔重的作法只能是送孩子去校外輔導培訓班,那就是培訓班和家長連手使學生負擔重。這應是一個原因,因為有校內減負校外增的說法。不過儘管有這說法,想必也不是主要原因,因為過來政府教育管理部門出臺的減負措施,全都是針對學校老師的。諸如各個年級留不留家庭作業,留家庭作業不超過多少時間的等等。由此可見,政府還是認為學生負擔重主要是學校老師造成的。這和我看法是一樣的,只是我認為,責任不在老師身上。
(二)要說明中、高考不是學生負擔重的主要原因,就得找出另外的主要原因。如上所言,學生負擔重主要是學校老師造成的。很快就到期末考試了,也就是說,人們很快就能看到學校老師發下的一沓沓複習題和試卷給學生做了,平時可能只是稍少一些(我數過二年級孫子做過的語文試卷已有33張了)。這會讓人實實在在感受到,學生負擔重來自於學校老師。
只不過,不能全怪老師。簡單梳理一下。
為什麼老師一定要讓學生做那樣多的題目試卷呢?是擔心學生以後考不上好的高中大學嗎?是因為社會競爭激烈替你孩子將來擔憂嗎?套用演員臺上一句臺詞是「你想多了」。老師從小學一、二年級起就替家長擔心這些嗎?顯然不。
那是為什麼呢?作者之前《期末統考,教育教學諸多亂象之源》和《終於找到了,根源在於以學生成績評價老師》兩文,對學生負擔重主要為什麼來源於老師作了比較詳細的分析。
簡單的概括是: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而學生的成績是一個教師教學能力的最為直觀的體現。因此,評價一位老師能力大小優劣,並據此決定哪位老師應該晉級職稱,除了規定的其他方麵條件外。任教班級學生的成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為了公平地評價老師們的教學能力,不論哪個年級,期未統考是必須的。
統考須統一出題,而出題老師肯定出類拔萃者,其創新意識及能力不容置疑,所以每年統考試卷總會有一兩題新穎奇特的題型。由於長期進行統考,題目類型越來越多,而一線老師卻不敢漏掉哪一類題目不讓學生練習複習。
結果就是,各年級學生需要做的題目越來越多,負擔重是從這來的,因為家長需要分數,老師自己更需要分數來證實自已。
所以說,從小學起學生負擔就重的原因,決不是因為中、高考,而是期末統考。而根源是,我們擺脫不了用學生成績來評價老師的固有觀念。或者說尚未找到既以學生成績評價老師又能避免弊端的方法。
(三)如果說,期未統考是學生整體負擔重的根本原因,那麼,盲目擴大練習範圍和設置新穎奇特的題目,則是學生負擔重的另一重要原因。試舉幾例。
這是小學二年級的一道能力提升題:
請把下面算式改為乘法算式。
1+2+3=1x()
2+4+6=2x()
3+6+9=3x()
4+8+12=4x()
5+10+15=5x()
我猜想許多家長初見到這樣的題目會有驚訝的感覺,因為我們過去小學學習乘法時,基可於乘法的定義就是「求若干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理解這個定義並能把相同幾個加數的算式正確寫為乘法算式,就算掌握了這個知識點。所以過去出的練習題總是「局限」於「相同加數」。可沒想過有這樣的「創新」。
我主要教語文,對數學的探討較少,因此百思不解,這樣的題目是要提升二年級學生在乘法教學中的什麼能力?
本想再舉例,限於篇幅不舉了。
思而不解,所以個人認為是作弄學生的題目。繼續想能想到的是「開發學生智力」這種說法。可一想到這樣的說法就有點頭皮發麻,因為這樣一來,所有的怪題刁題全都能披上「合法」的外衣了。可能人們對教育其他問題微詞頗多,但對學生因這類題而累並不在意,正是由於「外衣」的作用吧。
至於語文,這裡不想舉什麼實例了,只想提幾個問題供大家思考就行。即我們過去學習語文,沒有做這麼多這題那題的,就學不好語文了麼?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創造出這樣多的語文作業習題來耗費師生的精力呢?也許有人說,今非昔比,哪能守舊而不創新呢?那就還有第二個問題,即現在學生的語文水平和能力比過去少做題的老一輩學生高多少?如果高很多,則說明做題多是值得的,如果不,則只能說多做的部分題目是無用的,是白白增加的負擔。
之所以把泛濫得離譜的各種題目列為學生負擔重的一大原因,是因為,假使取消統考,但不清理過濫的題庫,哪些該做哪些不必要,則減輕學生負擔的效果也會打折扣。
順便說,中、高考成為學生負擔重的一個原因,也僅僅在於考試出題的方式,即考什麼出怎樣的題成為使下邊各年級拼命刷題的風向標作用。
總結起來說,學生負擔重,一為期未統考;二為膨脹得沒有邊界的各科題庫;三為中、高考因素。中、高考不是主要的原因。